APP下载

浅谈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育

2021-02-22谭春桃

学生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语言

谭春桃

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英语教学作为一门语言教学,在教学中,既要重视语言能力的训练,还应注重提高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

一、为什么进行文化教育

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史的过程中,儒家思想一直占据着根深蒂固的统治地位,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其深刻而久远的影响。中国人向来以自我贬仰的思想作为处世经典,接人待物,举止言谈要考虑温、良、恭、俭、让,以谦虚为荣,以虚心为本,反对过分地显露自己表现自我。因此,中国文化体现出群体性的文化特征,这种群体性的文化特征是不允许把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的。

西方国家价值观的形成至少可追溯到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的指导思想是人文主义,即以崇尚个人为中心,宣扬个人主义至上,竭力发展自己表现自我。过分谦虚则视为缺乏自信,缺乏自信的弱者只能落伍或被无情地淘汰。生活中人们崇拜的是“强者”“英雄”。因此,西方文化体现出个体文化特征,这种个体性文化特征崇尚个人价值凌驾于群体利益之上。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导致了中西方有诸如此多的文化差异,而文化差异又是跨文化交际的障碍。现代化的进程加速了精神和物质产品的流通,将各个民族纳入到一个共同的“地球村”中,跨文化交际成为每个民族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一个企业若想让自己的产品畅销国际市场,不仅需要考虑产品的质量,而且还需要深入了解对象国的文化,使该产品在包装设计和实用性方面符合对象国民众的心理需求。试想如果你在中秋佳节之际,向西方国家销售月饼,会有什么样的经济效益呢?

二、文化教育的内容

1、称呼语

汉语中的亲属称谓有泛化使用的傾向,常用于非亲属之间:年轻人对长辈称“叔叔”“阿姨”;对平辈称“大哥”“大姐”。但在英语中,亲属称谓不广泛地用于社交。亲朋好友之间,常直呼其名或昵称→如David/或Dave(但对亲戚长辈,常用“称呼+名”→如UncleTom。另外,我们中国人称呼别人时常把对方的行政职务加上,如:王主任(Director Wang),李科长(Section Li),张经理(Manager Zhang),马院长(Principal Ma)等等, 在英语中这些是不能与姓氏联用的。英语中称呼人一般用Mr., Miss,Mrs.等。

2、感谢和答谢

一般来说,我们中国人在家族成员之间很少用“谢谢”。如果用了,听起来会很怪,或相互关系上有了距离。而在英语国家“Thank you.”几乎用于一切场合,所有人之间,即使父母与子女,兄弟姐妹之间也不例外。送上一瓶饮料,准备一桌美餐,对方都会说一声“Thank you.”公共场合,不管别人帮你什么忙,你都要道一声“Thank you..”这是最起码的礼节。

当别人问是否要吃点或喝点什么时(would you like something to eat / drink?),我们通常习惯于客气一番,回答:“不用了”“别麻烦了”等。按照英语国家的习惯,你若想要,就不必推辞,说声“Yes,please.”若不想要,只要说“No,thanks.”就行了。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人含蓄和英语国家人坦荡直率的不同风格。

3、赞美

长期受中国文化陶冶的中国人性格内向,行动拘泥,谦虚为本,明明工作出色,别人当面夸他,他总是说:“我做得差得远呢”,“我做得不好”。西方人则把这种回答看成虚伪的谦恭或是沽名钓誉。西方人对这种赞誉常常是说:“谢谢。”这会使中国人觉得不谦虚。

4、隐私

中国人自来熟,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能把对方的家庭情况、个人状况了解得清清楚楚,这是因为中国人千百年来居住集中,接触频繁,个人生活或私生活很容易被人知道或干预。加上中国人互相关心,互相爱护,认为个人的事即家庭乃至集体的事,所以他们很愿意了解别人的欢乐与痛苦,别人也愿意说出自己的喜悦与不快。而对英美人来说,如果有陌生人询问他们的薪水、年龄、婚姻状况、宗教信仰等问题,他们可能会感到尴尬或不快,甚至抱怨:真是闲得无聊,你有窥探他人隐私之癖啊!

5、打招呼

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习惯说:您吃过了吗?(Have you eaten? / Have you had your meal?)或者说:您上哪去?(Where are you going? )。如果用我们中国人见面打招呼时常说的“Have you eaten?”去问候英美人,就会引起对方的误解,因为“Have you eaten?”在英语里不是打招呼用语,而是“an invitation”即“邀请对方去吃饭”。如果见到英美人时说:“Where are you going?”他们会很不高兴。因为“Where are you going?”对英美人来说则是“an intervention of private”,“即干涉别人的私事。”

英语国家人打招呼通常以天气,健康状况,交通,体育以及兴趣爱好为话题。

6、节日

中国和英语国家的文化差异还显著地表现在节日方面。除中国和英语国家共同的节日(如,New Years Day)处,双方还各有自己独特的节日。中国有the Spring Festival,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Mid—Autumn Day.等,英语国家有”Valentines Day(情人节),Easter(复活节),April fools Day(愚人节),Thanks Giving Day(感恩节),Christmas Day(圣诞节)等。中西方节日的风俗习惯也很不相同。在节日里,对于别人送来的礼物,中国人往往要推辞一番,表现得无可奈何地接受,接受后一般也不当面打开。如果当面打开并喜形于色,可能招致“贪财”的嫌疑。而在英语文化中,人们对别人送的礼品,一般都要当面打开称赞一番,并且欣然道谢。

三、文化教育的方法

1、直接导入

学生学习英语的时间主要在课堂上,平时很少接触该语言环境,遇到与课文相关的文化背景知识时,往往会感到费解。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直接给学生介绍文化背景知识,在备课时精选一些典型内容与教学相关的文化信息材料,将它们恰到好处地运用到课堂上,既能增强教学的知识性、趣味性,加深学习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又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活跃课堂气氛。

2、运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手段的改进,幻灯、投影、电影、电视录像和光盘开始运用于教学之中,并且把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引入了课堂,给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多媒体教学一是开设视听课,每周给学生播放教学录像,如“走遍美国”、“新概念英语”等,使教学活动情景交融,声情并茂,寓教于乐,使学生能够接触到原汁原味的英语。二是开设调频广播英语节目,播放录音材料,营造英语学习气氛,把英语学习渗透到学生学习、生活、休息和娱乐等各种场合中,使学生在校内外随时与英语打交道,潜移默化。

3、创设对话的文化语境

在日常对话中,学生最容易出现语用错误。这不仅因为对话涉及到交际用语的规范使用以及礼仪习俗,更由于在具体的言语交际中,语言形式的选用总是受到时间、地点、话题、交际双方的情感、个性、社会角色及其文化背景等语境因素的制约。因此,成功的对话课,除了要让学生记住相关的交际用语,传授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还应该设置特定的交际语境,灵活选用适当的训练方法,鼓励学生进行口头或笔头、双边或多边的言语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浓厚的英语氛围中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语言离不开文化,语言的本质差异是文化差异。这种文化差异带来的学习障碍亦是多方面的。因此,教师对自身素质的不断提高也是刻不容缓的。我们不但要有过硬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知识,要培养学生跨文化交流能力,就必须重视培养学生跨文化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对中西文化差异的敏感性。这样才能充分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我们的英语课堂更加多姿多彩。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语言
情景交际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交际失败的认知语用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