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丰盈内心,坚实前行之路

2021-02-22路莉侠

学生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论语

路莉侠

摘要:在这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在高考的利害得失,在成绩的沉沉浮浮中,我们的孩子逐渐丢失了自己,迷失了本心,生活被披上了一层诱人的功利莎幕,长此以往,孩子的内心缺乏一种对自身正确的认识,缺乏一种健康的存在价值,再说到底,我们只注重了孩子外在的物质满足,只要求孩子如何如何赢得外在的荣誉等,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忽视了孩子内心幸福的来源,忽视了给孩子一个从容淡定的心灵起点,忽视了给孩子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可见,生命教育,生存价值教育,迫在眉睫,而《论语》中孔子静默而又精准的哲言,给我们无声地指引着一条铸就个体强大、独立灵魂的人生大道。

关键词:《论语》;生存价值;心灵从容悠游;学者为己

一部《论语》,思想高贵纯粹,语言平易质朴,以原滋原味的笔触直抵人类的本心,关照人类成长的内心,丰盈着人类向往伸展的内心。无论是一贬再贬的苏轼,还是辞官挂印的陶渊明,抑或是吟赏岳阳美景的范仲淹,他们的人生都闪烁着《论语》的光辉,彰显着内心的从容不迫,或高唱着“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或浅吟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低诵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再视当今,“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试问,在这物欲横流的物质世界,还有几人能心平气和地面对人生的得与失,能面对人生的沉与浮,而再正视我们的校园,皆也披上了一层诱人的功利莎幕,孩子的内心,也趋向了高考的利害得失,趋向了成绩的沉沉浮浮,丢失了自己,迷失了本心,更别提内心的从容不迫,丰盈强大。甚至,经常见诸报端的某某中学生轻生的消息是那么的触目惊心,那么地让人内心一沉,在让人无限感伤逝者对生命的亵渎,对生命的不尊重时,我们中学校园对孩子的生命教育显得是多么地苍白无力。生命教育,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而《论语》中孔子静默而又精准的哲言,给我们无声地指引着一条铸就个体强大、独立灵魂的人生大道。

一、心灵悠游,方能一展宏图

在《论语·先进》篇中,记载了一个关于孔子如何跟学生畅谈理想的完整片段,在这里,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孔子眼中的理想并非令人热血澎湃的慷慨大志,而是追求一种内心的悠游,内心的快乐。这段文字如是说: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日;‘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如?”

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点,尔何如?”

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

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

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

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子曰:“亦各言其志也已矣!”

曰:“夫子何哂由也?”

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則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

率尔而对的子路理想比较远大,他的能力足以使一个夹缝之中求生存的国家转危为安,稍微谦逊的冉有对治理一个“方圆六七十里或者五六十里的小国家”胸有成足,可以三年使老百姓丰衣足食,公西华再更谦逊一些,觉得自己只能担任一个小小的司仪,而等到曾晳时,我们听到的不是他的宏图阔论,而是先看到他的谦谦君子风度:“鼓瑟希”,在老师的提问下,他先是让瑟声逐渐地缓和下来,再“舍瑟而作”,不慌不忙,气定神闲,把瑟放在一边,恭恭敬敬地站起身来回答老师的问话。他在征求了老师的意见后,娓娓道来自己的志向:暮春之际,大地解冻,万物复苏,知心好友,六七童子,一起去沂水中洗涤干净。春风和煦,舞雩台上心旷神怡,在万物蓬勃生长中,大家再一起踏歌而返。而最后孔子喟叹“吾与点也”明确地点出了孔子心中的理想,这种理想似乎和我们心中所想的儒家入世理想相去甚远,似乎也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到道远”相矛盾。其实,当我们静下来细细品读时,才会顿悟,孔子所强调的这种内心从容,淡定“是所有那些人生大道社会理想得以实现的内在基础。一个人如果没有内心的这种从容和对于自我的把握,在他的职业角色中,只能任职业摆布,而不会有对这个职业的提升”。当一个人的内心从容、淡定时,他做事才会坚守自己的本心,才会关注事情本身,而不是事情之外附加的其它东西,而他在为人处世时也会“舍弃那些或激烈、或宏阔、或张扬的外在形式,而尊重安静的、内心的声音”。内心如此强大的人,走到社会才能够保持自我,才能够做到最好。可见,孔子强调的内心修养方为大志,因为其它的一切理想都是以此为基础的。试想,一个内心或混沌、或急躁、或狭小的人,他怎么会有底气担当社会大任,“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修身即古人眼中的最高理想境界,可见一斑。

而再看我们当今的德育,重在对学生向外远看的能力,教会了学生怎样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挑战世界,征服世界,而这个世界既可能是他人,也可能是自然,也可能是人际社会。在我们试图以名目繁多的补习班来让孩子向往走的时候,我们却忽视了孩子向内深入的本我,却忽视了充盈原本应该丰实的心灵,却忽视了悄悄在学生心灵长起的荒草。所以,我们在现实中才会看到或以引起关注为目的乖张行为,或对学习失去了兴趣的厌学行为。

二、“仁”“恕”并举,释放心灵空间

内心富足,内心强大,对于一个有定力的成人来说尚且不易,更何况是对于正值青春年少、血气方刚的孩子,其间困难重重,道路长且阻。我们把目光再投向《论语》,其中内容可谓博大精深,细读之,惊喜不断。且看此段文字: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简言之,就是做好自己,也要想到别人,在不强人所难的时候,也不要给别人造成伤害。言外之意,假如别人给你造成了伤害,你也应该宽容。宽容一点,不仅宽容了别人,更重要的是,也给自己的心灵释放了无限的空间,给自己留下了一片海阔天空。如果,我们遭遇背叛,失业等人生灾难时,你不能宽恕,一遍又一遍地在心里或给倾诉,实际上,你是在一次又一次地让自己再遭受此不幸。

除此之外,我们还不能做到内心强大,孔子认为,还须有“仁”。且看此段文字: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论语·宪问》)

在这里,孔子指出,面对别人的不公待遇,面对生活的缺憾,我们不仅需要“恕”,不要把自己禁锢在里面咀嚼这些负面的东西,这样你只能会更加地痛苦不堪。孔子还认為,我们需要“仁”,存有仁爱之心,自然会怀有一颗宽容之心,怀有感恩之心。这样,我们也就会以祝福、乐观的心态面对人生、面对生活。“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在胸,还会很在意身外之物的得与失吗?还会纠结于荣与耻中而不能自拔吗?如果总是害怕得失,那就会不择手段地去维护自身的既得利益和夺取非正当利益。如此,怎能有开阔的心胸,怎能有坦荡的心胸,这就是孔子所说的:“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每日总是戚戚然,自然不会有智者的眼光,也自然不会有勇者的大无畏。

再视当下校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每日埋头于题海中,每日匆忙于成绩的提高中,每日奔波于所谓“快速提高名次”的辅导机构,而又有几个孩子敢于抛洒大把美好光阴于这些闲虚之事上,而我们的家长和老师更不敢让自己的孩子悠游自在而耽误了大好前程!

三、学者为己,不虚远行之道

孔子说:“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论语·宪问》)古人所认为的学习是具有内驱力的,是为了提高自己而学习的,而并非以此为资本达到取悦于人的目的。孔子曾因此学习目的对他的学生子夏说:“女为君子儒,无为小人儒。”(《论语·雍也》)孔子认为,不要把学到的知识当成干禄之工具,当成炫耀于人的技能,也不要总惦记着眼前的蝇头小利。

我们再来看看孔子是怎么阐述这种为己之学的,而对于我们尚在成长年龄的青少年来说,怎样学习才能达到此终极目的。孔子有言:“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在这里,孔子按照人生目标把人生的时光划分为几个重要阶段,在十五岁这个心智趋于开化、完善的阶段,我们的孩子需先立志为学,完善内心。但是,面对当今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我们的孩子选择太多反而容易迷失自己,孔子指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我们在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中方能守住本心。他同时也指出:“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此处的“故”,浅层次可以理解为学过的知识,深层次可以理解为典章故事及以此延伸的历史,广泛涉猎典籍,融汇新旧,贯通古今,在这种日积月累的知识熏陶中,我们还何愁孩子内心枯萎、贫乏,还何愁孩子没有远大志向,《中庸》有言:“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千里之远行,始于把握学习之机的当下,源于不断丰盈、充实的内心世界。

我们把目光聚焦在深得国人赞扬的习大大身上,治国之纵横捭阖中却不失儒雅风度,这儒雅何不是一种自信心的大胸襟,何不是一种从容笃定的大气势,而这些,我们听其言便方知学习之大用。他以“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要求领导干部敬民爱民,落实民生小事;以“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知而不忘乱”警示领导干部要做到不喜不忧,未雨绸缪;以“为官避事平生耻”勉励领导干部勤勉任事,敢作敢当……处处引经据典,彰显着少时学习功底的深厚,启迪着今人勿以急功近利来读书,何不静下心来读一读那些角落受冷落的古代典籍。我们再来看看韩国总统朴槿惠,在父亲遇刺后的退隐时期,作者通过读书获得安慰和平静,并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丰实自己的内心。这些书中,许多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经典,包括《论语》《贞观政要》《明心宝鉴》《近思录》等。过往的伤痕累累,在读书学习中得到了释放,心里才能装下优雅转身的那一瞬间。这,需要的是何等的内心的勇敢和充实啊!而现今我们的大多数孩子成长于独生子女家庭,惯于别人的呵护、关注,或者因为社会的飞速发展带来家庭的不稳定,有逐渐增多的孩子成长于单亲家庭,形成了或偏激,或敏感,或放纵自我,或悲观处世的人生观,这些孩子在成长中慢慢地脱离了人生正常轨道,成为了家长,老师眼中的问题孩子。一言以蔽之,他们乃至我们的大多数孩子缺乏一种对自身正确的认识,缺乏一种健康的存在价值,再说到底,我们只注重了孩子外在的物质满足,只要求孩子如何如何赢得外在的荣誉等,却忽视了孩子内心的成长,忽视了孩子内心幸福的来源,忽视了给孩子一个从容淡定的心灵起点,忽视了给孩子储备心灵快乐的资源。“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放缓脚步,关照心灵的成长,又是一条漫漫且坎坷之途,希望路之尽头我们能听到“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的舒缓吟诵。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北京: 中华书局, 2012年版.

[2] 于丹著.《<论语>心得》.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11版.

[3] 樊东译注.《大学·中庸》.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13年1月版.

猜你喜欢

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如何读懂《论语》?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点点读《论语》
点点读《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点点读《论语》
半部《论语》治天下
点点读《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