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地理环境与疾病

2021-02-22贾翠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5期
关键词:碘缺乏病土壤疾病

贾翠

摘要:通过阐述疾病与地理环境的关系,旨在说明地理环境对某些疾病的控制作用,从而引发大家对地理环境的重视以及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关键词:地理环境;疾病

疾病是人与自然力之间的持久对抗而遇到的挫折[1]。疾病与人类所处的地理环境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因为人的生存依赖于地理环境,因此人的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地理环境优劣的直接影响[2]。不同地域因其地理环境的独特性,往往为一些疾病的滋生提供了适宜的条件,即某些疾病的起源往往具有地理环境专属性。

地方病有着明显的地域属性,在某一个区域内发病率极高,而离开了这个区域,这种病就很少见了。可见,地方病与特定的地理环境有密切的关系。目前,根据致病原因,地方病主要分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和自然疫源性地方病。

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与当地的水、土、大气中所含的化学物质的含量异常息息相关。其产生的机理是:地理环境中的化学元素通过土壤—水—植物—食物—人体这个食物链进入人体,由于化学元素含量的严重异常(过剩或过低),导致人体内环境机能紊乱,产生严重的功能障碍,并使同一地域的相当数量的人群罹患相同的病症[3,4]。

自然疫源性疾病产生的机理是:地理环境中存在某疾病病原体(细菌或病毒)与贮存宿主,在自然条件下该病原体在宿主间寄生、流行,人因与宿主接触而感染发病。

地方病在全球皆有分布,我国是受地方病困扰较为严重的国家,地方病流行地区分布广,尤以贫困地区为甚,现症病人多,不仅严重危害了病区人民的健康,而且也阻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造成了巨大挑战[5]。目前,常见的地方病有: 碘缺乏病(IDD)、地方性氟中毒、地方性硒中毒、克山病、大骨节病、鼠疫、登革热、黄热病、疟疾、非洲锥虫病、昏睡病等。这些疾病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地理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土壤、水质、气候条件等因素密切相关。

(一)地形地貌与疾病

地形地貌条件往往与地球化学性地方病有密切关系,地貌条件对元素的流失、聚集及腐殖质的形成具有重要的影响,因而不同的地貌条件往往代表化学元素分布的异常。微观地貌对某些地方病的分布往往具有明显的控制作用,山地分水岭、岗地等高峻地形有利于元素的淋溶,引起F、I、Se、Ca、Fe、Mn、Cu、Zn等生命元素的缺失,从而为IDD、克山病、大骨节病等地方病的发生与流行提供了基础条件;平原、洼地有利于元素的富集与腐殖质的堆积,引起各生命元素的富集,导致氟中毒、硒中毒等地方病的发生与流行[6]。

(二)岩石、土壤与疾病

岩石及土壤具有明显的化学元素专属性,即不同的岩石、土壤类型往往具有不同的化学元素组成,尤其是当其生命元素含量异常,就为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产生和流行提供了天然的“土壤”。国内外研究表明,某些地球化学性地方病的分布与特定的岩石、土壤分布区域具有耦合关系。在国外,霍勃契耶夫(1960) 就注意到了大骨节病的分布与侏罗纪海相砂岩、页岩的分布密切相关;而在我国,克山病、大骨节病往往分布于花岗岩区和喷出岩区,其次分布于内陆河湖相砂岩、页岩、泥岩及黄土区内,碘缺乏病(IDD)往往分布于花岗岩、砂岩及板页岩区内,尤以花岗岩区患病率最高。碘缺乏病(IDD)常见于以石灰石、白垩土、砂土、灰化土及泥炭土为土壤成分的地带,而在黑、红色土及含有大量胶体颗粒和有机物的栗色土壤为主要成分的地带中,碘缺乏病(IDD)则较为少见。

(三)水质与疾病

水是生命之源,饮水中的元素极易被人体吸收,因此饮用水质的优劣对人体的健康至关重要。许多研究结果证实,地球化学性地方病与其饮用水中某些生命元素(如F、I、Se、Cu、Zn、Sr、Fe、Mn、Ca、Mg和SiO2及腐殖酸等)的严重异常(不足或过剩)密切相关。如我国南疆地区,前山带居民区的饮水中碘的含量普遍低于3μg/L,而元素富集带的地下水含氟普遍高于1.1μg/L,从而形成了前山带的低碘地甲病与平原区绿洲带的地氟病[6];又如饮用油田地下水(油田地下水富碘)的地区,往往是高碘性地方性甲状腺肿症的高发区[5];又如内蒙古和贵州部分地区,由于饮用了砷含量高的地下水,导致“蛤蟆皮病”病例频出;还有饮用高钙含量地下水的地区,往往与结石病高发区相吻合;再者于上世纪50年代发生在日本的骇人听闻的“水俣病”,就是因为化工厂排放的废水中含有高浓度的甲基汞,甲基汞再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而导致的恶性中度事件。

(四)地理环境与疾病关系研究的意义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中,人类一直依赖于地理环境而生存,并将长久地依赖着地理环境。特定的地理环境下,孕育着特定类型的疾病,只有顺应地理环境、趋利避害,才能避免患上相关疾病。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人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提升,因而萌发出了“征服自然”的想法,以自我为中心利用已有的科技手段对大自然进行了无休止的掠夺,貌似是“人定胜天”。但由于过度地干预自然地理环境,破坏了自然的平衡,最终造成了某些疾病突破了地理环境的限制,成为了席卷全球的流行病,如艾滋病、SARS、HFRS、禽流感、猪流感以及最近爆发的COVID-19等。因此,人类只有在地理环境面前,放下 “征服者”的姿态,客观的承认自然造物主的地位,敬畏自然,主动趋利避害,才能将疾病的危害降到最低;反之,将受到自然产生疾病的无情报复。

参考文献:

[1]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医学地理研究组.生态化学地理一环境生命元素与克山病.北京: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001.

[2]张文康.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做好新时期地力病防治工作.北京:全国地方病防治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电视电话会议,2002-12-26.

[3] 曲蛟,叢俏,蔡艳荣等. 锦州医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地球化学环境与地方病. 第2卷第2期,2004年5月.

[4] 贾红霞,肖听,张双等. 地球化学环境与常见地方病[J].能源与环境,2002. N0.2:46-48.

[5] 林年丰,等.环境水文地质学.北京:地质出版社,1990.

[6] 牟保磊.元素地球化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碘缺乏病土壤疾病
土壤
改造土壤小能手
三碘(盐碘.尿碘.水碘)检测与碘缺乏病防治的关系
为什么土壤中的微生物丰富?
久坐可致多种疾病
如何防治碘缺乏病
土壤的平行宇宙
食盐加碘防治碘缺乏病效果探讨
遇到疾病,如何医疗
沁县中小学生防治碘缺乏病健康教育效果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