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巧用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屈原列传》中的三组关系

2021-02-22张炜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渔父司马迁屈原

张炜

《屈原列传》节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是一篇风格独特的人物传记,是现存最早关于屈原的完整的史料,是研究屈原生平的重要依据。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阅读《屈原列传》,把握好其中的三组关系,提高文言文阅读的效率。接下来,笔者就谈谈如何引导学生把握《屈原列传》中的三组关系。

一、补充相关资料,引导学生把握文与史的关系

如果说历史是一面镜子,可以让人知来去、明兴替的话,那么文学就是这面镜子的另一面,与之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屈原列传》选自司马迁所撰的纪传体史书《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历史和文学方面都有巨大的成就和深远的影响。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选择补充一些与之相关的资料,引导学生把握文与史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

一般来说,人物传记的开头都会介绍传主的大致情况,包括名、字、出生籍贯、主要事迹、性格特点等。《屈原列传》也不例外。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展示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及其译文,以此来导入新课,让学生比较一下《屈原列传》和《离骚》的异同。通过比较,学生发现《屈原列传》和《离骚》都介绍了人物的姓名、出身等,不同的是《屈原列传》直接点明了人物的身份和官职,并且直接记录了作者对人物的客观评价(如“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言简意赅;而《离骚》以人物的身世、遭遇、心志为中心,借助香草、美人等意象,展现了一个爱国爱民、不容污损的形象,更加含蓄。

因为《屈原列传》的部分内容引自《渔父》,通过渔父与屈原的对话,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屈原自戕前的矢志不渝,刻画了渔父这一与世沉浮的隐士高人形象,所以教师还可以展示《渔父》这篇文章,引导学生比较《屈原列传》与《渔父》的异同。《屈原列传》与《渔父》中虽然都有渔父与屈原对话的情节,但是其中有一些细微的差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比较阅读,并说说更喜欢哪一种表达。

第一处:

渔父曰:“圣人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世人皆浊,何不淈其泥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举,自令放为?”——《渔父》

渔父曰:“夫圣人者,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举世混浊,何不随其流而扬其波?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

两部作品中渔父所说的话大致相同,但是有两个词完全不同。司马迁将《渔父》中的“深思高举”改为了“怀瑾握瑜”。有的学生认为司马迁改得很好,“怀瑾握瑜”更能展现传主高洁的品格。

第二处:

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

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遂去,不复与言。——《渔父》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屈原列传》

在《屈原列传》中,司马迁删去了渔父的话,将笔墨集中在传主一人身上,展现了他毅然赴死的决绝,有助于塑造人物形象。

在阅读的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文与史是密不可分的。《离骚》与《渔父》都是屈原于困境之中创作的,带有强烈的抒情色彩,而《屈原列传》是司马迁在研究了屈原的生平经历后所撰写的史料,展现了屈原的一生和楚国的兴衰存亡。

二、开展讨论活动,引导学生把握主与客的关系

主客对写是诗歌创作中比较特殊的一类手法,即不直接写自己的想法,不直接抒发自己的情感,而是写对方的所思所想,与之相互照应,含蓄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在《屈原列传》中,传主屈原与作者司马迁其实就是主与客的关系。

明人赵南星曾在《离骚经订注》中将《离骚》与《屈原列传》合在一起进行笺注,并提到:“司马子长才侔于屈子,而愤世嫉俗之意,异代一揆。故为之立传。”言下之意是二人的才华不相上下,他们虽然处于不同的时代,但是心性、志向是完全一样的。所以,司马迁才会为他立传。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活动,让他们思考赵南星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

学生1:“我觉得他说得对。相似的命运让司马迁更能理解屈原,愿意为其立传明志。文中说屈平是‘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而司马迁自己也是因为替李陵败降之事辩解而遭受君王的怀疑,被施以宫刑的。他们都处于相似的困境之中。屈原的经历让司马迁产生了同病相怜的感觉。”

学生2:“我来补充一下,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屈原选择作《离骚》,而司马迁进一步举例说明除了屈原还有许多‘圣贤’也在‘发愤’后‘有所作为’。这也是他没有选择‘引决’的原因。‘隐忍苟活’好将‘文采’‘表于后也’。我也赞成赵南星的观点。”

在《屈原列传》中,“主”是屈原,“客”是司马迁。司马迁一直在写屈原的人生经历、人格品质、理想操守,将自己隐藏在其中,暗暗表现自己的心志节操。

之后,教师可以开展生命教育,鼓励学生珍爱生命,积极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挫折和挑战。

三、举办朗读比赛,引导学生把握情与理的关系

《离骚经订注》又云:“故為之立传,叙次其事,才及数行,不胜怆惘,辄为议论,又复叙次,未几复议论焉;且泣且诉,且唱且叹。子长以前作史者,亦无此体也。”可见,《屈原列传》具有浓厚的抒情色彩,以记叙为主,但各部分又有抒情、议论的句子,和以往的史书大不相同。教师可以举办朗读比赛,引导学生诵读文本,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

通过诵读文本,有的学生指出该文叙事简洁凝练,多以三字或四字词语展现当时瞬息万变的政治局势。看似与传主无关,其实展现了其不受重用、屡谏不纳的处境。而另立新君后,被放逐的屈原依旧再三表示自己想要回朝效力,却没有得到回应。作者忍不住针对“人之祸”展开议论。之后,教师可以带领学生一起思考怀王三“怒”两“悔”的原因。

当然,不可忽略的是“太史公曰”一段。在学生诵读文本的基础上,教师可以为他们布置这样一个学习任务:

请你结合“太史公曰”一段,思考如果屈原、司马迁相遇,他们会有怎样的对话。

示例:

司马迁:三闾大夫出身显贵,忠君爱国,一心辅佐君王却屡遭小人构陷,毅然自沉于汨罗江,以死明志。我无比佩服您!

屈原:是啊!有的时候,清醒的人比糊涂的人要痛苦许多!

……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作者在叙事的基础上展开议论,在议论部分又抒发了自己的情感。屈原遭嫉、蒙谗、受疏,因而创作了《离骚》;司马迁在记叙的基础上发表议论,评价《离骚》和屈原,抒发了自己对屈原的尊敬和赞美之情。

总之,在讲解《屈原列传》时,教师要采用合适的方法,引导学生把握好以上三组关系,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和鉴赏能力。

(作者单位:江苏省通州高级中学)

猜你喜欢

渔父司马迁屈原
丁酉端午前重读《渔父》吊屈原
“言行不一”的渔父
司马迁还璧不犹豫
屈原之死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司马迁拒受玉璧
渔父:一颗自由的灵魂
屈原送米
屈原的身份
关于渔父的观察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