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引导学生阅读学术类著作

2021-02-22蔡玲玲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上旬 2021年10期
关键词:古斯塔夫学术类勒庞

蔡玲玲

一般来说,阅读教学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学生提炼、概括书中的重要信息,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引导他们发现“问题”,质疑探究,联系现实;帮助他们掌握书中的知识,学以致用,培养思维能力。一个思维能力较强的人,在遇事时往往能明是非、懂分析、会判断。

我们在引导学生阅读单篇的论述类文本时,时常会带领他们提炼、概括书中的重要信息,理清作者的论证思路。语文教师大都对这一阶段的教学流程、方法等非常熟悉,能灵活应对各种问题。所以,笔者就重点分享一下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教学经验。接下来,笔者就以《乡土中国》和《乌合之众》这两本书为例,谈一谈教师该如何做。

学术类著作一般是作者记录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甚至解决问题的过程。所以,在引导学生阅读一本学术类著作之前,教师可以让他们思考以下问题:

作者为什么想要写这样一本书?他想弄清楚什么问题?

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学术类著作,学生会站在作者的角度思考问题,慢慢地跟随作者进入书中的世界。

在读书的过程中,他们发現,有的作者会在论述的过程中指出一些问题,表明自己的态度,论证自己的观点。

比如,在《乡土中国》的第二章中,作者提到:“乡下人在城里人眼睛里是‘愚’的。我们当然记得不少提倡乡村工作的朋友们,把愚和病贫联结起来去作为中国乡村的症候。”

在这里,作者显然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于是,他先驳斥了乡下人在智力方面不如城里人的观点,然后举例论证(乡下人没有见过城里的世面,因之而不明白怎样应付汽车,那是知识问题,不是智力问题,正等于城里人到了乡下,连狗都不会赶一般),最后得出结论:乡土社会中的文盲,并非出于乡下人的“愚”,而是由于乡土社会的本质。

接着,作者为揭示乡土社会的本质,提出了一系列的概念,如“差序格局”“团体格局”“长老统治”……

可以这样说,学生每发现作者所提出的一个具体问题,对文本的理解就会更深一层。

当然,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也会提出许多问题,他们所提的问题大都来源于他们以往的阅读经验。

比如,高一的学生在读《乡土中国》的时候,正好已经读完了鲁迅的小说《祝福》。有一名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先生在《祝福》中提到了礼教的残酷,那么,培育这种会“杀人”的礼教的土壤到底是什么呢?

其实,这名学生在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就已经理解了《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礼治秩序”“长老统治”等概念,相信他很快便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带着这样的问题去阅读整本书,阅读与之相关的乡土小说、社会学著作,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作品。

在语文课上,有一名学生提到:“我在生活中时常听见人们将那些喋喋不休、絮絮叨叨的人称为‘祥林嫂’,我觉得这样称呼是不对的。‘祥林嫂’不应该成为被嘲笑和揶揄的对象。”

笔者听后真是又惊又喜。作为语文教师,我顺势而为,让学生继续翻看《乡土中国》,并思考这样一个问题:

作者刻画祥林嫂这样一个人物形象,是为了让读者去嘲笑和贬低她吗?

在阅读《乡土中国》的过程中,学生了解了费孝通先生创作此书的目的:

学习社会人类学的基本态度就是“从实求知”,首先对于自己的乡土文化要有所认识,认识不是为了保守它,重要的是为了改造它,正所谓推陈出新。

“从实求知”的前提是尊重。尊重并理解乡土文化,再在这个基础上去改造它,便是作者创作此书的目的。

由此,学生也会明白:鲁迅先生塑造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记录她的悲惨人生,不是为了贬低她、嘲笑她,而是为了改造旧社会,唤醒愚昧的民众。

有的学生会联系现实来思考书中的观点。

比如,在阅读《乌合之众》这本书的时候,有的学生提到:“‘乌合之众’这个词是贬意词,古斯塔夫·勒庞在作品中也一直在批评群体,如‘人一到群体中,智商就严重降低’‘个人一旦成为群体的一员,他就不会再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承担责任’。”该生还提到:“中国人好像更加看重群体的力量,我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咱们群众有力量’‘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而且我们的祖国也是在人民群众的努力下发展、强大起来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团结的力量、群体的智慧,很多创意和灵感都是在群体交流的过程中产生的……这和古斯塔夫·勒庞在书里写的完全不同,原因是什么呢?”

这个问题一抛出,学生马上就在书中找到了作者立论的前提:作者所谓的群体是“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所组成的暂时现象”,而我们所讲的集体大多数是有着同一信念、同一目标、同一规则的群体,不是“乌合之众”,而是合作团队。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大大提升了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大家懂得了探讨一个概念前,是需要讲具体语境或者说前提条件的。

学生在书中读到的内容与现实情况相悖。此时,我们就可以鼓励他们去研究古斯塔夫·勒庞是如何提出这些观点的。

后来,他们发现古斯塔夫·勒庞的立论是有前提条件的。他口中的群体是“心理群体”,是“一个由异质成分所组成的暂时现象”,而中国人所讲的群体大多是指有着同一信念、同一目标,遵守同一规则的群体,是合作团队,不是“乌合之众”。

在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了提升。他们懂得了在探讨一个问题之前,一定要深入解读其中的核心概念,结合具体的语境来理解作者的观点。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适时引用书中的理论。

示例:

负面新闻,考验着媒体的勇气,更考验着公众辨别是非的能力。每一条负面新闻的背后都有社会的隐痛。这种隐痛会点燃我们的怒火,使群体在网上显得更加“疯狂”,更加“肆无忌惮”,使人失去独立思考的能力,正如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说的那样:“在与理性永恒的冲突中,感情从未失过手。”

所以,焦虑、愤怒过后,我们还能做什么呢?

我想,我们不能迷失在决堤的感情洪流中。不难发现,面对热点负面新闻,人们会经历这样一个过程:焦虑——愤怒——遗忘。保持冷静,往往能帮助我们在理性的道路上更好地前行。

——学生习作

比起“假理解”“无条件理解”为祸更烈。诚如勒庞所言:“群体只知道简单而极端的感情。”无条件的理解,是摒弃一切道德原则的愚昧信从,是缺乏应有理性评判的浅薄叫好,更是汪洋恣肆不可收拾的情感盲流,裹挟更多迟钝的信众四处横冲直撞。

——学生习作

在阅读和思考的过程中,有的学生还会提出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我们可以鼓励他们利用课余时间作进一步的研究,也可以让他们就此打住,把这些疑问先放一放,以后再找机会解决。相信他们再次翻开这些书,一定会有不一样的体验。

以上是笔者引导学生阅读学术类著作的一些经验,希望能给大家带来帮助。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中学)

猜你喜欢

古斯塔夫学术类勒庞
“国民联盟”27岁新党首接班勒庞
国际学术类会议的收费研究和经验探讨
《静物与秋叶》
社会保障学科学术类硕士生培养问题思考
学术类与非学术类的名著阅读教学比较
SWOT分析视角下高校学术类社团促进学风建设的探析
勒庞败选后大跳摇滚 网友喊她参加“舞林大会”
萨伯公司成功完成“卡尔?古斯塔夫”M4无后坐力炮的实弹射击演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