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媒体时代县级媒体播音员与主持人的素质培养
2021-02-22吴锐
吴锐
【摘要】随着电视行业的飞速发展,主持人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主持人与播音员是电视节目的核心人物,其综合素质决定了节目的成败。随着人们审美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需求的发展,对县级媒体播音员与主持人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关键词】融媒体;播音员;主持人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2246/j.issn.1673-0348.2021.24.073
今天,基于传统媒体如杂志、电视和广播的新媒体及时出现,并在各个领域引起了极大的关注。新媒体在其容量存储、信息吸收等方面远胜于传统的媒体传播条件,并且具有创新性高、互动性强、覆盖面广等优势,并且发展前景广阔,但传统的播音员与主持人风格单一,不符合当前新媒体发展要求。因此,新时代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必须提高综合素质,促进行业积极发展。
1. 新媒体时代下电视台播音员主持人现状
1.1 媒体受众分化严重
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不仅普遍提供了各种类型的信息获取渠道,而且对传统的播音电视媒体也产生了严重的冲击。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广电受众群体的分化和转化。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传统广电媒体对硬件设备的要求很高,受众必须要有一定的数据接收设备,比如机顶盒、智能电视、收音机等。以传统媒体作为信息接收终端的人逐渐步入中老年,年轻人对新信息技术更感兴趣,从计算机终端或移动智能设备获取社会信息的动机和条件越来越多,这给传统的播音和电视受众带来了严重的差异化。其次,居住环境影响收听播音电视频道的便利性。例如,如学生宿舍等公共场所,学生使用电脑和移动智能设备上网,再比如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群体和在青年群体。由于经济条件影响,多数选择合租,住在市中心,所以不太可能主动购买相关的播音电视设备等,大多选择手机终端收听观看,因此单纯购买播音电视设备是不必要的,间接导致了播音电视受众的逐渐分流。
1.2 传统媒体弊端突出
传统媒体具有重要的舆论驱动功能,能够极大地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然而,在新旧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传统媒体的弊端逐渐显露,难以从根本上回应受众的心理需求。第一,传统媒体的互动性较差。在快速发展的互联网时代,公众能够通过接收与理解网络信息,并及时的提供反馈。信息生产者可以通过使信息挖掘和生产的方向更加明确来提高信息传播的质量。但是,由于媒体的封闭性,传统媒体传播是单向传递的,人们必须被动的接受信息,但难以及时的进行表达,无法呈现主观情绪和感受。传统媒体正处于发展困境。
其次,传统媒体没有大众化的学科体系。受众在接收播音电视媒体信息的过程中,相对难以形成符合生活需要的话题,播音节目的主题决定与内容选择主要基于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主观指导。这种现象在广播节目中尤为明显,一些节目表示很难激发大众的感官体验。直接导致节目评价下降。相较于电视节目,互联网媒体平台可以通过标注区机制有效引导公众参与各类话题,形成基于话题关注度和深度的新型内容体系。可以说,传统媒体作为一个主题性问题,已经相当滞后于网络媒体。
最后,在数字时代,播音电视节目的内容与受众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相距甚远,虽然受众对外国新闻的意识形态、政治、专业领域关注度不高,但与人们生活问题相关的信息需求却在不断增长。尽管一些电视媒体在节目的设计和制作上正在形成一种关注人民生活的生产理念,但毕竟其影响范围有限,大多数播音电视机构仍然依赖现有的生产体系。在新媒体节目中,出现了众多草根播音员和主持人,有效回应了人们和受众的心理需求,引导人们获取信息。
1.3 融媒体意识逐渐增强
目前,我国广电机构越来越关注融合媒体,纷纷搭建融合媒体开发中心、新媒体制作板块等平台。现有媒体与新媒体的高效融合,能够极大的弥补传统媒体自身不足之处,并且能够提升新媒体行业权威性与专业性,给自媒体行业以及相关行业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但是,在融合媒体的发展中,播音媒体和电视媒体不仅要建立完善的融合媒体机制,还要深入研究社会信息获取方式、规则和偏好,同时加强相关专家团队的建设。此外,通过媒体平台的整合,播音员与主持人必须具备很强的媒体融合意识,增强节目制作的质量与信息传播效率,让播音员和主持人成为当今我国广播发展行业的重要一环。在新旧媒体融合的大背景下,播音员、主持人能够充分的利用当今社交软件,例如直播平台、微信官方账号与微博客户端等平台,多方向传播新闻信息,并自觉担任起主流价值的关键教育任务。但与常规新闻传播的平台相比,自媒体与新媒体行业对播音员、主持人限制因素较少,对职业的认可要求较低,播音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行为规范以及语言表达等问题,都会间接的影响广播电视的整体形象,对传统媒体的快速发展产生不利影响,无助于加强栏目与公众的情感联系,对我国的融合媒体的发展毫无实际意义。因此从我国播音电台和电视台综合媒体发展的现状来看,对播音员和主持人進行高质量的培训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4 播音主持音频寿命缩短
播音主持人的背景是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前的多媒体相比,大多数播音主持人却选择忽略了这一点,播音主持人“明星化”已成为选择主持人的标准。这将阻止许多有经验和专业的主持人的发展,还有,更有靠包装看颜值和天赋为主的播音主持人,虽然可以在短时间内得到不错的发展,但缺乏个性化的主持风格,对行业的长期发展极其不利。这是阻碍播音主持人良好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2. 新媒体环境下播音主持行业转型方向
新媒体在传播渠道、传播时效性、传播技术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新媒体可将旧媒体编辑的可靠、有保障的新闻信息归类,并根据其自有平台的优势,将新闻快速传播给受众。并且新媒体通常具有很强的互动性,可以通过新媒体在互联网上发布的消息下进行转发和分享,获得大量有效信息,从而获得新的新闻来源,发现更多有价值的信息。所以,广播电视行业必须能够高效的实现媒体融合,创新传播方式与技巧。
2.1传播内容融合之信息共享
传统媒体擅长编辑新闻内容,新媒体以流行的方式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和理念,因此,新媒体诞生于传统媒体与技术的融合,这两者的结合,使得新闻信息的传播交互多样化和个性化。将两者结合起来可以在新旧媒体中共享大量信息。从传播内容的角度来看,信息共享是媒体融合的基本功能。它从两个方面实现:
2.1.1实现传播内容的共享
传统媒体依靠新媒体特有的传播方式,通过创建适合在各个新媒体平台播出的多个栏目,快速传播新闻信息,在收集与编辑新闻信息方面具有独特优势。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类型的内容分享并不是直接将新闻信息进行单一复制,而是探索其他媒体优势,并将其科学的融入其中,以达到更加理想的传播成效。例如,一些内容较短、时效性比较强的新闻适合在微博或微信等这样的新媒体平台上进行传播,而一致性强且覆盖面广的则更适合在报纸等传统的媒体上进行传播。只有这样,才可以将新闻信息更加全面的传达给广大受众,并且其传播效果也比新媒体更强。
2.1.2分享特色风格
只有当媒体具有自己独特的特点时,才有可能充分展现与其他媒体的差异,塑造出独特的形象。如此一来,媒体便可以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保持恒定的受众规模,而且能够使受众规模更大,媒体凭借强大而长期的坚持,创造了自己的品牌优势,就可以占领新闻传播的巅峰,与新媒体竞争。这两个互补的优势使受众在新闻获取、编辑和发布方面具有竞争优势。
新媒体的优势体现在传播技术上。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利用其独特的技术优势,对传统媒体产生的新闻信息进行分类和优化,就可以根据网络渠道采用新的媒体传播形式进行传播,达到传统媒体难以实现的传播效果。此外,在新媒体的传播中,还有很多种方式,例如可以通过电影、图像、声音等各种方式进行传播。此外,新媒体更方便,因为它可以与受众实时交流,比传统媒体更快地收集受众的接受情况。在新闻编辑、传播和反馈信息收集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各有特点,结合这些特点,创造出一种全新的传播方式,必将吸引更多的受众,在短时间内达到最大的沟通效果,同时节省大量的资金、人力和资源。换言之,有效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也是融合发展不可忽视的一个重要方面。
2.1.3共享传播渠道
传统媒体依托自身的采编资源、广告资源和品牌优势,有效利用新媒体传播平台拓展现有传播渠道。依靠单一媒体渠道,通过新媒体精准多样的传播渠道,传统媒体的适当内容可以达到难以达到的传播效果。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共享一个传播渠道,让新闻和信息径向传播。两大优势融合,优势互补,共享一个传播渠道,依托各自渠道的优势,发布的内容必将引起人们的关注。新媒体的实时传播融合了传统媒体的详细报道,新媒体新形式融合了传统媒体的发展历程,新媒体互动准确地将传统媒体的所有报道整合成强大的新闻栏目创作。因此,便可以共享彼此的传播渠道,扩大现有的传播渠道,发布的新闻信息必将会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力,实现理想的传播效果。
2.2 多渠道利用
多资源新媒体可以细分受众。相比之下,报纸等传统媒体对受众的受教育程度有要求,因此无法对受众进行分类。但是,传统媒体可能会根据自己的情况采取适当的市场细分。例如,可以根据受众的教育水平、经济收入和媒体理解程度对受众进行分类,并创建个性化的新闻节目,帮助受众获取适合他们需求的信息。传统媒体通过长期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编辑资源,拥有庞大的客户群。基于这些优势,依托新媒体从传播渠道的技术优势,可以更有效地利用各种资源,扩大自身优势,媒体整合能够发现和编辑传统媒体资源,从而实现新媒体的卓越传播和高效利用。
3. 提高播音员主持人高能素质的重要性
首先是工作的特殊性,主持人必须肩负着时代的重要使命与社会责任。所以,播音员与主持人除了要获得极强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之外,还需要具备一个健康的人格与深厚的文化功底,只有这样才能科学的引导舆论方向,最终实现人民的思想教育和实践引导。
二是社会责任。新闻报道是播音员和主持人传播信息的重要形式,它是人们充分了解社会现实和生活现状的重要手段,新闻报道能否积极激发公众对社会发展的关注,尤其是在社会问题发生后,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主观态度在使其成为真正的社会治理主体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参与社会治理方面,广大群众通过新闻报道,加深对社会不良现象的认识,并利用互联网等渠道向有关部门和社会治理传达自己的理解和意见。推动有关部门建立相关法律法规,减少社会不良现象,在这个过程中,播音员和主持人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推进和引导作用。
最后是职业发展。广播的传播方式是直接向公众发布新闻资料的终端环节。播音员主持人的文化素养和心理状态直接影响到播音员主持人的综合评价。虽然播音员和主持人的工作没有明确的年龄限制,但高质量的播音员和主持人可以在广播电视行业有着几十年的工作经验。但播音员在漫长的职业生涯中始终存在一个关键因素,那就是播音员的能力和个人影响力。要做到这一点,播音员与主持人则必须能够充分的结合电视播音栏目的实际特点,并努力形成自己的个性,以及形象气质和语言风格等等因素,一个充满个性的播音员、主持人能够更加使人记住,使受众从心理上增加对于播音员主持人的印象。最终,提高了电视广播电台的收视率和收听率。此外,还可以通过提高播音员和主持人的高性能质量来有效提高栏目质量。随着新媒体、综合媒体、大众传媒平台的快速发展,播音电视行业的竞争日益激烈。除了客观因素,除了客观因素,播音员节目的主持人要提高节目的收听率,如何最大限度地发挥栏目的社会影响力,以及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长期发展。如果播音员主持人之外的形象或生活方式不好,一般大众很难认同,也会产生影响。专栏内容的呈现与传统媒体的长期演进。
4. 新媒体时代播音员与主持人综合素质培养对策
4.1 转变传统主持观念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播音员和主持人的主导地位发生了变化。今天,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适当地互动,以结合受众的需求并达到理想的播音效果。播音主持风格必须改变,以在新媒体格局中提升播音电视行业。它在播音主持过程中营造良好的氛围,吸引受众、参与并建立同理心,传统媒体受众处于被动地位,随着新媒体的出现,播音员和主持人和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把受众放在首位,及时沟通,引导事件,利用信息技术让直播更有效率。例如,一些交通广播可以让电台主持人及时与场外受众互动。通过拨打广播热线,可以方便地根据获取到的信息进行选择通知,因为它可以及时通知城市各個路口的交通状况。
4.2 熟悉播音节目流程
新媒体时代,播音员和主持人根据节目组设定的活动内容完成新闻工作,但由于整个节目的节奏是由播音员或主办方控制的,因此在节目报道过程中进行了合理的控制过程。必不可少的节目节奏很好地引导了角色,吸引了受众的注意力。激活了节目的情绪,让受众充分了解节目过程。否则,如果播音员、主持人在节目播出过程中出现失误,将直接损害业界的形象,阻碍未来的进一步发展。
4.3 提高播音创新能力
随着新媒体发展的根本性变化,播音员和主持人和播音员和主持人不仅要抓住机遇,更要利用各种最新技术,创新播出水平和能力。根据以往的实践经验,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将传统广电行业与新媒体彻底融合,要适当拓宽信息收集渠道,提高播音电视行业影响力,需要使用微博和微信创建公众号,及时向公众号发布播音电视节目信息,并利用专题话题增加节目影响力。
4.4 加强个人素养学习
通常情况下,主持人与播音员作为一线工作者,负责新闻的宣传,及时跟踪和报道各种新闻事件。播音员和主持人必须全面了解各个领域的知识并做好本职工作。当播音员和主持人只根据稿件主持时,这限制了长期发展,为适应新媒体时代,需要丰富独特的内涵,提高文化素养,获取各领域知识,提高知识积累。
4.5 强化主持人综合素养
一是科学制定了评价播音电视节目的播音员和主持人或主持人的标准。播音员和主持人通过自身的努力提高综合素质是非常必要的。但是,如果仅仅依靠播音员或主持人自己的努力是不够的,他们必须借助综合评估来充分了解自己的真实情况。评估并明确工作方向。二是增强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个性化结合。在这个阶段,大多数播音员和主持人缺乏个性化,并追求统一模式,受众很容易对播音和电视节目失去兴趣。
5.總结
随着我国播音电视节目的演进,播音员与主持人的个性越来越清晰。一个充满个性化的播音员与主持人对节目持续发展能够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播音员和主持人面临的问题是现在和未来缺乏好的电视节目的一个关键因素。所以,我们需要从各个方面来深入研究播音员和主持人的现状以及问题,不断提高相关从业者的综合水平,增强播音员与主持人的文化代表性。
参考文献:
[1]赵若竹.新媒体技术时代电视新闻播音主持创作样态的发展[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2):158-159.
[2]石静.全媒体时代下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生存对策[J].西部广播电视,2014(19):139.
[3]李燕.机遇挑战对策——新媒体时代电视节目主持人素养刍议[J].当代电视,2014(3):89-91.
[4]燕丽娜.媒介融合背景下我国新闻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教育科学论坛,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