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实践探究,演绎精彩课堂
2021-02-22朱秀苑
朱秀苑
【摘 要】“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亲历科学,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与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由小组成员自主协商分配任务,锻炼了团队协作能力。在科学教学过程中,信息技术的运用也使课堂添光增彩,轻松实现教学预想,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
【关键词】情境教学 科学探究 智慧教育
《盐和糖哪儿去了》是苏教版科学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6课,在学生认识了水的基本特征——颜色、气味、味道等,知道水也是有力量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本课与《水是什么样的》《玩转小水轮》共同组成了第二单元“水”的学习内容。从科学概念层面着手,帮助学生知道有些物质可以溶解在水中。通过观察、实验,进一步认识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及不溶现象。
“科学要以探究为核心”,这是小学科学课程的基本理念之一。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有序实验,在《盐和糖哪儿去了》一课中,笔者做了初步尝试。
一、创设情境,引发认知冲突
水是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在生活中,学生已经对水有诸多了解,积累了许多经验,知道水是十分重要的一种物质。在前两课,学生运用感官了解了水的基本特征,通过玩转小水轮知道水是有力量的。在本课教学中,笔者注重情境创设,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师:马博士给了老师一份神奇的快乐药水(出示红糖水),老师很想研究出里面是什么物质。听说咱们班的小朋友各个都是小侦探,老师想请大家帮帮忙,用眼睛看一看,用鼻子闻一闻,在老师允许的情况下你们才可以用嘴巴尝一尝。
快乐药水的引出,引发学生的好奇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入课题。选用红糖水,可以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学生认为是可乐、凉茶等,一下子就提起了兴趣。同时注意强调,实验室物品不能随意闻、尝,潜移默化地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2.新旧迁移,引出新知
师:告诉老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红色,透明。
师:你再来闻一闻,告诉大家结果。
(选取一小组闻,三人回答)
师:请你用尝味棒尝一尝。
生:甜甜的。
师:甜甜的,说明里面有——糖。可是糖到哪儿去了呀?
生:溶化了。
师:你知道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现象吗?
生:炒菜时盐溶化……
一年级学生能够表达出盐与糖能“溶化”,看不见了,但此时对“溶解”还是没有具体概念,对科学知识还不能用科学的语言表述出来。学生运用感官感受,知道“快乐药水”的成分,从而得出糖会“溶化”在水中的结论,再通过亲自尝一尝、闻一闻,回顾已学科学知识,走向实践。教师通过创设有效情境,启发学生。学生知道运用感官可以帮助我们获取更多的信息,迁移新旧知识。
二、从做中学,提升动手能力
一年级的学生有较强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但是实验操作不规范,这就需要教师的引导与示范。教师通过演示实验,规范操作,提升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1.教师引导,规范操作
师:小朋友们的眼睛真亮,接着,我们用搅拌棒轻轻搅拌。注意在攪拌的过程中,搅拌棒不能碰到烧杯杯壁与杯底,要轻轻地顺着同一个方向搅拌。观察物体在水中的变化。
(生操作、汇报。)
师:同学们真棒!
一年级的学生动手实验能力较弱,需要教师发挥引导作用。在演示实验时,教师的操作一定要正确、规范,这对学生提升一定的操作技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方法、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有重要作用。有了上学期动手实验操作的经验积累,学生投入科学探究的过程中,动手做科学实验,产生了进一步学习相关知识的兴趣。
2.学生动手,强化提升
师:面粉也是常见的物品,它会溶解吗?我们一起来验证一下。
实验要求:(1)将面粉轻轻倒入4号烧杯中。(2)用搅拌棒搅拌。(3)观察水的变化。
师:面粉溶解了吗?
生1:溶解了。
生2:不能溶解。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意见。老师这儿有个小工具,叫滤纸。它呀,像个小交警似的,如果物质溶解在水中,则通过;如果遇见不能溶解的物体,则会把它拦截下来。接下来,老师做实验,你们仔细观察。我们把滤纸对折再对折,展开一面,变成漏斗形状,放在杯口,将少量红糖水慢慢地倒在滤纸上,水面不要超过滤纸边缘。小朋友们需要耐心等待,仔细观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将滤纸比作小交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小交警”拦截不能溶解的物质,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滤纸的过滤作用,符合一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提升学生对知识的接受程度。教师要将学生的学习由“被动”转变为“主动”,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师:滤纸上能看见糖吗?(不能)糖确实溶解在了水中,我们的滤纸小交警让它通过了。那面粉呢?接下来呀,请小朋友按照同样的方法,判断面粉有没有溶解在水中。
(生操作、汇报)
师:看来,面粉不能溶解在水中。而且,静置一段时间之后,我们发现面粉沉到了底部,分成了水层和面粉层,而盐水和糖水还是清澈透明的。
通过多种方法,静置后观察,过滤后对比,学生认识到面粉是不能溶解在水中的。学生通过动手做一做,亲历科学过程,也对面粉在水中不能溶解这一现象理解得更深刻。
三、智慧教育,演绎精彩课堂
师:今天同学们了解了这么多有关溶解的知识,老师也想考考大家。把可以溶解的物体放入画“√”的圈内,把不能溶解的物体放入画“×”的圈内。请两个小朋友上来分一分。
(学生上台操作)
生:可溶于水的:盐、醋、洗衣粉;不可溶于水的:沙子、面粉、油。
运用多媒体技术,组织分类小活动。运用信息化媒介来创设课堂教学情境,这是信息化教育技术与传统课堂授课的结合,拓展学习空间,生成多彩课堂。学生拖动图片,如果物质能溶解,图片能放进画“√”圈内;不能溶解的物质,图片则能放进画“×”圈内。若学生判断错误,图片则回到原位。
运用多媒体展示技术,展示此分类活动。学生可以同时分别进行分类操作。让学生上讲台比一比、赛一赛,将物品按可溶解和不能溶解分分类,极大地激发了学习兴趣。通过分类活动,了解学生对溶解、不能溶解的掌握情况,学生对溶解有更全面的认识。此时,信息化媒介转变了其性质,由辅助教师讲解转变为学生巩固学习的重要工具,提高了学习效率。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这么多有关溶解的知识,希望小朋友们回家后,在厨房里找一找,多多发现有关溶解的现象。
科学课程标准指出:“通过科学课程的学习,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溶解在生活中的应用十分广泛,并不局限于课堂中的几样物体。学生意识到溶解在生活中的广泛性和重要性,体验研究溶解现象的乐趣,产生了进一步探究溶解问题的兴趣。生活中处处存在科学,由生活中的问题引发科学探究,将科学知识由课堂延伸到生活,体会科学与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逐渐养成科学的习惯,提升科学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