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拼贴:基于过程导向的小学美术教学设计研究
2021-02-21陈茜茜
陈茜茜
摘 要:针对当前小学美术作业中存在的忽视创作过程,导致美术作品缺乏创新意识,学生美术表现能力没有得到提升的现状,笔者以“拼贴艺术”为突破点,重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从“创意、制作、情感”等维度帮助学生提升美术的核心素养。围绕上述目标,从“概念拼贴”“意向拼贴”“表现拼贴”三方面开展实践研究。从拼局部到拼整体循序渐进,以过程为导向,逐步在拼贴过程中,激发出学生的创意点。通过自主思考、同学互助、小组探究这三种不同形式,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习的能力,提升了图形表达能力,促进学生在原有的水平上发展提高,从而提升美术素养。
关键词:过程导向 拼贴艺术 美术教学 自主探究 综合素养
一、研究缘起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美术课程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形成学生的创新精神和技术意识;促进学生的个性形成和全面发展。在美术学习过程中,对美术学习内容和方式的选择,必然受到学生个性的影响,美术课程在引导学生形成社会共同的价值观的同时,也努力保护和发展学生的个性。通过美术课程培养的创造精神,将会对学生未来的工作和生活产生积极的影响。
但纵观目前我们的小学美术作业,可以发现同学们的学习存在忽视作业思考、推敲的过程,都是“结果导向型”的思维方式。同学们想要一个满意的画面,但是表达不出,就易复制周边其他同学的优秀作业,或是跟着教师的范例,导致作品呈现的千篇一律。缺乏自己的主观思考,内心情感的表达,难以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研究的构想
拼贴艺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仰韶文化时期,先民在一些龙纹的浮雕作品上,就运用蚌壳实物来进行镶嵌装饰。西方现代主义艺术大师毕加索、布拉克也是利用拼贴的艺术表现手法进行创作,使其作品更富有视觉冲击力。拼贴艺术演变至今,已经不是单纯的技法,而是一种对生活的认知语言,一种创作的态度。因此在美术课堂中也可以借助拼贴艺术来引导和丰富学生的创作过程,让同学们的创作多一些思考和推敲的过程。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美术课程对视觉形象的感知、理解和创造为特征,美术课程凸显视觉性具有实践性、追求人文性、强调愉悦性。拼贴艺术是一种综合艺术,材料丰富多样,构图开放新颖、形式独特丰富。不仅凸显综合性,最终效果呈现当代性,在拼贴过程中关注文化性,是提升学生美术素养的一种方法。(如图1)
(一)拼贴艺术符合小学生的认知能力
拼贴操作简单,符合小学生的动手能力。较为常用的方法是:用剪刀进行裁剪、用胶水进行粘贴、用胶带进行粘合等,出现多层次的画面感兼具装饰味、趣味性和时尚性,形式感强符合学生的审美需求。
(二)拼贴艺术丰富美术课程资源
把拼贴艺术作为美术课程的素材,不仅能丰富拓展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增加了学生美术作品的层次感,从而激发学生对美术学习的兴趣,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三)拼贴艺术提升小学生的综合素养
结合拼贴艺术的教学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高美术文化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想要拼贴出优秀的作品,学生课前、课后都要动起来,在前期必须做好材料的收集和归类工作,课后进行材料的整理收纳工作。这些必备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养成认真、细致、有效的学习习惯。拼贴的过程中,如果想要作品呈现效果生动且有表现力,画面内容深刻而有内涵,必须在创作过程中反复思考。
三、研究的内容
(一)研究概念界定
“创意拼贴”在本文中的意思是引导学生自主地运用创意思维,把原有的图形打散,进行有规律地重组,形成新的图形,让人产生一定的联想,传达学生的思路和意图。
“过程导向”在文中的意思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采用的行为,学生在一定预设情境下,自主探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学生完成美术作业时要经过创作思考的过程,即事物发展所经过的程序。以这个思考的过程为教学的侧重点,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创作。
(二)研究思路(如图2)
(三)研究方法
创意拼贴的图像处理手法仅仅围绕着学生的创作过程,不设定最终的画面效果,只是创设情境,完全以一个开放的形式,让同学们参与讨论,确定问题,分小组探究合作完成作品。在绘画方式上拓展了绘画的表现方式,让更多材料融入进来,形成了新的画面层次。(如图3)
拼贴艺术在小学美术作业上的运用,是对学生综合思考能力的锻炼,通过材料的选择,在拼拼摆摆的过程中进行多种方案的比较对比,拼贴成了学生构思的一个过程,不再是一种绘画手法,是思考的过程体现。拼贴引导学生完成了画面的设计过程,拼贴的每一块材料在画面中都有无限的变化。(如图4)色块之间相互作用,可以进行局部选用、打散排列、式样转换、重复组合等等。
(四)研究过程
以过程为导向的拼贴设计,不再是画面最终效果展现的一种技法,而是学生创意思路的来源,一步一步带领学生打开思路,创意出新。畫面最终呈现的层次感和创意性都会有所提升。从画面的构成元素开始思考,进行整体的概念拼贴,是归属于材料的收集和整理阶段。首先,这张画面需要用到哪些必要的素材,接下来,就是进行意向拼贴,通过自己的创意,思考可以有哪些独特的设计,是归属于材料的创意裁剪、选择的阶段。最后,进行画面的表现,拼贴的层次感的体现,是属于材料的摆拼实验阶段。(如图5)
第一步:概念拼贴——确定元素把握主题
从画面的基本构成元素出发,确定画面需要哪些元素。再考虑是拼贴主题还是拼贴背景来衬托主体,或者是主体和造型一起拼贴。(如图6-8)
从更深层面挖掘画面的层次感,思考作品的表现层次,处理好画面中需要的元素构成,就需要学生平时注意整理收集素材。只有坚持收集,才能获得更多的素材,在使用的时候顺手拈来。当同学们坚持收集,他们的动手、整理归纳能力也同时得到了提高。
建议学生收集的方法如下(图9):
第二步:意向拼贴——开拓思路创意出新
是学生们对即将创作的作品进行深层次的艺术感悟。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创意,把自己内心独特的创意点通过艺术创作的形式表达出来,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可以建议同学们在一定的情境中,看问题时候变换角度,寻找新角度的方法。创新的关键在于角度的不同、切入点的不同,在小组讨论下围绕问题的信息展开创造性活动。
例如: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创造美的纹理》一课,让学生们从收集到的素材中,挑出各种材质的图形粘贴在画面上,然后,我们用这张纸去拓印在上面各种纹理。如一个苹果的图形上,出现了一个五毛钱硬币的图案,是一个学生无法描绘出的画面。钱币和苹果图案的结合,巧妙地利用了相似图形,这就拓展了拼贴的范围,开拓了新的思路,是这个同学的独特构思。
第三步:表现拼贴——经营位置推敲构图
《古画品录》中提到的六法之一“经营位置”,就是从画面结构上去表现对象的内在精神,表达画家对客体的情感和评价。
要引导学生塑造出富有形式美和装饰趣味的平面视觉形象,我们尝试以剪、撕、折、插、接、拼、贴等拼贴技法为辅助,通过拼剪、错位、合并、交叉、重组、偶合、协调、生硬、冲突、随机解构等,生成富有层次和吸引力的视觉形式,同时使画面打破了原有的三维视觉,形成了新的视觉秩序,培养了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例如:浙美版五年级下册美术教材中《光与影》一课,同学们就利用了剪拼与重组的效果,巧妙地利用黑白报纸中的图形来达到预期的效果。首先要先分析我们要完成的画面中的黑白灰,将黑白灰划分出清晰的区域。然后将报纸中的黑白图形根据黑白灰进行排列,选出最黑的图形,将这些图形在画面黑色的区域中进行叠加,以此类推。当黑白灰的图形叠加到一定的程度,画面中罐子的立体感就凸显了。如学生作业局部(如图10、11),就是把一张图进行解构,重新塑造出一个造型。
经过概念拼贴、意向拼贴、表现拼贴的过程引导,我们发现创意拼贴不仅仅是一种材料的叠加利用、一个画面的成果,而是一种思路和一个过程。突破了传统的表达方式,丰富了绘画的语言,是一种由“结果导向”向“过程导向”的改变,使得学生在考虑问题时更加细致全面,由个人自主思考到同伴讨论到集体通过,也是一种思考模式的改变。通过这些生动的素材来引导学生的思路拓展,产生有灵性和张力的作品。
四、研究意义
(一)过程导向下的创意拼贴促进教师教学成长
创意拼贴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思考的经验可以帮助老师们运用到之后的课堂中去,做到知识的迁移。通过创意拼贴的探究,创设好情境,放手让学生去自主探究,老师只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真正把课堂交给学生,这个对老师来说更难掌控,对老师各方面的能力是一个挑战,必须在课前思考更多的可能性,应对课堂的突发状况,并制定出相应的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和学生创作的有序开展。
(二)过程导向下的创意拼贴促进学生美术素养提升
在过程导向的教学实践中,学生们的创作体会加深了,他们有了更大的发挥空间,创造思维和动手能力不断增强,作品开始有自己的个性。同学们对于创意拼贴就更感兴趣了。独立思考的过程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他们养成重视学习过程、自主探究的习惯,终身受用。
(三)过程导向下的创意拼贴满足了课程的发展需要
创意拼贴融合了各类材料,也融合了很多的美术资源,为美术课程增加了新的活力。为学生的深度研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有效地落实了课程改革,实现了与学生的素质教育相结合。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丰富拼贴艺术的内涵,使更多學生用拼贴去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 让课程得到有效的实施开始。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
[2]唐丽娟.变废为宝创意无限[J]——拼贴画教学的实践与教学[M].美术教学研究,2013:05.
[3]尹少淳.小学美术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18.
[4]黄宗贤.从原理到形态:普通艺术学[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01.
(杭州市青蓝青华实验小学 浙江杭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