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基础建设对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性
2021-02-21孙凯潘恒马天跃
孙凯 潘恒 马天跃
【摘要】 本文着重介绍了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对质量管理的技术支撑作用。从各方面发挥的作用分析,论证对质量提升的保障与促进,通过基础建设的加强,规范市场,发挥企业自主动力,做到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 计量;标准;认证认可;检验检测;质量
【DOI编码】 10.3969/j.issn.1674-4977.2021.01.024
Abstract: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s the technical support function of measurement,standard,certification and accreditation,inspection and testing to quality management. From the analysis of the role of various aspects,the paper demonstrates the guarantee and promotion of quality improvement. Through the strengthening of infrastructure construction,standardizing the market, giving play to the independent power of enterprises,we can achiev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Key words:measurement;standard;certification;inspection;quality
1 质量基础概述
十九大以来,发展环境已发生极大的变化,面对国内国外复杂多变的形势,质量发展迫切的需要提档升级,全面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发展的核心是坚持质量优先、效益提升,增强自主能力、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日前,中组部专程下发《关于改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绩考核的通知》,进一步明确,通过突出考核质量发展的各方面要素,全力推进新发展,做到真正的转变发展方式,通过创新提升质量基础技术的进步、效率的提升、增强内生动力,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全面落实。纵观世界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创新力与竞争力的增强,归根结底就是要提升质量与效益。质量是什么?如何做到真正的高质量发展?按目前国际、国内的形式,已是关乎国家发展与人民切身利益的重要课题。
2005年,联合国贸易和发展会议(UNCTAD)和世界贸易组织(WTO)在《出口战略创新》中首次提出国家质量基础设施(National Quality Infrastructure,简称NQI)。2006年,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UNIDO)和国际标准化组织(ISO)首次提出了关于国家质量基础设施的定义。明确计量、标准化、合格评定(主要包含认证认可、检验检测)为国家质量基础的三大支柱。这里面,計量是质量基础的根本,是质量发展全链条的数据来源,标准是核心,规范质量的依据,合格评定是信用基础,质量信任的反映,三者有机结合,构成质量发展的保证体系,是维护消费者权利的保障,提高企业发展的动力基础,保护生态环境的良好,维护生命健康的安全,良好的质量基础体系是构建良好世界经济交流的必要条件。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对计量的定义是为实现单位统一和量值准确可靠的活动。标准是一种规范性文件,是各方使用者共同协商、制定并经第三方公认机构批准,为了获得最佳的秩序,共同使用的和可重复使用的文件。而质量是固有的特性,对于普遍要求的满意程度。认证是第三方认证机构来证明产品、管理体系和服务对相关技术规范、其中的强制性要求或者标准的规范性要求是否达到合格要求的评定活动。认可是认可机构对全部从事评审、审核等认证活动人员的能力和执业资格,以及认证机构、检查机构、实验室条件满足性的合格评定活动。检验检测是对产品或者法律法规规定的特定对象进行确认的活动,这种活动要求必须依据相关标准或者技术规范,而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环境设施等技术条件和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都要符合相关的规定。
2 质量基础技术对质量的作用
在这些定义里,检验检测的特定对象就是质量,需要满足的要求就是标准,固有特性满足要求的程度就是要通过计量来测试,认证认可来验证检验检测的可靠性。计量、标准、检验检测和认证认可是质量基础设施,是工业发展的基础,更是质量提升的关键,基础打好才能促进质量提升。简单的说,对于质量,检验检测是确认、认证认可是保障、标准是依据、计量是基础。
3 质量基础技术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3.1 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各个领域开始建立现代化的管理体系,但质量基础管理体系仍旧沿用建国初期的管理模式,在县以上地区大都建立了计量和检验检测机构;在原有组织机构代码管理部门的基础上,整合发展了标准技术机构,质量基础设施的建设基本做到全覆盖。大力发展第三方认证认可,(截至2020年9月,CNAS认可检测实验室8800余家)。
3.2 我国质量技术基础存在的问题
十八大以来,我国加强了质量技术基础的建设,重点建设了一批专业性、尖端性的实验室,但普遍来说,质量基础还非常薄弱,跟不上现今经济发展的节奏与步伐,产生的原因有:一是对质量技术基础的理解不到位,沿用老方法、老经验,部分政府缺乏对质量技术基础重要性的认识,对技术机构的支持与促进不足,对质量提升的办法不多。二是专业技术人才流失严重,质量基础措施的法定技术机构人员组成不合理,断档严重,根本无法保证正常开展检定、检验检测的人员需求,技术人员在检测中漏项,不按要求开展工作的现象普遍存在;检测人员能力满足不了新一代技术体系对人员素质的需求。如计量原有的检定员制度,对专业人员考核流于形式,大批从业人员能力素质都满足不了工作的需要,现行的注册计量师制度又造成很多人无法通过考试,一名注册计量师兼十余项检定项目的现象严重,严格从法律意义来讲,部分量传体系非法传递。标准化工作人员严重不足,县级几乎没有标准化人才,有的市级仅有几名标准化人员,服务与监管能力缺失严重。三是对比国际先进水平,我国整体质量基础的技术能力落后。体现在标准体系覆盖面不够,标准技术水平与国际适用的标准有很大指标差距;量值传递和校准能力没有跟上最新的发展;检验检测很大比重都是生活性基础性检测,高端检测能力不到位。四是基层质量技术基础缺失严重,标准化管理与服务人员无论是数量上还是能力上都无法满足实际的需求,计量与检验检测的人员、设备、实验室条件无法正常保证工作的开展。很多企业想检测的计量器具无机构承接;想建立更高的企业产品标准无人能帮的现象普遍存在。五、认证认可不规范,虚假认证、不按程序认证现象时有发生,导致诚信缺失;虚假认证,冒用其它认证机构证书的现象屡禁不止。
3.3 发展不均衡、政策不明确造成工作缺失
东西部、省市县事业单位改革方向与模式都不同,职能与编制、财政的定位也各不相同,人员队伍不稳,基础投入断档,造成高质量发展基础不牢。在笔者工作的地方,同样性质的技术机构就有全额、差额、自收自支三种模式,单位性质不明,改革方向不清,造成人心惶惶,无法安心工作;人员自然减员后无补充渠道,职称、待遇水平低下,致命技术人员严重流失;法定技术机构取消省以下垂直管理后,地方政府对质量基础建设的投入少,硬件设施老化,跟不上质量基础发展的要求。这些情况都造成现有能力无法保证对质量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4 关于质量技术基础建设的建议
质量技术基础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支撑。要有长远意识与战略思维,加快建立“统一管理、权责清晰、协调配套、上下联动、支撑有力”的质量技术基础保障体系,加快推进质量技术基础建设,更加有力地支撑经济社会发展。
4.1 统筹管理,做好系统设计
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开展质量提升行动的指导意见》中相关深化国家质量基础设施融合发展的要求,建立完善的国家质量基础设施。
加快国家标准体系建设。按照发达国家的标准化战略模式,将标准化工作提到国家的战略地位[3];形成统一的国家质量基础技术机构体系建设,建立完备的省、市标准技术服务体系,明确标准化技术机构的公益类属性,持续的加强标准化的全局性、战略性作用,发挥标准化引领、示范、统一的作用。
法定计量技术机构依据量值传递特点,重新按照省以下垂直管理,分清门类,明确科学计量、法制计量、工业计量各自的工作范围,分类改革。对于基础性的科学计量,重点由国家、省级法定技术机构开展相应工作,新建、改建、同国际基准一致的国家计量基准。充分利用国际计量大会(CGPM)对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修订的机会,尽快建立全覆盖、大范围、高稳定的计量基准,减少量值传递层次,推进地市级社会公用计量标准的升级。地市级法定技术机构要坚持法制计量为主,保证量值传递体系的权威性。积极提升服务能力,大力开展工业计量,增强在线检测能力,发挥工业计量对用户在环境、安全、质量、能源管理的基础作用,促进高质量发展与高效益收入。县级要具备基本的法制计量能力,保障贸易流通、执法监督、医疗卫生和环境监测的数据准确,维护国家量传体系的权威性。
加强认证认可的信用建设,利用大数据的优势,将认证认可的结果与社会信用建设结合起来,利用社会监督,来保证认证认可的公信力。
积极开展检验检测机构的改革,进一步整合,杜绝普遍性、低层次的建设,要在实验室建设与财政资金上给予政策支持,加强与本地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建设,更好的服务经济发展。推动实验室面向社会开放,按照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发展方向,实现法定检验检测机构面向社会资本的放开,引入竞争机制,搞活检验检测市场,促进高质量发展與技术能力的提升。
4.2 坚持问题导向,夯实基础保障
严格执行新《标准化法》,提升企业制定标准的能力,发挥标准化的引领作用,加大标准的激励制度与保障措施建设,严格标准化工作的绩效考核;建立地市级标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国家、行业、地方标准的公开制度,做到一网能查。加强国外先进标准、国际标准的应用与推广,积极引导使用准。提升服务能力,建立小微企业标准服务平台,帮助提升制订标准的能力。
争取在事业单位改革中有所作为,明确质量技术基础技术的编制与财政支持政策,制定十四五规划,提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发展目标,在人员、资金、环境等多方面提升质量发展的技术服务能力。在保证法制计量的基础上,将工业计量的业务开展探索激励机制,一方面保证技术人员的工作活力,做到多劳多得,另一方面即满足市场的需求,又促进财政收入的增加,多维度保障质量技术基础能力的提升。
建立完备的保障体系,在专业技术人才的引进与培养、国家产业的布局、地方经济的发展上,与质量基础设施做到有机融合、有效提升。
【参考文献】
[1] 标准化工作指南 第1部分:标准化和相关活动的通用术语:GB/T 20000.1-2014[S].
[2] 陈钢.加强质量技术基础建设 助推经济提质增效升级[J].行政管理改革,2016(10):30-35.
[3] 杨锋,王金玉.主要发达国家制定和实施标准化战略的经验[J].标准科学,2011(1):87-93.
【作者简介】
孙凯(1973-),男,高级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标准化管理、力学计量检定、校准。
马天跃(1990-),男,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为力学容量计量检定、校准。
潘恒(1991-),女,工程师,学士,研究方向为力学小质量计量检定、校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