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nCites平台的9所中医药大学科研产出比较分析
2021-02-21杨秦高雨
杨秦 高雨
摘要:目的 以InCites平台数据为基础,统计我国9所已进入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I)学科排名的中医药大学的发文情况,揭示各高校科研实力和发展态势。方法 根据9所中医药大学进入ESI的时间、ESI中的表现及潜力学科的概况,选择2009-2019年的InCites数据,统计各高校发表学术论文和综述的数量、引用数据、潜力学科等信息,利用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WOS)中作者与地址字段区分各高校名下论文的作者类别,并通过期刊引证报告(JCR)获取发文期刊的影响因子。结果 9所高校对应的ESI国际综合排名处于2 000~5 000名,在大陆高校排名处于100~300名;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化学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进入ESI学科的潜力值均在85%以上,有望新进入ESI;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总量超4 000篇,居九校之首;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总被引频次为34 905次,为九校最多;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高被引论文数量在10篇以上;9所高校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论文影响因子集中在1~4。结论 9所高校发文呈不同特点,各高校应在保持原优势的基础上,弥补对应短板,逐步缩小与强校之间的差距。
关键词:中医药大学;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InCites平台;科研产出
中图分类号:G353.1;G6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5707(2021)01-0018-07
InCites平台包括InCites数据库、基本科学指标数据库(Essential Science Indicators,ESI)和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是根据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中的数据衍生出来的具有分析评价功能的工具。其中ESI根据WOS(SCI/SSCI)收录期刊中学术论文(Article)和综述(Review)两类文献对22个学科研究领域中的机构、国家和期刊的科研数据进行统计和排名,滚动近10年的数据,2个月更新1次。JCR提供基于引文数据的期刊统计信息,从期刊层面衡量某项研究的影响力,显示引用和被引期刊间的相互关系。InCites数据库则是整合了WOS、ESI和JCR的相关数据,采用绝对指标、标准化指标、百分位指标及合作指标等对全球5 000多所机构从学科、机构、地域、人员、期刊等层面进行全面分析,数据每月更新1次。
InCites平台以庞大的数据资源和多元化的指标在辅助科研管理、比较科研水平、追踪科学发展趋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1],常用于比较各高校间科研产出及学科发展水平[2-5]。本研究以InCites平台数据为基础,结合WOS相关信息进行二次处理,统计国内9所已进入ESI学科排名的中医药大学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的发文情况,揭示各中医药大学的科研发展态势。
1 资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
研究数据来自InCites平台。ESI学科排名数据来自2020年3月12日更新的ESI数据库,统计了2009年1月1日-2019年12月31日WOS核心合集收录的Article和Review。
潜力学科数据计算基于2020年3月12日更新的ESI数据库和2020年1月29日更新的InCites数据库,数据库统计WOS收录截止时间均为2019年12月31日。鉴于ESI和InCites 2个数据库更新不同步,相同时间段内ESI学科数据存在一定出入,两者数值不完全相同。在InCites数据库中的“机构”模块,用9所中医药大学的英文名称进行检索,选择出版时间为2009-2019年,研究方向选择ESI学科分类体系,文献类型选择Article和Review。
9所中医药大学2009-2019年发文及引用数据来自2020年3月26日更新的InCites数据库,学科分类为ESI分类体系,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发文作者、单位等标识来自WOS中检索入藏号并下载的全纪录,检索时间为2020年5月。
期刊影响因子(IF)来自JCR,下载2009-2018年各年度IF,下载时间为2020年5月。期刊IF以当年为准,数据处理时2019年IF尚未发布,故用2018年IF代替。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纳入文献类型为Article和Review,发表时间2009-2019年,发文單位包含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山东中医药大学。
排除会议通知、新闻报道、人物专访等。
1.3 统计指标
ESI学科排名:ESI共有22个学科类别,当机构内某一学科发文被引频次排名位于全球前1%,则进入ESI学科排名。
ESI综合排名:对进入ESI学科排名的机构,按该机构所有发文的被引频次进行综合排序。
ESI潜力学科:某一机构的学科发文总被引频次没有进入全球前1%,但后续发展有望进入全球前1%的学科。学科潜力值代表学科进入ESI的可能性,计算方法为:(同一周期内)某机构某一学科发文总被引频次÷该学科进入全球前1%的最后一所机构发文总被引频次(ESI学科阈值)×100%[6-7]。
ESI高被引论文:按同一ESI学科、同一出版年统计的被引频次排名前1%的论文[8]。
H指数:将论文按被引频次降序排列,H=n说明有n篇论文的被引频次≥n,H指数是兼顾了学术产出数量与学术产出水平的混合量化评价指标[9]。
平均百分位:反映某一论文集处于全球各学科的位置,数值越小则排名越靠前。平均百分位是按被引频次计算每篇论文在同一学科、同一年发表的论文中的排名百分位,再将论文集中每篇论文的排名百分位进行加和后取平均值得到的[10]。
学科规范化的引文影响力(CNCI):一篇文献的CNCI值是通过其实际被引频次除以同文献类型、同出版年、同学科领域文献的期望被引频次获得的,一组论文的CNCI值是每篇文献CNCI值的平均值[11]。CNCI>1,表明该论文的被引表现高于全球平均水平;CNCI=1,说明该论文的被引表现与全球平均水平相当;<1,则说明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1.4 数据处理与分析
检索9所中医药大学ESI、InCites数据库收录文献的总量、被引频次、高被引论文等情况,利用Excel2013与Access2013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汇总与分析。
通过WOS标识中的作者与地址相关字段,结合WOS机构扩展中列出的各个高校及其附属机构英文名称的不同变体,判定每篇论文的作者类别,对9所高校的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发文进行判别与筛选[12]。处理说明如下:由于共同第一作者通常只在全文中标注,WOS记录中无法体现,故文中的第一作者仅为作者排序中第一位的作者,不包括共同第一作者;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单位不区分是否为第一单位,即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中只要出现9所中医药大学机构扩展名便被纳入;数据直接下载于WOS平台,不涉及平台标引缺失、原始记录有误、作者单位标注不清等情况;WOS标识的所有作者单位字段中有个别文献格式不统一,没有标识每位作者的单位,则结合原文献记录进行人工判别。
由于期刊刚入选前两年或将要被剔出SCI/SSCI的年份没有IF,故存在一部分论文发表在无IF的期刊上。
2 结果
2.1 进入ESI学科排名时间及学科
201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排名。随后,其余8所中医药大学陆续进入ESI学科排名,进入学科多为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9所高校首次进入ESI学科排名的时间及学科见图1。
2.2 ESI排名
9所中医药大学ESI综合排名及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学科数据见表1。福建中医药大学与山东中医药大学进入ESI的学科为临床医学,成都中医药大学进入ESI的学科为药理学与毒理学,其他6所高校同时拥有临床医学、药理学与毒理学2个ESI学科。南京中医药大学在ESI数据中表现突出,综合排名与学科排名均位列首位。ESI综合排名中,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国际排名2 000~3 000名,大陆高校排名100~200名;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国际排名4 000~5 000名,大陆高校排名250~300名。
2.3 ESI潜力学科分析
InCites数据库模拟的各高校潜力值>50%的学科见表2。潜力值>85%的学科有南京中医药大学化学学科、上海中医药大学生物学与生物化学学科、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学科。2019年11月,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学科首次进入ESI学科排名,但2020年3月数据显示未进入ESI排名,其学科引用数据位于学科阈值附近,尚不稳固。
2.4 高校发文及引文情况
在发文总量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居首,其次是上海中医药大学,两校发文量均超过5 000篇,同时总被引频次、H指数、CNCI值也领先于其他高校,南京中医药大学CNCI值1.01,超过全球平均水平。北京中医药大学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量和总被引频次十分接近,但北京中医药大学的高被引论文数及H指数稍高于广州中医药大学,平均百分位及CNCI值排名较广州中医药大学靠后。浙江中医药大学除发文量、总被引频次与前4所高校有一定差距外,其他指标并无太大差距。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及山东中医药大学发文量均未超过3 000篇,其中福建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少,但其总被引频次仅次于天津中医药大学,且篇均被引频次和平均百分位为9所高校之最。具体数据见表3。
2.5 9所高校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情况
为了真实反映各高校的科研产出能力,对9所高校的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文进行筛选。若一篇论文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都能与该机构任一扩展名匹配,则归入“第一或通讯”发文类别;如果第一作者与通讯作者单位都无法与该机构任一扩展名匹配,则判定为“非一非通讯”发文类别。9所高校各类别作者发文概况见表4。由于InCites检索到广州中医药大学发文记录4 595篇,但根据导出的入藏号到WOS核心合集中检索,只得到4 594篇文献,后经查证删除入藏号有误的一条记录,将广州中医药大学的发文总量修正为4 954篇。
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总量方面,南京中医药大学高居九校榜首,超过4 000篇,福建中医药大学与山东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不足1 000篇;上海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占比最高,为72.38%,其次是福建中医药大学,占比为69.38%,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占比69.09%,山东中医药大学占比在50%以下。
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被引频次方面,上海中医药大学被引频次为34 905,在9所高校中最多,南京中医药大学紧随其后,被引频次为33 366,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被引频次较少,均未超过10 000次。
将2009-2019年9所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的文献进行逐年统计,见表5。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浙江中医药大学发文呈持续增长趋势。从2015年开始,广州中医药大学年发文量增长在110篇以上;南京中医药大学年增长在70篇以上;上海中醫药大学增势呈波动性;北京中医药大学增势相对平稳,年增长在50~90篇;福建中医药大学发文量一直稳定在120~130篇左右。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2015-2017年增长不明显,2017年开始有明显增长。
2.6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ESI高被引论文
根据9所中医药大学2009-2019年高被引论文对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进行划分,结果见表6。从高被引论文数量来看,20篇以上的有4所高校,南京中医药大学37篇、浙江中医药大学25篇、北京中医药大学22篇、上海中医药大学21篇;上海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高被引论文数分别为11、11、10篇,其余高校均在10篇以下。成都中医药大学与上海中医药大学超过一半的高被引论文是本校作为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表,同时这2所高校的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引用占比也是最高。
2.7 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期刊IF
将期刊IF划分为若干区间,统计9所高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文的期刊IF(以发文当年期刊IF计算),见表7。
9所高校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单位发文主要集中在IF 1~4的期刊上。IF≥4的期刊中,上海中医药大学发表的论文数量最多,占其总量的17.87%。成都中医药大学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总量与浙江中医药大学相差近800篇的情况下,发表在IF≥5~10期刊上的论文数量高出浙江中医药大学18篇;发表在IF≥10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与浙江中医药大学持平。天津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发表在IF≥5期刊上的论文数量不足50篇,福建中医药大学无IF≥10的期刊论文。
3 小结
根据InCites平台与WOS核心合集提供的数据及在此基础上演算出的各项指标,9所中医药大学的发文实力可划分为2个梯队: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为第一梯队;浙江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福建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为第二梯队。第一梯队中南京中医药大学发文量最多,上海中医药大学实力更胜一筹,广州中医药大学上升势头强劲;较之于上述三校,北京中医药大学在数量与水平两方面优势不显。严格意义上说,浙江中医药大学处于第一梯队及第二梯队之间,各发文指标表现都比较稳健。第二梯队中的天津中医药大学年发文增势不及浙江中医药大学,逐渐产生差距;成都中医药大学近两年发文数据表现突出,这也使得2019年成都中医药大学进入ESI学科排名中。福建中医药大学在篇均被引频次最高,但总量规模一般。山东中医药大学在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文比例、高影响力论文发文量等方面均有待提高。各高校应结合所处梯队,制定切实目标,在保持原优势的基础上,弥补对应短板,逐步缩小与强校之间的差距,发展自身的同时共同致力于中医药科研事业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雪立,张诗乐,盖双双.基于论文产出的科研绩效评价——ESI和InCites应用研究综述[J].现代情报,2016,36(3):172-177.
[2] 徐娟.我国高校的科研竞争力——基于InCites数据库的比较分析[J].复旦教育论坛,2016,14(2):37-43.
[3] 姜华,刘苗苗.中国“C9”與澳大利亚“G8”联盟一流学科之比较分析——基于ESI和InCites数据库[J].中国高教研究,2017(6):67-72,81.
[4] 尚丽丽,唐于平,殷忠勇,等.基于ESI及SCI-E的中医药院校学科发展分析[J].中国现代中药,2017,19(4):482-487.
[5] 贺艳慧,黄玲玲,蒋茵婕.基于InCites和ESI的我国16所中医药高校科研产出统计与分析[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18,42(2):9-15.
[6] 任勇,林晖,赵争光,等.ESI潜在学科预测评估研究——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数字图书馆论坛,2016(7):28-33.
[7] 杨爱英,鲍玉来.7种ESI学科潜力值计算方法比较研究[J].现代情报,2019,39(7):170-177.
[8] 何春建.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2015年科技论文产出统计与分析——基于Web of Science、ESI、InCites数据库[J].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39(1):145-152.
[9] 姜春林,刘则渊,梁永霞.H指数和G指数——期刊学术影响力评价的新指标[J].图书情报工作,2006,50(12):63-65,104.
[10] 邱宇红,郭继军.基于ESI和InCites的我国独立办学医学院校科研竞争力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18,27(7):55-61.
[11] 乔红丽.基于ESI 和Incites 的高校学科发展分析——以徐州医科大学为例[J].中国中医药图书情报杂志,2020,44(2):12-17.
[12] 石小华,陈寿.浅谈高校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WOS核心合集论文的筛选[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18,30(11):90-93.
(收稿日期:2020-08-05)
(修回日期:2020-09-15;编辑:郑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