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提炼学习主旨,把握关键问题:“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教学设计

2021-02-21邢秀清

历史教学·中学版 2021年1期
关键词:春秋战国

摘 要 春秋战国时期上承夏商周中华文明的起源和早期发展,下接秦汉大一统多民族国家的建立,既是西周制度崩溃瓦解的阶段,也是奠定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基础的阶段。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的过程中体现了“纷争中有统一”的趋势,对抗中诸侯国的数量在减少,民族交融促进了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可看出“动荡中有秩序”,既有经济领域生产力的进步和新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政治领域通过变法建立新制度;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局面可看出“争鸣中有共性”,都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提供解决方案,最终为未来的统一王朝提供蓝图。这些因素共同推动历史发生巨大变革,完成社会转型。

关键词 春秋战国,百家争鸣,多元一体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457-6241(2021)01-0017-05

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绝不是取决于现成的历史结论的记忆,而是要在解决学习问题的过程中理解历史,在说明自己对学习问题的看法中解释历史。①这就指导我们在教学设计中,要以史料为依托;在教学实施中,要以问题为引领;在教学评价中,考查学生独立探究历史问题的能力。历史学科就是在依托史料探寻历史真相的过程中,把一个又一个具体的问题联系起来分析,逐步总结历史规律。因此一节设计合理的历史课应该是能围绕学习主旨形成问题链的有内在逻辑可以自洽的系统。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属于第一单元的第2课,本单元的学习围绕着“从中华文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这一中心话题展开。第1课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第3、4课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本课处于承上启下的春秋战国阶段,因此教学设计要围绕这个过渡阶段的时代特征确定教学立意。

课标要求:“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性;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的局面及其意义。”②本节课涵盖的内容很多,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思想方面百家争鸣等多方面的问题。学生要在掌握基本史实的基础上,理清上述问题的内在逻辑关系,就要围绕本课在本单元的定位展开,提炼出学习主旨来。本节课的主旨是:纷争中孕育着统一;动荡中包含着秩序,既有经济领域生产力的进步和新生产关系的发展,也有政治领域通过变法建立新制度,适应社会转型;思想领域的百家争鸣,是对西周王官之学的挑战,但都针对社会现实问题,最终为未来的统一王朝提供蓝图。总之,本节课体现了历史“合—分—合”这样一个历史趋势,以此为教学立意,学生就可以理解春秋战国时期既是西周制度崩溃瓦解的阶段,也是奠定秦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的阶段。

二、教学过程

导入部分:公元前632年,晋文公“召”周襄王参加了他组织的温之会。按照周礼,应该由诸侯到京师去朝见周王,晋文公却以诸侯的身份召周王前来相见,严重违背了周礼。据说,孔子读到“春秋经”上的这一段文字时,认为“以臣召君,不可以训”,本着为“尊者讳”“且明德也”的原则做了修改,改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天王狩于河阳”这种隐讳的说法。这种礼仪制度上的僭越,体现的是政治权力上的超越。①从周平王东迁后,王室衰微,诸侯实力壮大,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如何建立?我们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了解这一重大历史变革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一)诸侯纷争与华夏认同(纷争中有统一)

1. 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

为了围绕核心问题展开教学,本课设计不讲具体的春秋五霸的称霸过程,旨在梳理历史发展的脉络。因此提供材料1——西周和东周王畿范围的变化,能看出周天子直接控制的区域范围大大缩小,地位一落千丈,已经没有力量控制诸侯;材料2可以看出诸侯国各自为营,混战不断;材料3可以看出,分封制宗法制瓦解,旧秩序崩溃。西周分封诸侯数量庞大,到春秋时见于史载者仍有120余国。到春秋末,只剩下大约1/3。战乱和动荡呼唤着重新建立稳定政治秩序,于是就出现了“春秋五霸”,鲁国国君朝见晋国国君之事可见一斑。

材料1:西周和东周的王畿

西都王畿以宗周为中心,南抵汉水之阳,西达甘肃天水一带,北临玁狁,东与成周王畿相接。全部渭水流域、泾水流域、西洛水下游及汉水以北地区都在王畿之内,大约包括现在陕西省渭南、商洛、汉中、咸阳、宝鸡等几个地区及甘肃省东部几个县。东都王畿以成周洛邑为中心,向四周各伸展约三百里即为其边界。……王畿之东界在郑州市以东。西周王畿的总面积大约为方千里,即一百万平方里。②

东迁后的周王室势力大为削弱,仅能控制雒邑周围几百里的土地。诸侯定期纳贡的制度也已无法保证,致使王室财政十分拮据。③

材料2:《韩非子·有度》:荆(楚)庄王并国二十六,开地三千里……齐桓公并国三十,启地三千里。④

《韩非子·难二》:(晋)献公并国十七,服国三十八。⑤

《史记·秦本纪》:(秦穆公)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⑥

材料3:在晋国霸业兴盛的一百多年间,见于記载的晋国主持的大的盟会有三十八次。在《春秋经》的记载中,鲁国的国君去洛阳见周王只有一次,还未行朝见之礼,而去晋国朝见多达二十一次。⑦

2. 战国七雄与诸侯称王

西周时期周天子是天下共主,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春秋时期诸侯称霸天下,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到战国时期各国卿大夫称雄,礼乐征伐自大夫出,这意味着分封制宗法制维系的贵族等级秩序被彻底打乱。公元前334年,魏惠王与齐威王于徐州相会,互称为王,史称“徐州相王”;此后,前325年,秦惠文王称王;前323年,韩宣惠王、赵武灵王、燕易王称王。“王”已经不是周天子的尊称。为了争夺土地和人口,各诸侯国之间彼此交战,在剧烈的武力对抗中,中小诸侯国逐渐被消灭,形成了局部统一的“战国七雄”局面。通过阅读材料4,让学生对比春秋和战国两个阶段具体史实背后的差异,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能看出列国纷争的实质是分封制宗法制的彻底瓦解,对历史的深远影响是从分裂逐渐走向统一。

材料4:公元前453年,晋国的韩、赵、魏三家卿大夫联合起来,灭掉了当时国内最有实力的卿族知氏,瓜分了知氏占有的土地,形成了三分晋国的局面。公元前403年,韩、赵、魏三家共同逼迫周威烈王将他们列为诸侯。春秋时代最强大的中原诸侯国晋国,就这样消失了。与此同时,另一个大诸侯国齐国,也被异姓贵族田氏篡夺了政权。公元前386年,周安王正式册命田和为诸侯,田和成为田齐太公,姜氏齐国被田氏齐国取代。①

3. 华夏认同与民族交融

西周时期就出现了区分华夏与周边民族的观念,《左传·定公十年》载“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到了东周时期民族关系出现重要的变化:一方面,出现了周边民族和中原地区政权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从材料5中学生可以看出;另一方面,彼此联系日益密切,通婚现象很普遍,民族彼此交融,互相影响,这从材料6中可以看出。无论战与和,都推动了民族交融。

材料5:(东周时期)西北戎狄控制了岐周腹地,并向黄河南、北扩展,侵扰北方的燕国、中原的郑国,甚至还越过燕国进犯远在东方的齐国,洛邑王城也一度被他们攻破,东门被焚毁。在南方,以楚国为代表的蛮夷力量也逐渐兴起,力图北上,不断骚扰中原国家,形成了“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的局面。②

材料6:这一时期,华夏族与夷狄各部之间的通婚现象相当普遍。例如,晋献公就曾娶过三个戎族的女子,五霸之一的晋文公,他的母亲就是戎族人。他早年受骊姬的迫害,首先就逃到狄人那里,后来他自己也娶了狄族的女子为妻。由于华夏族与夷狄已经杂居在一起,所以这种异族之间的通婚在一般百姓当中也会是经常出现的。③

到战国时期,民族认同有了进一步发展,我们从屈原《楚辞·天问》开篇中可以看出:“帝高阳(即颛顼氏,黄帝之孙)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这意味着战国时期楚人已经完全认同华夏民族,自认为是炎黄后裔。同样,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认为其出自炎黄世系,是炎黄的姻族。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僻在雍州,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遇之”,这种情形已经不复存在。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从以上的学习中,我们可以看到东周时期列国纷争,旧秩序瓦解,新秩序尚未建立,但对抗中有统一的因素,诸侯国的数量在减少,民族关系的发展促进了华夏认同,这都有助于推动历史发生巨大变革,从纷争走向统一。这一时期经济上也有重大发展。

(二)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动荡中有秩序)

1. 农业和工商业的发展

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经济发展,引导学生分析材料7,可见各国都城都是商业中心,结合教材史料描述,可见当时各都城人口众多商贾云集。工商业的发展反映了农业和手工业的进步。目前考古发现的战国铁器已达上千件之多,遍及全国21个省(区)的100个县(市),约192个以上的地点,可以说覆盖了战国七雄及越、中山等国统治的区域。④使用铁制农具是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表现。为促进农业发展,各国纷纷兴建水利工程,长江流域的都江堰、黄河流域的郑国渠、淮河流域的芍陂,都促进了农业进步。

材料7:

经济的发展,使新的阶层出现,这些力量推动了新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在频繁的兼并战争中,各国为了脱颖而出,开始进行一系列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制度改革,变法运动发展起来,商鞅变法是其中的代表。

2. 社会转型与商鞅变法

材料8:(卫鞅)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敌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者,各以轻重被刑大小。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集小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为田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平斗桶权衡丈尺。

——《史记·商君列传》②

设问:阅读材料,概括商鞅变法的内容有哪些?结合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和经济状况,分析商鞅变法可以解决哪些社会问题?

在本部分教学中设计了两个能力进阶的问题,第一个概括内容,是提取材料信息,并进行分类整理;第二个是要针对社会问题,进行分析解释。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进行总结:政治方面的状况是分封制宗法制瓦解,通过建立县制,可以加强对地方的控制;通过奖励军功,有利于打破贵族对政权的垄断,也有利于提高军队的战斗力,有利于在竞争中胜出;这就在政治上确立新的政治秩序,中央集权制逐步建立起来,选贤任能的官僚制日益完善。经济上废除井田制,确立土地私有,解决了生产力进步后需要新的生产关系相适应的问题;奖励耕织和重农抑商等措施有利于经济发展,国家走上富强之路。通过分析可以看出,与其说商鞅创立了新制,不如说他是认清了时代发展的潮流,把已经发生的变化用国家意志的方式变成了有组织的认可和推广。

通过以上学习我们可以看出,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变局和这一时期的经济背景关系密切,社会剧变,統治者通过变法,在动荡中逐步建立新的秩序,开启了从早期国家到中央集权制国家的转型之路,适应历史潮流的秦国逐步实现富国强兵,走上统一之路。

(三)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争鸣中有共性)

许倬云先生在《说中国》中谈道:“人群的横向流动,在地理空间上形塑了‘中国,相对而言,社会结构的巨大变化则来自人群或个人在垂直方向的流动。”③这个流动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士阶层的崛起。西周时期“士”被用来特指卿大夫以下的低级贵族。战国时期,“士”成为知识分子的代称,可能来自贵族,也可能起于卑微,其共同特点是知识、智慧和才能。面对复杂的现实,他们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彼此论战辩驳,形成百家争鸣的局面。本部分内容多、头绪多,如果不加区分全部讲解,时间不够,也会冲淡整节课的主题,因此设计了主要流派的主要观点这一阅读活动,学生通过分析史料,总结出诸子的核心主张。然后思考不同主张背后的共性:基于同样的背景,试图解决同样的社会问题,最终为统一局面的到来勾画了蓝图。

材料9:

①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

②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人复结绳而用之。至治之极。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

③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孟子

④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铠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故必将有师法之化,礼义之道,然后出于辞让,合于文理,而归于治。

——荀子

⑤天下兼相爱则治……今诸侯独知爱其国,不爱人之国,是以不惮举其国,以攻人之国……是故诸侯相爱,则不野战。……尚贤者,政之本也。

——墨子

⑥以法为教……法不阿贵……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韩非

设问:阅读材料,归纳各流派代表人物的基本主张,并分析他们主张的共性有哪些?哪一派的主张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无论是儒家的仁政、道家的无为而治,还是墨家的兼爱非攻尚贤、法家的以法治国、中央集权,儒墨道法的出发点都是“救时之弊”,围绕如何改变社会动荡的现状,如何恢复或重建秩序这一中心话题展开。为统治者出谋划策,在辩驳中既相互攻击,又相互学习融合。各家陈述自己的主张是代表着社会各个群体的呼声,唯有法家是站在君的角度上阐发强国之道和统治之术,在当时弱肉强食的时代背景下,统治者最终采纳了法家思想,推动了统一局面的到来。

从战国中后期开始,伴随着政治上一统的要求,思想领域也呈现出融合和一统的趋势。《系辞传》“天下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①以及《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的说法,②就是这种趋势的反映。百家争鸣最终在消逝的贵族分封宗法社会和即将到来的封建大一统社会之间架起桥梁,确定了中华民族文化的大致走向,塑造了一个支配了中华文明两千余年的意识形态,并成为后代中国智慧发展的永恒基础和源泉。③

春秋战国是古代中国社会秩序变动最激烈的时期。从经济生活到政治结构,到思想文化,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社稷无常奉,君臣无常位”,这是一个混乱的时代,但在这种混乱中,却孕育着新文明的生机:纷争中有统一、动荡中有秩序、争鸣中有共性,这些是社会转型的体现,这也推动了此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与发展。

【作者简介】邢秀清,中学高级教师,北京市第一〇一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王湉湉】

猜你喜欢

春秋战国
学富五车
历史喵第二部
例谈历史教学的趣味性
探讨春秋战国时期江浙地区民族民间舞蹈的发展与演变
春秋战国策士特征浅议
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服饰审美倾向的影响
简述春秋战国时期的音乐审美教育思想
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现象兴起之原因探究
论轴心文明
论述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与科技发展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