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流媒体如何做好脱贫报道

2021-02-21李博向爱静王聪

传媒 2021年1期
关键词:人民日报传播效果主流媒体

李博 向爱静 王聪

摘要:在社会协同大扶贫格局中,主流媒体扮演着脱贫攻坚信息“传声筒”和舆论引导者的角色。本文以《人民日报》“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为例,探讨脱贫攻坚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响亮发声、触达受众,为融媒时代主流媒体创新脱贫报道、引导舆论提供借鉴。

关键词:主流媒体 《人民日报》 脱贫报道 传播效果

近年来,主流媒体加快融合步伐、寻求渠道突破,通过优质内容和自有平台二元驱动,在更深层面感知受众、触及受众,让主流声音更清晰、更有力地传播到每一个角落。《人民日报》作为中央级媒体,无论新闻产品的多样性、体验的丰富性,还是传播的有效性,都实现了较大突破,其推出的“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走进贫困山区,深入群众生活,捕捉温暖人心的动人镜头,见证党政军民协力脱贫的时代风采,展示大国崛起背后的奋进力量,是在媒體融合与脱贫攻坚双重语境下的一次成功尝试。

一、全局意识 深处开掘,增强脱贫报道影响力

脱贫攻坚报道关乎国家形象、关乎政府公信力,主流媒体需要以全局意识为指引,做好相关报道,防止出现“一叶障目”“概念混淆”等问题,否则容易被刻板印象所影响,使报道片面化或绝对化,甚至诱发负面舆情、干扰扶贫工作。

1.以全局意识把握脱贫攻坚新形势。“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围绕“决胜”二字做文章,将关注点放在如何攻坚“贫中之贫”、如何巩固已有脱贫成果、如何防止返贫等方面,形成良性的价值导向,避免将脱贫攻坚中的偶发问题归咎为政策问题、社会问题。

专栏通过客观真实的报道,准确解读脱贫攻坚政策措施,通过深入实地调查研究,了解基层实际贯彻情况,发掘政策执行中基层的创新实践,使报道兼具创新性和启发性,给扶贫工作以启迪。如2020年1月11日《踏实干,才能有好日子》的报道,对河北蔚县蔚州镇南樊庄村村民任成杰从过年如“过关”到“呼朋唤友、走街串巷”的改变,多次补充采访、深挖素材,力图展现贫困户任成杰命运变迁与脱贫攻坚总体趋势的关系。蔚县近年来集中开展企业对口帮扶,围绕蔬菜、药材、当地特色种植业和传统手工业等做文章,解决贫困群众生产就业问题。任成杰就是通过“蔚县剪纸”,实现了稳定就业增收,成为2019年全县主动申请摘帽的159名贫困户之一。

2.以典型经验激发贫困群众内生动力。“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记者走进贫困山区,深入群众生活,以解剖“麻雀”的叙事方式,体现脱贫亲历者的思考和感悟,涌现出一大批唤起贫困群众脱贫自信的报道。如2020年1月10日的《看看老于咋脱贫》,就是一篇讲述贫穷户脱贫经历的生动报道,站在内蒙古兴安盟突泉县残疾老人于海波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进行报道,直面其在脱贫实践中遭遇的矛盾与冲突。2016年12月,于海波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可享受社保兜底及各类补贴,可于海波闷闷不乐,认为“做”贫困户并不光荣,自己虽然残疾,但除了重体力活,什么都愿意干,前些年看别人搞养殖收入不错,也动过心,可是没有启动资金;2017年,当地实施“牧业再造突泉”工程,于海波拿到贴息贷款,在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下,买了一批优良畜种,最终通过养羊、卖豆腐成功脱贫。报道讲述于海波曲折的脱贫故事,构思巧妙、代入感强,既能看到突泉县因地制宜的扶贫成效,又体现贫困个体摆脱贫困的强烈决心与勤劳肯干的奋斗精神,极富代表性和感染力。

二、感知受众、触及受众,增强脱贫报道吸引力

提升扶贫信息的扩散与采纳效果,需要主流媒体创新报道形态,最大限度发掘、整合、利用新闻资源,增强脱贫攻坚报道吸引力。

1.从不同侧面进行全景式呈现。在“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制作过程中,栏目组以创新视角策划报道,通过组合多种体裁、引进新媒体技术,从不同侧面对脱贫成果、脱贫经验进行全景式展现,既有人物访谈、事件特写,也有系列报道,从历史、经济、人文多维度进行综合关照,给脱贫攻坚报道平添了层次性与丰富性。

在人物访谈上,栏目组采访了一大批脱贫代表、基层干部、评估人员,对他们的真知灼见进行梳理呈现,注意甄别受访者的经历、思考和感悟是否真挚,能否给受众以启迪,从市场、人口、养殖业、公益岗位等不同领域和角度,为脱贫攻坚作注解;在事件特写上,不求详尽、但求鲜明,力求抓住贫困户脱贫故事中最有特色的场景、细节与片段,如2020年1月8日的《家门口上班 靠双手干出好日子》,讲述了河北省康保县张纪镇村民刘建平,从因病致贫到带头当上村里的保洁员的故事,通过“刘建平黝黑的脸上满满自信”“摘了贫困帽,咱还要奔小康哩!”等细节描写,既展现刘建平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也反映河北省乡村新产业的发展和贫困发生率的降低;在系列报道上,提早策划、布局谋篇,于2020年1月连续推出《家门口上班 靠双手干出好日子》《蔚县门前唱大戏》《踏实干,才能有好日子》三篇文章,关注河北省脱贫现状,这组报道视角新颖、层次鲜明,集理性审视与感性观察于一体,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2.从不同视角进行动态式延伸。“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栏目组不跟风、有恒温,从不同视角进行动态式延伸,以动态报道保持对脱贫攻坚连续式的关注,扎扎实实为扶贫攻坚做好支持工作。如2019年3月1日的《“那一刻,我意识到肩上的责任”》,从基层技术员和人大代表双重视角,讲述代表委员的责任与义务,同时探讨扶贫经验。报道既有脉冲式的高度,又有平稳的温度,在动态延伸之下,既体现出扶贫工作优秀基层干部的兢兢业业、牺牲精神,又体现了基层脱贫攻坚生态,有助于相关问题的解决。

三、渠道革新、协同发力,增强脱贫报道传播力

如何增强脱贫报道的传播力,就需要我们主动求变,在新媒体平台上寻求突破,在媒体联动上下功夫。

1.主动求变,在新媒体平台寻求突破。“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自策划之初就确定在新媒体平台寻求渠道突破。一方面,对栏目内容进行新媒体化再传播,以“两微一端”为抓手,提升脱贫攻坚报道的传播力,如在微博发起“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话题,引发《中国青年报》、《人民公安报》、云南广播电视台等法人微博竞相参与,推出接地气、冒热气的“海采”报道;另一方面,对栏目内容进行新媒体化再加工,在人民日报客户端、人民视频发布与专栏相关的高清图片、采访链接、现场新闻、短视频、H5等,给受众读文本、阅图片、听音频、看视频等一体化的多维体验,使其更易于碎片化传播。

2.媒体联动,构建更有序的脱贫舆论场域。“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一经推出,便在媒体联动上迅速步入快车道。文字稿在《人民画报》《甘肃日报》《广西日报》等全国具有影响力的党报上同频发布,虽然表达语态较为官方,形式变化空间有限,但依托党报的专业性优势及在中老年读者中的高知名度,吸引了一大批忠实读者;融媒体稿件以新媒体时代的用户思维来表达,使传播更具人性化、互动化特征,如栏目组推出的短视频内容,长度在1~2分钟,以竖版视频制作,突出采访精粹片段,再配合画外音、特写镜头、动作组接等,契合移动传播特点,立即在年轻观众中产生了有力回响;同时,栏目组也倾力打造新媒体传播矩阵,如在微信上检索“新春走基层·脱贫攻坚一线见闻”,就能检索到“恩施扶贫”“来宾头条”“浮梁发布”等地方自媒体发布的同题材报道,网友留言评论点赞如潮。如此,多元集成、立体传播,为受众特别是年轻受众提供脱贫攻坚的第一信息源,成功在新媒体舆论场放大了主流声音。

作者单位 中国石油报社

参考文献

[1]于卫亚,焦旭锋.如何利用新媒体平台做好扶贫报道——以新华社互动H5《致奋斗在脱贫战场上的你》为例[J].传媒,2019(21).

[2]刘楠,周小普.扶贫脱贫语境下视觉文化传播的多元主体和参与式行动[J].当代传播,2019(04).

猜你喜欢

人民日报传播效果主流媒体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明星微博在社会公益活动中的传播功能与效果研究
企业微信生态圈的信息传播机制及效果分析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