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循环格局下中型建筑央企的选择与出路

2021-02-21赵国富

项目管理评论 2021年1期
关键词:建筑业融资建筑

赵国富

为应对国际局势的复杂变化,进一步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的积极态势,党中央及时提出了以国内经济大循环为主,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思路。央企要主动融入双循环格局,助力我国经济健康发展。作为建筑业产业链的一环,中型建筑央企首先要了解自身所处环境,认清形势,知己知彼,才能明确企业所处方位,精准发力,有所作为。

中型建筑央企的发展环境

从产业链角度明确自身方位

建筑業产业链及各参与主体,如图1所示。

(1)从下游看,客户(业主)主要包括政府部门及下属国有企业、房地产开发企业、其他业主及海外业主。这些客户的需求催生了各类建设工程业务,企业只有识别、挖掘并满足客户需求才能获得发展机会。

(2)从建筑业本身看,主要业务包括房屋建筑工程、土木工程、专业工程和海外工程。21世纪以来,建筑企业新签合同和建筑业总产值均呈上升趋势,2019年分别达到28.9万亿元和24.8万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达到16.27%和17.04%。

从结构上看,总产值的2/3来自房屋建筑工程,主要业主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地方政府部门;另1/3主要是各类基础设施土木工程,主要业主是中央和地方政府。近几年包括市政工程在内的基础设施土木工程占比则呈上升趋势。

(3)从上游看,主要是实现建筑产品的人、材、机等各要素,体现为资金供应、劳务分包、专业分包和物资供应等方面。

从损益角度分析,上游是成本,下游是收入,中间的差额是建筑业的利润;从现金流角度分析,上游是现金流出,下游是现金流入,中间是净现金流。可以说,中型建筑央企就是要围绕这六个要素开展业务,实现损益和现金流的协调均衡发展,这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检验标准。

政府需求与中型建筑央企的机遇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当前政府最大的需求

财政部公布的2019年地方政府财政决算数据显示, 地方政府可支配收入的资金缺口高达11万亿元。资金缺口主要通过三种途径解决:中央政府转移支付7.44万亿元、债券净增加3万亿元、其他渠道。由此看出,政府“缺钱”是常态。因此,中型建筑央企能否协助政府解决建设资金就决定了企业的业务机遇。

传统融资模式难以为继

为筹集资金支撑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多年来,地方政府探索了多种融资渠道。但是 2014年以来,随着中央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特别是隐形债务管理,传统的融资模式难以为继,具体情况如下。

(1)平台融资模式。该模式主要起源于2009年国家实行的经济刺激计划,到2013年融资平台公司各类债务高达7万亿元。国家随即出台了各类监管举措,目前融资平台公司新增融资基本停止,融资平台公司不得不探索转型发展。

(2)土地融资模式。该模式包括土地抵押融资、城投公司土地融资、企业土地一级开发、土地储备机构融资。目前仅最后一种属合规模式。

(3)政府举债融资模式。地方政府除发行债券外,不能违规举债或担保。2016年以前各类违规现象较多,主要包括直接贷款,提供增信(担保函、支持函、纳入预算函),企业借贷归政府使用,政府购买服务采购工程,伪PPP模式。2014年以来监管部门进行了大规模清理整顿,严防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目前政府直接举债仅限于发行债券(一般债券或专项债券)。

(4)投融建一体化模式。该模式即融资(Finance)+设计—采购—施工(EngineeringProcurement-Construction)模式(F+EPC)。因增加了地方政府隐形债务,特别是《政府投资条例》(国务院令第712号)出台后,该模式适用空间也受到较大限制。

(5)建设—转让(Build-Transfer,BT)模式。2000年以后,该模式在国内得到广泛应用,极大地解决了地方政府工程建设资金需求。英国等多数国家将BT模式作为PPP模式的一种类型。因BT模式直接增加地方政府债务,2013以来,国内推广PPP模式时将其排除在外,其应用受到较大限制。

(6)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实践中,地方政府多以此模式采购工程。2017年,《财政部关于坚决制止地方以政府购买服务名义违法违规融资的通知》(财预〔2017〕87号)对此进行了严格规范,涉及工程的仅允许用于棚改和异地扶贫搬迁工程。2019年,该模式受到进一步规范和限制。

地方政府合规融资模式分析

通过对政府融资模式梳理,我们可以看出,在中央深化投融资体制和财政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可适用的融资模式越来越少。目前,地方政府合规融资模式及中型建筑央企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如表1所示。

由此看出,上述几种模式均是目前地方政府或下属国有企业较为青睐的基础设施融资模式,但是对于中型建筑央企提出了较高要求,尤其是投融资能力和全过程运作能力。

房地产开发企业需求与中型建筑央企的选择

2000年以来,中国房地产市场起步并快速发展,但调控伴随始终。从整体上看,无论是销售金额还是销售价格均呈现上涨趋势。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来源也逐步多元化,包括开发贷款、自筹资金、定金及预收款、按揭贷款和其他资金。其中,开发贷款和自筹资金占比逐渐降低,表明近几年调控效果逐步显现。2015年以来,房地产开发企业对定金及预收款、按揭贷款的依赖度提高,反映出房价对老百姓储蓄和未来的透支,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呈现紧张趋势。

对于中型建筑央企来说,由于资质和品牌影响力有限,很难入围前10名甚至前100名房地产开发企业的合作方白名单,除非能够大量垫资;排名靠后的房地产开发企业资金实力一般,中型建筑央企也需要带资承包。因此,对于中型建筑央企来说,垫资可能是绕不过去的“坎儿”,但也是不得不做的业务,毕竟房地产开发业务带来的建筑业产值占比高达2/3。中型建筑央企要充分发挥央企的融资优势和信用优势,选择区位优势明显、产品适销对路的房地产开发项目进行合作,在锁定收益、有效控制风险的前提下介入。

建筑业发展形势分析

伴随着政府基础设施建设和房地产行业快速发展,我国建筑业也呈现快速发展态势。但是进入2010年以后,建筑业总产值和新签合同额增长率均出现下降趋势,其中,2015年总产值增长率仅2%,新签合同额增长率仅4.3%,均创历史新低。由此看出,建筑业需求呈现下降趋势,建筑企业生存空间受限。2015年以后,增长率快速反弹,2017年以后又出现下降,目前相对平稳,主要原因是国家2014年开始大力推广PPP模式所致。根据财政部PPP中心数据,2015年至今,PPP项目累计落地10.3万亿元,有效缓解了建筑业增长率下降趋势。

中型建筑央企生存环境分析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五力模型,中型建筑央企目前面临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边鼓乱响的竞争格局。

(1)客户方面(下游),无论是政府还是房地产开发企业均对中型建筑央企的投融资能力和全过程运作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行业竞争方面,“白热化”可能已经不能概括竞争现状,中型建筑央企夹缝中求生存或是长期态势。

(3)供应商方面(上游),劳务分包、专业分包、物资供应商谈判能力越来越强,且在解决拖欠民营企业资金和农民工工资的背景下,中型建筑央企转移资金压力的空间大大压缩。

(4)潜在进入者方面,随着建筑业资质改革,建筑业门槛将进一步降低,从而进一步冲击现有竞争格局。

(5)替代品方面,以装配式建筑为代表的新型供应和结构方式将对传统建筑业组织方式产生巨大替代效应。

中型建筑央企的转型發展方向

对于中型建筑央企来说,客户需求才是企业的发展机遇,只有满足客户需求才能获得发展空间。为此,中型建筑央企转型发展势在必行。

规范实施PPP项目

PPP模式自2014年大规模开展以来,由于有效解决了地方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资金需求,提高了项目运作效率,实现了物有所值,特别是2017以来不断规范,发展迅速。截至2020年6月末,累计落地PPP项目6 546个,投资额10.3万亿元,落地率达到68%;累计开工建设PPP项目3 927个,投资额5.9万亿元,开工率60%。2015年以来,PPP项目新签合同额占建筑业新签合同额的比例达8.6%,对建筑业具有较好的拉动作用。

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背景下,PPP模式更具有重要的作用和长足的发展空间。中型建筑央企具有政治优势、政策优势和融资优势,应将PPP模式作为战略发展方向,探索符合国有资产监管要求和企业发展需要的业务模式。

关注地方债券发行动态

为支持地方建设特别是重大基础设施和民生工程,国家鼓励地方政府发行债券,包括一般债券和各类专项债券。截至2019年年末,全国地方政府债券余额21.3万亿元,其中专项债券9.43万亿元。债券支持的项目均为地方重大项目和民生工程,中型建筑央企应积极响应号召,践行央企社会责任,密切关注地方债券发行动态,拓展棚改、旧改、市政、环境、河湖整治等项目。

探索片区综合开发类项目

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房住不炒”理念深入人心,城镇化加速推进与城市更新改造并行,“小区”向“社区”转变。各级各地政府也在不断转变职能定位和发展理念,不断探索和更新适合本地区的片区综合开发模式和社区发展模式。

以浙江省为例,2019年推出未来社区模式,计划用3年时间打造100个试点。所谓未来社区,即围绕社区全生活链服务需求,以“三化九场景”(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邻里场景、教育场景、健康场景、创业场景、建筑场景、交通场景、低碳场景、服务场景、治理场景)为核心内容来打造新型城市单元。中型建筑央企应充分发挥央企平台优势,集聚资金、技术、运营、管理资源,与地方政府深度对接,与社区治理深度融合,与产业发展高度契合。

主动融入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建设领域需求迫切,市场空间巨大。据不完全统计,包括工业污染场地治理、土壤治理与修复、矿山修复在内的市场容量就达5.02万亿~9.52万亿元。中型建筑央企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建设既是履行政治责任的体现,也是拓展生存发展空间的需要。

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2013年以来,我国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呈现快速增长趋势。《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2016—2018年,我国对外工程投资增长率分别为9.5%、12.5%、12.5%;2013—2017年,对外工程承包增长率均高达40%以上。上述对外投资和对外工程承包中,60%处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因此,在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的基础上,中型建筑央企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循环,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建设。这既是践行央企政治责任、社会责任、经济责任的重大举措,也是企业转型发展的迫切需要。

中型建筑央企的转型发展措施

通过上述分析,中型建筑央企认清了形势,也明确了发展方向,接下来就是要顺应形势、发挥优势、补足短板,继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扎扎实实推动各项工作落地。

强化投融资管理

前述行业现状及客户需求分析表明,“钱”是绕不过去的话题,能否有效地解决资金或协助业主解决资金决定了中型建筑央企的发展规模和质量。

无论是投资项目还是施工项目,中型建筑央企在承接前要先进行资金策划,制订切实可行的全过程资金解决方案,避免后续实施过程中出现被动;加强与各类金融机构对接,了解其政策条件和偏好,主动撮合金融机构与业主合作,提供融资顾问服务,提高优质项目获取概率,降低垫资压力;主动撮合金融机构与分包商、供应商合作,如配合合作方开展保理、供应链等融资,提高合作方垫资实力;探索多元化特别是股权融资渠道,丰富债务融资途径,发挥央企融资优势。

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

据统计,2012—2019年,全国前八大上市建筑企业新签合同额占全国建筑业新签合同总额的比例逐年提高,2019年达到33%,集中度高,强者恒强。在此形势下,中型建筑央企若要有所发展,依靠传统的手段将非常困难,因此必须充分利用央企政治优势、资源优势和融资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各种混合所有制改革探索,通过“混”扩大影响力、控制力,通过“改”激发动力和活力,从而实现做强、做优、做大。

营造协同文化

中型建筑央企要引导员工牢固树立大局意识和发展意识,不断思索“企业的愿景、团队的使命、我是谁、我存在的价值与意义”这些问题,从企业改革发展需要的角度出发,认识自身的岗位价值和使命。员工只有将个人能力与企业需要有效结合,才能促进个人与企业同发展、共进步。同时,中型建筑央企要构建柔性管理理念,在突出专业化的同时要强调组织协同、团队协同、员工协同,消除部门墙,将协同作为企业文化的组成部分、日常工作的基本要求、考核和晋升的必备条件,努力打造“有人负责,我配合;无人负责,我负责”的高效协同组织。

推进合规运营

中型建筑央企要构建内控与合规运营体系,将合规管理纳入企业管理、项目管理全过程,推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规决策,重视可行性研究论证,严格履行决策程序,降低决策风险。

结语

中型建筑央企要认清形势、主动作为、转型发展,既要主动融入国家战略,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确保产业链和供应链安全,也要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循环,拓展发展空间,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为我国建筑业高质量发展不断做出新贡献。P

猜你喜欢

建筑业融资建筑
中国建筑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实证分析
中国建筑业上市公司成本粘性实证分析
9月重要融资事件
2018年一季度建筑业总产值3.8万亿元
7月重要融资事件
5月重要融资事件
4件重要融资事件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
3600万建筑业农民工纳入工伤险
Chinese Architecture Meets Globaliz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