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升降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室性早博痰火扰心型的临床观察
2021-02-21张莉
张莉
摘要:目的 通过升降理论探讨半夏泻心汤治疗痰火扰心型室性早博临床疗效。方法 将室性早搏痰火扰心型患者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6例,对照组给予胺碘酮西药治疗,观察组给予胺碘酮联合半夏泻心汤治疗,治疗4周,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24h早搏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改变、临床总体疗效和药物毒副反应。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24h早搏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上述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9.13%,高于对照组的71.7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计数(PL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肌酐(Scr)等安全性指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夏泻心汤与胺碘酮联合应用具有良好协同作用,可有效改善痰火扰心型室性早搏患者中焦升降失常状态,提升临床总体疗效,且不增加患者药物毒副反应。
关键词:升降理论;半夏泻心汤;痰火扰心型;室性早博;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256.2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1-0033-03
室性早搏是指心室或室间隔上一个或多个异位起搏点兴奋性增高,过早发生心室激动,频发室性早搏可对心肌细胞产生一定损害,导致心肌结构改变,进而加重心脏损伤[1]。传统中医理论中室性早搏属“心悸”范畴,由痰阻心脉、火扰心神所致的心悸为痰火扰心型心悸[2]。升降理论主要是指人体气机的沉浮与人体整体生理、病例的影响的总概述;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具有辛开苦降,调理气机之功效,对中气虚弱,寒热互结者具有良好调理作用。笔者借助升降理论将半夏泻心汤联合胺碘酮中西医结合治疗室性早搏(痰火扰心型)收到良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9年1月—2020年3月本院收治的室性早搏痰火扰心型患者9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其中对照组46例,男20例,女26例;年龄(57.4±3.9)岁;病程(5.7±1.6)a;有吸烟史17例,高血压31例,糖尿病25例,高血脂19例。观察组46例,男22例,女24例;年龄(57.7±4.1)岁;病程(5.9±1.5)a;有吸烟史19例,高血压,30例,糖尿病26例,高血脂20例。2组患者上述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在医学伦理委员会监督下开展,所有患者均自愿参与本研究,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1.2 纳入标准 (1)符合室性早搏诊断标准,中医诊断痰火扰心症[3]。(2)24h动态心电图检查室性早搏总次数>700次。(3)年龄>35岁。(4)病程>3个月。
1.3 排除标准 (1)合并精神疾病。(2)合并心肝肺肾等系统严重疾病或肿瘤。(3)近1个月内服用治疗室性早搏药物者。(4)过敏体质或对本研究药物过敏。
1.4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均口服胺碘酮片(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公司生产,国药准字:H19993254)0.4 g/次,每天3次,连续服药1周后改为0.4 g/次,每天2次,再连续服药1周后减为0.2 g/次,每天1次,连续服用4周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口服胺碘酮片的基础上加用半夏泻心汤:药物组成:半夏10 g,黄连8 g,黄芩9 g,红参10 g,干姜9 g,炙甘草8 g,大枣9 g,加水400 mL浸泡药物30 min,上火煮沸改文火煎20 min,煎两次共取200 mL药汁,分早晚2次口服,疗程为4周。
1.5 观察指标
1.5 观察指标 (1)2组总体疗效。(2)统计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24h动态心电图监测到早搏次数。(3)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4](心悸、胸闷、气短、乏力、心烦、失眠等)。(4)分别在治疗前后对观察组患者血常规、肝肾功等进行检查,以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计数(PL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肌酐(Scr)等安全性指标评价半夏泻心汤对室性早搏患者的毒副作用。
1.6 疗效标准 显效:临床症状完全或基本消失,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90%以上,中医证候积分减少70%以上;有效: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早搏次数较治疗前减少大于50%但小于90%,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大于30%但小于70%;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早搏次数减少不明显或有所增加,中医证候积分减少小于30%。
1.7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早搏次数、中医证候积分等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2组临床疗效比较 观察组总疗效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治疗前后2组患者24h早搏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治疗前,2组患者24h动态心电图监测早搏次数、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24h早搏次数和中医证候总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药物毒副反应评价 2组患者治疗前后白细胞(WBC)、红细胞(RBC)、血小板计数(PLT)、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肌酐(Scr)等安全性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西医认为,室性早搏多因心肌受损,心肌膜激动电位及传导功能异常所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高血脂等是室性早搏的常见危险因素,劳累、熬夜等是主要诱因,危险因素和诱因相互作用使心肌细胞结构改变,血流动力学等生理功能障碍[5]。而在中医理论中,无心律失常概念,可归属为“心悸”、“惊悸”、“怔忡”等病症范畴,《黄帝内经》中将心悸症状描述为“心澹澹大动”,“持其脉口,数其至也”。从病因上来看,心悸归结为“本虚标实”,虚为心之气、血、阴、阳亏虚,实则为“痰、饮、火、瘀、气” 痹阻心脉,痰饮停滞体内夹热,形成痰火,随气上逆,蒙蔽心神发为心悸[6]。因此,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应调中焦、促运化,降火养阴。
升降理论是我国中医理论中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并不断发展,《内经》认为人体所有生理病理活动均可概括为气体的升降出入。《素问·阴阳应像大论》认为气分清浊,清气在上,浊气在下,若清浊逆乱则失平衡;多数疾病均为正气不足,邪入内外,导致气滞、血瘀与痰阻;中焦为人体气血生化之源,痰火扰心型心悸患者从升降理论来看,其中焦升降失调,脾失运化,湿浊不化,壅聚生痰,久郁生火,或胃失受纳,饮食水谷久积生痰,胃火不降,或肝郁气滞,气机不畅,久郁化火生痰,故治以调理中焦气机,升清降浊,恢复脾胃升降功能,痰消火降,心悸自消。
本研究采用胺碘酮是目前临床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有研究显示[7],胺碘酮能够通过快速抑制心房、心肌传导纤维钠离子内流,达到减慢窦房结传导速度和自律性,同时胺碘酮对心肌细胞的多靶点具有良好亲和力,对心率具有良好调控作用。本研究所用半夏泻心汤中半夏、干姜为升阴散辛;黄连、黄芩为寒泻降火,升清降浊;红参、大枣、炙甘草为补气生津,补益脾气,实行“以补为泻”功效。本研究结果显示,胺碘酮与半夏泻心汤联合用药的观察组患者临床总疗效明显高于单纯西医治疗的对照组,经联合用药1个疗程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24h早搏次数均明显下降,说明联合用药具有良好协同作用,2组患者血常规及肝肾功等安全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本研究不增加患者毒副作用,具有较高安全性。
参考文献:
[1]陈美龄,赵欣,刘超峰.菖琥定心汤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68例临床观察[J].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15,36(7):39-40.
[2]钱玥,钱钧.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痰火扰心型心悸60例[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27(6):485-487.
[3]吴勉华.中医内科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131-132.
[4]國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7-72.
[5]葛志祥,朱韵,杨盼,等.左心室假腱索类型与频发室性早搏的关联性研究[J].中国临床新医学,2020,13(1):28-31.
[6]张晓晓.中西医结合治疗痰火扰心型频发室性早搏4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9,28(13):120-122.
[7]王喜玲,杜娟.生脉饮联合胺碘酮治疗冠心病室性早搏的临床研究[J].现代药物与临床,2020,35(6):1161-1165.
(收稿日期:2020-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