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21-02-21徐炳新

今传媒 2021年2期
关键词:网络谣言价值观大学生

徐炳新

摘 要:为探讨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本文以问卷调查为切入点,结合已有学术成果的研究,对产生重大社会影响的代表性网络谣言进行剖析。网络谣言具有社会互动性、隐蔽性、迷惑性、即时性和蔓延性,易使大学生改变对事物的价值评价、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动摇对未来的理想追求。应对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影响,需要政府、媒体和高校各司其职,同时,也需要大学生提高个人综合素质,以正确的价值观和理性的头脑应对网络谣言。

关键词:网络谣言;大学生;价值观

中图分类号:G4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146-04

在方便人民群众生活和学习的同时,网络的发展也带来了很多的风险与挑战,网络的便捷性和隐匿性让各种信息泥沙俱下,一定程度上助长了谣言的传播。对大学生来说,接触网络的因素较多,大学生对新事物探索欲望强烈,难免会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导致价值观发生不良改变。在党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勉励青年“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1]。同时,他还强调要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在国家日益重视网络建设和青年成长的新时代,社会各界帮助大学生抵制网络谣言的不良影响,使大學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十分必要的。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与特征

(一)网络谣言的内涵

学术界对网络谣言的定义莫衷一是,主要有两种代表性定义:“虚假论”和“未经证实论”。“虚假论”主要认为网络谣言是有目的性且虚假的网络信息;“未经证实论”主要认为网络谣言是与时事相关且未经证实的网络信息。无论何种定义,大都有共通之处,如现代互联网是网络谣言的传播载体、网络谣言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笔者认为上述界定都有合理成分,但难免存在局限,如 “虚假论”以后入者的身份界定网络谣言,其研究对象是真假已定的,无法对正在传播且暂时真假难辨的网络谣言进行区分;而“未经证实论”将网络谣言界定在传播之中的时态,认为其可真可假,忽视了已被证伪的网络谣言和将被证实的网络信息。综合以往研究,笔者将网络谣言定义为:以网络媒介为传播载体并对公众产生一定影响,一时难以验证的虚假信息。

(二)网络谣言的特征

2018年河南高考成绩公布后,四名考生及其家长对成绩存疑并多次向河南省招生办公室申诉,省招生办多次核查无误,但其家长在网络媒体上以实名形式发帖,质疑考生答题卡被调包。8月5日,自媒体“波动财经”在网上发布《河南四家长质疑考生答题卡调包,纪委介入检察官实名举报》一文,经网民转载后,谣言持续发酵。直到8月11日相关部门发布调查通报,告知社会:四考生答题卡并未调包,河南省招生办及高考工作人员无任何营私舞弊行为,事件才就此平息。网络谣言作为谣言的一种,在具有谣言的一般特征:非理性、欺骗性、破坏性的同时,也具备了上述案例所表现出的一些非传统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种。

1.网络谣言具有社会互动性

微信、贴吧、微博等自媒体网络平台为谣言的传播者和接收者搭建起了沟通的桥梁,使信息交流互动的成本降低、效率提高,谣言的接收者更易成为潜在的传播者,传播者的增多也使得接收者群体扩大。网民将个人立场融入网络信息洪流之中,借以发泄其在现实中的不良情绪。网络信息洪流中的真实或不实信息在传播者与接收者之间的多重传导交互过程中持续失真,形成影响力更强、虚假度更高的网络谣言,蛊惑并继续裹挟更多网民。

2.网络谣言具有隐蔽性和迷惑性

首先,造谣者与传谣者的身份隐蔽。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虚拟世界,不论品德、学识、地位如何,所有人都可以运用各种技术手段,在不同程度上隐藏自己的真实身份,通过网络平台发布信息,使人们难以找到信息源头;其次,网络谣言传播的隐蔽性。造谣者可通过便捷的网络平台,使谣言披上“善意提醒” “历史真相” “事件黑幕”等外衣,以“言论自由”为名,混淆谣言与真实信息的区别,误导公众,逃避监管;最后,基于网络谣言的隐蔽性,网民可以在互联网上隐匿或伪造自己的身份来发表言论,并借助于图片、音频、影像和大数据等形式,图文并茂地伪造出极具迷惑性的网络谣言。

3.网络谣言具有即时性和蔓延性

网络谣言形成即时且蔓延迅速。在某一时事热点问题被披露后,赶在官方信息公布之前,不怀好意的造谣者会谋划并发布虚假信息,不知所以的网民利用自己的揣测进行讨论,使网络谣言得以快速形成,并飓风般地在网络上蔓延,进而影响民众对于事件的看法。例如,在“河南省高考答题卡掉包事件”中,部分自媒体为博取流量,利用事件的公共性,捏造大量相关信息,迅速引发社会的广泛关注。面对考生家长的实名举报和网络自媒体的摇旗呐喊,网络上产生了对高考公正性的质疑情绪。关于此事件的谣言,短时间内在网络上呈现出爆发性的扩散态势,网民几乎一边倒地支持举报者,批判“高考黑幕”。虽然有个别自媒体发文质疑“调包事件”,但不足以对抗汹涌的舆论浪潮。

二、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

笔者制定并发放的网络谣言调查问卷主要分为5个部分:个人基本信息、接触网络谣言情况、大学生对网络谣言的态度、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影响、网络谣言辨识能力。本次调研活动采取网络形式向河南省在校本科生随机发放调查问卷,共收集498份数据,有效数据485份,有效率为97.4%。在有效数据中:男生占27.2%,女生占72.8%;文科类占69.1%,理科类占19.8%,艺术体育类占7.2%,其它专业占3.9%;大一占34%,大二占35.7%,大三占27.2%,大四占3.1%。总体来说,数据符合客观情况,代表性较强,能够满足研究需要。基于此研究,笔者认为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的不良影响有以下几点。

(一)改变对事物的价值评价

网络谣言往往带有强烈的价值立场,蕴含着造谣或传谣者对事物的主观价值判断甚至恶意歪曲。伴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文化日益呈现出包容开放的姿态,社会价值取向逐渐多元化,价值评价标准也日益复杂化,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也极易通过网络包装起来,形成网络谣言。一些造谣者借机捏造事实,大力美化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以西方或资本主义的立场对事物进行评价,否定我国英雄人物、解构我国历史、诬蔑社会主义制度。大学生思维活跃,接受新事物快、价值观不稳定,容易受到错误思潮的影响。迷惑性强并包含强烈价值冲突的网络谣言可以颠覆大学生对事物价值的以往认知,重构大学生内在的价值评价标准。

调查显示,对于“网络谣言会影响您对一事物价值的评价吗?”这一问题。70.52%的大学生表示有时会,25.15%表示从不会,4.33%表示经常会。此外,73.4%的大学生表示网络谣言会使其部分或完全地改变对一事物价值的评价。因此,笔者认为网络谣言会改变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致使大学生的价值秩序出现紊乱,价值认知产生偏差[2]。通过对不同大学生群体的进一步研究发现,有32.6%的男生表示从不会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而改变对事物价值的评价,而女生中这一比例只占22.4%;与文科生相比,理科生与艺术体育生受到网络谣言影响而彻底改变对事物价值评价的比例较大。由此可做出推论,由于男女生理特征和思维方式不同、各个专业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等诸多客观因素,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受到网络谣言影响的频度和深度也不尽相同。

(二)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为追求轰动效应,以达到个人目的,造谣者利用自己的偏见编造并散布网络谣言,激起社会的不满情绪。通过对热点事件的渲染和扭曲,网络谣言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网民的猎奇心理,经过网民的激烈探讨而发酵出更多负面舆论,侵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造谣者捕风捉影,抨击社会不公、反对政治压迫、批判行业内情,这些行为看似伸张正义,实则蓄意攻击。如果得不到及时辟谣,大学生极易被这些充满负能量的网络谣言所迷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

调查发现,对于“网络谣言会使您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吗?”这一问题。75.46%的大学生表示从不会,22.47%表示有时会,2.06%表示经常会。这表明,多数大学生已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且总体趋于稳定,不易受到网络谣言的干扰,但仍有近四分之一的大学生会因网络谣言而质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比例也不容忽视。经过数据对比发现:大学生所处年级和受网络谣言影响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的大学生人数比例呈正相关性。这一现象可能是因为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网络较少,进入大学后,学习和生活更加自由,使用网络机会较多,久而久之,难免触及网络谣言[3],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质疑。这也从反面印证了,政府和媒体要着力净化网络空间,高校应该在预防和应对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过程中发挥针对性作用。

(三)动摇对未来的理想追求

在改革开放的潮流和市场经济的助推下,一方面,网络谣言冲击着社会主流价值观念,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追求发生动摇;另一方面,网络谣言往往与封建腐朽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自由主义、个人主义相伴而生,腐蚀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两方面情况的共同作用下,大学生对个人人生的理想追求产生偏差,产生功利主义、实用主义倾向;对社会和国家的理想追求产生迷茫,集体责任感弱化。因此,大学生必须树立正确的价值评价标准,坚守初心,不被网络谣言所迷惑,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将高尚的理想追求外化于行。

据调查,对于“网络谣言会影响您对未来的追求吗?”这一问题。62.47%的大学生表示从不会,35.26%表示有时会,2.27%表示经常会。此外,只有约三分之一的大学生表示会受到网络谣言的影响,或多或少地改变对未来的理想追求。结合网络谣言对大学生的价值评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信仰的影响分析,可做出如下推断:网络谣言一般不会直接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和理想追求,而是潜移默化地消解大学生的价值评价标准,进而使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仰与理想追求产生改变。

三、网络谣言的应对策略

本文主要从两个角度、四个层面提出网络谣言的对策建议。宏观角度:政府和媒体能够掌握社会舆论导向,在防控与治理网络谣言进程中具有主动性,主要发挥防治网络谣言的普适性作用;微观角度:高校和大学生在信息传播中相对弱势,只能在特定范围内产生影响,在面对网络谣言时往往具有被动性,主要发挥应对网络谣言的针对性作用。

(一)政府层面:完善信息发布机制,加大执法监管力度 政府应该在网络谣言的防控与治理中施展主导作用,主导规则的制定与维护。从防谣方面来看,网络谣言得以传播的关键原因是信息不平衡,要想从源头切断网络谣言,就必须不断改善公共信息发布机制,增强信息透明程度。对于具有突发性并与群众关系密切的事件,政府要整合社会优势资源,与相关机构或专家学者多方联动,及时利用权威平台发布科学准确的信息;从治谣方面来看,谣言之所以在网络上如此活跃,很大程度是因为违法代价较低。政府要推动相关法律制度的健全,灵活制定具体法规,并建立网络信息溯源机制,在网络谣言发生前加大网络信息管控力度,在网络谣言发生后及时辟谣并依法惩处造谣者。

(二)媒体层面:遵守行业自律规范,加强信息筛查监控 媒体应该在网络谣言的防控与治理中施展主体作用,成为防治网络谣言的中流砥柱。从防谣方面来看,媒体应该统筹社会效益与商业利益,强化自我约束,以实事求是的态度,清晰、准确地报道公共事件。对自媒体平台而言,在保障用户信息安全的前提下,要求用户进行实名认证,并向互联网信息办公室备案,在用户发布信息时利用大数据等技术手段进行审核;从治谣方面来看,媒体要履行法定义务,维护网络信息安全和秩序稳定,预防网络谣言带来的危害。媒体须密切关注网络舆情动态,加强对匿名信息的筛查与监控,依托技术与信息优势,建立辟谣平台,并不断完善网络谣言举报惩处机制。

(三)高校层面:健全校园监测机制,增强学生素质教育 高校应该在防范和化解网络谣言对大学生价值观影响的过程中发挥直接作用,做好大学生的把关人与引导人。从现实来看,建立健全校园网络舆情监测机制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高校应因事施策、因时而动,借助校园双效机制,校方应及时识谣辟谣,引导校园舆论,同时培养学生“意见领袖”[4],鼓励学生自主应对网络谣言;从长远来看,增强对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价值观教育是治本之策。高校可针对不同性别、不同年级和专业的大学生制订专属培育计划,在课堂和生活中教会学生运用批判性思维看待事物,增强大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采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良好的价值氛围感染大学生。

(四)大学生层面:提升谣言辨识能力,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大学生自身应该在抵御网络谣言影响的过程中发挥主体作用,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实践者[5]。从现实来看,明辨是非是树立正确价值观的前提。面对网络谣言时,大学生要做到以下三点:兼听则明,不偏听偏信,从多渠道了解信息;稍安勿躁,略作等待,等候官方权威信息的出现;尊重常识,理智识别,利用经过实践检验和时间沉淀而留下来的基本结论判断信息可信度。从长远来看,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新时代对大学生的必然要求。不造谣、不信谣、不传谣是大学生面对网络谣言时的基本准则。在此基础上,大学生还要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积极辟谣,进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行动指南,形成符合时代要求的正确价值观,成长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青年。

四、小 结

习近平总书记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跑,我们有决心为青年跑出一个好成绩,也期待现在的青年一代将来跑出更好的成績”[6]。新时代的大学生要接过前辈手中的接力棒,不畏“谣言”遮望眼,树立正确价值观,为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理论学习,2017(12):4-25.

[2]薛海,韩颍.“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6微”模式构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38(6):123-127

[3]刘晓莉,马永华,王建辉.网络谣言:“微时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首要难关[J].党史博采(理论),2015(2):48-49.

[4]冉永琴.新媒体下高校基层学生党建创新路径研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6(10):91-92.

[5]周双双,任定周.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大学生主体性的四维表现[J].宁夏党校学报,2015,17(4):25-28.

[6]习近平.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5-01(002).

[责任编辑:杨楚珺]

猜你喜欢

网络谣言价值观大学生
我的价值观
价值观(二)
价值观(一)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自媒体时代网络谣言界定与产生的概述
网络谣言的产生、传播与对策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
知名企业的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