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分析
2021-02-21焦振波
焦振波
本文主要探究国有企业降低成本的途径。研究过程中,以国有企业降低成本重要性切入,分析可增强国企竞争力、增加国企利润、保障国企生存发展,以此为研究基础,结合当前国有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以期为相关工作者提供有益借鉴。
一、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我国政府加大简政放权力度,使得市场经济愈发活跃,且经济新常态下对落后产能加速淘汰,催生出诸多新产品、新技术、新模式与新业态,削弱了投资与要素驱动優势,市场竞争愈发激烈,为国有企业带来了更多机遇与挑战。在此种情况下,国有企业为了实现发展与生存,则应当提高经济效益,降低各个环节成本。以此可知,成本控制已经成为国有企业今后管理工作的重点。
二、国有企业降低成本重要性
(一)增强国企竞争力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其本质而言属于市场竞争机制,与计划经济体质不同,所有企业均以平等地位投入至市场竞争中,政府仅负责监管,不能行政干预或计划指导。而在此种情况下,国企能否在现代化竞争中发展壮大,在于是否能够承担服务或产品生产供应,满足以客户为主的市场,获得更多市场优势。为了竞争中能够以低廉价格获胜,则必须降低成本,降低价格,进而通过扩大基数的方式提高自身竞争力。
(二)增加国企利润
国企任何情况下降低成本均可增加利润,即利润=收入-支出,收入不变下减少支出成本即可增加利润;收入增加则减少成本可提高利润增长效率;收入降低减少成本可减轻降低利润速度。
(三)保障国企生存发展
国企在经营中面临诸多问题,包含经济环境逆转、同业竞争、职工要求改善薪酬等,内外部压力较大。为抵御内外部压力,则国企应当在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销量、创新设计产品基础上降低成本,即可扩大销售,稳固基础经营。
三、国有企业成本控制存在问题
(一)成本管理意识不足
国企在以往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作为控制成本的主体,其成本控制在于完成指标,未能认识到成本控制与自身发展息息相关。在市场经济下实现了政企分离,国企不再接受政府直接管理,加大了自主经营权,自负盈亏,参与到市场竞争中,此种转变未能使国企迅速适应,导致其成本控制意识较为薄弱。一方面在于管理者缺乏市场观念,未能根据市场环境变化制定成本控制决策,且管理者流动性强,易产生短期决策行为。另一方面则是财务人员水平有所不足,专业知识不扎实,对于成本管理同样造成影响。
(二)信息真实性有待提高
成本控制信息失真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部分管理者为谋求私利,不计或少计成本,导致账目混乱、信息失真、虚盈实亏,报表账目与产品成本无法将企业成本反映出来;第二,当前成本管理制度以产品为核算对象,仅能掌握产品成本,无法将各部门成本责任纳入其中,内部缺乏评价业绩依据;第三,国企尽管已经初步进行信息系统建设,却未能将其应用在整体环节,或是各部门系统模块缺乏衔接性,统计数据、生产管理仍存在人为主观现象,造成信息失真,对于经营决策造成影响。
(三)分工过细机构复杂
国有企业当前分工愈发惊喜,对于内部协作管理提出较高要求,也提高了企业管理中的协调成本。并且,分工过细也会造成企业管理向复杂化发展,浪费人力资源,提高了成本。同时,该问题还会造成机构复杂,提升管理费用,尽管通常不将其计入至生产成本内,但同样会对总经营成本造成影响,以成本控制层面而言不提倡该做法。在市场及科技逐步发展下,也应当随之调整管理机构,否则庞大的管理团队、降低的工作效率均会制约国企发展。
(四)内部控制需健全
国企当前在内部控制方面仍有不足,主要是在于未能构建完善内控体系。一方面在于管理者未能深入了解内控内涵,仅认为其具有监督作用,内部缺乏健康价值观与良好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则是监督力度不足,国企可分为内外监督,外部监督主体为社会与政府,但监督机构管理分散、标准不一、功能交叉。无法良好衔接,难以达到目的。而内部监督主体以监事会与内部审计机构为主,在监事会中通常会受到董事会控制,缺乏一定独立性,无法形成有效监督。
四、国有企业降低成本的措施
(一)实现全员参与
国企在发展中仅靠压低费用或省钱难以达到良好降低成本效果,且部分刚性开支节省成本空间较为有限,应结合产品行业战略方向,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寻找产业价值控制关键点,从成本管控重点环节切入,摒弃以往单一控制成本方法,采取战略性成本管理措施,强化人员成而不能意识,构建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保证产出投入比例均衡,投入成本费用与其获利能力相符(研发设计投入与产品收益配比)、经营收益与成本匹配、营销售后与产品市场增长率匹配等。为此,则应当建立成本控制责任中心,分解上述指标,推动全员参与其中,从上游商业活动开始落实到整体过程,做到人人参与,制止徇私舞弊,将过期管控重点从事后财务反馈生产成本数据,向前推移至供应与生产中,实现全过程监控,抓住整体产品从投入至产出的生产周期,且总结监督各环节成本执行及偏离情况。同时,将动态与静态成本控制相融合,不仅管理国企成本静态数据,还要深入分析陈哥不能变动前因后果,实现动态化管理,其中包含战略成本管理、作业成本管理、质量成本管理及项目成本管理,还需对税收成本、沉没成本及机会成本综合考虑。
(二)建立信息系统
国企在成本控制中,为提高成本信息准确性,解决各部门信息系统衔接性不足问题,则应当结合国企实际经营情况,构建统一信息架构,做好功能设计工作。该信息系统主要功能如下:
第一,定额预算系统。预算可量化行为计划,有助于人员贯彻和协调计划,通过预算有助于管理者制定可行性降低成本措施。该系统包含定额管理与预算管理。在定额管理中,包含设备、材料、人工及电子化定额手册,有助于人员管理查阅;预算管理则实现网上材料、经营等各种成本预算管理,且根据执行预算情况对其进行调整。
第二,物资管理系统。国企实施精细化、信息化成本管理模式,对于企业各个环节物资提出的数量、空间及时间等进行规范,做到有效衔接,该部分环节包含仓库管理与材料核算。仓库管理模块负责材料收发存记录,对库存消耗进行实时统计;材料核算则拥有网上材料申领及查询材料应用计划功能。
第三,设备物资系统。设备物资可通过生命周期管理模式,构建动态库存管理系统,将使用物资过程可能做损耗物资本身过程,使用时间与任务性质决定损耗程度,在系统中根据损耗程度对其库存状态进行调整,一个循环后尽管其数量并未产生变化,但库存状态可将物资是否仍处于可循环应用周期反映出来,如此反复,直至完全消耗该物资。
(三)整合组织机构
国企在经营管理中,任何不必要组织机构与工作流程均会增加其成本,造成不必要支出。所以,为了降低成本,则应当对当前组织架构合理性及工作流程必要性进行深入研究,且在此基础上,对国企竞争优势加以分析,明确核心任务目标,将繁琐的工作流程取消,重新调整组织结构。在具体实施中,抽调生产人员、管理层、科研人眼组成改革领导小组,全面、细致的调研企业,结合企业情况根据不同系统、专业层面做出总体规划以及分批分期实施计划表,尤其是同一系统内后期服务、辅助生产等机构应当统一规范。并且,组织结构是根据专业分工,其由紧密协调的管理、部门、车间、销售、科研、技术、生产等人员构成,在调整过程中,还应当根据生产工艺、职能、技术水平、生产性质及人员素质,结合经营、生产、科研等活动相对独立性与可分割性加以划分,使得各部门可构成链条式结构,做到环环相辅,将工作周期缩短,提高工作效率。而在强调人员分工基础上,还应当注重部门人员协调工作,分析基层人员是否叠加分工、重叠配制、顺畅协作等,将上述关键点把握好,通过调整内部组织结构,即可实现左右上下密切联系,简便程序,发挥国企综合组织协调能力。
(四)成本控制前移
国企在成本控制中,为进一步降低成成本,立足于上下游价值链实现成本管控。
第一,将现代企业降低成本重点移到产业链前段,及降低成本重点从生产阶段显性资金投入前移至隐形产品设计极端,且分析调查产品可行性研究报告,构成立项报告,在前期研发设计等投资决策中,根据报告了解投资后产品生产及销售获利能力及生产成本高低。前期如若战略决策失误,则必定会导致后期投产节约开支,弱化国企竞争力,反之,在战略上对产品新型技术加以分析,以现代化手段将成本降低,即可有效避免后期生产损耗,实现物力与人力的解放,提高生产效率,实现降本增效与开源节流,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与盈利能力。
第二,国企在当前环境下,需以市场需求为依据进行成本管控,设定目标成本时投入最小资本获得最大盈利,客户对产品新技术、性价比、新设计需求较高,满足客户差异化需求,即可提高產品市场占有率,增加利润。因此,应当在产品设计中适当融入高科技技术,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
(五)健全考核机制
国企需建立成本控制、预算、核算及考核制度,加强财务人员综合素质,保证其熟悉生产环节及各流程,成本管理型财务人员,从反馈时候财务成本转变为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成本数据管控。每个年度与季度下达成本绩效考核目标,将员工绩效与成本效益相联系,做到责任到部门与个人,使得人人重视成本管控,对降低成本措施执行进行监管,提高成本控制水平,进而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
五、结语
综上所述,国有企业降低成本属于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对国企生存发展至关重要。以国企而言,强化成本控制,能够有效提高竞争力,可从实现全员参与、建立信息系统、整合组织机构、成本控制前移、及安全考核机制的方式,结合企业实际情况,实现动态化成本管控,进而提高国企综合实力。
(作者单位:西山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机电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