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由孝亲始 讲恩为铸魂
——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横北中心小学“孝爱永恒”文化建设纪实

2021-02-21曹振坡通讯员李乐乐

河北教育(德育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孝亲妈妈活动

本刊记者 曹振坡 通讯员 肖 伟 李乐乐

“等我把家务活干完,我感到腰酸背痛。这次,我终于体会到了妈妈每天的辛苦,可她从来没有向谁抱怨过腰疼,我只扫了一次,就叫苦连天。通过这次劳动,我明白了妈妈腰酸腿疼的原因。妈妈,以后我要经常帮您打扫卫生,减轻您的负担。”

这是石家庄市井陉矿区横北中心小学一位小学生写给妈妈的信中的片段。

井陉矿区横北中心小学组建于2009年,早在建校之初就确立了“孝亲感恩”的办学特色,经过十余年的不断发展,逐步提炼出了现在的“立德铸魂,孝爱永恒”的学校文化主题。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横北中心小学高度重视以孝亲、感恩教育推动德育工作,为育人铸魂打下坚实基础。在横北中心小学的校园里,在他们的校本课程里,在每一门课的教学中,在每一个细微的教育管理环节中,处处体现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们的育人苦心和不懈努力。

一、让每一面墙壁都“说话”

学校文化环境的建设对学生思想品德有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近年来,学校对软硬两方面环境进行了精心打造,突出了孝亲、感恩主题。

进入校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面会“说话”的彩绘墙壁:鲜明的色彩、生动的图案“讲述”着一个个孝亲、感恩的故事,直观、形象、活泼,孩子们耳熟能详、口口相传。画面中人物的笑与泣、思与忧触动了一颗颗幼小的心灵,让他们感受到孝、恩、爱无处不在,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

70米长的紫藤长廊是学校重点打造的孝文化园地,长廊中挂着12块图文并茂的古诗牌匾,每首诗都讲述了一个传统美德故事。每到课间,孩子们三五成群坐在廊台上有感情地朗诵古诗,或是交流各自感受,体会古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体悟。

在这些彩绘故事的熏陶下,在朗朗诵读声中,孝亲、感恩、重义、行仁的种子在他们心中生根、发芽、生长。

剪纸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间传统文化艺术。横北中心小学教室外面走廊一侧的墙壁上,整齐悬挂着一幅幅精美的学生剪纸作品。“孔融让梨”“芦衣顺母”“亲尝汤药”“孝感动天”……每一幅作品都以“爱和感恩”为主题。学生们收集故事、构思画面、巧手剪纸的过程,也是一次经历“孝爱永恒”自我教育的过程。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学校教学楼中厅设置了“爱心明星”专栏,展示当周“爱心明星”的照片及其孝心、爱心故事。这些“爱心明星”由逐级上报的候选人中产生,每周一评,当选者视此为莫大的荣誉。潜移默化中,孩子们在内心里都向“爱心明星”看齐,形成了人人争做“爱心明星”的氛围。

学校红领巾广播站每天定时播放《感恩的心》《我和我的祖国》《母亲》《我的老父亲》等歌曲,用学生喜爱的乐曲传播“孝爱永恒”的文化理念。课间10分钟时,“身边的美德故事”专栏还播放学生的美德事迹,表扬典型,号召、引领全体学生存善心、献爱心、做好事。

二、完善课程体系,从课堂走向生活

课堂教学是德育的主阵地。横北中心小学除了上好每一堂道德与法治课外,还大力开发校本课程。他们围绕学校文化主题及地方资源,组织得力团队,编写了校本课程教材三部曲《孝爱永恒》《巧手剪纸》《节日情浓》。这三本教材分别对应低、中、高三个学段,形成梯度,学校编排课表,安排专门教师授课。

低年级学生学习《孝爱永恒》,让学生了解、感知、体悟孝的精髓。教材把古往今来的孝道故事巧妙结合,精选身边道德模范事迹、美德故事,每课按照古诗配剪纸画、古代孝亲故事、想一想、当今美德模范、名言堂五个板块进行编排,浅显易懂,引领孩子们体悟故事主人公的心理、情感,从而更深刻地理解孝心、孝行。授课教师注意引导学生将孝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以实际行动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和老人和谐相处,让他们从小懂得知恩图报、回报社会、报效祖国,做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公民。

在低年级感知“孝”的基础上,中年级学习《巧手剪纸》,以动手创作,来表达自己对孝、善、感恩、仁爱等优秀品德的理解。一把剪刀,一把刻刀,一张彩纸,活灵活现地表现出千变万化的美丽形态,随心所欲地表达内心感受。思考、创作得多了,“孝爱永恒”在他们心中有了更多视角的表现形式,有了更丰富的内涵。在今年的疫情防控中,学生制作出了“敬爱的钟南山爷爷”“防控方法”“武汉加油”“中国加油”等主题的剪纸作品,并在石家庄日报客户端发表,助力防控阻击战,表达了他们真善美的心灵世界。

到了高年级,孝爱教育侧重于行为引导。为了让行为教育更接地气,有“抓手”。学校挖掘中国传统节日与地方节日的内涵,编写了《节日情浓》一书,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节日风俗的寓意,以实际行动体现美好的节日意愿,并将这种行动延伸到每一天每一时。

三本校本课程教材各自成书,又相互联系,共同彰显传统文化魅力,增进理解,陶冶情操,引导践行,最终促进学生良好品质的形成,实现素质的全面提升。

为了让师生、家长对“孝爱”“感恩”有更深的理解,学校定期邀请相关教育专家走进校园,为学生上感恩课。北京感恩教育专家郑东磊、李娜,河北感恩教育专家张欣等都曾来校讲课,让听者更解其义、更明其理、更知日行。这之中,深受其益的有一大批家长,他们之中有些人在处理亲子关系与实施家庭教育方面很“失败”,专家们的课令他们如醍醐灌顶。

三、践行孝爱,内化为行为自觉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学校开展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努力推动传统美德内化为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

三月,学校以学雷锋纪念日为契机,开展“我奉献,我快乐”为主题的主题演讲活动;四月,借清明祭之机开展网上祭英烈、为矿区革命烈士纪念碑扫墓、参观河北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万人坑纪念馆和以“我心中的英雄”为主题的诗词朗诵活动;五月,开展“学会孝亲”为主题的母亲节系列活动,让学生在家务劳动中体味父母的艰辛,以实际行动报恩父母;六月,开展以“光荣的节日”为主题的红领巾“三助”(助残、困、孤)活动,为社区的孤寡老人和养老院的老人送欢乐、送温暖、献爱心;九月,也即横北中心小学“让我们学会感恩”主题教育月,开展写感恩书信、孝心少年选拔赛、书写经典、师生孝亲感恩征文等系列活动;十月,以感恩祖国为主题,开展诗朗诵和班级文化墙评比活动;十一月,举行“孝亲感恩小明星”评选和颁奖活动;十二月,开展“九星少年”评选活动。

除了这些常态化活动外,学校还围绕不同的传统节日开展形式多样的感恩教育活动。例如:端午节,开展手抄报评比、送粽子活动,为老师、母亲、同学送粽子,品味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和情感。中秋节,开展“我给家长写封信”活动,学生把真挚情感融入字里行间,剖白心迹,表达敬爱,许多家长读到子女的信都被感动得潸然泪下。重阳节,开展浓浓敬老情手抄报大赛、“感恩歌曲大家唱”比赛,以生动活泼的形式让学生从小懂得孝敬长辈,知恩图报。

为保留活动成果,提升活动效益,目前,学校已汇编《生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教师孝亲感恩征文集2册,《感恩的心》学生优秀作文选4册,《感恩之声》歌曲集1册,学生手抄报30多册。

下面是其中一位学生作文中的段落:

我爱吃橙子,我的妈妈知道这一点,所以我家经常买橙子。可是妈妈却跟我说她不喜欢吃橙子。那年夏天回姥娘家正好赶上我生日,长我4岁的佳佳姐说,“对于所有的母亲来说,孩子的生日就是她们的受难日……”“我想给妈妈买点好吃的,我妈妈喜欢吃什么呢?”“就知道你不知道,奶奶买了几个橙子放到里屋了,你去拿吧!”我的心突然被一个大大的问号填满了,妈妈不是说她不喜欢吃橙子吗?怎么现在佳佳姐说妈妈最喜欢吃橙子?当我上了五年级后,我才知道妈妈对我撒了一个谎,但这绝不是欺骗,是一个充满爱意的谎言。

当关于父母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在孩子们心中“复活”,且有了新的意义时,就意味着他们对“爱”“孝”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

为了激励、督促、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把孝亲、感恩、善行落实到日常行为中,学校制订了“孝爱永恒最美少年”评选办法。每年五月和十一月第三周的周一,学校为“孝爱永恒最美少年”隆重颁奖。经过班级、老师推荐,学生投票,各班产生班级“孝亲感恩小明星”,再经过下一轮次投票评比,产生校一级的“孝亲感恩小明星”。学校为他们颁发证书,他们的照片被张贴在学校内最显眼的宣传栏中,成为全校学生的榜样。

李泽宇:5岁时,爸爸因车祸去世,妈妈也因此截瘫,生活不能自理。后来这个瘦弱的男孩用稚嫩的肩膀毅然扛起了摇摇欲坠的家庭。他一边上学,一边悉心照料母亲,每天早上5点起床,晚上11点多才能睡觉。就这样,他坚持了8年,成为这个破碎家庭的顶梁柱……

曾怡然:他特别勤劳肯干,做值日时脏活累活总是抢着干。在家里,经常帮助爸爸妈妈择菜、洗碗、擦桌、扫地;写完作业后经常给奶奶和爸爸妈妈踩背、抓痒、按摩。每个星期天他都主动回老家打扫庭院、拔除杂草。主动帮助楼里行动不便的老人扔垃圾,帮助小区老人提东西更是常有的事……

…………

积跬步而至千里,养小德才能成大德。如今,学校孝爱、感恩教育已收到明显成效。在敬老院,每周都有横北中心小学的小小志愿者为老爷爷、老奶奶演节目,打扫卫生,送上自己亲手制作的礼物;在创建文明城活动中,在红绿灯路口,行人常常看到横北中心小学学生表演“等灯舞”,倡导市民文明出行;在公园里,常见横北中心小学学生捡起废纸、塑料袋,放进垃圾箱。美德之花,遍地盛开。

猜你喜欢

孝亲妈妈活动
“六小”活动
“活动随手拍”
行动不便者,也要多活动
三八节,省妇联推出十大系列活动
鸟妈妈
我的妈妈是个宝
不会看钟的妈妈
在厦金胞张爱华孝亲牵起两岸情
妈妈去哪儿了
渭南市中小学校大唱《孝亲敬老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