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中人民军队炮兵武器的来源与构成
——以东北、华东解放区为中心的考察

2021-02-21赵涵泊

军事历史 2021年4期
关键词:炮兵野战军美式

★ 赵涵泊

全国解放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的炮兵经历了从小到大、由弱变强的过程,为战争胜利立下汗马功劳。长期以来,学界对这一时期炮兵的研究更多集中于战役战法方面,而关于炮兵部队火炮的来源、构成及演变,尚未有过较为系统的总结和论述。人民解放军炮兵建设演变的历程,也是人民军工事业实现跨越式发展,部队建设逐渐步入现代化的过程。其中有许多问题值得研究和探寻:日式火炮缘何成为战争初期炮兵武器的主体?各解放区的火炮来源与构成有何不同?美式重炮在炮兵中地位作用如何?编配入列后的火炮使用情况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制约?火炮数量如何在全军进行调整分配?作为实力强大和歼敌数较多的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集中了全军3/4 以上的炮兵实力,其火炮的构成及其演变也代表了解放战争时期中人民解放军炮兵发展和建设的最高水平。本文拟以相关战斗详报、往来电文、当事人回忆等史料为基础,在来源上以搜集和缴获为主线、构成上以美式与日式为主线,考察战争各阶段火炮来源和构成的演变,以期能在一定程度上还原当年人民解放军炮兵的发展概况。

一、第一阶段(1945年9月至1946年6月):抗战胜利后至全面内战爆发前,日式火炮“一家独大”

抗战胜利结束时,八路军和新四军的炮兵部队仅编有十几个营,同接收大量美援及受降日军武器装备的国民党军队相比,显得非常弱小。为适应大兵团作战的需要,中共中央果断作出开办炮训队和搜集日伪遗留火炮的决策。1945年12月15日的《一九四六年解放区工作的方针》中提出:“应尽一切可能建立和扩充各地的炮兵和工兵。”据此,各解放区部队遵照上述相关指示,充分利用作战缴获与搜集到的敌军火炮与器材积极发展炮兵。1946年6月全面内战爆发前,虽然全军炮兵发展到14 个团、17 个营及38 个连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1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第128 页。,形成了一支重要的攻击力量,但各解放区拥有的主要火炮构成不一,来源也不尽相同。

(一)东北以搜集和接收为主,华东以战斗缴获为主。一是以搜集、接收为主要来源。东北及晋察冀军区多为此模式。作为这一时期发展最为迅速的炮兵部队,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炮兵最初以延安炮兵学校为骨干建立起来的。在开赴东北前,延安炮兵学校将所部各种火炮及少数干部组成炮兵营,归属陕甘宁边区留守兵团建制。据统计,挺进东北的各部队携带的武器中,仅有迫击炮64 门。①唐洪森:《东北解放战争研究》,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1994年,第4~5 页。东北人民自治军的火炮来源主要是日军遗留火炮,还包括向驻朝苏军交涉索回的一批日军遗留火炮和弹药,基本都是日式。1945年10月,东北人民自治军以此组成炮兵旅,下辖2 个团,共有山炮15 门、野炮17 门。至1946年1月整编为东北民主联军时,东北地区的部队发展到319573 人,共装备各种小炮1135 门,其他火炮303 门。②唐洪森:《国共争战大东北》,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99年,第215 页。截至1946年5月,共搜集到各种火炮700 多门,炮弹50 万余发③宋承志、文击、黄登保:《蓝天白云寄丹心:忆朱瑞同志与东北炮兵》,《炮兵史料汇编》第2 辑,总参谋部炮兵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1987年,第13 页。,并成立了炮兵学校。通过一系列的剿匪作战缴获及苏联援助,至1946年6月时共有324571 人,装备各种炮556 门。④《一九四六年六月实力统计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解放战争时期过渡阶段军事斗争·回忆史料、表册、参考资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0年,第730 页。随着火炮拥有量的不断增多,1946年10月,东北民主联军成立了炮兵司令部。

二是以战斗缴获为主要来源。以晋冀鲁豫、山东、华中军区为代表。国共谈判阶段,双方大的战事不多,人民解放军战役缴获也集中在几个主要冲突方向,而山东与华中解放区是国共冲突较为激烈的地区。抗战胜利之初,新四军兼山东军区共有炮兵2 个营17 个连。随后,在对日伪军和部分顽军的战斗中,其火炮力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充实。如1945年10月在津浦路对日、顽军的作战,使山东和华中解放区连为一体,其中缴获山炮6 门;11月对伪军的盐城战役,缴获炮6 门;12月对高邮等地负隅顽抗的日军作战,缴获各种火炮和迫击炮80 门;1946年1月对华丰的日伪军受降,接收日军炮9 门。全面内战爆发前,山东军区所辖的各军区和野战纵队共有野炮8 门,山炮41 门,步兵炮和平射炮12 门,高射机关炮1 门。⑤王辅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简史》,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02年,第58、70、72 页;周晓鹏:《中国人民解放军著名战役战斗·解放战争时期》第3 卷,北京:蓝天出版社,2013年,第82 页;陈锐霆:《华东特种兵纵队的诞生》,《炮兵·回忆史料》,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8年,第245 页。这一时期山东、华中军区作战缴获的火炮以国产和日式为主,尚没有美式火炮装备部队。

(二)火炮构成上日式占据主流,除东北炮兵外整体力量偏弱。从各解放区炮兵的建立过程不难发现,尽管各地的炮兵强弱不一,但从构成上来说基本上是以日械为主,杂以部分国产火炮。而之所以会出现日械一家独大的现象,是因为当时火炮来源较为单一,包括抗战期间对日作战的零星缴获,再到后来搜集和接收的基本是日式火炮。特别是东北地区,由于得天独厚的条件,火炮的搜集、接受苏联援助都较其他解放区更为有利,从而得到大量的日式火炮。从作战对象上来说,国民党军队经过八年抗战的消耗,抗战前期购入的德式和苏式火炮已所剩无几,其装备的火炮主要以抗战后期接收的美援以及受降的日械为主,其中日械约占半数以上,美械占1/4。此时全面内战还未爆发,战争规模有限,各解放区的缴获并非火炮的主要来源。从全军范围来说,搜集获得数量要大于战斗缴获。即使在冲突最激烈的东北地区,东北民主联军1946年全年也仅缴获山炮27 门,迫击炮3 门。在以上因素综合影响下,除东北建成数量可观的炮兵部队外,全军炮兵力量整体上偏弱。如1946年2月编成的华中军区炮兵团,全团仅有山炮4 门,炮种却多达4 种,分别是沪造、卜福斯、四一式、一三式各1 门,不仅火力贫弱,弹药保障也极为困难。直到在1946年6月的宣家堡、泰兴战斗中,缴获了山炮10 门,炮兵连才由1 门制改为2 门制,并换装了日式九四式山炮,装备情况方有所改善。⑥陆志杰、赵友寿:《七战七捷中的华中军区炮兵团》,《炮兵·回忆史料》,第222 页。

(三)弹药保障问题尚未凸显,人员素质是制约炮兵建设发展的重要因素。这一阶段,各解放区炮弹的军工生产尚未得到有效整合和开发,以东北的各军工企业为例,1946年8月前,各种后膛炮弹均不能制造,仅能生产81/82 毫米迫击炮弹。这是因为军工部门基于抗战时期迫击炮弹短缺的经验,在解放战争初期仍将生产重心放在手榴弹、掷弹筒弹、迫击炮弹等上面,山野炮弹则基本上是利用搜集解决供应问题。有赖弹药搜集工作得力,山野炮弹尚不缺乏。至1946年6月,东北民主联军已搜集到约50 万发炮弹。加上战事不多、消耗少,除搜集外,缴获的弹药也能解决一部分问题。靠自力更生发展军工生产以解决部队需要的矛盾,在这一阶段还不十分突出。①《各个阶段产品对战争贡献对比及情况》,《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1993年,第430 页。

东北解放区有延安炮兵学校的大部分人员,炮兵组建工作尚属顺利,但人员缺乏实操经验,加之大口径火炮数量不及对手,致使手中武器未能发挥出应有效能,在与国民党军炮兵的较量中明显处于下风。如沙岭战斗和四平保卫战,均遭敌炮火压制。华东解放区炮兵人才问题更加突出,延安炮校在开赴东北过程中,相继在晋绥、冀热辽、晋察冀、晋冀鲁豫等地留下了部分干部支援炮兵建设,而华东地区基本没有得到技术人员补充。②《延安炮兵学校开赴东北及发展炮兵部队经过图》,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炮兵·图片》,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99年,第89 页。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组建时,只有5 名懂业务的干部和教员,装备只有3门火炮和1 部测远机,马匹和教学器材也极度缺乏。尽管炮校克服重重困难,在不到两个月时间内就完成了各项基础知识教学,但限于炮校规模和缺乏教学设备,仍难以满足日益扩大的炮兵干部和技术人员的需要。

二、第二阶段(1946年7月至1948年8月):全面内战爆发后至三大战役前夕,日式火炮为主、美式火炮为辅

全面内战爆发后,各解放区的部队相继改编为野战军。这一时期,除东北解放区外,其他解放区的火炮搜集潜力逐渐被开发殆尽。同时,随着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在各条战线上全面交战,缴获补充逐渐成为炮兵部队的重要武器来源之一,一些美式火炮开始逐渐进入装备序列。但限于缴获数量和后勤保障等原因,美式火炮在这一阶段尚未成为炮兵的主力装备,日式火炮为主的构架仍未被打破。

(一)美式火炮数量明显增加,火炮构成上的差异开始显现。在抗击国民党军的进攻中,中共中央、中央军委和各战略区对战场缴获愈加重视,相继发出一系列指示,为正确处理战场缴获制定了必要的规章制度。1946年9月16日,毛泽东特别指出:对敌实施全歼,“方能最充分地补充自己”,“这不但是我军目前武器弹药的主要来源,而且是兵员的重要来源”。③《毛泽东选集》第4 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98 页。在当时敌强我弱的大形势下,全歼对方军(整编师)级别的美械部队并不多见。因此在缴获的美式火炮中,军、师属的榴弹炮和山炮数量有限。更多是团以下的57 毫米战防炮、82 毫米迫击炮和60 毫米迫击炮。

1.东北野战军巩固了日炮为主的火力体系。在战略防御与战略相持时期,东北的炮兵部队取得了以下发展:一是日式火炮的配备得到扩充。针对战争第一阶段中暴露出的火炮威力不足等问题,朱瑞率领炮校撤退到牡丹江以北后,加强了对火炮的搜集力度。1947年3—5月间,他们在中苏边境先后搜集到日式150 毫米榴弹炮和105 毫米加农炮23 门,东北民主联军终于获得了能与国民党军炮兵相抗衡的重炮力量。④暮秋寒:《国共炮兵对决黑土地》,《世界军事》2009年第3 期。1947年6月和10月,又接收了驻朝鲜和满洲里苏军转交的一批日式火炮。据不完全统计,在1946年至1947年两年中,先后搜集和接收到各种火炮总计有798 门,其中山、野、榴弹炮254 门(榴弹炮与加农炮49、野炮97、山炮108)。⑤原志华、顾剑豪、刘斌:《朱瑞对我军炮兵建设的主要贡献》,《沈阳炮兵学院学报》2007年第3 期,第4 页。二是战斗缴获占比显著增加。随着炮兵壮大和战力增强,辽沈战役前,东北人民解放军⑥1948年1月,东北民主联军改编为东北人民解放军。已缴获各种炮6300 余门,其中75 毫米以上250 余门(山、野炮为主,榴弹炮只有18 门)⑦《1947年战斗缴获综合统计》、《1948年战斗缴获综合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5 册,北京:金盾出版社,1992年,第419~422 页。。此时,东北人民解放军拥有全军最为强大的炮兵部队,装备各种炮1.1 万门,其中山炮、野炮、榴弹炮、加农炮等660 门。①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4 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94~95 页。数量上,虽然大口径重炮较少,但山野炮占据优势,且炮种结构更为合理;来源构成上,搜集和接收约占2/3,缴获占1/3。

2.美式火炮成为华野特纵炮兵的主要装备。1946年9月23日,中共中央同意山东、华中两大野战军合并;1947年1月23日,华东野战军正式成立。考虑到过渡阶段后华东解放区已无装备搜集潜力可挖,1947年1月7日,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在全区师以上干部会议上发出了“以战养战,夺取敌人装备武装自己”的号召。②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卷,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1996年,第612~613页。相较于其他解放区,这一时期华东野战军歼敌总数和成建制歼敌数均位居全军之冠。仅战争第一年便歼灭国民党军30 个师(旅)37.4 万人,占总数46 个师(旅)70 余万人的一半以上。特别是1947年1月的鲁南战役,共歼灭敌2 个半美械整编师和1 个快速纵队,缴获美105 榴48 门、野炮24 门、山炮59 门、汽车475 台。③陈锐霆:《华东特种兵纵队的诞生》,《炮兵·回忆史料》,第247~248、254 页。为便于叙述,文中部分火炮名称采用简称形式,如美式155 毫米榴弹炮简称为美155 榴,日式105 毫米加农炮简称为日105 加。1947年5月又在孟良崮歼灭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全美械装备的整编第74 师。以上述缴获物资为基础,华东野战军在1947年2月组建了全军最早的特种兵纵队④《陈毅、粟裕等关于华东野战军组成致中央军委并刘伯承、邓小平等电》,《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3),第209~210 页。中央军委指示各野战军组建特纵的命令在1948年底。。在战略决战发起前,华野的美式火炮装备量为各野战军中最多。华野炮兵由特纵炮兵与各兵团的炮兵部队组成,火炮配比中重炮美式占优,山野炮仍以日式为主,大部分重火力都集中于特纵。如全部48 门美式105 榴中,有36 门在特纵;14 门日式105 榴中,有12 门集中在特纵;日式野炮57 门中,有41 门集中在特纵,符合炮兵火力集中使用的原则。

表1:淮海战役前华野特纵及各兵团主要火炮装备情况⑤资料来源:《杨立三电告华野兵团及苏北兵团武器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1 册,第317 页;陈锐霆:《济南战役中的炮兵》,《炮兵·回忆史料》,第348 页。

(二)日式火炮体系进一步成型,美式火炮仍受弹药问题制约。随着解放军火炮拥有量的增多,弹药缺乏的问题开始凸显,军工生产也随战争要求对战争支援任务进行调整。⑥《各个阶段产品对战争贡献对比及情况》,《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430 页。1947年2月1日,在解放战争由防御阶段转入相持阶段前夕,毛泽东指出,“今后军事建设方面的中心任务,是用一切努力加强炮兵和工兵建设……主要是训练干部和制造弹药两项问题”⑦《毛泽东选集》第4 卷,第1215 页。。虽然东北的各军工企业相对基础较好,军工生产要肩负着支援全国解放战争的重任,但在整个防御阶段(1946.8—1947.9)也仅生产了山野榴炮弹7356 发⑧《各阶段各种产品数量统计表》,《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428 页。,基本都是日式弹药。直到1947年11月时,各解放区炮弹生产能力仍不容乐观,虽然75 毫米山炮弹各区均已可制造,但弹道及射击表等诸方面均存在问题。⑨《关于统一各区兵工产品规格的规定》,《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408 页。这也成为1947年冬至1948年夏全军开展炮兵整军运动的原因之一。

1948年3月16日,东北野战军就现有火炮、弹药的数量及堪用情况进行了统计分析,认为当前库存日式各类炮弹和原材料储备充分,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炮种体系,且日军遗弃炮弹仍有可搜集利用的空间。其中榴弹炮和野炮炮弹数量充足,可支持长期作战;加农炮、山炮、步兵炮、战防炮弹药相对稀缺,需通过相似弹头复装及自制药筒的方法加以解决;迫击炮由于炮弹制造业已成熟,已能保障常态化的供应。这种现状造成的影响是,野战中的重火力支援不成问题,但作为城市攻坚和近距离支援步兵的直射火炮和近战火炮,因弹药保障问题受到一定影响,炮兵火力体系仍不够完善。至于美式火炮的情况,东北野战军虽已有数量可观的美式火炮,但弹药问题困难重重。“美式各种口径炮弹均少,除缴获外,暂无模造,但缴获不多,故至今美式火炮还不能形成主要火力”。

表2:北满之各种口径日式火炮及炮弹简要情况(1948年3月)①资料来源:《各种炮弹数目简报》,《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5 册,第404、405 页。

根据上述火炮构成的实际现状,东北野战军大量列装美式火炮并不现实,故何长工提议,“加强军工生产……生产更多的、适合我军情况的武器弹药,才能满足我军作战的需要”②《何长工回忆录》,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7年,第414 页。。为便于主力炮兵的作战指挥和建设保障,东北野战军作出如下部署:一是集中编成以日式火炮为主的重炮部队。1948年8月5日东野炮纵成立后,共辖有大口径火炮100 门,包括榴弹炮92 门,十加炮8 门,其中美式105 榴仅有9 门,其余都是日式火炮。③《东北军分会关于组建炮兵纵队致中央军委电》,《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3),第441 页。二是抓紧为各纵队炮兵制造及复装各式炮弹。经计算,山炮弹采用野炮弹头复装的方式,年装25 万发,可供给东北2年消耗。至1948年底,大连及北满兵工厂共制造日四一式山炮弹20 万发,复装15 万发④《军工生产完成情况的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6 册,第409 页。,1949年度下达的制造和复装指标增至170 万发⑤《1948年主要生产任务及分配情形》,《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252~253 页。,保证了各纵队和师属的日式山炮有了稳定的弹药储备。在保障部队炮弹供应的基础上,东北局还在牡丹江成立了炮兵军马场,至1948年11月已有种马150 匹,可为炮兵部队稳定供应骡马,保证了机动需要。

美式与日式火炮在使用操作方法上有所不同,加之人民解放军炮兵人员对相应技术知识掌握有限,华野的美式火炮形成战力受到了更多因素制约。为此,中央军委特别指示华野要通过培养与争取俘虏的方式培养炮兵教官。⑥《中央军委关于解决炮兵干部不足问题致陈毅、粟裕等并告刘伯承、邓小平等电》,《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3),第200 页。华东特种兵纵队特科学校成立后,粟裕专门规定,凡缴获的美式榴弹炮、牵引车及俘虏,都应立即送交特纵。并从中择优选拔到华东军政大学担任炮兵教员,利用缴获的车辆装备组建了火炮、汽车、坦克修理厂和皮革厂,突击修理缴获的火炮和牵引车辆,制造日式野、榴炮的鞍具挽具,特纵的美式榴弹炮团很快形成了战力。在此基础上,华东炮校甚至还拨出部分美式榴弹炮和车辆支援了华北军大的炮兵建设。①陈锐霆:《华东特种兵纵队的诞生》《一次难忘的接见》,《炮兵·回忆史料》,第248、250~251、338 页。

这一阶段,在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的统一筹划下,各战略区开始互相进行武器弹药的调剂。东北兵工生产基础较好,对各战略区都进行了支援。华东解放区除生产武器弹药供应本区部队外,还为晋冀鲁豫、晋察冀等解放区生产、筹措部分武器弹药。仅以华东解放区为例,1947年3—4月间,就先后转送晋冀鲁豫野战军山炮弹4000 余发。②《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2 卷,第608~609 页。在上述措施推动下,全军炮兵规模整体都得到巨大发展,逐渐缩小了同国民党军炮兵实力的差距。

三、第三阶段(1948年9月至1949年底):三大战役至全国解放,炮兵结构更加合理,美式重炮渐成主力

三大战役是人民军队炮兵走向辉煌的标志。1948年11月1日,为适应人民解放军完成战略总任务的需要,毛泽东和中央军委颁发了《关于统一全军组织及部队番号的规定》,将各野战军按作战区域划分为西北、东北、中原、华东四大野战军。并指示各大野战军可编组特种兵纵队,统率所属炮兵、工兵、装甲兵部队。③王晋阳、刘锡焕、李传峰:《中国人民解放军几大野战军的由来》,《军事史林》2008年第1 期,第6 页。包括炮兵在内的广大部队以新的姿态投入到了战略决战中。

(一)美式火炮大量装备部队,重炮比例逐渐压倒日炮。三大战役前,国民党军队的美械部队遭到一定损失,但主力结构尚存。根据国民党军方的统计,截至1948年8月11日,国民党原有的全美械部队计13 个军39 个师140 个步兵团,被歼灭3 个军(整编师)5 个普通师7 个整编旅另2 个团,共计38个步兵团,大约损失1/3;除改装部队外,剩余16 个普通师6 个整编旅,大部为美械者2 个旅,共计70个步兵团。④《俞济时呈蒋中正美械部队现况及已损失美械师旅番号》,台北“国史馆”藏“蒋中正总统文物”,典藏号:002-020400-00027-110,第1、3 页。这些精锐在三大战役后损失殆尽。仅全美械部队即被歼灭10 个军,包括大批火炮在内的美式装备被缴获,解放军炮兵实力也发生了开战以来最大的一次变化。

1.辽沈、平津战役中东北野战军炮兵构成变化情况。东北“剿总”是国民党军中炮兵实力最强的一个集团,辽沈战役中东野缴获各种炮4815 门,其中山、野、榴炮379 门⑤《1948年战斗缴获综合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5 册,第423~424 页。,仅榴弹炮数量就达到170门(美155 榴36,日150 榴32,美105 榴34,日105 加4),为战前东野大口径火炮总数的1.7 倍。⑥凌志安:《东北野战军有没有加农重炮团?》,《军事史林》2008年第11 期,第23~25 页。1948年12月31日,东野炮兵司令部整顿和扩编为特种兵司令部后,直辖6 个野、榴炮团,1 个迫击炮团,3个高炮团,其中第1、第2、第3 团为骡马挽曳,以日式野炮、日105 榴为主;第4、第5、第6 团为汽车牵引,以美155 榴、日150 榴和日105 加为主,⑦苏进:《辽沈战役中炮兵纵队战斗片段》,《炮兵·回忆史料》,第365 页。炮兵火力体系更趋高效合理。平津战役的天津攻击战中,东野特纵以美155 榴、日150 榴、日105 加编成重炮群,压制城内的纵深目标;以美105 榴、日105 榴及各类野炮组成近战炮群,支援步兵突击前沿与摧毁火力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⑧暮秋寒:《苏进,大决战中的一线炮兵统帅》,《世界军事》2018年第21 期。各步兵纵队的装备水平也有很大改善。如第6 纵队炮兵团,战前共有日九四式山炮9 门,三八式野炮7 门,美57 毫米战防炮4 门;战后补充了日三八式野炮2 门,九一式高射炮1 门,美式山炮10 门,成为了一个编制齐全、战斗力很强的炮团。⑨赵文光:《驰骋辽西战场:第六纵队炮兵团战斗纪实》,《炮兵·回忆史料》,第381、387 页。

2.淮海战役前后华东野战军炮兵构成变化情况。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和第三阶段,华野共缴获山炮以上火炮212 门,其中美105 榴52 门,美155 榴4 门,日105 榴6 门,日式野炮24 门。虽然缴获的重炮总数不及东北战场,但其中美式火炮的比例更高,加上华野原本就在各野战军中拥有最高的美式火炮装备数量,使得战后华野105 毫米以上的美式火炮达到104 门,远超日式的20 门,美式重炮在华野炮纵占据绝对优势。更多美式火炮的列装还使炮兵部队继续得到优化和统一,如炮6 团原本有美105 榴24门,只够装备两个营,战后3 营也换装美105 榴,装备序列得到了统一。①陈锐霆:《为虎添翼:淮海战役中的华野特种兵》,《炮兵·回忆史料》,第397~398 页。

综上所述,三大战役后,美式火炮在解放军火炮构成中比例激增,特别是大口径火炮的数量优势明显,但仍无法完全取代日式火炮的地位和作用。究其原因,一是日式火炮炮种相对齐全,部分功能美式无法代替。国民党军虽然在师以下组成了75 毫米山炮—57 毫米战防炮—82 毫米迫击炮—60 毫米迫击炮的四级炮火支援结构,但其军以上重型支援火力只有105 榴和155 榴两种,缺乏野炮和加农炮之类的大、中口径直瞄火器。仅靠缴获的国民党军美式火炮无法构成完整的火力体系,而日式的九〇野炮、105 加等火炮可对其中的火力空白进行弥补。如九〇式野炮,口径虽然只有75 毫米,但最大射程达到14000 米,远较美105 榴的11000 米为优,是压制射击和攻坚的利器,东野在火炮分类中甚至以“七五加”作加农炮来称呼,可见重视程度之高。二是因为美式重炮弹国民党军也不能自产,东北的国统区有大量日式械弹库存,补给相对方便。国民党军一直保持相当数量的日式火炮装备,因此解放军在战斗中缴获日式仍占很大比重。

(二)日弹保障体系日趋成熟,着手美弹与日炮的研发与生产。长期以来,解放军兵工部门一直以生产日式炮弹为主,美式弹药的生产研发起步要晚得多。以东北解放区为例,直到1947年3月—1948年5月四保临江战役后,辽东的兵工部门才有能力生产战防炮、迫击炮等中小口径美式弹药②《东北军区军工部三年半来军工发展总结》,《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389~390 页。;辽沈战役后接收的国统区沈阳兵工厂,原有产品也多为日式③《中共东北局关于接收沈阳兵工厂情况致中央军委电》,《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311~312 页。;这也影响到平津战役中美炮的参战数量。天津攻坚战中,东野炮纵共投入105 毫米以上火炮113 门,但美炮占比不高。62 门105 榴中,美式为24 门;44 门150/155 榴中,美式仅有12 门。特别是美155 榴,虽然组建了36 门制的炮6 团,但因弹药缺乏,只能派出1 个营参战。④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四野战军司令部:《解放战争战史参考资料其十二:天津战斗详报》,1949年4月,第7~9 页;《其十三:炮二师天津战役射击计划》,第2~3 页;《其十五:天津战役总结》,第2 页;苏进:《天津攻坚战中的特种兵》,《炮兵·回忆史料》,第410 页。战役过后,东北的兵工部门开始尝试改装日制105 毫米榴炮弹供美式榴弹炮使用,当年下达的生产任务为美式山炮弹20 万发,榴炮弹3 万发。⑤《一九四九年军工生产计划报告》,《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5 册,第411 页。另外,随着日式弹药生产和复装技术的逐渐成熟,兵工部门开始探索日式火炮的生产,1949年计划年产四一式山炮20 门,九二步兵炮200 门。⑥《东北军区军工部军工工作报告提纲》,《中国近代兵器工业档案史料》(4),第324 页。东北全境解放后,生产能力得到进一步整合,物资可以更大范围内统一调配供给,驮挽具的生产能力也得到极大提高,共装配各种炮的鞍具挽具2400 套。大量的日式火炮及配套设施的生产,使日式火炮的主体地位得到巩固。

华东解放区的工业基础远不如东北,拥有大量美式火炮的华野炮弹保障问题更加突出。因火炮和弹药基本靠战斗缴获,战争爆发后仅从东北得到一批日式炮弹补充,一直存在炮多弹少、没有补给来源的问题。特纵最需要的美式榴炮弹,国民党军装备量也不多,不是所有的战役都有缴获。华野在淮海战役第一阶段围歼黄百韬兵团时,使用的是济南战役缴获的美式炮弹,战后库存基本消耗殆尽,不得已将部分美式榴弹炮撤出战斗。直到国民党军队放弃徐州,遗弃了大批弹药,才得到了部分炮弹补充,得以支持第三阶段对杜聿明集团的作战。⑦陈锐霆:《为虎添翼:淮海战役中的华野特种兵》,《炮兵·回忆史料》,1998年,第395 页。辽沈战役缴获各种炮弹419000 余发,战后补充已感不易;整个淮海战役中华野和中野缴获的各类炮弹只有120128 发,尽管战役期间从大连获得了20 万发日式山炮弹补充,胶东军区也努力自产了12 万发左右各式炮弹,但仍赶不上679943 发(华野570770 发)的战斗消耗。①《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4 卷,1997年,第16~17 页;王辅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简史》,第416 页;《淮海战役人民解放军战绩、伤亡、损耗统计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历史资料丛书编审委员会:《淮海战役·综述、文献、图表、大事记》,北京:解放军出版社,1989年,第336、337 页。加上缴获的大批火炮,一时无法全面满足战斗保障需要,这使得华野炮兵火力发挥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

(三)火炮调剂范围扩展到全军,炮兵编制配备愈加科学。1949年1月,解放军全军炮兵发展到近50 个团,拥有各型火炮2 万余门。中央军委再次统一编制,将西北、中原、华东、东北四大野战军分别改称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四野战军,华北军区部队改称华北野战军。二三月间,又指示全军按抽强补弱、抽多补少的原则,对现有火炮和人员进行适当调整。家底最厚的三野和四野成为主要输出对象。如淮海战役中围歼黄维兵团为二野与三野联合作战,但考虑到二野炮兵实力较弱,战后的缴获全部交给二野,二野得以以美105 榴16 门成立特纵榴弹炮团;渡江战役前,三野又抽调600 门六〇炮补充二野;从三野特纵抽调一批炮兵技术人员充实一野。平津战役后,四野先后调拨给一野火炮90 门,调拨给二野18 门,调拨给华北野战军21 门,并协助华北野战军组建了1 个榴炮团。调拨完成后,各野战军对炮兵部队进行了统一整编。一野扩建了炮兵教导团,各军亦组建了炮工团或炮兵团;二野的特种兵纵队得到扩编。这些调拨出的火炮还收到一定“回馈”,二野攻克南京后,针对三野美式火炮炮多弹少的实际,又拨交三野美式榴炮弹3000 发。②苏进:《辽沈战役中炮兵纵队战斗片段》,《炮兵·回忆史料》,第365 页;《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国解放战争史》第5 卷,1997年,第581 页;《关于宁接收之弹药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4 册,第757 页。

除支援其他野战军外,东北野战军和华东野战军还在内部进行了调剂。淮海战役后,华野各纵队的炮兵团全部统一换装山炮,特纵的炮兵团全部换装榴、野炮,使维修管理和弹药补充更加便利。③王辅一:《华东军区、第三野战军简史》,第417 页。平津战役后,四野将炮兵部队编制装备划分为甲、乙两种,甲种编制军属炮兵为27 门制炮兵团(9 个军),师属炮兵为12 门制山炮营(7 个军21 个师);乙种编制军属炮兵为18 门制炮兵团(3 个军),师属炮兵为9 门制山炮营(5 个军又12 个师,共27 个师),标志着解放军炮兵从编制到装备上都已全面压倒国民党军队。④《第四野战军关于统一炮兵部队编制装备的命令》,《中国人民解放军组织沿革·文献》(3),第656~657 页。国民党军队军属炮兵为105 毫米榴弹炮一营12 门,师属炮兵为75 毫米山炮一营12 门。

渡江战役后,随着战线的推进,全国大部地区和工业重心城市基本都获得解放,火炮弹药的调配和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经过在全军范围内的历次大规模调整,各大野战军的炮兵实力更加趋于均衡。除第一野战军外,其他各野战军均装备了美式与日式的重炮。炮兵的构成与使用情况,从1949年底各区拨给各野战军的弹药供应上可一见端倪(参见表3)。虽然军工部门在美式弹药生产上进行了很大努力,但限于相应的兵工生产设备与技术缺乏,美式炮弹供应数相比美式火炮所占的比例要低一些。从全军范围看,75 毫米以上的主要压制火炮中:山炮美式占1/4,日式3/4;野炮除少数苏式火炮外,基本为日式野炮;榴弹炮二野和三野美式占比稍高,达到六成左右,四野和华北野战军占比不到两成,仍是日式居主导地位;加农炮只有日式一种,全部集中在四野。

四、结语

解放战争时期,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从搜集日伪遗留武器开始,通过战斗缴获、兵工生产等方式,不断完善火炮的种类和数量,并注重弹药、运载工具、观瞄设备的生产和人才培养,终于在战争胜利时建成了一支相对强大的炮兵部队。炮兵部队在建设实践中摸索出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一是立足现有条件,坚持循序渐进。过渡阶段战斗规模有限,在火炮弹药均基本不能制造的情况下,炮、弹来源主要依靠搜集和复装,有效地节省了建设成本;全面内战爆发后,战争和部队规模不断扩大扩充,炮兵建设转为搜集与缴获并重,开始制造日式后膛炮弹,有效地保证了战斗供应;进入战略决战阶段后,针对美式火炮大量入列带来的火炮结构变化,在巩固日式弹药生产的同时,积极开发日式火炮和美式弹药的生产,辅以全军范围内的弹、炮资源调剂,满足了不断壮大的炮兵建设需要。二是注重合理搭配,提高火炮弹药的利用率。不论是搜集还是缴获,炮兵部队均面临自给能力不足的现状,建设的自主性受到限制。华野和东野从各自条件出发,分别将美式和日式重炮作为主要压制火力,建立炮纵将重炮有效进行集中;并根据火炮种类及数量,对直射与曲射火炮进行合理编配,形成了较国民党军队更为优良的炮兵体系。三是高瞻远瞩,注重炮兵结构的优良化改革。如突出重炮兵部队的优先地位,坚持摩托化与骡马化并重,适时改进优化编制和弹药供应体系,在时机成熟时果断与敌进行决战,形成了战斗缴获—战力扩充—增加缴获的良性循环。新中国成立后,随着人民军队的武器走向制式化和苏式化,解放战争中的日式、美式及其他火炮也逐渐退出历史的舞台,但是,战争中人民解放军炮兵部队的发展演变的宝贵经验和做法,无疑是值得我们借鉴学习和永远铭记的。

表3:1949年度各野战军接收主要炮弹数量及种类统计表(1949年11月20日)①资源来源:《各区拨给各野弹药统计》,《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勤史资料选编·解放战争时期》第1 册,第319~329 页。

猜你喜欢

炮兵野战军美式
连续型美式分期付款看跌期权
韩国防改革取消野战军编制
美式复古
“野战军”父亲
浅谈朱瑞对炮兵建设的贡献
基数词的构成及读法
炮兵测地训练评估系统的研究与应用
新中国成立前后中共中央如何统一各根据地军事力量
沙角处,奔跑在智慧海事路上的“野战军”
花样美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