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魏书·杨大眼传》探究北魏陇南“飞人将军”杨大眼*

2021-02-21黄小龙吴卫军

体育科技 2021年5期
关键词:陇南飞人

黄小龙 吴卫军

由《魏书·杨大眼传》探究北魏陇南“飞人将军”杨大眼*

黄小龙 吴卫军

(陇南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体育与健康学院,甘肃 成县 742500)

文章研究南北朝时期北魏的陇南“飞人将军”杨大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生平等,旨在为甘肃省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提供参考。

北魏;陇南;杨大眼;前仇池;后仇池

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我国具有重要的价值。

甘肃陇南历史上有一位被《魏书》[1]记载评价为“关张弗之过也”的武将——北魏的陇南氐族将军“杨大眼[1,2]”。杨大眼是南北朝时北魏的一位陇南籍氐族将军,因跑的极快被冠以“飞人将军”名号。由史料知他是陇南南北朝前后的古国——仇池国王公的后裔。他生活的年代,距三国时代约二百多年,不算久远,按照此种说法,他该和三国时的名将关羽、张飞等一样在历史上威名赫赫,然而他却似乎默默无闻。

历史浩如烟海,历史人物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就像是其中的一滴水。了解历史人物要基于一定的史料史实,“将历史人物放在其所处的时代条件下考察和理解他们的言行,进而予以客观和公正的评价,也就是说,不能脱离历史环境和时代背景,即离不开历史主义的眼光[3]。”

本文以《魏书·杨大眼传》为基础,探究这位古代的陇南“飞人将军”,为甘肃陇南的体育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整理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

1 杨大眼所处的时代背景及其地位

据《魏书·杨大眼传》载:“杨大眼,武都氐难当之孙也……便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原文所载的“跳走如飞”“……出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等是一些学者提出杨大眼是“飞人”[4,5]的主要依据。

1.1 从史料看,杨大眼确实擅长奔跑,而且奇快,那究竟能跑多快?能不能达到“长绳三丈许系髻而走,绳直如矢,马驰不及”的程度?

古代由于科技限制没有秒表之类的计时工具,所以杨大眼究竟跑得有多快也就无法衡量,这里也只能以马的奔跑速度为参照来探讨此问题。战马的奔跑速度现代的记载应该是真实可靠的,约20-60km/h,但不可能长时间保持高速度。如按均值40km/h计,约为11.1m/s,马跑完100m约需9.01s,而杨大眼的速度却比马快,当代男子百米世界纪录是9.58s。如果真实,那杨将军确实该是当之无愧的“飞人”,起码百米以内目前世界恐无人能及。

“绳直如矢”则无法实现。发髻后的绳子要飘起来像射出去的箭矢一样直,从力学角度分析看,那么长绳子的受力除了发髻后面对它向前的牵引力再无其它受力,且竖直方向缺少平衡“三丈”长绳重力的力,所以无法实现“绳直如矢”状况。

其实杨大眼到底能跑多快或多神奇其实并不重要,也没必要过多争论,关键是能否发掘出他跑的很快的“练功”方法应用于当代训练,这或许才是该有的科学态度。

1.2 杨大眼善奔与其家庭背景密切相关。

后仇池国武将出生入死式打拼的家族背景给了他良好的体质遗传;艰苦的生活环境及状况让他饱受磨练,家族氛围及熏陶等综合因素造就了他异于常人的胆识和果敢,也造就了“飞人将军”。

由《杨大眼传》知,杨大眼出身王公豪门,他是南北朝时陇南的古国——仇池国杨氏的后裔,是后仇池国第五代国主杨难当[6]的孙子。

公元296年,杨茂搜(杨大眼的祖先)在略阳(今甘肃清水)宣布建国,不久率随众南迁至今甘肃西和,以此地的仇池山为国名并作为政权中心,即仇池国。仇池可分为前、后仇池国。后仇池被灭后其后辈又追随前辈遗志建立过武都、武兴、阴平三个政权国,但其历史相对比较断续散轶。前、后仇池政权一直断断续续延续至全国被隋朝完全统一为止,竟然长达二百多年,几近与南北朝[7]同终(见图1)。

图1 两晋、南北朝及仇池国演变简图

西晋[8]的“皇二代”晋惠帝司马衷昏庸无能(历史上“何不食肉糜”就出自此君之口)致使国家出现“八王之乱”,一些少数民族借西晋内乱纷纷乘势建立政权并不断入侵冲击西晋王朝统治[9]。公元296年即西晋惠帝元康六年,氐族将领杨茂搜也趁机建立仇池国,即前仇池[6],此时的仇池小国是独立于西晋王朝并和它同时存在的。

371年,前秦[9]皇帝苻坚遣将攻灭前仇池,并将仇池氐族迫迁到关中一带,前仇池国灭亡。此后数十年,仇池氐人一直追随效命于前秦。383年,前秦在淝水之战中大败给东晋,国内大乱[9]。仇池氐人趁乱由杨定带领重返故地再建仇池国,即后仇池[6]。436年,至南北朝时期后仇池第五代国主杨难当执政时,这个小国因国内大旱南侵川北欲掠夺物资以谋生存,被刘宋政权击败,随后杨难当率其国余众投降北魏,443年后仇池因反复无常被北魏彻底剿灭。随后百余年内,仇池后人又断续建立过武都、武兴、阴平[6]三个政权。可见仇池一直处在南、北两大政权的夹缝中,为了生存几乎长年处于征战状态,很少有消停日子。可以想象到,其国上至国主下至平民如果没有良好的体质、精力及胆识,恐怕难以适应这种日子。

后仇池投降北魏后,连杨大眼的父辈都成了北魏朝廷的一般臣子,且委人“篱下”,小心谨慎,听人调遣,就有了“起家奉朝请”之说,其实是北魏进一步瓦解仇池政权的一种手段,就更别提“侧出”的杨大眼了。由晋延续至北魏并影响十分深远的“士族”社会制度,是典型的“豪门无寒士”状况,爵位可世袭给嫡出。连宗亲都不“顾待”的杨大眼,根本就谈不上袭爵位过优绰生活,他甚至“颇有饥寒之切”。为了改变命运和生活状况,杨大眼借北魏高祖“征材”之机,凭自己过人的胆识和本领,当众“出一技”,震惊四座,“遂被用为军主”。受到鼓舞的杨大眼意气风发,肯定踏实奋进,很快被“迁为军主”。由根本看不到人生希望的“下品人”跻身军官行列,终于有了“爵位”,其得意之情也不由溢于言表,“……终不复与诸君齐列矣”就可以理解了。

杨大眼为将后“从高祖征……所经战陈,莫不勇冠六军”,在接应南齐将领裴叔业归附北魏的寿春战役中,他“……率众先入,以功封安成县开国子”,更进一步证明了杨大眼的勇猛善战和擅“奔”。

杨大眼从小生活艰辛,生活环境艰险,要在仇池山及周边不停地奔走使他自然得到了磨炼;同时他需要自己不断努力才能生存,可能还有一些为了自己的“仇池国”及家族的延续,从小被逼进行的一些军事训练,再加家族体力遗传因素,又天生胆识过人,意志力也足够顽强等,才造就了“飞人”的本领。

1.3 从《魏书·杨大眼传》中提及的“高祖、世宗、统军、军主”浅究杨大眼的生活时代和他的最初爵位。

杨大眼的生活战斗主要在北魏高祖和世宗在位时的年代,他很多事都是以这两位皇帝在位时的年号为时间轴来记载的。

北魏高祖:即北魏孝文帝(拓跋)元宏[2](467-499年),471-499年在位,是北魏第七位皇帝,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少数民族杰出政治家、改革家。在位时用了两个年号,分别是:承明(467-477年);太和(477-49年)。

北魏世宗:即北魏宣武帝元恪[2](483-515年),孝文帝拓跋宏次子,499-515年在位。在位时共用了四个年号,分别是:景明(500-503年);正始(504-508年);永平(508-512年);延昌(512-515年)。一生笃行佛教,对佛教在中原的兴起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统军:官名,北魏末军职有统军。据《魏书》郭祚、邢峦、傅永等传载,统军所领约三千人[2]。

军主:据《资治通鉴·宋文帝元嘉十七年》胡三省注:主一(支)军(队)之称[10]。

杨大眼官至军主,由杨大眼晋升看,军主地位低于统军,统军统领三千,军主统领人数应少于统军。不过军主、统军在当时已经都属于爵位可袭,是有“正式编制的国家军官”了。

2 为何《魏书》记载“骁勇弗亚于关张”的杨大眼,却在中国历史上并不出名

中国历史上有三大分裂时期,分别是:春秋战国时期、三国时代和南北朝时期[11]。在前两个分裂时期,涌现了大量彪炳史册的贤臣名将。最让人耳熟能详的便是关羽、张飞了,他们以高超的武艺和战绩留下了不朽的伟业和传说,受万人敬仰且让人感慨不已。

事实上南北朝时的金戈铁马,刀光剑影不比春秋战国、三国时弱,但给后人印象“弱”。究其原因首先主要是这段史实本身就动荡、混乱,“城头变换大王旗”就是这段历史的最好写照。此时朝代更迭交替太过频繁,很多文臣武将接二连三地倒戈,整体缺乏中国人推崇的“气节和道义”,为许多人所不齿,因此这段历史常被推崇“气节”的文士所“不齿且不语”。这段时期给人印象混乱、纷乱,一般人不易理清,奢靡斗富现象倒使多数人印象极深,这种庞乱杂芜除了文人雅士细究可能搞清外,大部分人会有意或无意地忽视、回避这段历史的人、事,所以就更造成了南北朝历史的相对蒙尘、模糊和少语,很多人物也自然湣然其中。另外,“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不深入平民百姓心中的历史肯定不是一段鲜活深刻的历史。关羽、张飞的形象经过《三国演义》的演绎宣传,一般人也耳熟能详。尤其是“忠义”思想,统治者和老百姓都需要,在经过明、清两代统治者的大力推宣后,老百姓也乐于接受并推崇备至,说书艺人再“推手”一把,使“武圣关羽”乃至诸多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熠熠生辉。而南北朝的历史及人物就不是如此,像仇池国及杨大眼等,其实是被南北朝这段动荡、血腥甚至荒唐的历史所蒙尘,没被老百姓再加工、演绎,被“选择性略视”了。

3 杨大眼后期突然之间判若两人的原因

杨大眼是一位能征善战,身先士卒,爱兵如子且统兵有方的将军,“然征淮堰之役,喜怒无常,捶挞过度,军士颇憾焉...”杨大眼和先前相比突然之间变得判若两人,为什么?主要和他一次征战失败被贬后其妻随之变节密切相关。杨大眼的身后事也“颇憾”。

3.1 杨大眼在南梁兵犯樊雍、宛州、宿豫的战役中先胜后败,由将军被贬为营州一名小兵,被贬后其妻子随之变节,杨大眼满腔悲愤无处发泄,造成了他性格的改变。但他被贬后不久因“旧勋”被重新启用,也足见其命运多舛。

由《魏书·杨大眼传》及《梁书·王茂传》佐证来看,南朝梁武帝萧衍在位的天监5年,即506年,南梁曾大规模调兵遣将向北征讨。北魏世宗元恪遣杨大眼等将先胜两地,但后来的宿豫之战,他所统辖的军队因怕被泛滥的淮水淹死,争桥奔退。杨大眼深谙“兵败(退)如山倒”的道理,极力制止未奏效,右臂也为流矢所伤只能随兵败退,因此他被贬营州,后来因“世宗追其前勋”被重新启用。接着世宗驾崩,南梁趁机再犯淮水、寿春等地,在淮水堰堤和南梁的对峙中,杨大眼的表现确实对得起北魏世宗对他的知遇之恩。南朝无法“克”而退,杨大眼亦做了一定的防守后撤退。他虽不识字,处理军务全凭口授,学习及记忆全凭耳听,但此时展现的为将沉稳之风,并不像一个“草莽式的粗人”,反而具有儒将风格,令人佩服。

3.2 杨大眼出身将门,肯定亲眼目睹过优越的贵族生活,但“侧出”的他,连“宗亲都不顾待他,颇有饥寒之切”,由此可见年幼的他在家族中地位有多低下,也可理解其心底渴望被人关爱的情结有多深,他功成名就之后将这种情结寄托于妻子潘氏,然而妻子却在他事业的低谷时辜负深情,大眼心底的失望愤懑之情可想而知。

杨大眼初为将帅之后,“恒身先兵士……南贼前后所遣督将,军未渡江,预皆畏慑”。可见其当时名气之大,他的名号甚至可以“止淮泗、荆沔之地的童儿啼哭”,可能虽不及关羽水淹七军后的“威震华夏”,但也足以让敌军未战先怯。

其实他的这种名气深究不是威名。他曾“……虎害,搏而获之,斩其头悬于穰市”,又“常作我(荆)蛮形以射之”,还对士兵“喜怒无常,捶挞过度”,为什么他由一个“时人思其雄勇,喜其更用,台省闾巷,观者如市”的将军变成了“杨公恶人”?其实这都与他的妻子潘氏的变节有关。

当杨大眼“出为征虏将军、东荆州刺史”时,“蛮酋樊秀安等反,诏大眼为别将……讨平之。大眼妻潘氏,善骑射,自诣军省大眼”。此时杨大眼的妻子也情深义重,不惧危险,不辞辛劳,亲自到鏖战之地探望丈夫。《杨大眼传》不惜笔墨描写了杨大眼和妻子潘氏“或齐镳战场,或并驱林壑……时指之谓人曰‘此潘将军’也”的场景。杨大眼年少时饱尝生活冷暖,甚至有理由怀疑他是否是失去母亲的孤儿,不然也不会把全部的心意托付给潘氏,但妻子却陷他于不义,“初,大眼徙营州,潘在洛阳,颇有失行”,杨大眼刚一失去地位潘氏就背叛了他。

杨大眼由英雄美人的志满意得变得内心愤怒难遏,被重新启用后“幽潘而杀之”以解心头之恨。还有鞭笞过度士卒,“恐吓百姓”等,其实都是“英雄难过美人关”的泄愤之举。然而家庭变故的剧烈创伤没有改变杨大眼的军人气节,京城不爱待,请放外任的他在“荆州刺史”任上依然恪尽职守,直至在任二年后卒止,一直没有背叛他为之征战的北魏朝廷。

3.3 杨大眼身后事“颇憾”

杨大眼在荆州去世后,他前妻潘氏所生的儿子甑生、领军、征南不但开棺抢夺其授印欲袭爵位,三子还泄愤借机射杀“告母失行”的大眼婿赵延宝,还欲“斩草除根”射杀继母元氏及襁褓中的婴儿,被人性未纶的长子制止后竟然“挟扶大眼尸骨”奔南投降了南梁。三子亦骁勇过人,虽“气干咸有父风”,但气节做事却和父亲相差甚远,令人唏嘘。

3.4 杨大眼“飞人将军”名号的缘由——是当代一些学者由史书的记载推测得出的。

“杨大眼”名号,《杨大眼传》的原文记载得十分清楚。将军曾亲口解释道:“旗鼓相望,瞋眸奋发,足使君目不能视,何必大如车轮。”原来他“大眼”的名号与他作战时的“发狠”有关。世人传说,以讹传讹,反倒没人深究其真实名、字了。

4 《杨大眼传》结合龙门石窟的“杨大眼造像记”愚推杨大眼的生卒

很多文史资料多对杨大眼的生卒以不详记载,也容易造成人们对大眼所历事迹的模糊认识。此探究的意义在于可使我们对杨大眼的出道、屡立战功、被贬、妻子背义等有一个稍清晰明确的整体年龄、时间概念,更有利于了解杨大眼及其事迹。

“杨大眼造像记”全称《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是杨大眼在北魏世宗宣武帝正始(504-508年)三年夏秋之际,接应裴叔业归附北魏战役中大胜,凯旋获褒奖路过伊阙时,感念先孝文皇帝的知遇之恩,发愿为帝祈福,开龛造佛像并刻文以记[12]。现当代主要把刻文作为存世较早古书法精品研究,著述颇丰。

《杨大眼传》中杨大眼“……出一技……”时,《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中记载为“禀英奇于弱冠,挺超群于始冠”,弱冠、始冠均为20岁,即杨大眼的出道年龄。再结合“太和中……时高祖代将南伐”时为494年推算,杨大眼出生应该在474年左右。淮堰之役查《魏书·列传六一》同时参对《梁书》记载很清楚是516年,“又以本将军”出任荆州刺史,两年后卒为518年。因此杨大眼生卒年应该是(474-518年),20岁出道征战,约44岁左右壮年卒。

5 结语

人在历史长河中如露如电。杨大眼有尊宠的家势背景,却因庶出受冻挨饿,无奈只能凭借自己过人的天赋,迫于生计以“献技”参军出道争取荣华。为将后他一直身先士卒,爱兵如子,屡立战功,虽目不识丁,口授军机却井井有条,他通过自己的努力“上位”赢得人生,骁勇善战,恪尽职守。仕途受到挫折,家庭遭受妻子变节的重大打击也极恪守军人节操,“忠义”于自己为之征战一生的北魏,未曾展现出丝毫谋私心意,他虽属“粗人”,但他的精神和节守即使以现代甚至未来的道义标准来衡量,也具有深远意义,值得弘扬。

[1]徐格利,李天星.陈寅恪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方法和理论特征[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1):89-97.

[2]北齐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

[3]吴卫军,黄小龙,徐艳萍,等.北魏陇南“飞人”杨大眼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研究[J].体育科技,2018,39(6):54-55.

[4]吴卫军.北魏陇南“飞人”杨大眼的“出一技”研究[J].体育科技,2017,8(02):69-70.

[5]佘宏安,佘开潇.古代飞人杨大眼[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9,10:60-70.

[6]李祖桓.仇池国志[M].上海:书目文献出版社,1986.

[7]赵向群.《甘肃通史·魏晋南北朝卷》[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9:252-256;315-320.

[8]邹纪万.《中国通史·魏晋南北朝史》[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9:28-36.

[9]北魏崔鸿.《钦定四库全书荟要·十六国春秋别传》[M].长春:吉林出版社,2012.

[10]刘志华.隋唐时期的武威郡(凉州)军府考证[J].档案,2017,(11):44-50.

[11]陈舜臣.中国的历史[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12]孟祥会.从《杨大眼》造像记说起[EB/OL].http://blog.sina.com.cn/s/blog_675bfe8e0100iozi.html.2010-04-28.

On Yang Dayan, the "Flying General" in Longnan of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from the Wei Book

HUANG Xiaolong, etal

( Longnan Teachers College, Longnan 742500, Gansu, China)

基金项目:甘肃省体育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GST201646):北魏陇南“飞人”杨大眼文化遗产的挖掘与整理研究。

黄小龙(1972—),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民间体育的发掘整理、运动训练、健身科学化。

猜你喜欢

陇南飞人
“飞人”与“接手”
青青之岛 悠悠陇南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new curriculum English grammar teaching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high school
“飞人”
老飞人
English News’ headline
Second Language Vocabulary Acquisition
A Study on Improving Middle School Students’Oral Ability
甘肃陇南市青联推动青年创业活动
宇宙巡使小飞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