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徵明青绿山水浅谈
——从《惠山茶会图》说起
2021-02-21王素柳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文/王素柳(上海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文徵明(1470-1559年),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岁起,以字行,更字徵仲。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鉴藏家。
文徵明一生作过不少青绿山水,30岁前尚唐宋古风,学李昭道、刘松年、赵伯驹,画风简淡古朴;30-60岁则一方面继承赵伯驹、赵伯骕,用笔工整细劲,色彩盈满的风格;同时宗赵孟頫,参入元人笔意,强调笔墨韵味,热衷表现江南风光、庭院、雅集,表现宁静雅致的氛围,如《雨余春树图》《惠山茶会图》《石湖清胜图》等;60-90岁左右则笔法苍劲简练,青绿设色略显浓丽,墨与色结合更紧密,格调清新,如《兰亭修禊图》《林泉雅适图》《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等。此次从其49岁所作的《惠山茶会图》说起。
《惠山茶会图》,纸本设色,纵21.9厘米,横67厘米。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画作未署款,钤印“文徵明印”“悟言室印”。卷首有蔡羽小楷“惠山茶会序”,记录该图乃正德十三年(1518年)清明日,文徵明与蔡羽、汤珍、王守、王宠、潘和甫及汤子朋等七人于惠山茶会后所作。
一 、《惠山茶会图》的文人雅趣
古代文士常有集交游、宴饮、创作为一体的“以文会友”之传统,因此有不少“雅集”题材的诗文书画作品传世,《惠山茶会图》就是其中之一。
从卷首蔡羽的序可知,因对惠山胜景以及泉水之向往,他们早有惠山之约。陆羽之《茶经》曾有记载,惠山泉因含极微,“味甘”而“质轻”,被冠以“天下第二泉”之名,宋朝时就被列为贡品,当时的文人显贵们不惜舟车载行,千里迢迢运水至京城烹煮泡茶,待客赠礼。文徵明《还过无锡同诸友人游惠山酌泉试茗》云:“妙绝龙山水,相传陆羽开。千年遗志在,百里裹茶来。洗鼎风生鬓,临阁月堕怀。解维忘未得,汲取小瓶回。”惠山因为“天下第二泉”之水品,常有文人雅士在此茶会雅集。可见此次文徵明等人选址惠山,应有“识水品之高,仰古人之趣”的对古代高人雅士的追慕之风。既醉于其茗,亦乐于山水之胜,流连忘返。
文人雅集,不仅泉要有品,器亦要不俗。《茶经》中关于茶垆的记载有“茶垆用铜铸,如古鼎形。四周饰以兽面饕餮纹,置茶寮中,乃不俗” 的说法;文震亨《长物志》云:“茶垆,有姜铸铜饕餮兽面火垆,及纯素者,有铜铸如鼎彝者,皆可用。汤瓶,铅者为上,锡者次之,铜者亦可用。”依蔡羽序中所言“携王氏鼎”“注泉于鼎”,大略可知此次茶会的茶垆应是铜质地的鼎。
惠山茶会图 21.9cm×67cm 明·文徵明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二、《惠山茶会图》的绘画风格
《惠山茶会图》是文徵明中期的青绿山水代表作品。从画面的整体结构,笔墨气息,古朴的设色以及物象的呈现方式来看,应是以赵孟頫的青绿为宗上追晋唐画法的古雅之意。赵孟頫曾法晋唐人的大青绿画法,以践其所追求的“古意”之画学思想。
1.《惠山茶会图》的笔墨
此图风格师宗赵子昂,旁参王叔明。全卷笔调细腻丰富又浑然一体,造型繁密中见工致文秀,笔墨干枯中见秀润。画中人物衣冠古雅,衣纹以高古游丝描描出,简劲而飘逸,其设色方法与其早一年《湘君夫人》相类。树石不似《幼舆丘壑图》的空勾无皴,皆用细笔在结构处皴擦晕染,笔触绵密。坡石意态朴拙柔润,类似黄鹤山樵的牛毛皴,以干淡笔积墨而分土石之阴阳,渴笔润墨勾皴细致,中锋参以侧锋,用笔灵动有行书笔意,与树干松针的清晰笔意形成虚实、刚柔的对比。全图以松树为主兼有竹子、点叶夹叶等杂树,人物活动皆在松风掩映之中。松竹、枯树等用笔简练而苍劲,笔笔写去,刚柔并济,虚实得宜。其中松树从笔法和形态上都有着意具象化刻画的痕迹,已不复其早年的尚简之风。
雨余春树图 94.3cm×33.3cm 明·文徵明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2.《惠山茶会图》的设色
《惠山茶会图》的设色并不十分复杂,青绿与浅绛相交融,山体皆以赭石打底,再敷以石绿,个别山顶晕以石青。树干皆以重赭烘染,以深浅过渡分染表现其结构。作品设色妍丽温润,变化微妙而融洽,画面略带早春之微寒,作者将自身心性与自然融合得恰到好处。
清代顾文彬在《惠山茶会图》卷尾跋云:“此图秀润古雅,士气盎然,为衡山生平杰作,假令松雪见之,亦当敛手,何况余子。”在其《过云楼书画录》中亦记载:“文衡山《惠山茶会图》,被服古雅,景色研丽,酷似松雪翁手笔,当为吾楼文卷第一。”
此图的设色师承赵孟頫文人古雅一派,其色彩表现力以及对物象形态美之观照与赵在伯仲之间。但在气息上,赵的更为纯厚静穆,端庄而高古;文则显得朴茂而清透,妍丽而典雅。而且因为《惠山茶会图》是纸本,可见石青色块略浮于纸面,不如《幼舆丘壑图》绢本设色显得温润。《惠山茶会图》落墨勾勒时预留了青绿地位,多次敷色不碍笔墨皴擦之变化。而其晚期的青绿重色山水中,以色当墨,覆盖了作品的皴法笔墨,强化了色彩的装饰性。
赵孟頫曾云:“作画贵有古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敷色浓艳,便自为能手。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画似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知者说也。”并于《幼舆丘壑图》自跋:“此图是初敷色时所作,虽笔力未至而初有古意。”正如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论画六法》所云:“上古之画迹简意淡而雅正,顾、陆之流也;中古之画,细密精致而臻丽,展、郑之流也。近代之画,焕烂而求备;今人之画,错乱而无旨,众工之迹是也。”相对精致而臻丽之“今意”,迹简而意淡乃雅正之古意。
《惠山茶会图》以赵孟頫的古意为“底本”,去营构明代文人闲适情怀的山水意境,并对色彩作进一步尝试。显示着其青绿山水由早期“简淡”的文人古雅向院派的“浓丽”气象转变的前奏。
三、文徵明早中期的青绿山水
目前能见文徵明最早的青绿山水是其27岁左右所作的《金焦落照图》(1495)。此作笔法类沈周,设色简淡古朴。据记载,同年他曾作小画赠与黄云,并有题记:“余为黄应龙先生作小画,久而未诗。……尺楮回看十六载,残丹剥粉故依然。……”从“残丹剥粉”可知应是一幅重设色之作。王世贞评云:“文太史徵仲诸生时,为黄博士应龙作此卷。画仿老米,气晕生色,遂不减高彦敬。书法圆熟,翩翩出晋人。比之晚年笔,少骨多韵。……”正如王世贞所言,文徵明早岁之青绿少骨而多韵,应是年少笔力未逮,但是天生雅淡之气已在画中呈现。
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藏的《雨余春树图》是文徵明38岁所作送给友人濑石的作品,希望北上的濑石在舟中,或是在北方时看图而想起吴中山水与友人。另有1509年所作的《剑浦春云图》,1510年《明贤姑苏十景册》之《石湖图》《横塘图》等也是其早中期颇具代表性的青绿作品。这些作品淡雅的黄绿色调、简洁的物象形态,依然是在“简淡”的理念中生发。笔墨明显渊源于元人,但受沈周的影响,皴法略简,笔法拙朴生涩而质感浑然。
文徵明早中期的大多数作品,无论是山水,还是人物,所营构的绘画本体气质是在以高古、简淡为基本范式的理念中生发的。四十岁前后一方面受到沈周早期的先导,一方面追求以赵孟頫为主的元人笔调。在青绿设色上虽兼涉“二赵”的设色方法,但作品中呈现得还不多。
四、文徵明晚期的青绿山水
文徵明60岁后所作如《吴中胜概图》《浒溪草堂图》等作品,色彩渐趋浓丽。这时期他的绘画思想已经产生了一些变化,他66岁时重题旧画《松阴高士图》中有一段画跋,回忆四十年前曾“与唐子畏言:‘作画须六朝为师。然古画不可见,古法亦不存,漫浪为之,设色行墨必以简淡为贵。’今日视之,直可笑耳。然较之近时浓抹丽涂,差觉有古意。不知赏鉴家以为如何?”可见这时候他对色彩的追求已经从早年对文人“简淡”画风的追求逐渐转向对浓丽色彩形式趣味的关注。从其更晚的《万壑争流图》《兰亭修禊图》《仿赵伯骕后赤壁赋图》等作品可见更接近赵伯驹、赵伯骕的画风,浓丽的用色呈现出一种装饰的意味。
可见文徵明青绿画风重大转变的要数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仿赵伯骕后赤壁图》卷,此图绢本设色,作于嘉靖二十七年(1548),文徵明时年79岁。作品以苏东坡《后赤壁赋》为题材,以长卷的方式呈现出坡公月夜与友人携酒游赤壁的场景。此图予人以轻松畅快,色蕴淋漓而清旷的感觉。笔墨虽不如宋时之工致缜密,但还是透露出文人高致之诗性追求。王穉登在观其仿作后评云:“清茂苍雅,力追古人,当与赵氏并驱争先者也。”
其子文嘉在后跋云:“《后赤壁图》,乃宋时画院中题,故赵伯驹、赵伯骕常写,而予皆及见之若吴中所藏赵伯骕本也。后有当道,欲之献时宰,而主人吝与,先待诏语之曰:‘岂可以此贾祸,吾当为重写,或能存其仿佛。’因为此卷,庶几焕若神明”。
据文嘉之题跋,此卷乃文徵明仿赵伯骕本。清陶樑在《红豆树馆书画记》中描述赵伯骕之画云:“山石纯用青绿,轮廓皆钩金,彩色晃耀。”如今可见赵伯骕之存世作品仅《万松金阙图》,其用笔遒劲厚实,气象苍莽幽远,水墨纷披淋漓,却与文徵明的《后赤壁图》之青绿风格差异甚大。
《石渠宝笈》卷三十六载嘉靖二十四年乙巳(1545)文徵明76岁作有《后赤壁图》卷,亦设色。并有题跋云:“徐崦西所藏赵伯驹画东坡《后赤壁》长卷,此上方物也。赵松雪书赋于后,精妙绝伦,可称双璧。……嘉靖乙巳秋九月十有二日,徵明。”《莹照堂刻明代法书》第六《文徵明书后赤壁赋》亦有类似记载:“余友徐默川所藏赵千里《后赤壁赋图》,精妙绝伦,诚稀世物也。……徵明识。”
从这两则题跋可见,文徵明亦画过仿赵伯驹的《后赤壁赋图》。但赵伯驹之《后赤壁图》如今已不见流传,比照文徵明79岁所作《仿赵伯骕后赤壁图》与赵伯驹《江山秋色图》之画风,从丘壑造型及设色上有诸多相仿之处,可见所仿无论是赵伯驹还是赵伯骕本,应皆近院体之面貌。清张庚云:“文待诏《后赤壁赋图卷》,背摹赵伯驹者,用笔清劲,设色古雅,虽曰摹仿,实为自运。其以粉模糊细洒作霜露。”
文徵明不仅数次书写赤壁二赋,亦时常在画中揣摩二赋之意境,品味其文章胸次超迈之境。其用笔表现粗疏廓落而笔意流畅。如其松树的画法,相较之下,《惠山茶会图》的松树干用笔较为圆润含蓄,勾勒工致而皴染细节极其丰富。而《后赤壁图》松树枝干书写意味较浓,钩斫中的顿挫、粗细用笔含有“奔放”“挺劲”的特点,皴染略为简洁。显然,与此前相比,文徵明此时胸有成竹,意匠经营已就,落笔毫不迟疑,气韵涌现指端。而树的造型、表现形式基本是延续其中期风格中的结构特点。用色上更是大胆,使用大青绿设色,敷色厚重浓丽。
董其昌在《容台集》中对“二赵”的画风还是持肯定态度的,他认为:“李昭道一派,为赵伯驹、伯骕,精工之极,又有士气”,然“后人仿之者,得其工不能得其雅。”但是文徵明因其清雅之本格,虽仿二赵画风,却保持了几分文人的清丽气息。明代后期因为绘画商品化的特殊氛围加重,文人画由原本的“专一”指向随着文人士大夫身份的变异而产生变化,世俗审美品味亦不失时机地渗透到文艺的各个领域,他们的画风也趋向了多样化的态势。也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文徵明中后期在绘画思想渐渐趋向于追求“作家士气咸备”,而青绿画风也随之做出了变化。
五、总结
文徵明青绿山水的形态走向,是在其“集大成”的框架中演绎出的多种面貌的又一个统一体。其画风既有文人画简约雅逸的气格,又有职业画家严整工致的作风。何良俊对文徵明做出了中肯的评价:“衡山本利家,观其学赵集贤设色与李唐山水小幅皆臻妙。盖利而未尝不行者也。戴文进则单是行耳,终不能兼利,此则限于人品也。”■
浒溪草堂图 26.7cm×142.5cm 明·文徵明 辽宁省博物馆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