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岁月沉淀音乐的佳酿
——访作曲家姜万通

2021-02-18文/安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万通创作音乐

文/安 妮

不久前,由大提琴家关正跃与青年钢琴家刘琉联袂演奏的《鸿雁主题随想曲》在央视播出,这首旋律优美、形式新颖的作品获得现场观众的热烈反响。它的曲作者,中国音乐学院作曲家姜万通也由此受到广大观众的瞩目。

姜万通教授近年来佳作不断,熟悉他的朋友慨叹,相对于在沈阳音乐学院任教时期,十年过去了,姜老师从外表看似乎一直没什么变化——依旧是一头浓密的自来卷,温文尔雅、不善言谈,但是,聆听他的作品,感觉味道醇厚了,好像一瓶陈年佳酿,需要仔细品味才能深解其中意趣。

将西方的技法深植在汉语的土壤

近年来,姜万通教授的新作品不断面世,得到了专业人士与普通听众的普遍赞赏。其实,早在1989年,他的《元》(为古筝、埙及三位打击乐演奏家而作)就获得第三届美国新音乐作品比赛优秀奖,1992年《念奴娇.赤壁怀古》获第四届台湾省立交响乐团音乐作品(混声合唱)比赛优秀奖。

“年轻时可能比较喜欢技巧性的表现,早年获奖的作品学术性比较强,在学院圈子内很受欢迎,但是与普通的观众有距离感。这些年我一直在思考,经济发展了、大家的审美水平提高了,我们需要什么样的音乐?”姜万通发现,在一场音乐会上,中国作品往往只是西方作品中的一些点缀。中国人自己的原创优秀作品数量很少,特别是接地气、好听又有思想内涵的很少。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姜万通开始思考、探索如何将已经掌握的西方作曲技法恰当地运用在汉语的语境中——我们的母语就是汉语,把自己的音乐个性与大的文化土壤环境结合在一起,作品才有深厚的根基,容易让听众产生共鸣。他相信,来自于人民的音乐,人民会有深切的感受,他的中国风情系列作品,采用某一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族民间音乐素材,每一场音乐会现场的效果都很好。

“音乐会现场观众的反馈、音乐圈内专业朋友们的评价让我越发有信心和兴趣,通过国际化的音乐语言让外国听众来理解我们个性化的东西。比如钢琴、小提琴、大提琴三重奏《戏韵》就不能用戏曲谱,否则外国人不懂、国内的年轻人恐怕也不懂。当然,排练时我必须在现场亲自与演奏家沟通,告诉他们味道从哪里来、深层的东西怎样表现出来。”姜万通认为,有了中国文化与情感的深厚内涵,还要用大家都容易理解的表现方式。比如,有位演奏家朋友要在卡内基音乐厅演出,请姜万通帮忙写一首中国风格的作品,他就运用东北二人转的两个曲牌结合钢琴技法写了《文咳咳 武咳咳》,抓取二人转有特点的唱腔,用高低不同的、敲打的音模仿两个人的对话,有一种戏剧冲突。在卡内基首演时,外国观众很欣赏,他们可以理解这样国际化的音乐语汇——钢琴的表现力很强,多声部的、和声化的、旋律化的都可以表现,这是姜万通对民族艺术与钢琴结合的一次尝试。这首作品陆续在日本、北京、天津演出后效果很好,被指定为2018年第34届华盛顿国际青少年钢琴艺术家比赛必弹曲目。

摄取多民族民间音乐养分

姜万通认为,民族民间音乐中有很多好的东西,但是要适当地整理、提炼出来,因为原生态的音乐可能在舞台上无法完全地生存、延续下去,要根据素材的不同采用适当的形式表现出来,好比汽车,它就是一个交通工具,中国人、外国人都可以坐,但是大众、奔驰、沃尔沃等不同品牌给不同的群体来坐,其设计形式是不同的。

除了采用新疆民歌元素创作的《一杯美酒随想曲》之外,姜万通的大提琴协奏曲《鸿雁》采用了内蒙古的酒歌旋律,以蒙古长调作为引子,中间加入了歌舞场面的快板和华彩段落。歌曲本身比较短,只有十几个小节,用大提琴和管弦乐队提升到艺术化的层面。

2016年底他创作的萨克斯协奏曲《西北谣》运用了秦腔的元素,古典萨克斯的风格与中国秦腔韵味结合在一起,是一种很罕见的表现方式,拓宽了萨克斯这种乐器的表现力。“我们平时对萨克斯已经有了固有的成见,似乎萨克斯就是在酒吧、咖啡厅里演奏,与蓝调结合在一起,管弦乐队中不用萨克斯。其实这是很表面的理解,流行的萨克斯与古典萨克斯的吹法、声音表现不一样。”2017年在深圳首演之后,至今已有6位演奏家分别在广州、北京演奏这首作品,并由不同的演奏家带到了西班牙、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地,这种用西方乐器来表现中国民族文化的方式,演奏家、观众都喜欢。

《和—为小提琴、单簧管、钢琴而作》,采取复风格的手段,乐曲中既引用《梅花三弄》与《茉莉花》的旋律,又引用巴赫《C 大调前奏曲与赋格》中的前奏曲主题与德彪西印象派手法,三件乐器彼此追逐缠绕,东西方、古典与现代有机融合。

岁月沉淀 精粹音乐珍品

“有的朋友听过《文咳咳 武咳咳》之后说,这个技术你早就会啊。我觉得,技法可能三十年前就有了,但是技术与不同的想法结合之后,出来的东西不一样了,如同酿造葡萄酒,同样的食材但酿造的时间不一样,味道、厚度自然是不同的。将早期作品与现在作品对比,才能够感受到自己对生活的理解不同了。”姜万通的作品取材广泛、形式多样,有管弦乐、室内乐、戏曲音乐,也有合唱、独唱等声乐作品。他的素材来源也十分广泛——早年在文艺团体工作时,他就很喜欢搜集民族民间音乐,例如,东北地区很流行的二人转给他留下深刻印象,成为后来创作的素材,只是经过沉淀之后再调动出来,有完全不同的感受;多年来他经常通过采风、田野调查获得素材;各地方的文字历史、乐谱等文献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也给了他多角度的启发。

“现在发达的网络提供了大量素材,比如,各地方戏曲都可以在网上获得。当然平时要用心去观察、思考。我曾特意去天津参加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听了300 多出各地有代表性的戏曲,研究了相关的文献资料,与传承人接触、熟悉这些戏曲,把这些素材与大文化背景相结合,与我自己的创作相结合。”姜万通作了一个比喻,创作就像做酒一样,原材料有了,如何加入自己的语汇、变成自己创作的新东西?这个发酵、酿造新作品的过程很神奇,在这个过程中,1+1 大于2。音乐创作充满快乐,好像有一只无形的手在牵引你做各种尝试,为什么这几个音符放在这个位置效果就不同?要不断地尝试。

把中国音乐推向世界舞台

如果说,姜万通的作品如醇酒,那么他的生活就像绿茶,单纯而清澈——他把全部精力与热情投入到音乐中,平时的活动路径就是“学校—家”两点一线。他的学生反映,姜老师很严格,从沈阳音乐学院任教起,姜老师的专业课就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一节课常常会讲一个下午,没讲完的内容要到他家里补上。而课余时间他埋头创作与理论研究,常常彻夜不眠,近年来,他不仅有很多新作品面世,还有丰硕的论文著作成果陆续发表。

偶尔闲暇,姜万通与夫人会在京郊的小院里喝茶、养花,但这样的闲暇越来越少,随着作品不断在海内外的舞台上呈现,年过花甲的姜万通更加忙碌,他的钢琴独奏《空山赋》在美国卡内基音乐厅首演,《看不见的风景》由美国伊斯曼音乐学院的音乐家在其音乐厅进行了世界首演,而《鸿雁》已经有数十位海内外的演奏家演出过百场,以严格、挑剔著称的东京交响乐团分别在上海和杭州演出了这首作品。作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副教授,夫人王玫不仅是他专业上的知音,也是生活的助理,总是陪着他穿梭在各地的音乐会排练现场,出席他在各高校举办的公益音乐讲座。

“我们曾经带着《鸿雁》走进德国的学校、村庄、工厂等地分别演奏了8 场,受到热烈欢迎。在一家康复医院,有的病人通过病房里的闭路电视观看演出,还有一些坐在轮椅的病人在大厅里欣赏,演出结束之后大家有节奏地鼓掌,热烈欢呼,特别开心。”王玫表示,西方人也想了解中国文化,《鸿雁》这样的中国作品用一种世界人民都理解的工具表达中华民族的情感与文化。如何建立文化自信?中国音乐作品怎样走向世界?姜万通在用《鸿雁》这样的作品不断探索,目前,《鸿雁》已经有了室内乐版、独奏版等不同版本,在内蒙古民族大学等高校,在德国、美国、爱尔兰都上演过,喜欢它的听众年龄群体比较广泛,由人民大艺术学院交响乐团、教师室内乐团演出的场次比较多,也有不少社会音乐团体、演奏家演奏。她笑言,姜老师的新作品首先会由人民大学教师室内乐团演出,该乐团由一批优秀的海归青年教师组成,姜老师与乐团的合作很默契。“近年来,姜老师的中国风情系列作品叫好又叫座,他尝到了甜头,更加努力地沿着这条创作之路走下去。”

将创作个性与大众审美相融合

在今年庆祝“三八国际妇女节”举办的《闻香识女人》女性主题音乐会上,姜万通创作的《旗袍》获得了现场听众的热烈反响,9 分钟的音乐令人感觉意犹未尽。

“女性主题的音乐作品在国内不多见,我一直希望有机会写一首这样的作品。正好,去年年底,中国电影乐团邀请我为这场音乐会改编一些电影音乐,我想,那就写一首原创的,再改编几首他们需要的电影音乐。我的想法得到了乐团的支持。”姜万通潜心琢磨,如何找到一个管弦乐和女性题材的契合点?他在改编电影音乐时查找资料,看了《金陵十三钗》《女人花》等相关电影之后,突然间有一个想法——能不能以旗袍作为题目?因为旗袍诞生的年代并不久远,它最能够体现出东方女人的韵味,同时还结合了中国和西方服饰文化。

那么,主题要突出中国女性的柔美、母爱的伟大;音乐风格的设定具有强烈的中国韵味,同时选择一些中国戏曲、戏剧元素。乐队编制则采用古典早期的乐队形式,采用中国的打击乐器,小唐鼓、罗钹、小钹,等等,能够让人们联想起中国戏曲的旦角儿,有一种中国式的幽默感——这场音乐会是为普通听众演出的,要用通俗易懂的音乐风格和音乐语言。

音乐创作完成之后,姜万通与指挥商量,加四个柳琴和四个琵琶,这样典型的中国传统乐器由八位女性演奏员身着旗袍坐在管弦乐队的前排演奏,从视觉上体现出旗袍之美。当天音乐会现场效果很好,他的同事、朋友以及普通的听众们觉得音乐很好听、视觉效果有一种冲击力。

姜万通说,“将写作技术无形地融于音乐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音乐会效果。在汉语的母语语境下进行音乐创作,将我个人的创作个性与大众的审美融为一体,通过作品和听众进行交流,这是我创作的思想之一。”

用音乐为抗疫呐喊

“近两年的疫情,我常被震惊、被震撼,被各行各业的逆行者——平平常常和普普通通的“英雄”们的点点滴滴浸染着、感动着,常常心潮起伏,久久不能平复。我常思考,作为作曲家,我能做些什么?”姜万通决定,用良知和爱心呼唤和平生活中的英雄、歌唱平凡群众的伟大。这是歌曲《呼唤英雄》立意的由来。

《呼唤英雄》由词作家吴善翎先生作词,在整体创意构思上采取艺术歌曲的风格,力求雅俗共赏,旋律流畅、朗朗上口;在结构上,设计为三个段落外加一个尾声。完成歌曲的创作后,又经反复斟酌修改完善,编配管弦乐队的伴奏。由深圳交响乐团录音制作完成,先后在“音乐万通”、深圳交响乐团、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人民大学、方舱之声、学习强国、中国网等几十家媒体及公众号上线。由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选送的“广东音乐界助力抗击疫情:呼唤英雄——全国优秀’战疫’公益歌曲展播”在新华网上线10 天,以每天约10 万的点击量直线飙升,在社会上产生了积极响应。此后,歌唱家费佳、周强、马金泉等歌唱家也分别演唱,社会影响力不断扩大。

歌唱家马金泉在演唱后撰写短文评论:《呼唤英雄》是诸多“抗疫”歌曲中的上乘之作,作品旋律十分流畅,既娓娓道来又不乏坚锵之情。从整体艺术表现和两个八度的宽广音域,足以使这首作品在艺术与技术的要求上达到极高的规格。此外,姜万通的创作还对他周围的青年作曲家及在校专业学生产生了积极影响,师生们纷纷创作出风格各异的歌曲,既培养了作为艺术家的责任与担当意识,又提高了创作实践能力。

猜你喜欢

万通创作音乐
《一墙之隔》创作谈
“后冯仑时代”的万通转型
音乐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
音乐
秋夜的音乐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