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信煮词(第五十八辑)

2021-02-18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警句微信创作

任卫新:微信煮词 WeChat cook the word 栏目题字/宋小明

【微信煮词】【解】微信,既是微群特征,又是卫新谐音。煮,书生玩味文字之谓也。词即歌词。同时,煮字,谐音,主。又有为主之解意。人为主,词为主。

其中所录言论、粗话、废话,敏感话都滤掉了。每段言论都是经过整合与润饰,同时加一句说话形态的小标题。内容均取自平日歌词群里随意表达的讨论,基本风格不变。

承蒙飞林主席不弃,先在贵刊《音乐天地》连载。每篇就以两千字左右吧,由于微信群发言话题自然跳来跳去,不计章法。故此本人也就以乱石铺街而就了。有用的,留着;没用的,忽略不计。

任卫新:我有一句口号:大家团结起来单干!

——卷首语

任卫新。国家一级编剧。祖籍河北河间。出生在内蒙古呼和浩特。毕业于中国音乐学院音乐文学专业。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中国音乐文学学会副主席,我国著名文化项目策划人、撰稿人、诗人及歌词作家。出任多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总撰稿,国庆六十周年大型音乐舞蹈史诗《复兴之路》文学总执笔。

主要从事大型电视专题片和大型文艺晚会策划、撰稿及歌词创作。主要作品:自参与创作《话说长江音乐会》后作为主要撰稿人参加了《话说运河》《黄河》《万里海疆》等多部大型系列专题片创作。并独家撰稿《伏尔加日记》《中国民居》《伟人周恩来》《百年恩来》《自古华山》《林都伊春》以及大型政论片《新世纪·新航程》等众多大型系列专题片创作。

策划、撰稿各类国家级大型电视晚会有几百余台。歌词创作一千余首,有些作品被收入高等院校作为教材,其中《永远是朋友》等歌曲广为流传,歌曲中的诗句被习近平主席在二零一四年北京APEC 会议的主旨演讲中引用。

从事编剧主要作品有:大型广西壮族岩画音舞史诗《花山》;大型岩刻情景史诗《阴山·古歌》;大型森林舞台剧《边城》;大型朗诵剧《一代楷模》以及大型广场艺术表演《燕赵诗篇》《蒙山沂水》《镜泊华章》等。大型音乐作品有:故事大合唱《香港》、大型组曲《世纪故事》及大型组曲《烈士诗抄》等。

获全国级奖百余项。其中曾荣获全国电视星光奖最佳撰稿个人单项奖。多次出任中国青年歌手电视大赛和中国音乐电视大赛评委;连续出任北京2008 奥运歌曲征集评委。以及多届《感动中国》年度评选推荐委员和中国十大杰出青年评委。

任卫新:微信煮词 第五十八辑

写吹嘘买好表扬稿文章的也是两面人

评论歌词容易买好于人,也容易得罪于人。如果都是溢美之词堆砌的表扬稿那还有什么价值?严重的是给被表扬者造成一种自鸣得意甚至于自我膨胀的误判,认为自己真的就是那么好,好的不得了。其实买好于人的人未必说的全是真话,有如中央说的两面人。

指出一个错误要害疼一下,就会成为一种提醒,对自己的以后才有用。可是,当今有多少词曲作者以及各种门类的艺术家,被这种买好的表扬稿吹嘘忽悠得找不着北了,甚至组织人家去给自己写这种买好的表扬稿,只有天知道了。

别轻易听看似有道理的大道理

中国语言有时候其实有点儿像戏法的艺术。比如说海纳百川,比如说一意孤行。两个成语,一褒一贬。其实,海纳百川对河流来说也不是什么好事情,你海纳百川了,但我黄河没了,我长江没了,我伏尔加河没了,我多瑙河没了。一意孤行不好,可是,对于文学艺术创作来说,我一意孤行那才是我。你想,李太白如果不一意孤行就没有李太白,曹雪芹如果不一意孤行就没有曹雪芹,贝多芬不一意孤行就没有贝多芬,齐白石不一意孤行就没有齐白石。所以,别轻易听那些看似有道理的大道理,容易引你进入的误区,要有自己的判断。

不要只注重三分而缺乏那七分

绘画有一句行话,叫作:三分画,七分调。由此来说,调比画要重要的多。什么是调?那就是调整、修改。在歌词创作里,一首歌词基本写出来了,那不叫完成了,需要调整、修改。这种调整与修改要用到后面的七分功夫上,叫精加工。等于让陶罐出窑的胚胎冷却之后进行上色。而很多词作者急不可待,过于求得立马让人们看到,随后又是一遍一遍修改晾晒,这就是只有那三分,而缺乏那七分。

做到谁都可以做到别人却做不到

其实,你能做到和一般旁人能够略有区别,也就是谁都可以做到的那么一点儿。比如说,当谈到霾的时候,你不过就是好奇心强了一点儿,手头上勤了一点儿。霾,早在诗经里就有了:终风且霾。就是风夹着黄土天色晦暗的意思。霾又通埋,屈原九歌国殇里有:霾两轮兮絷四马。是指统帅下令将战车埋入泥土中用缰绳绊住马腿,不使之移动的意思。这个霾在文革中用的最多:扫阴霾,当时很多人都念成阴狸。其实在古语里也通狸的音。今天的这个霾是借来所用,是对于空气中悬浮着大量的现代化生活中的烟、尘等微粒物质赋予的一种新的解释。查明白了,就积累下来了。长期养成一种习惯,做到谁都可以做到别人却做不到,就这么简单。

这种“敌”是对你有好处的

在专业的行当内,不要有着怕“树敌太多”之说。其实,那种所谓的“敌”没有几个。有,也没什么不好。你如果优秀,被人嫉妒是难免的,那是因为你比他好,因为怕你比他好。如果他不在人前背后表现出来,你永远会不知道。这种“敌”是对你有好处的,其好处就在于,它帮助你激发了一种反作用力,促使你的能量有着更强的集聚和更大的发挥。这完全是一件好事。所以,应该微笑着对此表示真心的感谢才是。

歌词歌曲创作大概的几种作者生态

目前的歌词歌曲大概有这么几种作者生态。一种是网络交易签约的作者;一种是专门去写全国各地的征歌作品的作者;一种是在主流平台上活跃的作者;一种是在微信里发表有自己的一些微信好友点击的作者;还有一种就是单纯以自娱自乐为主的作者。当然这几种之间也有交叉。而且,这其中不包括一些初学者等盲目的作者。

无论是哪一种,出好作品,出被更多的人们喜爱的作品,应该是一个不矛盾的共识的标准。

才艺的有些技能就是天生的

音乐、美术、舞蹈、体育等才艺,其实就是天才的职业。此等方面的有些技能就是天生的,比如篮球姚明,如果不是爹妈先天给了他两米二六身高的个子,怎么会成为球星?再说艺术,一是靠天性,二是靠悟性。譬如让本人去跳舞,那是怎么学也学不成的,这手脚简直就像白长在自己身体上一样。本人也当真亲眼看到,能写出各种节奏舞曲的有些作曲家,下到舞池里照样笨手笨脚,丝毫不得要领。还是举郭德纲说的那句话,他是个铁匠,你就是给他一架钢琴,他也成不了贝多芬。这个没有办法。

从标题到角度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每一首歌词出来,从标题到角度,如果能让人感到眼前一亮,而且恰到好处,这基本就成了。比如说黄小茂作词的《断翅蝴蝶》这首歌词的题目,一听就是写伤,但抓住了一个特有的形象,肯定写出来就不一样了。而三宝用的是河北民歌《小白菜》的曲调,同样巧妙到意想不到的眼前一亮。

自古以来,天下多少人都在写伤,为啥写的不一样?就是因为标题和立意的不同。毫无新鲜感的、任何人都能想到的,自然也就任何人也都能够完成。如果这样,最好是根本想也不去想的。闻一多先生的《红烛》不也是写伤吗?但他是透过红烛去写的。

歌词中的警拔之句还是需要的

以前曾说过类似问题。

由于又看到有一个观点似乎说得比较偏激:歌词最大的优势与价值是它的音乐性,而不是什么警句。如果追求警句那就谱写警句格言去好了。第一句话说得是有道理的。但是第二句话,是在逻辑上进行极端化地引申了。我们不能因此废彼,因噎废食,不能把歌词或者诗词中的警句和警句格言混为一谈。

我们的古典诗词,作为音乐文学的概念原来都是唱的,那些千古流传的名言,作为警句格言,也都是在这些词句中诞生的。比如说诗经的第一首: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比如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再比如说现代歌词:不是我不明白,是世界变化快。歌词中的警拔之句还是需要的,也是难得的。

有的争辩是没有任何意义

有一个网络名词叫作:杠精。这个名词的意思就是经常通过抬杠获取快感的人。在词曲作家的微信群里,虽然没有这种极端,但类似的性质还是有的。而且一旦接上了话茬儿,明显是错的,但总想方设法给自己找一种理由从不认错,以在自己的心理上取得所谓的合理的舒服感为唯一目的,用一种执拗的执着进行战斗。

比如你说,不可以不懂装懂。回答就是:看来说实话的人,没人喜欢。岂不知根本就不去想自己是不是不懂装懂,也不思考你的实话是否对错,而是变换逻辑关系,来把自己不懂装懂说出的错误当做一种说实话美德来自我赞赏。这完全是活在一个奇妙的世界里。有专家曾经提醒:与这样的人争辩创作,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猜你喜欢

警句微信创作
也说诗词警句
所有鲜花都是警句
《一墙之隔》创作谈
微信
创作随笔
微信
微信
创作心得
创作失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