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延安文化与精神的交响宏构
——交响套曲《延安》的音乐探索与文化诉求

2021-02-18王安潮

音乐天地(音乐创作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套曲交响乐章

文/王安潮

延安是革命圣地,是延安精神诞生地及特殊红色坐标城市。作为2021年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中的重要艺术主题之一,用艺术作品反映延安在革命战争年代所起的作用及其丰功伟绩,是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陕西省音乐家协会联合创作大型交响套曲《延安》的艺术初心,这一创举也将陕西省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的系列音乐创作、演出活动推向了高潮,6月9日晚举行的试演,15日晚在西安音乐厅举行了隆重的首演,交响音乐会吸引了多方的关注。以著名作曲家赵季平领衔主创的交响套曲《延安》自立项以来,也获得了陕西省委常委、省人大、省政府、省政协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在调研采风、创排之中给予了大力支持,演出邀请到了国际著名指挥家汤沐海亲力执棒,由国内顶尖级地方交响乐团之一的陕西交响乐团演奏,由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歌剧团担任合唱,演出阵容可谓强大!赵季平主席除了担任音乐总监及交响序曲《红星照耀中国》的创作外,还始终关注创作及排演的进展,联排的期间还亲自到现场动员并指导排练,加油鼓劲儿,并亲临音乐会现场。赵主席的积极参与也吸引了各界人士到场,首演取得了轰动性效应,各级媒体纷纷报道。赵先生所作的交响序曲还被选用在9月28日的国家大剧院的专场音乐会之中,由著名指挥家李心草执棒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再次在首都舞台奏响,包括央视等主流媒体都予以了专题评报。

一、宏观布局研究

由多人参与创作的大型套曲必需要有统一的宏观布局,这样才能聚拢主题,既发挥各位创作者的才华,方能聚合力量,多美复加,展现集体创作的力量和优势,否则,将适得其反。以赵季平、崔炳元、韩兰魁等为主创团队的陕西作曲家,一直以来就有“报团取暖”的创作成功经验,从“华夏之根”“丝路粤韵”“敦煌音画”到“大秦岭”和此次的“延安”,都以凝神聚力的统一手法而获得了成功。套曲《延安》既从外在形式上注意的张弛相间的各种音乐形式的相互策应,还从内在音乐素材、内容而予以贯穿,也注意的音乐手法间的联系或对比,从而产生了既有“延安”故事主题发展先后为序的叙事线索,又有“延安”内涵素材结构布局的内在贯穿,其宏观布局是套曲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延安》借鉴声乐套曲《黄河大合唱》的乐章局部形式,采用了序曲加八个乐章的结构,以“向延安-在延安-出延安”的叙事线索,讲述了中国共产党从向往延安、奔向延安、战斗在延安、生活在延安、东渡离开延安,并在终曲乐章部分做了延安颂赞的深情表达,与序曲的首章形成呼应。序曲的领起作用首先在于用鲜明的主题音调,从而对套曲进行地域音乐风格的,为强调主题的而将其置于管乐声部,以整齐式的强奏而予以明确,随后以附点、三连音等节奏音型予以号角声强调,并引领音乐开放地展开,从而为进一步的音乐展开而定下基调,展现了序曲的聚拢全曲所应起到的作用(例1)。

例1.序曲《红星照耀中国》中的主题风格引领

套曲还运用了交响合唱的形式,在第一、第八章中,运用语义而分别点题、结题地开宗明义,歌词指明还有聚拢延安这一特定的艺术主题的意味,它们以明确的语义指向性而宏观布局《延安》的结构。第一章中的歌词“一颗颗红心闪亮,一队队人马势力壮”,一开声就点明向往延安、会师吴起镇的艺术主题,它以陕北民歌的高亢声腔而直抒胸臆(例2)。

例2.《会师吴起镇》中的语义点题

在终曲乐章,音乐也采用语义的明确而展现颂扬延安的艺术主题:“延安是高耸的丰碑,凝聚着我们的灵魂;延安有不朽的精神,孕育着我们的初心”,颂歌的手法中,既有陕北高腔的因素,又以更为时代文化大主题的展现而升华了延安精神的当代价值,词作家尚飞林以“丰碑”“灵魂”“精神”而与“初心”相连接。这样的前后呼应之法,是宏观上凝结套曲结构的布局统筹(例3)。

例3.《啊!延安》中的“延安”艺术形象升华

从各章间的不同主题表达来看,亦有宏观的统筹构思。序曲《红星照耀中国》讲述的是红军到达延安之前的故事,是全曲的先导与领起;第一乐章《会师吴起镇》(尚飞林作词,崔炳元作曲)以交响合唱的形式,语义明确地讲述了革命延安生活的开篇,展现了“革命斗志强”的昂扬音乐音调;第二乐章《山高水长》(杨一博作曲)以《黄河船夫曲》的音乐主题引导,回忆的是红军从南方爬山涉水地奔赴延安进程中的革命意志,“山高水长心不变,日月浮沉梦向前”,回望了向往延安的峥嵘岁月和人民在艰苦卓越岁月所给予红军的关怀;第三乐章《奔向延安》(尚家子作曲)以《抗大校歌》的音乐素材而展开,展现了红军满怀热情奔向延安的理想信念;第四乐章《饮马沿河边》(郝维亚作曲)描写了红军在延安战斗岁月紧张与浪漫之情,展现了理想追求、信念坚守的激荡情感,将那些志在延安的进步青年和金戈铁马的革命战士在延安河边的希望与期盼之情;第五乐章《南泥湾的歌声》讲述的是南泥湾大生产中的快乐时光,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歌声与舞蹈充满了南泥湾的上空;第六乐章《晨曦》(雒鹏翔作曲)以晨曦中的勃发生机而展开延安战斗生活中信念、希望、朝气和浪漫,日出天地正,煜煜劈晨曦,多样的生活姿态在晨曦之中多彩地展现,发挥了交响乐的色彩变幻特色效果;第七乐章《东渡》(赵麟作曲)讲述的是毛泽东指挥红军东渡黄河,奔赴更广大革命征程的历史事件,音乐情绪变化较大,既有东渡战斗场景的紧张,也有东渡胜利后的壮志抒怀;第八乐章《啊!延安》(尚飞林作词,韩兰魁作曲)以交响合唱的形式,再次以语义点题的手法而对延安的深情赞颂,在加强叙事的同时,也以戏剧性的诗意渲染而意在表达对革命圣地延安的敬仰与赞颂,这一乐章带有终曲的意味,音响浓烈,意境深远。

从乐章的布局可以看出,套曲以散点透视的结构全曲,以“一领众和”统分结合的艺术布局手法,将延安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历史中的各种人、事、情等进行了跌宕起伏、起承转合地多维镜像地艺术化展现。其中的叙事是其表,而抒情则是其里,由表及里,感物心动,乐由心生。可以说,这部套曲是深度地展现了延安在历史中的丰富艺术形象,它不再局限于表面化的延安地区民间音调的交响变奏,这种基于现代交响乐化手法音响新探,是创作团队深入学习延安精神的现代化的、艺术性的交响宏构。

二、微观手法研究

套曲需要精致的音乐主题才能展现各种文化主题的个性表现,对于“延安”这块说不尽、道不完的有故事的革命圣地,可以展现的历史故事很多,如何以代表性的艺术形象而展现延安时期的动人故事,音乐主题形象的设计尤为重要。

套曲首先在序曲中设定了“红星照耀中国”这一特定的主题,它以美国著名记者埃德加·斯诺对延安的印象而高屋建瓴地领起,可以说是选材极为巧妙。因为这一文化主题可谓是有世界性的影响,不仅绝大多数中国人知晓此言,很多爱好和平的国际友人也赞赏此语。赵季平设计的主题音乐旋律大开大合,大调式的主题将音乐气质优雅、气度的豪迈迅速弥漫开来,呼应对称的双句体主题以简洁的手法而将延安的形象饱满地显现出来,主题音乐强调浓烈的情感起伏,展现了延安红色热土上的饱含的青春与热情。它既有对主题风格的定调作用,也有对音乐多声发展的深广意味(例4)。

例4.序曲《红星照耀中国》的主题及其意境

《会师吴起镇》以三部性结构而引入三个以上的音乐主题,第一主题是在《十送红军》中引出的陕北吴起民歌,高亢音调在合唱队上更具有力量感,将会师的昂扬精神快速显现;其第二主题是建立在展开音乐的结构中,讲述“翻雪山过草地”的艰苦历程,短线条的主题利于音乐的发展,第三主题借鉴了《国际歌》的素材,意在升华“会师”的历史意义,提高音乐情境,“落脚点是新起点”的语义而指明了音乐的主题意指,饱满的混声合唱与乐队在“宽”与“松”的并置中展现了音乐内外张力,展现了作曲家崔炳元意在以纵深关系而强化会师的主题形象,展现出音乐的新时代文化寓意(例5)。

例5.《会师吴起镇》中的音乐主题烘托

《山高水长》意在描写红军奔向延安进程中的可歌可泣的故事虽然不是长征的全景再现,但却以奔向延安这一革命理想之地而经历的拼搏之路。从江南各个苏区出发而到达延安,其“山高水长”的不仅是山水,更是革命征程的历练。作品为表现延安为目标的主旨,以“黄河船夫曲”的音乐主题引用,从而指明延安的中心主题的这一集中点。主题音乐以非规整对称结构而强调舒展开放的语气,在音乐展开中增加内在张力,不断引入其它音乐主题,展现“山高水长”的各种主题形象。这种开放式音乐呈现方式,使其主题的呈现更为自由,使其展开的手法更显得简洁(例6)。

例6.《山高水长》中主题及其衍展

如果说前述的《山高水长》在讲述革命征程中所用的手法多是抒情的线性旋律的话,第三章的《奔向延安》则更多地强调动力感的节奏音型,这是基于“奔”这一动感的主题语意所需。它在引入《抗大校歌》的音乐主题之时,就以打击乐声部、管乐声部各种形态的动力性节奏音型而将主题进行渲染;在弦乐声部变成音型化的音阶跑动时,音乐进入快速奔流的音响洪流之中。这种简洁式的外显手法,将不同的音乐主题融会其间,强化的“奔”的主题(例7)。

例7.《奔向延安》的主题音乐及“奔”的动态形象塑造

微观手法运用中,不同乐章都极为细致地注意了各章的音乐主题特定形象塑造,抓住了具体的章节内容而予以微观技术的具体运用处理。除了上述各章中的主题外,《南泥湾的歌声》以同名歌曲的主题旋律及其它陕北民歌为素材而设计了歌声的欢快与抒情;《晨曦》中的长线条的主题旋律,在绵长的主题旋律中展现了晨曦中的光影色彩和旋律变化,展现了延安的早晨中特有的温暖阳光与青春朝气;《东渡》中起伏幅度大的主题旋律及其各种主题的对应性烘托;《饮马延河边》中注意了主题的复调性表达,线条的交织,表现了主题的多层次情境的发展,烘托了主题的发展(例8)。

例8.《饮马延河边》的悠扬主题及其复调装饰烘托

三、交响化的纵深发展手法研究

交响音乐的纵深发展是其重要任务之一,这是利用交响乐队的载体手法的更为多声化、多变性特点,尤其是音响色彩的多样化发展,展现出交响乐所应具备的优势。《延安》也在各部分充分发挥了交响化的发展可能性,从而增加了纵深音乐浓度及其应有的情境。《南泥湾的歌声》以歌声的主线贯彻为基础,在粗线条的勾勒之中增加了和声的色彩变幻,尤其是加强了和声织体的不断衍变,从而延伸了声部的纵向感。不仅在横向线条中增加声部,从而加深旋律的厚度外,还在纵向上增加色彩的叠置,进而增加交响化的纵深感(例9)。

例9.《南泥湾的歌声》中的主线贯穿下的声部叠加

以和声浓度的增加而深化音乐的交响化纵深关系,《饮马延河边》一开始就以西北地区的“苦音”手法而加强音乐走向纵深的趋势。它在旋律中隐含的半音化关系的基础上,进而增加乐曲向下发展,并以半音化的手法而快速构建了紧张的、色彩变幻的交响化纵深度,以多声部的数量增加与横向线条的延伸而实现其声部关系的复杂化,展现其交响化的纵深思维,而它正是表现“延安”深度的学术目的之一(例10)。

例10.《饮马延河边》中的交响化声部关系

以清新的旋律为基调,以多种形态的声部叠置而形成乐曲的纵深感,《晨曦》中有不同的处理手法。例11中主要运用了五种形态的音乐,除了木管和圆号声部的装饰性外,竖琴是律动性的衬托,低音声部的大提琴与贝斯以圆号声部是和声性的铺垫,其主要音乐形象塑造的是弦乐声部,其鲜明的主线发展手法,与其它声部的衬托与烘托一起而构建交响化的多声音乐关系,因其织体间的对比而实现纵深关系的复杂化,这更是在其清新曲风的基础上而做的交响化简洁显现,这是其手法的特色所在。

例11.《晨曦》中的清新类的交响化纵深关系营造

以多变的音乐主题和多样的节奏音型,加上和声与配器的复杂化手法,从而实现交响化的纵深关系构建,《东渡》在利用这一乐章所具有的音乐紧张度上大做文章,它充分调动了交响乐队纵向立体的声响特色,以融合的音色而不断加入旋律的起伏变化,实现其横向与纵向的和谐相配。它首先在凸显主题地域性格上做好了铺垫,以线性贯彻中声部的多寡而实现其浓淡的对比,以不同声部的不同织体而实现交响化的错落并置,从而以横向关系而实现了主题线索基础是纵深复杂化,展现了“东渡”多种情感的显现(例12)。

例12.《东渡》的主题构建及纵向关系的

以音块技术而加强音乐的紧张与浓度,《啊!延安》既做到了主题的清晰线条感,又形成了音乐的紧张度,它利用交响乐队的四种乐器组所具有的色彩差异,以二度叠置的音程关系而实现交响化的纵深度,尤其在合唱段落的各个连接乐段中,延伸了歌声的境界,立体了乐队的纵深厚度,实现了交响化的纵横向不同音乐特点(例13)。

例13.《啊!延安》

交响化的纵深关系的变换是交响乐属性的《延安》套曲有别于旋律加唱的模式,这使其表现的幅度扩展,表现情感深化,将既往延安革命岁月的峥嵘与延安精神影响的纵深予以多维的音乐空间延展,从而使这部交响乐更加丰富、饱满,既展现了延安文化的特定对象表现,也寓意了精神力量的当代价值,为新时代音乐文化建设融入新延安文化的纵深度。

结 语

交响套曲以革命延安的文化呈现为主旨,以新时代的文化视角而重塑新延安的文化风貌,“登高使人心旷,临流使人意远。”《延安》以更高的艺术境界而进行了交响化、立体感音响新构,“志高则言洁,志大则辞弘,志远则旨永”,套曲是在延安地域音乐文化基础上的现代手法探索,将每一个时代中的音乐家对于延安的赞颂倾注笔端。“以文化人,以艺通心”,相信新时代的套曲《延安》必将在塑造与歌颂延安文化及其精神的征程中贡献其特有的“凝结心灵,沟通世界”的艺术价值,展现陕西省音乐家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负时代、不负人民,在发展延安精神,纪念建党百年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猜你喜欢

套曲交响乐章
北曲套曲体式研究述评
什么是“中华第一乐章”? 等
谱写肌肤新乐章
西安鼓乐亟待“交响”
血性理性 铿锵交响
思想的乐章
思想的乐章
交响童话
城市交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