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守正创新的理论品质
2021-02-18赵才勇
【内容摘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品质,就是守正创新。它与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一道,共同构成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思想精髓。既要坚持守正,又要不断创新,使我们党把握时代脉搏的开创性、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性、富于自主创新的独创性、坚持科学真理的原创性。
【关键词】开创性 首创性 独创性 原创性
为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坚持守正创新,赋予党的思想路线新的时代内涵,形成了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当代中国共产党人最鲜明的特点,这就是我们党创新思想的理论品质。把握守正创新这个理论品质,就把握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把握了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的历史联系和它的统一科学思想体系。
一、守正创新的科学内涵
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能没有灵魂。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在正本清源的基础上,在坚持守正创新的过程中,创立并不断丰富发展起来的科学理论。
守正就是要始终不渝守住方向、守住立场、守住根脉、守住底线。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从理论上看,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是我们党和人民不断奋进的万里长河之泉源。背离或放弃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马克思主义就是我们共产党人的“真经”,“真经”没念好,总想着“西天取经”,就要贻误大事!从实践上看,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当代中国大踏步赶上时代、引领时代发展的康庄大道,必须倍加珍惜、长期坚持、永不动摇。不論怎么改革、怎么开放,都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自信,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体现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最本质的内容,否则就不成其为社会主义了。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战略定力,毫不动摇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重大原则问题上,旗帜要鲜明,态度要明确,不能有丝毫含糊。
创新是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不能丢,丢了就不是社会主义。同时,科学社会主义也绝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社会主义并没有定于一尊、一成不变的套路,只有把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本国具体实际、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要求紧密结合起来,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创新,才能把蓝图变为美好现实。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不创新就要落后,创新慢了也要落后。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通过理论创新推动体制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永不自满,永不懈怠,这是我们要长期坚持的治党治国之道。创新是党和人民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由之路。我们党之所以能够历经考验磨难无往而不胜,关键就在于不断进行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创新永无止境。创新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在前进道路上,要进一步与时俱进,在更高起点、更高层次、更高目标上推进全面创新,将创新进行到底。
二、守正创新的精神实质
守正创新,就是党的全部理论和工作要把握时代脉搏的开创性,体现人民群众的首创性,富于自主创新的独创性,坚持科学真理的原创性。能否始终做到这一点,决定着党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
1、把握时代脉搏的开创性。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要振兴,就必须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守正创新,首先体现在把握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时代脉搏的开创性。我们党领导人民实现了从“赶上时代”到“引领时代”的伟大跨越,善于聆听时代声音、回应时代课题,洞穿时代风云、把握时代大势,把坚持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统一起来,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时代特征统一起来,在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等方面提出一系列具有时代性的新观点,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开创性贡献。正是在解答时代课题的过程中,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应运而生,高高举起了思想之旗。
2、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性。改革开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坚持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坚持在党的领导下推进。改革开放中在认识和实践上的每一次突破和发展,每一个新生事物的产生和发展,每一个方面经验的创造和积累,无不来自亿万人民的实践和智慧。守正创新,从主体上看,体现在人民群众的首创性。改革开放之所以得到广大人民群众衷心拥护和积极参与,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改革开放事业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之中,紧紧依靠人民推动。人民群众是我们力量的源泉,是决定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根本力量。前进道路上,必须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尊重人民群众在实践活动中所表达的意愿、所创造的经验、所拥有的权利、所发挥的作用,充分激发蕴藏在人民群众中的创造伟力,凝聚起众志成城的磅礴力量,团结带领人民共同创造历史伟业。
3、富于自主创新的独创性。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提出具有自主性、独创性的理论观点。守正创新,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说,就是富于自主创新的独创性。我们的理论和实践有没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归根到底要看有没有自主性、独创性。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不仅难以形成中国特色的理论体系,而且解决不了我国的实际问题。实践告诉我们,自力更生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奋斗基点,自主创新是我们攀登理论高峰的必由之路。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现成的教科书。我们别无选择,非走自主创新道路不可,敢于提出独创性理论,推出具有独创性的成果。
4、坚持科学真理的原创性。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发生了深刻变革,置身这一历史巨变之中的中国人更有资格、更有能力揭示这其中所蕴含的历史经验和发展规律,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中国的原创性贡献。党中央把马克思主义作为看家本领,坚持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来思考把握未来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原创性的新论断,创立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贯通历史、现实和未来,既坚持了老祖宗,又讲了很多新话,使我们党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为发展马克思主义作出了原创性贡献。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一系列具有原创性的新思想,写出了马克思主义的新版本,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是引领时代潮流、回答时代之问的科学理论。
三、守正创新的辩证关系
党中央一再强调,要坚持守正和创新相统一,坚守党的性质宗旨、理想信念、初心使命不动摇,同时要以新的理念、思路、办法、手段解决好党内存在的各种矛盾和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所以具有蓬勃的生命力,就在于它是不断创新的社会主义。我们的创新所以能够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创新。坚守正道,开拓创新,都是为了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守正与创新的统一,既以守正保证创新的正确方向,又通过创新赋予守正的时代内涵,使中国特色社会主義在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牢牢站住了、站稳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展现出光明前景。
守正是推动发展的第一要义,是管党立国培元之本,是我们党、我们国家生存发展的根本基石。守正是基础、是前提、是保障,是第一位的,解决的是去哪里的问题。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之所以能够取得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并在世界社会主义发生严重曲折、国内外风云急剧变幻的局面中“风景这边独好”凯歌行进,最根本的就在于我们始终毫不动摇地坚守正道。只有坚守正道,才能得到亿万中国人民的信任和拥护;只有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才能把我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治党强国必由之路,是我们党、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源泉。创新是动力、是能力、是守正的实现路径,解决的是怎么去的问题。发展动力决定发展速度、效能、可持续性。对于我国来讲,如果动力问题解决不好,要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难以做到的。坚持创新发展,是分析近代以来世界发展历程特别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成功实践得出的结论,是应对发展环境变化、增强发展后劲、把握发展主动权,更好引领新常态的根本之策。抓住了创新,就抓住了牵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牛鼻子”。我们必须不断开拓创新,坚定不移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让党和国家事业始终充满创造活力、不断打开创新局面。
守正与创新,是相互贯通、相互依存的有机体,是不可分割、不能对立的统一体。须臾不可偏离、丝毫不可偏废,必须全面坚持、一以贯之。守正不渝,创新不止。守正创新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我们必须倍加珍惜和爱护。越是面临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越是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我们越要保持清醒头脑,把守正同创新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努力在守正中创新,坚持在创新中守正,推动改革开放不断引向深入,创造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使命、无愧于人民的崭新业绩,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让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本文系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粤东西北专项立项课题阶段性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黄庭满:《深入理解守正创新的丰富内涵》,参见《中国社会科学网》
2.陶贤都:《守正创新:中国新时代文化传承与发展的使命》,参见《中国青年报》
3.辛 鸣:《中国道路在守正创新中越走越广》,参见《人民日报》
4.吴海江:《百年守正创新:社会主义的中国贡献》,参见《新民晚报》
5.孙来斌:《中国制度守正创新之道》,参见《人民日报》
作者简介:赵才勇(1965.09—),男,汉族,硕士,阳江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