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科技资源聚合促辽沈产业创新的路径研究

2021-02-18曹洪滔林常青

辽宁经济 2021年11期
关键词:科研院所高校

曹洪滔 林常青

〔内容提要〕辽沈地区优势学科促进产业创新成效显著,科技资源促进产业创新的潜力巨大。但辽沈地区在优势学科协同聚合服务产业创新思路、校地合作的布局和设计实施、优势创新资源服务产业发展的重点引领、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保障等方面存在诸多不足,使产业发展缺乏科技创新资源的聚合优势。因此,推动辽沈科技资源协同要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产业规划布局与科研力量协同融合;明确战略目标,围绕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布局学科聚合;搭建协同平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产学研合作;营造聚合生态,充分激发政、企、研、资各方活力;加强内育外联,以辽沈高校院所为平台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服务产业创新。

〔关键词〕高校 科研院所 协同聚合 产业创新

创新驱动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是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我们必须把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通过创新培育发展新动力、塑造更多发挥先发优势的引领型发展。”以创新引领产业升级必须贯彻协同创新思想,充分激发创新主体活力,培育聚合优势。辽沈地区科技创新资源丰富,聚合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创新资源基础优势,聚焦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有效整合域内外科技资源,是解决科技成果转化对产业发展赋能不足的现实所需,是辽沈将改造升级“老字号”、深度开发“原字号”、培育壮大“新字号”由“规划图”变为“实景图”的关键举措,也是辽沈实现高质量发展,引领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战略安排。

一、高校和科研院所集聚为辽沈产业创新奠定坚实基础

高校和科研院所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技术研发的核心平台,担负着基础性研究与应用性研究、探索性研究与创新性研究的科研功能,在科技创新链中具有强大的人才优势与智力支持,是知识、技术、人才等科技资源聚合的关键载体。辽沈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集聚,为科技资源聚合奠定平台优势。

1.科技创新资源相对丰富

辽沈地区是东北地区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中心,具有相对丰富的创新源头供给。一方面,高校和科研院所聚集,共有高等院校116所,普通高校数量全国排名第10;拥有中央直属科研院所30所,省直科研院所42所;拥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级重点实验室441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671个,产业技术创新平台198个。另一方面,科技人才集聚,现有院士81人,院士数量全国排名第12;依托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以及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等集聚科技领军人才。

2.优势学科促进产业创新成效显著

高校科研院所依托优势学科创新成效显著,为辽沈产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为进一步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一方面高校与高科技产业协同努力打造产学研环境,形成优势企业集群,降低信息渠道成本,有利于关联性企业承接延续科研创新成果,实现快速发展,如东北大学依托控制、矿冶、计算机等优势学科,基于产业结构发展方向调整学科布局,跨学科进行充分信息交流,技术扩散的速率大大加快,近三年东北大学以许可转让、作价入股等方式转化科研成果51项、成果转化率60%以上。另一方面,科研院所依托机器人、智能制造、光电信息等优势学科建设为国家战略需求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坚实后备支持,如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拥有10余家高技术企业,成果转化机制成熟,形成了技术成果快速投放市场,从而支持后续多轮研发的良好价值循环体系。辽沈地区高校与科研院所积极推进技术研发、产业化、产值化衔接紧密。

3.科技资源促进产业创新的潜力巨大

近年来,辽沈各高校和科研院围绕服务东北振兴、促进产业发展积极推进技术创新,辽沈的科技资源已经孕育了较强的基础优势,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助力新兴产业、孵化未来产业等方面效能明显、潜力巨大。一方面,高校科技成果域内转化的平台不断搭建,如东北大学以“收益共享激励”为机制保障,成立东大朝阳矿冶研究院、东大有色固废技术研究院等落地引领科技成果转化,助推行业发展;沈阳化工大学“三定向”订单式研发和成果转化模式提升科技成果域内转化效率;沈阳工业大学成立铁岭研究院、不断壮大“沈工大科技园”,推动科技成果工程化与产业化生发,为科技成果的就地转化提供载体支持。另一方面,科研院所在强势领域的研发与产业化上优势显著,如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与大船集团、中船风电、国创氢能聚焦海洋绿色能源开发及利用,共同促进制氢、制氨、燃料电池及液氢/氨储运技术在船舶与海洋工程领域的创新应用与发展,共同推进海上风电制氢/氨及其储运技术与装备的研发及产业化。

二、科技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较低,科技成果产业化尚存矛盾

辽沈地区科技资源相对丰富,但资源高效整合与共同发力缺乏规划设计、机制协同、重点引领与平台保障,使辽沈地区产业创新尚未形成科技创新资源的聚合优势。

1.优势学科协同聚合服务产业创新思路不够系统

学科发展与产业创新缺乏全链条互动,高校与科研院所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应用测试——产业化”的科研成果转化链条中呈碎片化参与,向应用测试与产业化的延伸不足,科研成果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再到新一轮技术研究的循环效能不高。优势学科服务产业发展单点式发力,未形成匹配产业链的特色学科链和服务产业集群的优势学科集群,无法形成以产业为纽带的优势学科间协同、“产学研”互促的创新驱动格局,使基础研究的任务导向与需求驱动乏力,难以实现重大急需技术创新和颠覆式技术创新。

2.校地合作的合理布局和设计实施不够充分

校地合作覆盖领域有待开拓,当前辽沈地区校地合作集中于装备制造、石油化工、医疗等传统优势产业,围绕网络信息安全产业链、5G基础设施及应用、人工智能、智能终端制造、智能传感器产业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校地合作规模不足,难以在最大程度上实现人才链、教育链与产业链、创新链、就业链的融合。吸引域外高校科技創新资源的整体生态尚需优化,校地、校企合作项目化合作延续性不足,全方位、体系化和长期化的校地合作欠缺,域外优质科创资源在高端产业赋能转型、重点技术引领发展中的优势不够显著。

3.优势创新资源服务本地产业发展重点不够突出

对围绕重点产业链布局高效创新链的聚焦不够,优质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向关键核心技术、应用技术研发突破的倾斜度不足,能够显著提升辽沈地区原始创新能力、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重大基础性、共性关键核心技术问题缺乏优质资源支撑。迭代性技术、前沿性技术、空白性技术的联合攻坚机制有待完善,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相同技术领域的研究互补、不同技术领域的研发分工缺乏系统的制度性安排,未形成需求牵引、应用驱动、融合协同、开放共享的优质创新资源配置机制。

4.优秀科研成果产业转化的保障机制建设不够完善

科技成果转化分配制度体系尚不健全,多数高校虽然落实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政策,但在明确分配比例、设计绩效考核方案、基金支持、配备独立转移机构和专业转移人才方面差异较大,如在沈阳,除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以外,沈阳其他院所并未建立完备的科技成果转化及收益分配相关的制度体系。科技成果转化缺乏完善的政府以及金融配套服务体系,前沿技术、行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存在较大资金缺口。科技成果域内转化空间不足,科技成果域内转化领域相对狭窄,以沈阳为例,2020年沈阳市高校科技成果在域内转化集中于优势学科,转化合同金额仅占本地科技成果转化合同金额的22.2%。

三、以整合积聚科技资源促进辽沈产业创新的路径

在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大背景下,培育辽沈地区科技资源聚合优势推动产业发展不能仅依靠科技创新主体的自发形成,要从产业发展的大格局出发,推进创新链与产业链的协同融合,针对产业发展要求科学布局科技资源,推进产学研协同,激发主体活力。

1.完善顶层设计,推进产业规划布局与科研力量协同融合

辽沈科技创新集聚是全区域产业的发展要求,知识链、人才链与产业链的协同不是个别产业的调整,而是从区域创新链和产业链发展大局中进行整体规划。一是强化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和前瞻部署,将高校与科研院所建设与区域产业发展相链接,进一步明确科技创新资源在产业发展中的功能定位,着重明晰科技创新资源协同聚合的思路、推动产业发展的模式,为辽沈地区产业发展和资源聚合的双向联动提供战略引领。二是强化区域创新工作的组织领导,以机制完善和创新深化辽沈地区创新主体协同程度,激活市长、大学校长(科研院所长)联席会议和高新技术企业协会的平台作用,将产业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成果高效对接,在科技成果的需求侧和供给侧为辽沈地区创新联合体提供机制保障。三是聚焦辽沈地区结构调整和产业链与创新链融合需求,构建创新资源协同的政策体系,以落实现有的科技平台载体政策、科技服务支撑政策、科技成果转化政策、科技人才扶持政策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沈阳市创新资源协同服务产业发展方案》,为辽沈地区的科技创新资源聚合发力提供政策引领。

2.明确战略目标,围绕产业创新发展方向布局学科聚合

学科建设是科技资源配置的重要载体,学科发展与产业创新发展相统一是聚合科技资源的关键举措。一是补充创新平台,集中在沈高校科研院所优势学科研究力量组建沈阳市产业技术研究院和沈阳市协同创新中心,为创新链与产业链对接提供指导,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二是强化项目引领,聚焦产业共性技术、企业关键技术凝练技术问题、提出技术需求,结合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学科优势制定项目分工,增强横向课题研究,提升科技创新主体间实质性关联。三是深化学科共建,紧密围绕辽沈地区智能制造、先进材料、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航天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IC装备等产业链以及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创新方向打造学科集群,以学科合作共建推进学科联动,汇集高校和科研院所在科学研究、队伍建设、资源共享以及服务区域发展上的优势。

3.搭建协同平台,聚焦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推动产学研合作

科技资源聚合要强化重点引领,在“三篇大文章”的关键环节优先发力。一是围绕“老字号”产业如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通用机械装备产业链、石化重矿轨道交通及专用装备产业链、机床及功能部件与电力装备产业链等转型升级的核心技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推进中科院金属所、东北大学、沈阳工业大学、沈阳化工大学等高校院所与汽车、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通用航空、重工装备等企业的产学研合作。二是聚焦“原字号”产业如材料建材产业链、石油化工产业链等深度开发的关键技术,依托金属材料检验检测中心、稀土永磁材料创新中心、沈阳市新型能源材料与器件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钛、中铝、中北通磁、东方钛业等材料行业骨干企业的技术合作,推动技术成果转化。三是着眼“新字号”产业的培育壮大,支持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产业技术研究院、协同创新中心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东北大学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前沿科学中心、辽宁大学量子信息前沿技术创新研究院等市校合作平台,推动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机器人化智能制造技术研发与验证平台”、紫光中德“紫光云创新中心”等重点企业研发创新平台,强化新兴产业的创新链衔接和产业技术供给。

4.营造聚合生态,充分激发政、企、研、资各方活力

推动科技资源聚合要激发创新链和产业链的主体活力,强化目标导向,引导协同聚合的自觉生成。一是政府瞄准科技自立自强和强化国家战略力量的目标,结合国家、省市重大战略、重大任务、重大工程,聚焦沈阳重点产业创新链,集聚整合域内高校科研院所和骨干企业,在政策完善、平台打造、成果认定、绩效分配等方面做好全方位保障。二是推动研发机构建立市场化运营模式,在资本运营、薪酬分配、人员选聘、股权激励、绩效评价等方面和市场接轨,构建良性发展机制,激发研究机构创新动力。三是探索完善科技助力产业的创投生态,引导金融资本以股权投资方式参与研发机构建立运行、成果转化和企业孵化;建设专业化投资基金公司吸纳社会資本,形成从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到产业化的投资基金体系;组织高校科研院所联合社会资本、龙头企业建立投入、研发、产出的创投共同体,充分激发各创新要素活力。

5.加强内育外联,以辽沈高校院所为平台整合国内外科技资源服务产业创新

辽沈产业创新在提升域内资源利用效率的同时要着眼域外资源的整合利用,以辽沈高校院所为平台整合外部资源助推产业创新。一是积极推进校际合作,瞄准辽沈地区产业发展的科技需求,提炼技术研发与产业化瓶颈,链接国内同领域强势专业资源,如辽沈高校与科研院所就人工智能与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拥有同类优势学科高校开展学术交流、人才培养、项目共建,争取服务本地产业发展的前沿技术资源。二是支持域内外高校科技园的合作共建,如与复旦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上海交通大学科技园等先进科技园就重大急需技术开展合作,建立创新成果互认,聚合域内外优质创新要素,推动域外科技资源在辽沈落地,同时借鉴先进科技园运行模式,优化辽沈地区科技创新要素生态圈。三是充分利用国际资源,依托“留学辽宁”品牌建设,支持高校利用中国—乌克兰大学联盟等载体组建多种形式国际教育交流合作平台,联合举办产学研用国际合作会议,为辽沈地区产业发展聚合国际资源优势。

(作者单位:东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注:本文受中国东北振兴研究院项目“东北地区科技创新一体化发展研究”基金项目(项目编号:N2124003-2)资助。

猜你喜欢

科研院所高校
科研院所政工干部队伍建设策略
科研院所科技管理人员素质探究
基于财务视角的科研院所内控体系建设研究
浅谈科研院所无形资产管理
科研院所科研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基于作业成本思想核算项目间接费用方法探讨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