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由表及里,渐入佳“境”

2021-02-18闫晓璐

化学教与学 2021年12期
关键词:溶液化学创设

闫晓璐

摘要:本节课选择以“自热食品加热包”发热的原理、发热包成分的有关反应探究、自热食品的正确使用为情境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认识复分解的实质,提高学生的认知度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关键词:自热食品加热包;复分解反应

文章编号:1008-0546(2021)12-0053-03中图分类号:G632.41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21.12.013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复分解反应是初三化学的一个重难点,怎样激发起学生的探究兴趣,开拓学生的思維,是教师在设计教学中值得思考的突破点。化学是一门实验的科学,杜威的“从做中学”的教学理论恰好提供了一种构建和落实化学素养的方法。“从做中学”也就是“从经验中学”,以生活中的直接经验为出发点,利用系列实验创设复分解反应的学习情境可以实现课堂的高效率学习[1]。中考中关于复分解反应的知识也往往是以生产和生活中的情境为背景进行命题的,因此本节课选择以“自热食品加热包”发热的原理、发热包成分的有关反应探究、自热食品的正确使用为情境主线贯穿整个教学流程,从宏观到微观多角度认识复分解的实质,提高学生的认识认知度和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二、学习目标

(1)理解复分解反应的概念,通过对具体复分解反应的探究归纳复分解反应的条件;

(2)能利用复分解反应的条件判断复分解反应能否进行;

(3)能正确书写复分解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4)能从微观的角度认识复分解反应的本质。

三、教学过程

1.整体设计思路

见图1。

2.活动的具体实施

(1)创设情境

【实物展示】教师向学生展示一种自加热食品,现场取出包装中的加热包(图2)。

【课件展示】展示加热包的成分:生石灰(CaO),活性炭(主要成分为C)、铝粉(Al)、铁粉(Fe)、碳酸钠(Na2CO3)、氯化钠(NaCl)、硫酸镁(MgSO4)。

【实验探究1】教师取适量加热包中的固体,将固体加入到盛有冷水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触摸烧杯外壁发烫;另取适量样品于试管,向试管中加入稀盐酸溶液,反应剧烈,生成大量气体。

【教师】你知道发烫的主要原因吗?为什么有气泡产生?请写出方程式。

【教师】上述反应属于什么基本反应类型?

【学生】①化合反应;②复分解反应

【教师】这节课就从自热食品的加热包出发,一起来探究复分解反应的实质。

(2)问题导学

以自热食品的加热包作为教学的主线,如何在创设情境下针对性地学习章节知识点则需要一些问题的提出。课堂教学中对学生的启发离不开问题的引导,设置合理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用问题作针,穿针引线,串起复分解反应中的知识点。

【教师】请大家将以下化学反应方程式补充完整。

问题1:从生成物的角度观察上述方程式有什么规律?

问题2:所有的复分解反应是否都遵循这条规律?

问题3:根据复分解反应的规律判断以下反应是否能够进行?

?硫酸钾溶液和硝酸钠溶液

?氯化银和硝酸钾溶液

问题4:为什么复分解反应要在溶液中进行,且生成物要满足沉淀、气体、水三个条件之一呢?

问题5:根据反应①、②、⑦、⑧的微观动态图,推测以上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问题6:根据复分解反应的实质总结不能共存的离子对?

关键问题清晰地梳理并在课堂中明确地提出来,课堂内容的逻辑主线就很清晰地呈现出来。运用问题串可以帮助学生整理思维导图或者知识点树状图从而使学生对复分解反应的知识形成了系统的认知。图3为学生总结的复分解反应实质中的不能共存离子对。

(3)重归情境

加热包中有许多可以参加复分解反应的物质,利用这些物质间反应的现象巩固复分解反应的知识点。在情境中结合有针对性的问题能对学生的思维起到引导作用,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升了学生的思维活跃度。

①情境1:

【教师】对加热包样品加入盐酸后,有哪些物质呢?请大家根据实验现象进行判断。

【实验探究2】教师取少量锥形瓶内的溶液于试管中,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开始一段时间无沉淀生成,其原因是锥形瓶内存在什么物质?

【学生】盐酸,NaOH+HCl=NaCl+H2O

【教师】后续产生的沉淀是什么物质?请写出产生的方程式。

【学生】氢氧化镁沉淀,2NaOH+MgCl2=

Mg(OH)2↓+2NaCl

【教师】该反应的实质是什么?

【学生】2OH-+Mg2+=Mg(OH)2↓

②情境2:

【实验探究3】教师取少量加热包中的样品溶于水,向其中加入适量的氢氧化钙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请写出反应的方程式。

【学生】Na2CO3+Ca(OH)2=CaCO3↓+2NaOH

【教师】过滤之后的浸出液有什么物质?

【学生】猜想一:NaOH;猜想二:NaOH和Na2CO3;猜想三:NaOH和Ca(OH)2

【教师】请大家讨论怎样验证猜想二?

【学生】取样,向溶液中加入氯化钙溶液,充分反应后有白色沉淀产生,静置,去上层清液于试管中,向试管中加入酚酞溶液,若酚酞变红,则证明溶液中有NaOH和Na2CO3。

③情境3:

[教师】我们在使用自加热食品时有一些注意事项,以下注意事项正确的是:

A:加热包应密封防潮保存

B:向用过的加热包内的固体中加水洗涤后,过滤可以回收活性炭

C:能与水混合放出热量的物质,均可用作加热包中的发热材料

【学生】A

四、教学反思

创设教学情境是初中化学教学中常用的教学策略,也是教学设计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有效的教学情境创设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学生掌握知识,提升能力,但在创设情境时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不能游离于教学目标之外,情境的内容要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思源于疑,化学教学中有意识地利用趣味实验创设问题情境,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发学生的思考。在本案例中,选取“自热包”作为主线创设情境既有“连贯性”又有“实用性”,学生能够真切地感受到化学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化学既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其实在初中阶段的化学课堂中,许多化学知识都是与生活实际紧密相关的,教师可以根据实验设计相关情境,从而锻炼学生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近一步地,如果有条件,教师可以根据所创情境带领学生走进化学实验室,通过学生们自己的双手进行实验探究,感受到化学所带来的奇妙之处,既能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又能对化学的学习提供更充足的动力。

参考文献

[1]唐雪云.构建“主题情境线”贯穿教学始终——中考微专题“复分解反应及其应用”教学设计及反思[J].化学教与学,2019(7):68-70

猜你喜欢

溶液化学创设
创设未来
“教、学、评”一体化视域下问题串创设的实践
“简约数学”创设简约课堂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奇妙的化学
强碱混合溶液pH值的计算
创设可操作得区域环境
溶液知识 巧学妙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