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分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PCI术后CXCL13、INTβ1变化及远期预后
2021-02-17张军丽
张军丽
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疾病以急性冠脉综合征最为常见,此病是临床急症,在急诊较为常见,患者主要表现为冠状动脉的狭窄或堵塞,病情严重者在急诊及时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往往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预后[1-3],因此PCI已经成为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治疗措施。恶性肿瘤是严重危害到人们生命健康的慢性病,通过放化疗等治疗措施可在一定程度上延缓患者的生命,患者带瘤生存已经较为常见。在急诊,恶性肿瘤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就诊者并不少见,对恶性肿瘤合并急性冠脉综合征的患者采取溶栓及PCI等措施治疗可明显有助于改善患者预后[4-6]。临床报道显示[7-9],在PCI术后影响患者预后的因素中炎症反应有一定影响,趋化因子(CXCL)13 在炎症反应中具有重要作用,而且研究证实CXCL13冠状动脉硬化程度密切相关[7-9],由于CXCL可以调节整合素(INT)的活化, INTβ1研究证实有助于促进血栓的形成及介导白细胞及血小板黏附[9,10],因此以上指标对于判断患者预后有一定临床意义。目前,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远期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较多,但对不同分期恶性肿瘤患者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PCI治疗术后的远期预后相关研究较少。急性冠脉综合征进行PCI术后其远期预后及因素影响的研究仍然较少,因此,本研究对不同分期恶性肿瘤患者合严重冠状动脉狭窄PCI术后CXCL13、INTβ1变化及远期预后进行了分析,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2010年1月~2020年12月期间在我院就诊的恶性肿瘤合并严重冠状动脉狭窄行PCI手术的186例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标准:①患者确诊同时存在恶性肿瘤及冠状动脉狭窄,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疾病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非ST段抬髙型心肌梗死等。②患者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均达Ⅳ级(狭窄程度≥75%)。③患者均行PCI手术治疗。④患者在围术期均行CXCL、NTβ1检测,有检测数据及记录。⑤临床资料完整,有长期随访信息,本研究纳入的患者最后随访截止时间为2020年12月30日。排除标准:①患者信息不完整者。②患者因感染性心内膜炎、心脏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等其他心脏疾病所行PCI治疗者。③患者同时合并有妊娠及在哺乳期者。
1.2 方法
专人对患者临床资料进行整理,资料主要依据病历系统及随访所得信息取得,资料内容包括患者的性别、年龄、所患肿瘤及临床分期及术后随访所得情况,预后指标主要选择主要终点事件和次要终点事件,主要终点事件包括心血管死亡、靶血管血运重建、非致死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次要终点事件包括全因死亡、肿瘤死亡、心血管原因再入院和再次血运重建(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源性休克。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患者的基线资料
186例患者,其中男性110例、女性76例,平均年龄为(68.54±11.35)岁,其中肿瘤位于呼吸系统者52例、消化系统48例、循环系统39例,肿瘤分期早中期者95例、晚期者91例,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疾病为不稳定型心绞痛32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57例、非ST段抬髙型心肌梗死97例,见表1。
表1 患者的基线资料
2.2 不同分期肿瘤患者不同时点CXCL13、INTβ1水平变化比较
早中期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PCI术前时血清CXCL13、INT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PCI术后3dCXCL13、INTβ1较术前下降,晚期患者高于早中期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不同分期肿瘤患者CXCL13、INTβ1变化比较
2.3 不同分期肿瘤患者远期预后比较
平均随访时间(8.32±2.10)年,早中期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33.68%、69.23%,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分别为55.79%、89.01%,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不同分期肿瘤患者远期预后比较(例,%)
2.4 患者术后CXCL13、INTβ1与终点事件的相关性
Spearman's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恶性肿瘤患者PCI术后CXCL13、INTβ1水平与患者终点事件发生率之间呈现正相关(=0.57、0.49,P<0.05)。
3 讨论
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疾病主要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其发病主要是因脂质斑块等在冠状动脉内膜沉积,引起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因冠状动脉狭窄也出现心肌供血不足现象,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心肌、胸闷等,严重的冠状动脉狭窄可通过PCI手术进行治疗,让狭窄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正常供血,改善患者病情。研究发现[7-9],冠状动脉闭塞后心肌细胞坏死同时可伴有炎症反应,出现嗜酸粒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等炎性细胞的浸润,导致患者术后发生各种心血管事件,在炎症趋化过程中研究发现CXCL13参与到其中[8,9],而CXCL13又可调节INT的活化,引发血栓的发生,促使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同时研究已经证实CXCL13和INT在恶性肿瘤的浸润、转移过程中均有参与[11-13],因此在恶性肿瘤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CXCL13和INT的变化在一定程度可反应出患者的炎性反应状态及恶性肿瘤转移的风险性,预测患者的预后。
恶性肿瘤是严重威胁人类疾病的常见慢性病之一,在世界范围内发病率均有升高趋势[14-16],但是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恶性肿瘤患者的生存率也有逐年升高趋势,带瘤生存现象已经较为普遍。恶性肿瘤合并冠心病在临床上也较为常见,研究发现这可能是因为恶性肿瘤与冠状动脉狭窄患者在发病机制上具有一些相似的高危险因素,如高龄、肥胖、缺乏运动等已经证实是引起恶性肿瘤和冠心病发生的高危因素,恶性肿瘤患者在治疗期间如采取铂类等药物化疗会引发心脏毒性,导致心血管出现损伤[17-19],因此容易出现脂质斑块在损伤血管壁沉积引发冠状动脉狭窄,恶性肿瘤患者血液多呈现高凝状态[20-22],这种状况也容易引发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发生和发展,因此可以看出,恶性肿瘤和引起冠状动脉狭窄的的疾病有着共同的生物学机制-严重损伤[23`25],因此恶性肿瘤患者更容易发生冠状动脉狭窄。研究发现,恶性肿瘤合并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相对于但是冠状动脉狭窄的患者预后更差,远期生存率更低,这也表明恶性肿瘤会进一步导致冠状动脉狭窄者出现不良预后。本研究针对不同分期的恶性肿瘤患者PCI术后的CXCL13和INT的变化及远期预后进行了回顾性的分析,尝试分析恶性肿瘤的分期对患者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在患者PCI术后血清CXCL13较入院时升高,晚期患者低于早中期患者,患者出院时INTβ1较入院时下降,晚期患者高于早中期患者,这是因为INT 家族具有借助细胞表面受体来增进细胞黏附的作用,而且也是导致肿瘤侵袭及转移的机制之一,从机制上来说还可促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同时CXCL13也有炎症趋化作用,因此如果以上指标在PCI术后水平仍然较高,表明患者发生恶性肿瘤浸润转移的风险性也较高,炎性反应也更为明显,因此患者可能后期发生各种不良事件的几率较高。分析患者的终点时间发生情况,早中期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主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存在差异性,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主要和次要终点事件发生率均明显高于早中期恶性肿瘤患者,表明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预后更差,而且相关性显示恶性肿瘤患者PCI术后CXCL13、INTβ1水平与患者预后呈现正相关,在一定程度上表明通过以上指标的变化可预测患者的预后情况。
综上所述,不同分期恶性肿瘤患者合严重冠状动脉狭窄PCI术后CXCL13、INTβ1变化及远期预后存在差异,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在PCI术后预后更差,术后CXCL13、INTβ1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预后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