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三代官窑龙纹图案在陶瓷装饰中的演变与发展
2021-02-17汪曼莉
汪曼莉
(汪曼莉陶瓷艺术馆 江西 景德镇 333000)
1 龙纹图案广泛用于官窑陶瓷装饰清三代时期
1.1 时代背景
“清三代”,也称为康熙、雍正、乾隆三朝,被誉为清代三百年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在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也是举世瞩目的盛世。从康熙“平三藩”“收台湾”“灭葛尔丹”等举措,奠定了清代大一统的高度集权,经过雍正的锐意改革,扭转了清代外强中干的局面,直至乾隆,中国封建历史上最高光的时刻出现,史称“乾隆盛世”。国内,百姓安居乐业,各行业景气,尤其手工艺欣欣向荣;国际上,各国使团来朝,文化交流频繁[1]。
1.2 多民族融合
“清三代”的综合国力增强,不仅国内各民族统一巩固,国内外的民族交流也变得频繁。民族的融合,意味着文化的多元化特征越发明显,因此“清三代”也是文化实力强大的时期。比较典型的是“满汉通婚”,打破了之前的民族对立情绪,使得在人才流通、文化兼容、体制革新上展现出新的气象。反映到陶瓷装饰上,作为皇权思想的传声筒,官窑陶瓷开始出现民族融合的画面,既是一种讴歌,也是一种现实写照。比较典型的瓷器集中在外销瓷领域。民族的,即世界的,民族性的装饰内容,始终有其现代性的一面。
2 解析清三代官窑龙纹图案在陶瓷装饰中的演变形式
2.1 清代康熙时期陶瓷龙纹图案的演变
康熙时期的陶瓷龙纹图案,总体特征是龙的爪部显得很舒张,并非前朝的握紧状,身体有一种动感。同时,康熙时期的龙,口形略显得正圆,张口的龙,舌随下颚伸出,舌尖上卷,不像明初的戟状,也不像明后期的匕首状。上下颚的须,康熙时呈锯齿状,以后则分两边,或分成两束长密的羊须状。上颚鼻翼的两侧,长出特别长而卷曲的须。康熙时期,龙的眼睛略微呈长方形[2]。
这一时期,以“云龙纹”为主,即构图上有龙和云的组合,以龙为主、云为辅,龙的身体修长呈“弓”形,最经典的陶瓷作品是“康熙青花龙纹瓶”。可以看出,龙的头上有角,模样是在张牙舞爪,明显给人一种非常强烈的动态效果,好像正在跟观赏者在互动。再说龙的身体部分,卷曲又显得有力量感,仿佛在翻动,似弓形,有一种很明显的威武感,又露出凶猛的攻击性。这种动态效果,本质上是一种朝气蓬勃的心理暗示。这与当时的社会特征完全相符,国力强盛、四海诚服,处处都有新世界的意思[3]。例如现藏于镇江博物馆的康熙款黄地紫绿戏珠龙纹碟,碟内底绘二龙戏珠纹,二龙为秃尾龙,周围绘火焰纹,火焰为连续的“山”字形。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到龙的神态,以及细节动作,如图1所示。
图1 康熙款黄地紫绿戏珠龙纹碟
再如康熙款五彩龙凤纹碗,碗内底绘龙戏珠纹。此两件碗所绘龙纹,均为方头宽额,龙身呈“弓”形,纹饰描绘精细,特别注重须、爪的刻画,龙爪造型伸展,龙的食趾和拇趾距离较大,呈“风车”状。在龙的绘画技巧上使用勾描的方法,具有立体感,绘画笔触有力[4]。
2.2 清代雍正时期陶瓷龙纹图案的演变
雍正时期的龙纹,在陶瓷上的表现,不像康熙时期那样因为朝气蓬勃而颇具野性和力量,而是显得比较雍容,有肥硕之美,细节更精致。另外龙的口型与康熙时期不一样,该时期则显方形,而且头部的角长而显直且分叉,比过去显大,雍正后期开始,后期角的分叉则成山字形。龙的眼睛,雍正时期偏圆形。例如雍正款青花云龙纹碗,碗外腹绘云龙纹,龙身细长,龙的表现上突出龙角以及龙须,给人怒发冲冠的感觉,云纹呈壬字形。雍正的云龙纹继承了康熙朝云龙纹的风格,在构图中呈散点状,将龙纹与云纹相结合,共同构图。
另外,龙纹由三爪变成了五爪,并未因为全新创举,而让其局部刻画随意、散漫。细看局部刻画的造型十分精美,爪部特别尖,有利器之感。除了龙爪的变化,在形体具有雍容的气质。藏于故宫博物院的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龙的威严之势展露无遗,而且龙的身上有翅膀,这使得其在浪漫特色之余,又有降服人心的权力色彩,如图2所示。
图2 雍正斗彩云龙纹盖罐
2.3 清代乾隆时期陶瓷龙纹图案的演变
在乾隆时期,陶瓷龙纹装饰更普遍,瓷器数量大增,各种各样的龙纹都有,堪称种类齐全、琳琅满目,充满了想象力,表现出浪漫主义色彩。
数量大增,是因为龙纹装饰的陶瓷不再只由官方烧制供宫廷使用,民间也有流通。民间一旦参与,想象力天马行空,本就被视为吉祥意义的龙纹,在造型上精彩纷呈。例如青花黄釉戏珠龙纹盘,盘内底绘戏珠龙纹,盘口沿下绘二龙赶珠纹,火珠在前,龙在后,龙怒目圆睁,龙爪非常有力,奋力向前追赶火珠,周围绘火焰纹,这个龙纹盘是比较典型的乾隆时期的风格。乾隆时期,得益于社会经济的发达,在陶瓷装饰方面,竭尽全力去宣扬繁复之美,以彰显金贵宝气。
3 结语
龙纹是中华民族特有的吉祥纹饰,陶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二者的结合绚丽多彩。我们在今天研究这些,考察多种不同龙纹造型的先后出现,也反映出中国陶瓷纹饰设计在吸取、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时,是怎样的不断演变与创新的,这是非常难得的学习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