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我国外语教学研究的统计分析与展望
2021-02-17韩斌
韩 斌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4)
一、动态系统理论
动态系统理论被广泛应用于语言学界,许多学者在理论和实证研究中对二语习得进行了深刻的探讨。动态系统理论克服了传统二语习得简单、线性、静态和割裂的思维方式所产生的弊端,能更真实地呈现二语发展的全貌。
动态系统理论是埃德加·莫兰在1973年出版的《迷失的范式:人性的研究》中正式提出的。Van Geert(1994)定义了动态系统“是一组随着时间的推移相互影响彼此的变化的变量”。将动态系统理论首次引用到二语习得领域里的是教授Larsen-Freeman,其论文《混沌/复杂性科学与二语习得》,全面论证了复杂动态系统及语言作为复杂适应系统的基本特征,基本奠定了该理论的框架。之后,国外学者开始对动态系统理论的研究感兴趣,他们的研究丰富了动态系统理论,如Davis&Sumara(2006)Brooks(2007)Smith(2007)Larsen&Cameron(2008)等。动态系统理论(Dynamic System Theory)又被称为复杂理论(Complexity Theory)、混沌理论(Chaos Theory)、协同理论(Synergetics Theory)或无秩序的、非线性的自组织系统理论(Self-organizing Theory)。目前,该理论在学术界尚无统一的术语,由于不同的学者有自己的研究侧重点,则会使用不同的术语来表达同一种事物。
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对二语习得的研究的综述已有多篇,但是和二语习得相联系的外语教学的研究还很少,因此文章是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对外语教学研究现状的综述。
二、基于动态系统理论下我国外语教学研究概况
在中国知网期刊全文数据库中,以“动态系统理论”“外语教学”“复杂动态”“英语教学”“复杂”“动态”“教师”等分别为篇名、关键词、摘要检索词,共找到94篇与之相关的文献。通过进一步阅读和筛选,依据论文与动态系统理论和外语教育研究的相关性,最终确定75篇论文。
数据结果表明,2011~2019年外语教学研究的研究数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在2012年到最低值,2017年达到数量顶峰。总之,基于动态系统理论下的我国外语教学研究论文数量不多,与国外研究相比更是少之又少,所以仍需要研究者对动态系统理论进行反复论证研究,不断寻找新的热点及增长点推动该研究。
文章借鉴国内外学者对语言学研究方法的标准分类(如李志雪,李绍山,2003),将2011~2019年基于动态系统理论的外语教学研究分为实证研究和非材料性研究两大类。经统计,非材料性研究论文多于实证性研究论文,且数量都呈上升趋势。2015年前,研究者介绍了动态系统理论,如其策略和方法;之后,实证研究逐渐受到重视,研究者开始重视采用实验法、问卷调查、访谈和观察等更为科学的、系统的研究方法。预测2019年后,基于动态系统理论下的外语教学研究会达到新的高度,特别是实证性研究。
三、基于动态系统理论下外语教学研究的主题分布和主要成就
根据研究主题,文章将筛选的75篇论文分为5大类,如下表1,并按照5大类别分别阐述该研究领域取得的成就。
表1 5大类研究主题及内容
续表
在不同课堂,课程教学研究类别中,张林熹(2017)通过复杂动态的四个基本概念分析口译系统的全面联结性、口译能力的非线性发展与吸引状态和口译者的个体差异。对大学英语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动态系统理论建构大学英语动态体系或者动态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模式,还有对计算机英语、综合英语、自动化专业英语的动态英语教学模式。申艳娇(2019)采用“个人动态法”,对4名英语专业学生课堂学业情绪的微观变化及其课堂环境下的影响因素探究。语言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了书面语、口语、听力、词汇、翻译能力等成就,书面语占比最大。吴继峰(2017)在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从句法复杂性、词汇变化性、词汇复杂性和语言准确性四个方面分析该学生的数据。在书面语研究方面,大多数是从复杂性、准确性和流利性三个方面对数据进行收集与分析。学习者系统研究主要包括了对外语学习需求的新模式构建、与自主学习的结合、学习动机和个体差异这四个方面的成就,除此学习动机之外,王永亮(2015)、喻杰,李冬青(2015)提出构建外语习得的动态需求框架。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外语教学研究综述性论文较少,其他研究内容庞杂,有研究教育问题的,例如徐柳明(2014)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分析外语教育衔接过程的复杂、动态特征;有研究外语损耗、磨蚀的,例如姚永晶(2011)探讨汉语磨蚀的内外在因素、汉语磨蚀和英语磨蚀的异同和汉语磨蚀的表现特征等。
四、思考与展望
纵览2011~2019年,我国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的发展轨迹,该领域研究取得了很多成果,但仍有一些不足,仍需要研究者不断拓展、深化和完善。
该领域研究采用的研究方法尚不够多元化和多样化,虽然已有很多研究采用问卷调查这种方法,但是较少采用定性访谈、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观察法、跟踪法和有声思维法等。有多篇论文的研究方法中使用了转数计式动机测评、回溯性建模方法等非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多开展对动态系统理论的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研究,纵向历时个案研究、跟踪研究和新颖的研究方法。研究者还可采用有声思维和回溯相结合的内省方法,使得有声思维和回溯的数据相互补充。
历时研究时长虽没有明确规定时间,可以是数月、几年、十几年、几十年。但是大多数的历时研究为期一年,只有安颖(2018)的研究长达2年。基于动态系统理论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的历时研究多是通过比较变化前和变化后的差异来判断学生的二语能力发展过程。虽然选取了比传统研究方法更多的时间节点的数据,但是实质上还是片段式的共时研究,使得数据未能连贯,研究者很难从得到的数据中捕捉到非线性的脱变性过程。因此,在测试途中需要增加观察测量的次数,或者采用课堂观察的方式,尽可能得到接近研究对象真正的变化数据。
研究者大都会使用SPSS和Excel工具对数据进行分析,也有研究者采用了其他分析工具,比如去趋势化、蒙特卡罗模拟、移动极值图、移动相关系数再抽样技术、移动关联图、平滑多元曲线图等。因此,今后的研究工具也会朝着更多样化的方向发展。
研究对象:大多数的研究对象是大学生,因此之后的研究可以考虑研究对象是高中生或者初中生,不同的英语水平可能反应更多潜在问题。不同性别因素:在众多基于动态系统理论下的外语教学研究中,安颖(2018)研究对象为非英语专业男女两人和英语专业男女两人,考虑到了不同性别的因素。研究对象的数量:多数实证研究对象是同一个班级或者同级的其他班级,这样就导致对象的样本不够大,不够具有代表性。在研究初期,尽可能多选研究对象进行研究,克服非线性的特点,扩大研究对象的基数,得到更加强有力的证明,还可以补充和扩大历时研究语料库。
五、结语
2011~2019年,我国研究者从不同视角开展了诸多的基于动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的外语教学研究,研究总体呈现以下特征:(1)研究数量总体呈波浪式上升趋势;(2)研究方法更严谨、科学;(3)研究视角呈多样化发展趋势。对未来的外语教学研究,给出了以下建议:(1)研究方法要尽可能实现定性与定量方法的整合、科学与技术的整合、宏观调查与微观个案研究的整合;(2)适当地增加观察次数、测试次数或者增加研究时长;(3)在进行论文数据分析时,尽可能采用多种分析工具,从已有的数据中得知更多潜在信息;(4)研究对象可从不同年龄阶段、不同的教学环境、不同的性别等因素进行研究。在研究初期尽可能扩大研究对象数量,克服非线性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