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文化语境下的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研究

2021-11-22张金秋

现代英语 2021年19期
关键词:外国文学语境文学

张金秋

(大庆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712)

一、引言

文化与语言之间存在着必然的关联性,文化要诠释出其中的内涵,则必须要借助语言来传递。在多元文化语境下,各国文学作品理所当然成为每个国家重要的语言交流载体。通过经典优秀的文学作品,能让文学阅读者和学习者感受到其中的文化内涵,当然这其中必须要借助多元化的语言环境才能达到必要的语言交流及文化传递。而多元文化语境,不仅需要诠释不同文化相互间的包容与交流,同时也要诠释出多元语言相互间的借鉴与应用。

文化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底蕴,也是一种系统化的语言习惯,特别是跨文化交流背景下,世界文化形成剧烈碰撞和深度交流,促成了语言及文化的包容性与共存性;而从多元文化语境来看,这其中不乏有文化的差异性,也体现出文化的价值共性。所以,针对当前外国文学中的不同文化内涵,我们只有寻求其中的共性特征,才能构建有效的文化传承机制。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文学作品不应只是一种语言交流的载体,它更是世界不同文化交流和展示的重要体现,所以这也对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提出了更加复杂的要求,教学改革成为必然之需。文章就自身教学实践经验,浅谈高校外国文学教学改革的几点意见。

二、合理调整教学体系,凸显外国文学史的多元文化因素

首先,从教学课时的安排来看,高校外国文学教学主要分为欧美文学与亚非文学或是西方文学与东方文学两大部分,并依次遵循文学史发展脉络进行授课,从古希腊文学延伸到现代文学,教学内容上则偏西方化一些,亚非文学在课时安排上整体比例要偏少,同时教学对各个国家及民族的文学也存在某些偏颇性,欧洲文学以英、法、美、德、意、俄等国家为主要代表。于是这也就造成学生对南北欧、亚非等国家的文学作品了解甚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大学生进一步开拓世界文学的广阔视野。

其次,再从教学内容层面来看,教师在教学外国文学课程时通常会以文学发展的先后历史顺序进行讲授,并将人文主义、古典主义、启蒙主义、浪漫主义等各种文学思潮的更迭发展,都归总为不同时代和社会政治经济背景下所形成的文化成果。考虑多元语境下文化的特征,对文学开展文化研究也成为外国文学教学的重点,因此也就需要高校及时调整原有的教学体系,凸显外国文学史中的多元文化因素。文学与文化之间本来就是相互交融的关系,两者是同生共长、相互存在和影响的彼此。教师需要强调文学中文化因素的作用,在研究文学文化的基础上对文学文本进行深入探究,指引学生从文学史中领会文化的精髓,从而弥补文本教材中存在的缺失,以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全球多元文化意识。这样不仅能够为外国文学教学增添趣味性,还能让大学生了解更多的异域文化知识,更有利于大学生多元审美情趣和意识的形成。

三、运用比较教学法,丰富外国文学教学的文化内涵

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千差万别、各具特色。在多元文化语境下,文化教育也应多元化起来,通过外国文学的渲染学习,让大学生以不同的群体视角看待事物,学会用珍惜、欣赏的眼光审视不同的文化,提高大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因此,多元文化语境对大学生提出了更高要求,他们需要对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文学流派和思潮、文学作家及作品有一个较为完整的认知能力。

通常,高校外国文学课程设置在大三阶段,其先修课程包括有《文学概论》《中国古代文学》《中国现当代文学》等,这就使得中外文学和文化具备对比的优势性。此时,教师只要有意识地开展跨文化教学,则可促使学生在文化对比中汲取到更多的中外文化精髓,取得更开阔的文化研究视野。在传统教学模式中,外国文学教学更为重视对历史文化的脉络梳理、对文学作品本身的分析和介绍,而轻视了对中外文学的对比,从而造成了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分割,进一步影响到大学生对世界文学的认知深度。鉴于此,教师应充分运用比较教学法,对中外文学在思想、流派、作家、作品、形象等各方面进行参照和比较,继而形成文学文化的相互渗透,打开文学互通的大门,深入探究中外文学文化中的共识和差异,引导大学生在对比之中深刻认知到不同国家、民族、文化和思维的差别,同时掌握到不同文学创作中的共性规律,帮助他们在对比中强化对文学知识的理解和渗透能力。

四、设立多元化的选修课,培养大学生多元化思维

于高校教师而言,科研就是教学的核心基础,教师理应将科研与教学紧密结合起来。通常来讲,在对某一教学领域或科研对象进行探究时,必然会产生一些新的见解和体会,从而形成相应的研究成果,教师则可将其系统化从课程教学的形式上进行实践。而鉴于课时的局限,亚非文学在教学中很难细致化,这显然对外汉语专业的学习来说极为不利。但据了解,很多二类本科院校该专业的大学生未来就业多以菲律宾、泰国等亚洲地区居多,这也就要求他们对亚非文学、文化的了解必然要增多。鉴于此,建议高校开设外国文学选修课,开展亚非文学专题研究,这样教师则可将自身的科研成果应用到具体实践教学中,同时也是对主干课程的一种有效补充。通过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学生提出的质疑而获取更多的启发和灵感,在让学生受益的同时,还能促进教学研究的深度,真正做到教学相长。再如,外国文学课程中具备大量的影视资源,高校还可通过整合这些跨学科的教学资源开设相关的选修课程,比如“外国文学与影视鉴赏”“文学名著的影视改编”等这类课程,让学生在文学作品的基础上探究其影视改编的可塑性及关联性,长期下来高校必然能够形成以外国文学课程为核心的多元化课程体系,以此丰富高校的选修课程,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多元化思维能力。

五、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开展以生为本的教学活动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外国文学课程教学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学活动由教师进行主导,为学生讲解文学作品背景、作家生平故事、作品主题内容、作品艺术特点及作品人物特征等,而学生则是被动倾听和接受。此种因师而教的灌输性教学方式,促使学生只能接受单一枯燥的教学模式,形成千人一面的教学效果,非常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开动。而多元智能理论突出个性化教育的可行性,主要强调在可接受的范围内开展不同的教学方式,促使不同心智的学生得以接受到相等条件的教育。该理论重视学生的个别差异特征,并认为每个学生都具备多种独立性的智能,而智能的不同组合则能表现出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异性。曾有心理学家指出人天生具备有文字和语言智能、逻辑和梳理职能、视觉和空间智能、音乐和节奏智能、身体和运动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认知智能、自然观察智能以及存在感知智能等多种智能能力。而鉴于每个人智能上的差异性,学习兴趣点、思考方式及解决问题的思路都不会绝对相同,在基于此理论研究层面上,教师可设计课程教学的全新模式,根据学生的智能性特征,开展情景化、即兴类教学活动。同时,教师还可按照学生的兴趣不同,将其划分为文学研讨组、文学翻译组、文学表演组等。比如,在课前三分钟可让文学朗诵组的学生轮流朗诵一小段外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节选;要求文学翻译组学生每周完成一篇译文,并安排固定时间开展交流互动;文学表演组学生则可自编自导自演一些经典的文学片段,以此调动学生对国外文学学习的热情,也促使学生在自我表现及感受中切身体验到国外文学作品的内涵、意趣以及人物的鲜明特征,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开展学习。还有文学科研组的学生,教师则可鼓励他们参与文学课题研究,引导他们积极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当然教师也可安排一些学生参与自己的科研课题,让他们收集相关资料、做调查研究、编写文献综述等辅助工作,这不但可以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还能激发其创新思维,挖掘科研潜在能力,进一步完善他们的文学知识结构,开拓文学视野,构建多元化交流能力。由此可见,多元智能教学理论融入外国文学课程中,将更有利于大学生在学习、交流与体验中感受并掌握外国文学的多元化知识。

六、结语

总之,在全球化背景下,文化的多元性是现代社会发展的特点,同时也是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如何以多元文化语境为基础,针对外国文学课程进行教学改革,这是高校专业课教师与教育学者还有待深入探究的课题。文章从教学理论、教学方法、教学体系、教学模式等方面对外国文学课程的教学改革予以分析,以期构建一套更有利于大学生发展的教学模式,进一步扩大他们的文学视野,领悟外国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和创作技巧,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及文化审美能力,以此实现文学教学活动的最佳效果。

猜你喜欢

外国文学语境文学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我们需要文学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主题语境九:个人信息(1)
新世纪外国文学研究热点问题与发展趋势:首届中国外国文学研究高峰论坛暨专家委员会成立大会会议报道
The Land They Lived on: Reading The Bluest Eye
外国文学研究“认知转向”评述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跟踪导练(三)2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