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教学活动中的价值
2021-02-17项晨
项晨
爱玩是幼儿天性,游戏是其获得生活经验、知识技能的主要途径。为了贯彻课程游戏化理念,幼儿园教师要落实寓教于乐的教育理念,让幼儿在游戏中学,引导幼儿通过娱乐的方式掌握知识。民间游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体现了各地的民风、民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在幼儿园教学中使用民间游戏时,要因时因地制宜,不断灵活调整其形式、规则、内容,这有助于幼儿思维水平、创新意识和身体素质的提高。
笔者将探讨民间游戏的特点,讲述其在幼儿园教学中的价值,并提出几点教育建议,以期活跃幼儿思维、培养幼儿的交往协作能力、促进幼儿个性良好发展。
(一)传承性及地域性
1.传承性。民间游戏代代相传,经历千百年洗礼而不衰,具有时间广、跨度长、受众多等特点,上至老人下至小孩,都能加入游戏。较为常见的民间游戏有“丢手绢”“踢毽子”“扔口袋”“跳绳”等,这些游戏都具有悠久的历史,教师结合民间游戏开展各类活动,有助于传承传统文化,提升幼儿的游戏兴趣。
2.地域性。不同地区的民间游戏在内容、形式上差异较大,呈现出多种文化特征。如民间游戏“斗牛”“跳竹竿”“赛龙舟”等,反映了湖南湘西少数民族的生活习惯和民风民俗。
(二)娱乐性及随意性
1.娱乐性。民间游戏本身具有浓厚的趣味性,如“抖空竹”“滚铁环”“跳皮筋”等,其形式多变、参与人员多,还能随意变化规则,符合幼儿的年龄特征。教师应顺应幼儿的自然天性,将民间游戏合理运用到教学中,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2.随意性。民间游戏的随意性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第一,游戏材料的投放很随意,以“跳房子”游戏为例,参与者可以使用木棍、纸板、粉笔、石头、砖头等进行游戏,可以在任意时间、地点开展游戏,不受空间、时间、场地的限制;第二,游戏活动的组织很随意,大部分民间游戏的形式都是不固定的,玩法较为灵活,没有人员、人数限制,如“一二三木头人”“警察抓小偷”“老鹰捉小鸡”等。
(一)语言——提表达、促认知
幼儿阶段是幼儿个体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正确引导幼儿,帮助幼儿准确使用词汇、动作表达自己的想法。在幼儿园教学中应用民间游戏时,教师要认识不同游戏的特点,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合理制定游戏规则,在玩中提高幼儿的表达能力、认知水平,充分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
幼儿的语言发展具有较为明显的规律性。幼儿刚进入幼儿园时,一开始只能说简单词汇,慢慢地可以说复杂语句。教师在选择民间游戏时,可以选择一些语言类游戏,利用游戏提升幼儿的表达能力,达成教育目标。以“三个字”游戏为例,在开展游戏时,教师可以使用抽签方式选取1至2名幼儿扮演“鬼”,其他幼儿则扮演“人”。当扮演“鬼”的幼儿抓到扮演“人”的幼儿时,“人”要快速地说出一个三字词汇,如电视机、冰淇淋、布娃娃、洗衣机、淘气堡、汪汪队等,同时幼儿不能讲述别人已经讲过的词汇,否则游戏失败。在游戏中,幼儿会躲闪、追捕,调动自己已有经验,尝试讲述答案,这有助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开展“四个字”“五个字”游戏,提高游戏难度,进一步强化幼儿语言表达能力,让幼儿在游戏中得到成长,达成活动目标。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让幼儿一边玩游戏一边吟诵童谣,锻炼幼儿的语言能力。以民间游戏“跳皮筋”为例,教师可以让幼儿在跳皮筋时吟诵童谣“橡皮筋,脚上绕,绕在脚上跳呀跳。像飞雁,似小鸟,先跳低来后跳高。跳过山,跳过海,跳过祖国台湾岛。见亲人,小同胞,同跳皮筋同欢笑”,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展现游戏教学的优势,让幼儿在玩中提升能力与积累经验。
(二)身体——增体质、养习惯
游戏教学的目的是让幼儿通过玩耍的方式提升肢体协调能力,进而形成健康的体魄,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基于此,在进行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选择一些运动类的游戏,让幼儿在玩中锻炼身体,达成增强幼儿体质的目标,发挥民间游戏的教育作用。幼儿身心发展不成熟,相对于成年人,其反应速度、肢体协调性、专注力较差,教师在平日教学活动中通过锻炼可以提升幼儿各方面能力。
在游戏“丢沙包”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使用猜拳的方式选出丢沙包组和躲沙包组。在游戏过程中,幼儿通过接沙包锻炼接物能力。在游戏“老鹰捉小鸡”中,教师可以安排两名幼儿扮演老鹰,安排一名幼儿扮演鸡妈妈,安排其他幼儿扮演鸡宝宝,让幼儿在躲避和抓捕的过程中达成锻炼身体的目的。这两种游戏都能锻炼幼儿肢体协调能力及身体反应速度,让幼儿在跑步、躲闪、跳跃的过程中增强身体素质,达成体育锻炼的目标。
此外,教师还可以选择传统民间游戏“滚铁环”,让幼儿操纵“U”字形的铁棍,推动一个黑色的铁环向前跑。在幼儿推动、奔跑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铁环上,锻炼幼儿的专注力;在幼儿控制铁环走向时,教师要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技巧,提升幼儿的身体平衡力、自我控制力。总之,传统民间游戏对于幼儿身体素质的增强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三)社会——勤合作、善交往
培养幼儿的交往合作能力是教师日常教学工作的重点,教师要有意识地指导幼儿在游戏中与周围环境、人员互动,让幼儿与同伴相互商量,通过合作解决问题。教师要合理利用民间游戏,根据民间游戏的特点,选择一些符合幼儿兴趣需要的团队游戏,让幼儿在玩耍过程中发展自身的合作意识、交往能力,获得身心的健康成长。
以民间游戏“炒黄豆”为例,教师可以提前选择一个宽敞、平坦的场地,引导幼儿自行分组,为后续的游戏做好准备。在幼儿完成自行分组后,教师可以说:“请每个小组的小朋友,面对面站好,拉好小手手,一起念儿歌并摆动双臂!”当幼儿念到“炒好黄豆翻跟头”时,教师要提醒幼儿:“快翻身,看看哪组最快。”当幼儿因为争抢着“翻身”而和自己的同伴撞到一起时,教师可以对幼儿讲:“好朋友之间应当协同合作,我们再来一次,看看还会不会撞到一起。”通过前后两次游戏,幼儿能感受到合作的重要性。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可以开展“三人炒黄豆”“四人炒黄豆”“全班炒黄豆”等游戏,让幼儿在游戏中学会交流协商,帮助幼儿形成良好的合作意识。
在游戏活动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幼儿的合作、交流意识,在幼儿经历挫折时,引导幼儿与同伴合作,促使他们掌握游戏的秘诀。教师还可以适当提升游戏难度,利用多人游戏的方式,让幼儿了解与同伴合作、沟通、交流的重要性,以达成民间游戏的教育目标。
(四)传承——继文化、承传统
教师要通过各种方式让幼儿感受劳动人民的智慧,形成热爱国家的意识。在利用民间游戏开展教学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幼儿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导他们感受民间游戏的悠久历史,促使他们在未来的学习中传承我国优秀传统文化。
例如,在组织幼儿开展“放风筝”游戏时,教师可以向幼儿提问,如“小朋友们,你们知道风筝最早出现在什么年代吗?”以激发他们的好奇心。随后,教师可以为幼儿讲解有关风筝的历史,告诉他们风筝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但古人一开始并没有将风筝作为玩耍的工具,而是将其运用于军事战争中。在活动结束后,教师还可以询问幼儿一些问题,如“你们知道了风筝的由来后有什么感悟呢?”让幼儿通过讨论重新认识风筝,感受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以达成课程教育目标。
综上所述,游戏是幼儿一日生活中的基本活动,也是发展幼儿动手能力、思维意识、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幼儿教师要充分认识民间游戏的教育价值,从幼儿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难度适中的游戏,逐渐提升幼儿各方面的能力,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感受我国传统文化魅力,让幼儿形成热爱祖国、尊重传统文化的意识,为幼儿未来的学习及发展做好充足的准备。
(作者單位: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白草塬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