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和绩效考核实证研究*

2021-02-16范庆基潘成云

科技创新与生产力 2021年12期
关键词:意愿创新能力意识

范庆基,张 璞,潘成云,文 雪

(扬州大学,江苏 扬州 225009)

这是发生在某高校的真实故事:机械学院教授开展创业创新教育的过程中,指导学生发明了一种折叠式停车架,并且以此为基础组建了一个创业型企业,而该企业组织架构中竟然没有营销部门;无独有偶,农学院等的13位教授带领学生在江苏省某市流转333 333 m2土地组建农场,等到 “众教授”牌大米生产出来后还没有销售队伍,只得求助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教师;与此同时,商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学生创业创新实践教育要么进行简单快消品销售训练,要么在计算机上进行销售管理模拟,这些均难以达到预期的创业创新教学目标。

可见,当前高校创业创新教育面临的主要难题之一是工、农、医等相关专业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和训练过程中缺乏工商管理专业相关知识技能的支撑,导致新产品开发无的放矢,创业创新项目难以与市场需求精准对接,有了新产品却无法进行有效的经营管理,这严重影响了相关专业学院创业创新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而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学生创业创新教育培养过程中缺乏相关创新产品项目作为依托,只能就现有产品进行一些销售训练或模拟训练,难以培养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和技能,从而大大降低了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创业创新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这两种现象交互作用最终严重影响了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绩效。

基于此,本研究认为可以在工、农、医等相关学业和商学院工商管理专业的创业创新教育之间建立一种院际常态化联动培养机制,即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使各有关学科创业创新教育互为依托和互相支撑,为提升高校整体创业创新教育绩效提供一条新路径。该模式可以培养和训练各相关专业学院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能力,增加大学生创业创新知识储备,从而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最终为提升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绩效提供新的思路。

1 相关文献回顾

1.1 创业创新教育理论

1.1.1 创业创新教育内涵与重要性

近年来,学者们进行了大量的创业创新教育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创业创新教育理论内涵大致有3类观点。首先是创业创新教育就是培养学生将理论运用到实际操作中,从求职者变为工作提供者,从而促进就业;其次是创业创新教育的核心在于培养学生创业创新的意识、能力、精神,从而达到自我发展的目的;最后是兼具前两者思想。关于创业创新教育的可行性和重要性,德鲁克[1]认为创业能力是可以通过后天培养而习得的;Charney和Libecap[2]认为创业教育是一项重要的教育创新,为学习提供了动力,创业创新教育能够实现学生、学校和企业三方共赢。

1.1.2 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研究

1)国外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研究。国外的创业创新教育研究较为成熟,在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一些著名理论,不过他们更加侧重于创新教育。例如美国社会学家理查德·佛罗里达和爱德华·格里则等学者提出的 “3T理论” (Technology,Talent,Tolerate),还有著名的三螺旋理论 (赵东霞等)[3]。1996年Henry Etzkowitz首次提出了三螺旋理论来研究政府-大学-产业之间的关系,指出三者之间靠功能互补来相互作用,形成创新动力,并逐渐形成了3种具有代表性的 “官产学”三螺旋协同创新模式:大学主导型、产业 (企业)推动型、政府引导型 (覃成强等)[4]。该模式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挑战了传统创新模式,考虑到复杂的市场,新的知识生产体系强调跨学科研究,2004年Henry Etzkowitz等将多种利益纳入知识生产过程。

2)国内创业创新教育模式研究。专家们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创业创新教育培养模式,其中不乏有代表性的观点和模式。例如宋平[5]认为,一是将学生的一、二课堂有机融合,以创业意识、知识架构、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来进行创业教育;二是以提高创业技能为目标,向创业学生提供资金资助及咨询服务;三是构建创业创新平台,实施综合式的创业教育。

1.1.3 创业创新教育影响因素和对策研究

1)创业创新教育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陈桂香[6]从高校、政府与企业联动耦合的角度指出了创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因素、组织因素、互动过程因素。

2)创业创新教育有效性提升对策。王楚涵和李伟民[7]在分析了美国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成功之处后,提出了我国创业创新教育的改进措施:改革创业创新教育模式;加强教师团队建设;形成鼓励创业的社会环境及加强政策支持;建立合理的创业创新合作机制。

1.1.4 总结和展望

以上有关创业创新教育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开展创业创新教育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但是对于我国高校在创业创新教育中存在的一些实际问题,上述成果难以解决或提供指导。因此,笔者认为当前高校创业创新教育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有两个重点方面。一是为有关高校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以便高校在实施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可以参考和运用;二是设计一套可以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绩效进行测量的指标体系,以便高校对创业创新教育成果进行考核、检验和总结。

1.2 联动教育理论

在建立创业创新模式的过程中发现,在商科专业和理工科专业学生之间建立联动机制成为了促进他们优势互补的最佳方式。潘成云[8]首次提出了 “相关课程联动型研究性教学模式”,完成了 “联动教育”概念的提出,从此 “联动教育”问题引起了国内学者的关注和进一步研究。王欢等[9]把 “专业课程联动型式教学模式”运用于理工科课程中,在分析当前国内外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课程教学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以计算思维培养为导向的大学计算机课程联动型教学改革方案。

基于以上内容,本研究重点关注工商管理专业与工、农、医等相关专业之间建立的有关创业创新教育的院际联动培养模式,考察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是否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知识储备以及对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又有何种影响结果。

1)创业创新意识。树立创业创新意识不仅是时代的需要,还是市场的需求。刘宁[10]在关于创业创新意识的研究中强调了创业创新意识的必要性,在分析了国内目前创业创新意识教育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提高创业创新意识的3种培养途径,即加强社会实践活动、开展形式多样的创业活动、有的放矢开设创业选修课程。他表示高校要结合学生特点以更积极的心态面对挑战。目前,各高校对于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认识还存在不足,为了引起各高校的重视,本研究通过实证分析探究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积极作用,为各高校和学生提供借鉴。

2)创业创新能力。目前,学术界对于大学生需要具备哪些创业创新能力以及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方面已经有了相关研究。孙文琦等[11]认为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应该具备综合的专业知识技能、通识知识、创新素质和创业素质4个方面。在如何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方面,Tang M和Wang Z P[12]以新工程建设为背景,强调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重要性。姚龙琴等[13]指出,高校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能力可从构建创业创新实践教育体系、加强创业创新课程教育,以及营造创业创新文化氛围三方面着手。

鉴于当前有关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举措方面的研究过于广泛,缺乏具体操作性。为弥补以上研究漏洞,本研究聚焦工商管理这一具体学科,探究“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影响。

3)创业创新知识储备。在增加大学生创业创新知识储备的研究中,较多学者强调创业创新知识储备的增加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例如谭力文等[14]指出随着大学生创业创新知识的积累,大学生创业意愿也会被有效激发。聂莹等[15]认为大学生创业认知的不足会直接影响到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愿。可见,较多学者都意识到随着知识储备的增加,大学生更加自信,更加愿意去尝试创业创新。因此,本研究基于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探究该培养模式对培养大学生创业创新知识储备的影响,进而探讨对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的影响。

4)创业创新意愿。聂莹等[15]将创业意愿定义为大学生在读期间对创业的主观态度。目前有学者从影响创业意愿的因素展开探究。吴月等[16]指出影响创业创新意愿的因素分为两类,即大学生内部个人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在谈及大学生内部个人因素时,提到创业创新学生素质,包括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精神、创业创新能力3个主要部分,尤其是创业创新能力对创业创新意愿产生的影响。

此外,针对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影响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教育的重要性上。崔军等[17]通过理论研究发现,创业教育对创业意愿的形成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创业教育有效促进学生创业知识的增长以及创新意识的提高。张为杰等[18]研究表明创业创新教育通过影响创业意识、创业品质、创业知识、创业能力4个方面对大学生的创业意愿产生影响。基于以上研究,本研究提出了以下假设。

2 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绩效测量研究假设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绩效测量问题需要进行系统的实证研究,为此本研究就该模式绩效测量模型设计提出基本思路,以便进一步展开深入的研究和探索。可以运用结构方程模型作为该模式绩效测量的基础模型,该模型设计核心是内因潜在变量和外因潜在变量的假设选择。

1)因变量假设: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提升。根据多年来在创业创新培养方面的实践和经验,特别是对近几年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实践探索过程的思考,笔者发现在校期间创业创新教育的根本目标是提升大学生的 “创业创新意愿”,这是决定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绩效的关键变量。因此,假设该模式绩效的因变量是 “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提升”。

2)自变量假设: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能力、知识储备。根据因变量 “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提升”测量的需要和心理学的基本规律,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绩效测量的自变量假设包括3个方面。一是创业创新意识增强,这是 “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提升”的心理支撑,有了创业创新意识,方可能有创业创新意愿提升。二是创业创新能力提升,这是 “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提升”的技能支撑,有了创业创新技能,可以提升创业创新预期成功率,方可能有创业创新意愿提升。三是创业创新知识储备增加,这是 “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提升”的物质支撑,有了创业创新知识学习和储备,可以提升创业创新预期成功率,方可能有创业创新意愿提升。

本研究提出的假设如下所示。

H1:采取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增强了创业创新意识,从而提升了创业创新意愿。

H2:采取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提升了创业创新能力,从而提升了创业创新意愿。

H3:采取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增加了创业创新知识储备,从而提升了创业创新意愿。

基于以上的综述和假设,本研究以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知识储备为自变量,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提升为因变量,建立研究假设模型 (见图1)。

图1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绩效考核模型

3 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绩效测量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的选择及数据收集

本研究通过问卷星平台发放问卷,最终获得有效问卷281份。从问卷的描述性统计分析角度来看,男士101人,女士180人,性别比例合理;从受教育程度分布角度来看,样本在所列举的大一、大二、大三、大四4个选项中分别占比61.6%,28.1%,5.7%,3.2%;从样本所在专业角度来看,工学占比23.5%,农学占比6.4%,医学占比12.1%,理学占比13.5%,工商管理占比24.9%。以上数据显示,本次研究针对的是大一和大二的学生,主要考察他们对于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看法。本研究的调研对象所在专业的覆盖面较广,各个专业的占比情况相对合理,增加了问卷的可靠性。

3.2 问卷设计及变量测量

本研究的调查问卷由5个部分构成。前4个部分分别用于了解采取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后对增强创业创新意识方面、提升创业创新能力方面、增加创业创新知识储备方面及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提升方面的影响。最后一个部分用于了解被访者的性别、受教育程度和专业等人口统计特性。

本研究参考国内外其他学者的成熟量表,结合本研究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为保证变量测量质量,研究者通过小规模访谈,听取各方意见后形成初步问卷,并且邀请20名本科生进行了预调查。根据反馈继续完善问项,形成最终问卷。上述测项均采用了李克特5级量表来测量 (1代表非常不同意、5代表非常同意)。

4 数据分析与结果

4.1 信度和效度检验

为了确保模型拟合度评价和假设检验的有效性,有必要先检验变量测量的信度和效度。本研究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 (Statistical Package for the Social Sciences,SPSS)对总体样本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将所有变量分为4类: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知识储备和创业创新意愿。利用SPSS软件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见表1)。由表1可知,所有测量的信度系数 (Cronbach's α系数)取值范围为0.940~0.983,复合信度 (CR)取值范围为0.919~0.981,均超过了最低要求水平(0.700),说明量表有良好的信度。所有测项在对应的潜变量上都具有较高的标准化因子载荷,取值范围为0.755~0.949,且均高度显著;各核心变量平均提取方差 (AVE)值全部大于0.500的建议值,说明量表具有一定的收敛效度。

表1 验证性因子分析结果

4.2 假设检验与结果

为了验证本研究中提出的假设是否成立,本研究对各变量间的路径关系进行统计分析 (见表2),增强创业创新意识与提升创业创新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 (β=0.704,P<0.001),假设H1成立;提升创业创新能力与提升创业创新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β=0.266,P<0.001),假设 H2 成立;增加创业创新知识储备与提升创业创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β=-0.043,P>0.100),假设 H3 不成立。

表2 假设检验结果

这说明在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中,通过增强创业创新意识、提升创业创新能力有助于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而通过增加大学生创业创新知识储备并不能提升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

5 对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启示

5.1 结论

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在工商管理专业与工、农、医等专业之间建立一种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探究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知识储备对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的影响。

首先,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的提升。采取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能够强化大学生创业创新意识、激发创业创新思维,因此学生有更大的兴趣选择和实施创业创新项目,创业创新意愿也能够得到提升。

其次,大学生创业创新能力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的提升。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的运用,能够提升创业创新综合能力,对于大学生的自信心也能产生很大作用,从而使他们更加愿意参与实践项目与自主创业。

最后,大学生创业创新知识储备对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没有显著影响关系。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可以使得不同学科学生在开展创业创新学习和实践过程中相互学习不同的专业知识,增加创业创新所需要的文理知识储备,从而提升创业创新意愿,而事实上创业创新知识储备对创业创新意愿影响不显著。通过查找文献与结合专业特点进行分析,究其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方面,工、农、医等专业学生对于工商管理知识缺乏概念,对于工商管理方面的知识不了解,因此他们认为不需要通过这种联动增加创业创新知识储备进而提升创业创新意愿;另一方面,对工商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由于工、农、医等专业理工科知识壁垒比较高,短期内确实难以通过这种联动式创业创新学习或实践增加相关知识储备,进而提升创业创新意愿,这也是未来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5.2 启示

虽然本研究进行的是 “工商管理+”院际联动创业创新培养模式对大学生创业创新意愿影响实证分析,而本研究想通过以上理论和实证分析结果对当前高校创业创新教育方面谈两点启示。一是无论何种创业创新教育模式,创业创新教育过程中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这对于大学生在校期间或者毕业以后提升创业创新意愿和开展创业创新实践活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应该是高校创业创新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二是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非常缓慢而且艰难的过程,不是仅在课堂上获得,而是要辅以各种创业创新实践过程,甚至可以说大学生创业创新教育要想获得理想或预期的效果,必须以学生参与创业创新实践过程教育为主,集中进行相关创业创新知识教学为辅,这对于目前许多高校的创业创新教育模式设计而言是具有颠覆性的,根据对有关高校的了解,许多高校创业创新教育仍停留在集中开展课堂创业创新知识储备教育为主的阶段。

猜你喜欢

意愿创新能力意识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拓展探究实验 培养创新能力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意识不会死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