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心理状态及神经功能康复的影响
2021-02-16王艳敏钱伟军
王艳敏 钱伟军
(河南省开封市中心医院 开封 475000)
脑出血的发生与多因素相关,血压急剧升高是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高血压脑出血以头晕、头痛、认知功能障碍等为主要症状,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及致残率[1~2]。研究显示,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恢复期,护理措施恰当与否可直接影响患者康复效果[3]。传统护理主要关注患者疾病治疗需求,往往忽略了患者的精神需求和情绪变化,难以达到理想的康复效果。需要层次理论将“以人为本”作为基本,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可满足患者个性化需求,让患者感到被尊重与关爱,利于提高患者对医护工作的配合度,从而改善患者预后[4]。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应用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20 年3 月~2021 年3 月我院收治的76 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均符合《中国脑出血诊治指南(2014)》[5]中高血压脑出血相关诊断标准,并经MRI 检查确诊;体征平稳、意识清楚;患者及家属了解研究内容后签订知情同意协议书。排除标准:由颅脑外伤等引起的脑出血;存在严重心理疾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8 例)与观察组(38 例)。对照组男19例,女19 例;年龄47~80 岁,平均年龄(66.43±5.26)岁;基底节出血17 例,小脑出血7 例,脑室出血10 例,皮质下出血4 例。观察组男17 例,女21例;年龄50~77 岁,平均年龄(65.76±4.38)岁;基底节出血15 例,小脑出血9 例,脑室出血8 例,皮质下出血6 例。两组性别、年龄、出血部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护理方法 两组入院后保持绝对卧床,遵医嘱给予安定类、降颅压、抑制血小板聚集、营养神经等药物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责任护士观察并记录患者生命体征、症状表现等;尽量降低操作噪音,保持病房安静;进行疾病宣教,对情绪波动者进行心理疏导等。观察组采取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包括:(1)生理需要。根据患者主诉进行镇痛处理,中枢异常导致的发热者通过环境降温、冰袋冷敷等物理方式降温,并给予低流量吸氧;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更换体位、按摩受压皮肤及四肢;通过饮食调整、留置尿管等方式,保持排便通畅。(2)安全需要。护理人员主动了解患者心理变化,通过一对一口头讲解、图片展示、观看视频等方式增加其对自身病情的了解;对躁动者可增加床边围栏,遵医嘱给予镇静剂,防止坠床;每日开窗通风,定时消毒,避免院内感染。(3)社会需要。护理人员向患者耐心讲解脑出血后神经功能是可恢复的;与患者家属积极沟通,嘱家属多鼓励患者,并增加家属探视时间与频率,让患者感到被需要。(4)自尊需要。充分尊重患者需求,与患者交流时态度温和,多使用引导性语言,帮助患者建立康复信心;鼓励患者主动进行自我管理,对其积极的态度及行为给予肯定;嘱家属耐心与患者交流,期间保持态度积极、乐观,避免表现出烦躁、悲观情绪。两组干预至出院。
1.3 观察指标(1)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6],HAMA含有14 个条目,HAMD含有17 个条目,均采用0~4 级计分法,HAMA<7 分、HAMD<8 分表示无焦虑、抑郁症状。(2)神经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7],满分42 分,得分越低则神经功能恢复越好。(3)日常生活能力:采用Barthel 指数[8],总分0~100 分,得分越高则日常生活能力越强。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 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用()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 干预前,两组心理状态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焦虑、抑郁状态评分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分,)
表1 两组心理状态对比(分,)
2.2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 干预前,两组NIHSS 评分、Barthel 指数评分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NIHSS 评分较低,Barthel 指数评分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表2 两组神经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对比(分,)
3 讨论
高血压患者血压长期升高,会引起脑内小动脉发生病理改变,一旦病变动脉血管破裂,则导致高血压脑出血发生。脑出血会引起脑组织损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进而出现劳动力下降、生活无法自理等,降低患者生活质量。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及康复过程较长,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其语言及行为会影响患者心理状况,最终影响康复效果。
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是“以人为本”的最新实践,本研究将其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结果显示观察组干预后焦虑、抑郁状态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下降,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显著提高,说明基于需求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有效改善患者心理状态,促进疾病康复。本研究将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需求分为生理、安全、社会及自尊4 个方面,重视患者情感、社会等多方面的需求,关心其身心状况[9~10]。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通过卧床指导、有效镇痛、物理降温、翻身、按摩等措施,可预防卧床休息期间潜在并发症的发生,保障临床治疗效果,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有效满足患者生理需求。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多伴有活动障碍,早期跌倒、坠床等事件发生风险较高。临床加强疾病及安全宣教,可使患者正确认识自身情况,更易于接受相关治疗操作,辅以床边围栏、镇静护理等干预措施,提高患者住院安全性,有利于病情恢复。
高血压脑出血作为临床常见急症,会给患者身心造成负性影响,神经功能缺损相关症状也会导致其日常活动限制,不利于预后。护理人员通过与患者积极交流与沟通,可了解患者存在的各种不良情绪,予以更为恰当的心理疏导,有利于负性情绪的减轻,同时家属参与护理,可使患者充分感受到被关爱与尊重,有利于康复信心的建立及增强,以积极心态面对自我,积极配合护理,保障临床治疗效果,进而减轻神经功能损伤。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关注患者多个方面,尽最大限度满足病后需求,有利于积极心态与行为的建立,提高临床康复效果,促进患者身心健康。
综上所述,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实施基于需要层次理论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其心理状况,促进术后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