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综合改革下如何实施选课走班
2021-02-16田庆民
田庆民
新高考改革背景
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国家教育部门为人才培养制定了许多制度。40多年来的发展,证明了中国人才培养制度取得很大的成效,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但随着时代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目前的人才培养体系暴露出一些亟待完善的地方,人才培养模式仍然需要积极探索思考。
回顾高考改革历程,1977年是一个崭新的开始,高考主要考核知识立意,教师授课属于“授之以鱼”;到1985年高考开始进行能力立意考核,教师授课也随之变为“授之以渔”。对中国高等教育和高考制度来说,1999年是一个转折点,高考录取率从1998年的35%左右骤然增加到54%左右,以扩招为特征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启幕。同年2月13日,教育部发布《关于进一步深化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的意见》。2007年,十二省市出台新课程高考方案,中国高考改革全面展开, 教育部试点并推行“3+X”科目设置方案,平行志愿投档录取模式开始实行,原则是“分数优先、遵循志愿”。
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的新任务。而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关键环节显得尤为重要。2014年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正式启动,则进一步将高考培养方式调整为考核素养立意,这次改革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授课形式也调整为“授之以鱼场”,“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师的成长也到了一个新的时期。
新高考改革总体要求
在以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总体要求指导下,2014年高考综合改革非常明确提出了育人目标: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
2019年12月出台的《中国高考评价体系》非常明确地提出了“一核四层四翼”的评价体系:“一核”为考查目的,即“立德树人、服务选才、引导教学”,是对素质教育中高考核心功能的概括,回答“为什么考”的问题;“四层”为考查内容,即“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是素质教育目标在高考内容中的提炼,回答“考什么”的问题;“四翼”为考查要求,即“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是素质教育的評价维度在高考中的体现,回答“怎么考”的问题。
“一核四层四翼”的提出,让人们明确了高考改革的方向,明确了国家教育价值取向是以生为本,人人成才,新的教育观念是提供“适合的教育”,育人模式也调整为培养多样化人才,实现教育现代化。
前三批高考改革省份选课情况
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出现了许多新的变化,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是取消文理分科,而是采取学生自主选择三个学科进行学习的方式,增强了选择性。仔细分析,“自主选择”可以概括为:选课、走班、管理、评价。选课是目的,实现选择性,走班是形式,落实选择性,管理是手段,保障选择性,评价是促进,提升选择性。
教育部2010年出台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探索多种培养方式”;推进分层教学、走班制、学分制、导师制等教学管理制度改革。
“选课走班制”作为一种新型学习组织方式,不仅符合新课改提倡的教育精神,也已被境内外的教育实践证明是一种科学、有效的学习组织方式。
北京十一学校是中国最早实行选课走班制的学校之一。在运行之初,学校共有学生4174名,有4174张独一无二的课程表;走班选课后,学校共有1430个教学班,每个班人数不超过24个。通过对国家课程的校本化,共开发出265门学科课程,开发分层、分类、综合、特需等不同类别的校本教材400余本;改建学科教室271间,把1200多类图书、1000多种实验器材引进教室;共开设69门职业考察课程,分属30个行业,帮助学生厘清职业目标;共设立272个学生社团,其中公益慈善类有30个,商业经营类有13个,开创了中国教育的一个崭新领域。
2014年,央视曾详细报道过北京十一学校改革的成功经验——分层教学、走班选课、取消行政班、设立学科教室、实施导师制、实行学生自助管理等,为新高考改革树立了一个范本。
截至目前,国家已经分三个批次进行高考试点改革,2014年启动第一批次改革,试点省份是浙江与上海,分别试点“七选三”与“六选三”;2017年第二批改革的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均选择了“六选三”;2018年第三批改革的8省市同时采取了“3+1+2”模式,预示着学校对选课走班的新认知。
无论“七选三”“六选三”,还是“3+1+2”,都不可避免要直接面对选课走班这个课题。北京十一学校为高考综合改革提供了可以借鉴的选课走班模式,各省份各学校根据不同的省情、学情进行了有效优化。以下几种选课走班模式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大走班(全选全走型):在同一时段,不同学科、不同层次的科目同时开课,学生源于全年级所有行政班,多种组合全科走班。这种走班是以北京十一中学选课走班为模本,各学校可以适当调整形式。
中走班:语文、数学、英语固定班级,选考科目实行走班。
小走班:语文、数学、英语固定班级,选考科目尽量固定,固三为主体,固二走一为辅助(定二走一型);或者固定语数英行政班,其他学科全部采取固二走一方式。
不走班(菜单组合型或者套餐制):确定几种固定组合,压缩瘦身的选科组合。
走班形式多样化,有的学校会根据校情及时调整,比如余杭某中学2014级是套餐制,2015级是全走班,2016级是小走班。
2014级入学的浙江、上海考生在各学科选择方面相对比较均衡,其中,浙江各学科选学的学生比例分别为:物理35.73%,化学49.27%,生物49.99%,政治41.54%,历史44.54%,地理48.18%,技术30.76%;上海各学科选学的学生比例分别为:物理39.3%,化学48.41%,生物54.76%,政治36.15%,历史49.68%,地理71.67%。因此,浙江和上海学生在选课走班运行过程中相对比较平稳。但是,部分学校在选课过程中采取了“田忌赛马”的战术,把本校竞争力不强的个别学科实行选择性放弃。因此,从2015级入学的学生开始,无论家长还是学生甚至学校,对选课都有了更深入的思考,先行试点的浙江、上海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弃物理”现象。由于物理科的选课人数低于近五年高校授予的理学、工学学位学生数,因此,两省市纷纷发布物理最低保障基数,以此保障物理科目赋分公正。比如浙江省公布:一旦物理科目某次考试赋分人数少于保障数量,就启动保障机制,以保障数量(6.5万)为基数从高到低按规定比例等级赋分。学科保障机制的出现,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高考综合改革的进程并非一帆风顺。
在改革的重要关口,2018年1月,教育部出台了《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要求指引》,明确了高校各个专业在招生时需要考量高中学生具备的学科基础,尤其是理科工科许多专业明确了物理化学学科的选择必要性。这个文件的出台,极大调整了学生的选课思路。大数据分析,北京、天津、山东三个省市的选科情况,北京:物理57%,化学74%,生物48%,政治31%,历史40%,地理69%;天津:物理45.45%,化学61.97%,生物64%,政治30.21%,历史45.07%,地理53.29%;山东:物理39.52%,化学49.79%,生物57.83%,政治35.34%,历史49.61%,地理67.86%。上述选课数据表明,国家出台的本科专业选课指导文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017年开始启动的第二批高考改革试点省市——北京、天津、山东、海南在选课方面均选择了六选三模式。选择六选三模式的原因是:因为组合开设20种比开设35种要容易操作。各学校对2017级入学的学生如何选课、如何走班都在结合校情进行探索,怎样才能使教学效果更加有效。各学校在满足学生个人意愿的情况下,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选课走班。随着时间的推移,因为各省市办学条件不同,管理水平不同,很多高中学校从管理角度出发,开始逐步采取保守式选课,学校指导学生选课,但不走班,即开始逐步向套餐制选课模式过渡。当然,各学校的师资水平和校舍条件等因素,也是学校实行选课而不走班的重要原因。
2019年4月23日,第三批高考综合改革的八省市同步召开新闻发布会,将选课走班的选科模式改为“3+1+2”模式。这个新的选科模式能够得到推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对重要学科(物理)的保障,选课组合(12种组合)减少给基层学校减轻压力等,总体而言,这样的调整是改革进行到一定程度的必然产物。
由于第三批改革省份选课组合降低为12种,学校组合开设不存在大问题,由于吸取了前面两批改革省市的经验与教训,在各省市可以看到套餐制的选课走班方式已经逐步成为许多学校的首选。
综上所述,一、二、三批改革省份在选课走班过程中出现了许多不足:师资配备不足,各学校各学科老师或过剩或稀缺问题严重;教师考核困难;备课组活动困难;同学科教师的教学对象不均衡;班级学生性别不平衡,学生数量不平衡,各学校所开始的组合套餐越来越少等。
江西新高考选课走班的建议
江西省作为第四批高考改革的省份,面对全新的高考模式,需要做出最有效的应对。根据一、二、三批改革省份的选科走班经验,现对江西省选课走班提出以下建议:
(一)有序开展选课走班
选课走班运行是学校顶层要设计的内容,一定要充分考虑各个学校的师资力量、历史传统、优势和劣势等因素。学生在各科成绩比较均衡的情况下,尽量选择学校教学力量较强的优势科目。
选什么科目很重要,但选择的依据不是学生本人可以省力,而是能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潜力,能不能为将来大学所学的专业打牢根基,为自己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校应该遵循行政班教学班一体化最大、走班人數最少化原则,循序渐进地开展选课走班,组织学生多次选课并确定最终组合。学校可以将高一阶段的大型考试作为一次选课的节点,在参与联考的过程中,同时设立选课和职业生涯规划答卷。
学校要在高一阶段进行多次选课调研,调研的目的要明确,比如可以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次:兴趣盲选——自由选择,标记兴趣;第二次(期中):理性初选——理性思考,确保优势;第三次:生涯慎选——生涯规划,总评优先;第四次(期末):专业引选——志向引导,成人成才;高一下学期进行两次调研:第五次:家庭合选——寒假确定,开学成型;第六次(期中):初心定选——确定组合,发展初心。通过多次选择,让学生熟悉选择的过程,引发思考,坚定决心。建议合格考之后进行选课走班试运行,运行两周后,再给所有学生一次调整的机会,为每一位学生搭建了发展阶梯。
(二)学校有效指导学生选课
1.“立德树人”坚守教育初心
众所周知,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是要为培养素质全面的人,培养为国家建设发光发热的优秀人才,取消自主招生,推行强基计划就是具体体现。强基计划目的是选择立志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综合素质优秀或者基础学科拔尖的学生。培养高顶尖学生,必须坚持立德树人核心理念。
2.生涯规划探明未来方向
生涯规划作为新高考的配套应运而生。未来从事什么职业,大学学习什么专业,这些都可以先落脚于选科组合。
例如,中山大学对医学类专业要求,必须是物理+化学+生物。如果将来想报考该校医学类专业,就得把以上三门学科拿下。新的选科规则让学生更好地扬长避短,但不能贪图一时的安逸,否则将来在大学里跟不上、受限制。
高考选科制度,意味着鼓励学生提前思考未来,所以,在专业选择上建议学校和家长们多关注高校教学评估结果。教育部历次学科评估中,各大高校排名第一的学科往往受到极大关注。在前四轮学科评估中,国内高校共有39个一级学科(含由原来的二级学科所分列出的部分一级学科)名列前茅,包含文、理、工、农、医等五大学科门类。其中,北京大学有6个一级学科连续四次都排名第一。中国人民大学共有5个学科历次均排名第一位。清华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分别有4个、3个学科排首位。中国海洋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等各有两个“最强学科”。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等15所高校各有一个“最强学科”。这些对于高中学生选科走班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3.高校选科查准专业要求
老师要指导学生全面了解各高校专业,通过网络搜索、专家咨询等多种方式,了解各高校专业开设哪些课程,了解所开课程与高中各学科有何关联,高校毕业后的就业前景如何。
2018年出台的《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要求指引》是学生选课的参考文件。为了更加适应学生实情,这个文件会实时更新。在2020年山东新高考第一年,公安院校分数线爆冷走低,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投档线只需449分,仅仅是山东的一段线,还竟然缺额3人,因为该校限选政治科目且限招男生;山东警察学院缺43人(史上首次)同样是限招男生;另外,中国刑事警察学院缺额6人,南京森林警察学院缺额31人。主要是几个原因:限选政治,限招男生,有较为严格的体检面试政审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