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市城区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研究
2021-02-15朱文博
朱文博 田 瑞
(山西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山西 太谷 030801)
0.引言
地图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伟大创举,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文化的载体。地图具有科学价值、社会价值、法理价值、军事价值和文化价值[1]。地图文化是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社会(政治、经济、人文)的地图所承载的特殊文化形态,是地图“科学—技术—工程—产业”知识链和地图“资料(数据)获取—处理(生产)—应用”产业链实践过程中创造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的总和。王家耀院士在2017年底推崇地图文化事业,提出在时空大数据时代,将传承、创新和发展地图文化作为地图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大数据时代,地图的实时动态性、主题的针对性和多样化、内容的复合性、表现形式的个性化、应用的泛在化等必将成为可能[2,3]。
作为首批列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城市,大同市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大同是北魏都城和辽金陪都,战国时期属赵,北魏建都,唐置云中郡和云州,辽于今大同城建西京。北魏时期,由于其宗教文化发展较快,使得其名胜古迹具有强烈的民族色彩和宗教色彩。特有的地形特征、社会活动方式、多元文化的相互融合,造就了大同独有的塞外文化。作为与少数民族相通的交接点,形成了包容和睦的文化特点,孕育出与众不同的历史文化、宗教文化以及民俗文化等。
本文针对大同市的历史文化特色,侧重于表达元素和地图风格的设计,将具有文化特色的地物抽象成个性化的地图符号,采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色彩进行风格渲染,探讨了大同市城区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思路、设计内容和设计方法。基于图幅设计、符号设计和色彩设计进行地图设计和实践,实现了地图设计在历史文化专题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实际意义。
1.设计思路
在文化基因理论中,城市历史文化发展中存在某些文化基础,其作用与生物学中的“基因”在生物遗传中的作用类似,具有自我复制、遗传和变异的能力。“文化基因”在文化的产生、发扬和发展中呈现出多样性、多向性和选择性等,使得城市在历史发展过程中表现出与其他城市不同的状态、内容及价值,对于城市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古城复兴理论将城市文化分为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及民俗文化三种文化类型[4,5]。
本文将地图中的表达元素划分为历史文化元素、生态文化元素和民俗文化元素三个方面,形成“文化地标—分布格局—民俗场景”的设计思路(如表1所示)。其中历史文化元素以历史文化地标为主,如,古城墙、鼓楼、华严寺等;生态文化元素以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格局的抽象表达为主,即以古城墙为中心轴线的城区主要道路分布图;民俗文化元素以传统美食文化为主要表达对象,旨在呈现具有区域文化特色的民俗文化场景。
表1 地图表达元素的设计思路
2.设计内容
历史文化地图是由文字信息与文字信息之间、文字信息与街巷道路之间、道路与道路之间、城市与文字信息之间的配置、排列、联系与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具有层级结构的整体。
本文根据大同市的历史文化背景,形成图幅、符号、场景、色彩的设计方案。在图面布局中,将大同古城墙位于中心位置,并将其作为主要设计元素;绘制城区主要道路分布图,并进行风格设计;将城区的地标古建筑加入其中,进行风格渲染和符号设计;配以相应的民俗文化场景;对重要历史文化景点进行文字介绍;进行图面配置,编绘大同市城区历史文化地图。设计内容(如图1所示):
图1 设计内容
3.设计方法
地图图幅、地图符号、地图色彩是文化地图极具艺术创造的活力元素[6]。历史文化地图的创作丰富多样,将地图中的传统元素加以创新,设计出反映大同市历史文化的地图作品。
3.1 图幅设计
在图面构图时,应遵循统一协调的原则,既要达到各个地物要素的配置均衡,又要突出地物之间的层次结构;在进行视觉层次的组织时,要注重大众的读图心理,在地图上构建不同的多层次平面,利用不同的表示方法、视觉形态和图解手段,使得同一视场内的地图要素形成不同的感受层面。通过地图图幅的平面设计,综合考虑地图符号的形状、大小、结构及颜色等方面的显著差异,以此来形成多层次视觉平面。
本文围绕“文化地标—分布格局—民俗场景”的设计思路进行图幅设计(如图2所示):
图2 图幅设计
以大同市古城墙内外的历史文化景点作为主要图幅要素,位于图幅中心位置,在绘制过程中,重点突出城区古城墙、城墙内道路、古建筑的空间分布格局,以绿地作为填充符号,使得图面丰富,突出地物之间的层次性。在图幅两侧,辅以历史文化景点的内容介绍,旨在表达其重要的历史文化信息,使读者充分了解城市的历史文化传承。
在图幅底部进行场景绘制,通过插入该地区独有的历史文化场景,表现该区域的地域文化特色。左上方为地图标题,右上方为地区文化标志物,起补充说明的作用。
3.2 符号设计
符号设计以地图主题为出发点,考虑如何以具象的形式使读者快速了解地图内容[7]。通过视觉变量的不同组合,形成符号之间的视觉差异,从而构建符号之间的层次性,有效地传递地图所表达的信息。
以本文的主要地物符号为例(如表2所示),符号设计遵循以下原则:
表2 符号设计实例
(1)层次性。以符号的形状、尺寸和色彩作为视觉变量,体现图面中符号的视觉层次。将重要历史文化景点的符号采用形象生动的具象符号表示,以其本身的古建筑外观形态进行艺术绘制,并对地图符号的大小和色彩进行重点设计和显示,包括大同鼓楼、华严寺、善化寺、文庙等;对于古城墙进行特殊设计,增强其在视觉上的认知力和吸引力;对于次一级的历史文化景点,如雁塔、九龙壁、魁星阁等,在保证其外观特征的基础上进行相对简化绘制;对于再次一级的历史文化景点,绘制个性化的简化符号进行表达,如释迦遗像、纯阳宫等。对于民俗文化场景,采用艺术手法进行单独绘制。地物定位点及县区行政中心形状采用几何图案和简单图案;绿地、植被等信息采用几何图案;
(2)相似性。通过符号变化可以将地图内容类别表达出来,例如,道路符号属于同一类别,均使用线状符号表示,可通过线条的粗细、单双线的变化表现其等级关系;
(3)简洁性。抽象符号多用各类几何图案组合而成,符号简单并具有象征意义,如绿地符号、道路符号、建筑物符号;具象符号根据文化实物进行艺术加工,加以抽象,针对不同的历史文化景点,以表现其古建筑的外部形态特征和色彩特征为重点,简化其次要的外部形态特征。
3.3 场景设计
民俗文化元素采用多场景绘制的方法进行设计。在主题内容上,将大同市的“传统美食”与“民俗文化”相结合,选定“雁北粗粮”“刀削面”“羊杂粉”三个民俗场景进行表达;在色彩设计上,选用与主图色彩一致的棕色系、灰色系和土黄系进行绘制,以突出当地民风淳朴、粗犷、厚重的城市文化和气质;在叙事手法上,采用并叙的叙事手法,将三幅不同的场景同时编排,将读者带入一系列同质性的叙事空间和场景氛围中。
3.4 色彩设计
在色彩设计中,通过色彩的强度变化和对比度,使图面要素呈现出不同的视觉层次;通过色彩的明暗和纯度的变化,体现地图要素的层次性。地图底图的用色中,应采用较弱的黄色或白棕色;在地图符号等相邻要素的用色中,常采用邻近色相或色调,使画面衔接过渡自然,避免生硬感。
作为城市标志的建筑物,蕴含着地方性色彩,体现了城市的文化和气质内涵。历史文化元素中遗留最多的是寺庙,在设计底图背景时选用黄棕色系作为主色调,旨在突出其深厚的文化底蕴。
大部分古建筑采用灰色系和棕色系,如,鼓楼、城墙等;重要景点采用突出的红色系和黄色系,以提升其视觉层次,如,华严寺、雁塔等;城区内的其他地物多采用青黄系和蓝绿系,如,绿地、植被、一般建筑物等。
4.设计结果
本文设计结果(如图3所示):
图3 大同市城区历史文化地图
5.结束语
本文以“文化地标—分布格局—民俗场景”为地图设计思路,将地图中的表达元素划分为历史文化元素、生态文化元素和民俗文化元素三个方面,为历史文化要素的解构和地图表达对象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
从大同市特殊的塞外文化、民俗文化等角度出发,筛选和定位出具有代表性的历史文化要素作为主题表达元素。在历史文化元素的选取中,选取大同古城墙、鼓楼、华严寺、文庙、雁塔、九龙壁等标志性地物;在生态文化元素的选取中,根据大同市以古城墙为中心轴线的道路分布特征,采用将主城墙进行特殊符号的具象表达,对城区其他道路进行简化表达的方法,凸显并界定出其地理空间形态;在民俗文化元素的选取中,将传统的美食文化作为具体的场景化信息,采用并叙的叙事表现手法,呈现出生动活泼的民俗活动场景,加深读者在感性层面上对其民俗文化的理解和感受。
本文侧重于表达元素和地图风格的设计,将具有文化特色的地物抽象成个性化的地图符号,采用具有传统文化特色的色彩进行风格渲染,通过图幅设计、符号设计、色彩设计、场景设计等环节,说明了历史文化地图表达策略制定的方法和过程,对于历史文化地图的设计方法具有一定的普适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