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及我国出口企业应对机制分析
2021-02-15薛燕
薛 燕
(淮阴工学院 商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1)
经济全球化是大趋势,但逆全球化趋势也在发生,这就意味着我国的出口并不总是顺风顺水,虽然在多边贸易谈判下,各国关税税率在逐渐降低甚至取消,传统非关税壁垒也在持续减少和规范,而一些新型的更为隐蔽的国际贸易壁垒正被发达国家所用。发达国家试图将劳工标准和国际贸易挂钩,并在实践上采取了形式多样的具体措施,以期达到促使发展中国家提高劳动标准的目的,从而实质上形成了壁垒,即蓝色贸易壁垒。2020年12月2日,美国国土安全部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宣布对我国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及其下属实体生产的棉花和棉织品发布预扣令,禁止相关产品进入美国,理由是兵团“存在强迫劳动”, 截止2021年1月,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已扣留了43批次超过200万美元新疆制品的货物。2021年3月24日,H&M抵制我国新疆棉花的新闻再次爆出,此次禁令的范围从兵团棉花延伸到了新疆棉花,影响面扩大。由此可见,蓝色贸易壁垒对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发展中国家影响较大,而像我国这样的制造业“世界工厂”更是首当其冲,这就决定了我国出口企业必须积极应对,在相关机制等方面不断地健全、优化。
1 蓝色贸易壁垒定义及特点
1.1 何为蓝色贸易壁垒
作为国际贸易领域的专门术语,蓝色贸易壁垒的概念理解具有多维、多样的特点,有的认为它是从劳动者的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出发而采取的保护措施,有的则认为是某些发达国家打着保护劳工权益的幌子,在国际贸易实践中设置严苛的劳工标准和社会责任标准,从而变相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事实上保护国内市场的贸易保护主义行为。但不管怎样理解,它总是依据社会条款而产生的,是对国际公约中事关劳动标准、劳动待遇、社会保障、劳工权利等部分内容的总称,其核心内容是SA8000标准。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 International Standard),也被称为社会责任标准,具体涉及劳工标准(童工、强迫性劳动、自由权、歧视、惩戒性措施等内容)、工时与工资、健康与安全等。可应用于全球各地、所有行业、不同规模的公司,该标准的宗旨在于,保证所有供应商所提供的产品,都能够符合社会责任标准[1]。
1.2 蓝色贸易壁垒的特点
随着传统贸易壁垒(即关税壁垒和传统非关税壁垒)的逐步失灵,作为新贸易壁垒的蓝色贸易壁垒越来越多地被发达国家用于贸易保护中。在其具体应用实践中,蓝色贸易壁垒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2.1内容的合理性
仅仅从内容角度看,蓝色贸易壁垒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是SA8000标准,其主要内容在于为劳动者的相关权益提供一定保障,比如,改善劳动者的工作条件,提高劳动者的待遇及相关权益等。这些内容一定程度上凸出人的价值、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从而使蓝色贸易壁垒相应地体现出人道主义精神,这同现代社会发展趋势是相一致的,也是其实际运用过程中比较容易获得认可的方面。
1.2.2形式的隐蔽性
传统的贸易壁垒,比如关税壁垒,往往是政府执行,具有一定强制性。蓝色贸易壁垒的根源则是社会条款,社会条款并非法律文件,它旨在规范企业道德行为,对改善企业劳动条件和保障劳工权益有一定帮助[2]。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比如,在接受客户指定的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或所在工厂进行审核时,审核的标准难以量化,使得审核容易带有主观性,进而为贸易保护者所利用,成为抵制商品进口的手段,且形式上较为隐蔽。
1.2.3牵涉的广深性
作为一种新的贸易壁垒,与传统贸易壁垒不同的地方在于,蓝色贸易壁垒强调生产过程中必须关注人的各种权利和权益,而生产过程则包括了产品加工的诸多中间环节。目前,我国企业遭遇的蓝色贸易壁垒,在形式上主要有两种,一是被要求接受国外客户指定的第三方机构对工厂进行审核,二是被要求通过社会责任工厂(或企业)认证;在审核或认证过程中,任何一个环节不符合相关规定,都可能造成订单被取消,进而导致出口受阻。更有甚者,有些认证机构不仅要求相关企业符合社会责任标准,还要求其供货商乃至更上一级供货商也要达到相关标准。由此可见,蓝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力,在面上较为广泛,在点上较为深刻。
2 蓝色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及影响分析
作为蓝色贸易壁垒的核心,SA8000标准的设置,对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产生相当重要的影响,主要体现为短期内的贸易抑制效应和贸易转移效应,以及中长期的贸易促进效应。
2.1 蓝色贸易壁垒的贸易效应
2.1.1贸易抑制效应
假设国际市场上只有两个国家,一个进口国,一个出口国。短期内,由于蓝色贸易壁垒的存在,出口国企业被要求接受国外客户指定的第三方机构对工厂进行审核,或者企业被要求通过社会责任认证等,这些都会造成出口国企业成本上升,从而使供给发生变化。具体如图1所示。
图1 短期内的贸易抑制效应
图1中,假设设置蓝色贸易壁垒之前,国际市场均衡价格为P0,出口国的出口量为Q2-Q1,即X1,在进口国设置蓝色贸易壁垒后,出口国企业由于成本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同时供给弹性变小(供给弹性的变化幅度,取决于进口国所设置蓝色贸易壁垒的严苛程度,越严苛,供给弹性就越小,极端情况是导致供给无弹性,如供给曲线变为S2)。当然,还需区分出口国是大国和小国的情形,即出口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份额的大小:出口国若是小国,其进出口的变动并不会影响国际市场的价格;出口国若是大国,其进出口的变动则会引起国际市场价格变化。如图1右图所示的国际市场,若是小国,国际市场价格不会发生变化,仍为P0,图1中出口国国内市场的供给曲线由S0变为S1,出口国的出口量变为Q2-Q3,即X2,X2小于X1,减少的出口量即为出口国所受到的贸易抑制效应。若是大国,国际市场的价格会由于国际市场供给曲线左移,出现价格上升,即由P0上升为P1,出口国国内市场的出口量变为Q4-Q5,即X3,可见,蓝色贸易壁垒对大国的贸易抑制效应比小国要小。此外应该指出的是,贸易抑制效应很大程度上还取决于出口国对进口国的依赖程度,具体体现在进口需求弹性和出口供给弹性上。
2.1.2贸易转移效应
假设国际市场上有三个国家,一个进口国,两个出口国(出口国1和出口国2),出口国1是发展中国家,容易受到蓝色贸易壁垒的影响,出口国2则为另一发达国家,由于发达国家间劳工标准相似,所以,可以假设蓝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国2的出口没有影响。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贸易转移效应
由图2可见,设置蓝色贸易壁垒之前,假设国际市场均衡价格为P0,出口国的出口量为Q1-Q2,即X1,在进口国设置蓝色贸易壁垒后,出口国1的企业由于成本增加,供给曲线向左移动,同时供给弹性变小,供给曲线由S0变为S1。不妨进一步假设出口国是贸易小国,即出口量的减少并不会改变国际市场价格,国际市场价格仍为P0,在新的供给曲线S1下,出口国1国内市场的均衡价格变为E2,高于出口国2的均衡价格E1,出口国2在此商品的出口价格上显然更具优势,造成出口国2国内市场的供给曲线右移至S2,出口量由原来的X1 增加到X2,可见,贸易量由出口国1转移到了出口国2,即贸易转移效应。
2.1.3贸易促进效应
从中长期看,出口国企业为了应对进口国所设置的蓝色贸易壁垒,积极改善劳工条件,取得相关认证,在国际市场上可以获得更好的声誉,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更容易获得国外客户的认可,出口也会更有优势,从而使供给得以增加[3]。具体如图3所示。
图3 中长期的贸易促进效应
由图3可见,对出口国而言,在中长期层面,供给曲线发生右移,可能超过S曲线到达S2,而取得相关认证后的产品更易获得消费者认可,需求曲线右移至D1,达到新的均衡点。假设出口国为小国,设置蓝色贸易壁垒的前后,国际市场价格皆为P0,设置蓝色贸易壁垒之前出口国的出口量为(X1+X2),而设置蓝色贸易壁垒之后的短期内,出口量为X2,中长期则变为X3,毫无疑问X3 大于X2,即贸易促进效应。
2.2 蓝色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的影响分析
综上理论分析不难看出,进口国设置的蓝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国企业的影响,集中在企业成本增加、贸易量减少、国内企业产品对外吸引力下降以及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安全隐患等方面。
2.2.1企业成本增加,产品竞争优势下降
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产品大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其优势主要体现在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上,而蓝色贸易壁垒的设置则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这种优势。出口企业为了突破贸易壁垒:首先需要改善劳工条件,相应的成本投入是必须的;其次若要取得社会责任工厂(或企业)认证,就需要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再次,多数出口工厂还要接受国外客户指定的第三方机构的审核,有的工厂每年要接受各类审验多次,更有甚者每年达到20多次,这就要求企业配备专业团队来应付各种审核,验厂费用无疑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也随之增加,从而降低出口企业在国际市场的竞争优势。对于美国以“强迫劳动”为由对相关进口商品实行扣押的情况,对已扣押商品,要么把被扣押商品转运到非美地区,要么在三个月内通过向美国海关提交相关材料证明货物没有使用“强迫劳动”来生产。如果三个月内既没有转运也没有提供证明材料,美国海关将会销毁该货物。无论是哪一种情况,都会大大增加出口企业的成本,甚至造成重大经济损失。
2.2.2企业出口量减少,贸易发生转移
自上述贸易效应分析可以看出,在短期内,进口国所设置的贸易壁垒,对出口国出口企业的影响,主要体现为贸易抑制效应,即出口量减少,由图1可见,出口量从设置贸易壁垒前的X1下降到设置贸易壁垒后的X2。另一方面,由图2可见,因为贸易壁垒的设置,进口国由原先从发展中国家进口商品,转而从其他发达国家进口,即出口国2的出口量由原来的X1 增加到X2,意味着贸易转移现象的发生。在发展中国家的出口中,最易受蓝色贸易壁垒影响的,莫过于生产劳动密集型产品的企业,因为它们往往是中小企业居多,而且员工众多,在劳动环境、安全生产以及劳工权益等方面存在较多问题,尤其是那些还没有取得相关认证的企业,往往会流失大量国外订单,导致贸易受阻。比如,新疆棉花事件中,H&M、阿迪达斯、优衣库等品牌对新疆棉花进行抵制,理由是“强迫劳动”“侵犯人权”。新疆出口的棉产品主要是棉纱线和棉机织物,此次抵制将对这些产品的出口产生直接影响,因此抵制新疆棉花的短期影响是减少新疆棉花及相关棉产品的出口量,长期影响则是让中国纺织出口企业、东南亚纺织企业减少甚至不再使用新疆棉花,尤其是一些代工企业,在做加工贸易时可能被要求禁止使用新疆棉花,从而使贸易发生转移,即原来从中国新疆进口棉花转移到从美国、印度等国家进口。
2.2.3出口企业产品的对外吸引力降低
蓝色贸易壁垒对出口企业的影响,不仅仅限于成本增加和贸易转移,还有更为深远的影响,比如SA8000标准的推行,将使发达国家的消费者产生消费偏好,即更倾向于购买通过SA8000认证、承担相应社会责任等企业所生产的产品,同时,欧美发达国家也可以借此突出和发展中国家产品的差异,从而提高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入发达国家市场的准入门槛,因此,蓝色贸易壁垒的实施将很大程度上减少发展中国家出口产品对发达国家消费者的吸引力,从而一定程度上降低出口产品的竞争力。
2.2.4出口企业经济安全隐患增加
出口企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要申请SA8000认证,在此期间,需接受第三方认证机构对企业规章制度、人事记录,甚至合同、报价、工资等内容进行审核。这其中易产生一些问题,如认证公司的从业人员对标准的条款解读不一致,或者错误解读相关条款,除此之外,一些认证公司的从业人员是否会遵守保密条款,或这些从业人员离职后很有可能去相关出口企业的竞争对手企业任职,这将会到导致相关出口企业核心商业机密的泄露,这些都易使出口企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因此,蓝色壁垒的实施,增加了出口企业的安全隐患。
3 我国出口企业应对机制分析
综上分析,对我国这样以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蓝色贸易壁垒的影响相对较大,尤其对一些中小型制造企业的影响更大。比如,在服装纺织、玩具和鞋类等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上,我国具有一定比较优势,也是这类产品生产的大国,然而,即便我国企业在劳工权益等方面的重视力度愈益加大,但离发达国家要求的相关标准还有一定差距,所以我国此类产品的出口势必受到影响,同时我国在应对机制方面也应不断完善。
3.1 转移比较优势,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蓝色贸易壁垒对出口国影响的重要方面,就是削弱企业出口产品的价格竞争优势,这就要求企业转移比较优势,着力提高自身的综合实力。转移比较优势,是出口企业抵御价格竞争优势削弱影响的直接措施,而比较优势的转移,根本上又需依托企业综合实力的提升,特别是通过培育核心技术以提高产品的核心竞争力,从而使产品的竞争优势由原来的价格转移到核心技术上来,这就决定了我国出口企业必须聚力于提高综合实力[6]。若要提高出口企业的综合实力,相关企业就必须展开结构调整、进行技术改造,这就要求企业加大研发方面的投入,提高自主研发和技术创新的能力,抛弃曾经的“以量取胜”发展模式,努力开创“以质取胜”的崭新局面。
3.2 改善劳工条件,完善企业管理体系
首先,对我国出口企业而言,尤其是其中的制造型出口企业,虽然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高设备的自动化水平是必然趋势,但是一线员工仍是企业中最为关键的要素。因此,企业必须学习和借鉴SA8000等标准中的合理内容,改善员工工作环境,提高劳动者的待遇,从而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更好地服务于企业及其发展。其次,我国出口企业必须改变以往的发展理念,将企业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作为企业软实力的重要组成,并积极申请各类认证。当然,申请各类认证在短期内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然而信誉良好、社会责任感强的企业又更容易赢得国外客户的青睐,所以从企业的中长期发展来看,申请并通过相关认证,利于提高出口企业的对外贸易量,进而推动企业的发展[4]。
3.3 正确认识壁垒,建立立体预警机制
对SA8000标准在内的相关认证,我们必须形成正确认识,它们更多地是一些国外采购商、第三方咨询认证公司单方面推动的商业行为,并不具有强制性,有些甚至并未得到发达国家相关主管机构的认可,因此,我国出口企业对它们要有辩证的立场。尽管就其理念而言,社会责任标准体现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但其在现实中更多地表现出贸易保护主义的倾向,因此,除了提高社会责任意识、改善劳工权益,出口企业还要积极应对蓝色贸易壁垒,建立相应的立体预警机制[5]。比如,在我国目前应对蓝色贸易壁垒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出口企业可以与国外的进口商建立联合预警机制,将国外最新的信息反馈给国内企业,以便做好相关的防范措施。
3.4 建立认证体系,掌握行业标准制定权
我国应尽快建立自己的认证体系,从而掌握行业标准的制定权。在新疆棉事件中,针对美国常用的劳工标准之一的“强迫劳动”的做法,我国应该建立自己的可持续的棉花规范。如今,中国棉花及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但对于标准控制力不足。通过此次新疆棉花事件,可以推动我国高品质棉花认证系统的建立,一旦建立自己的认证体系,我国纺织工厂的产品不经过国内相关认证不能出口,同时,国外进入中国市场的产品也必须经过中国认证,从而掌握标准的制定权,认证权。不仅棉花产业如此,一些大型的服装品牌和产业链各个环节的企业,都应该关注技术导向的认证体系,从而加强我国对供应链的主导权,控制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