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紫苏籽粒性状及对品质产量的影响分析

2021-02-15商志伟杨仕梅张天缘王仙萍王文华

种子 2021年12期
关键词:含油量亚麻酸类群

商志伟, 杨仕梅, 张天缘, 徐 静, 王仙萍, 温 贺, 杨 森,张 恒, 田 飞, 张 品, 王文华, 沈 奇,

(1.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 贵阳 550008;2.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地植物资源保护与种质创新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贵阳 550025)

紫苏(Perillafrutescens(L.)Britt.)别名荏、苏麻、引子、桂荏、白苏、赤苏等,是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1-2]。紫苏原产于中国,至今已有2 000多年的栽培历史,在我国的华北、华中、华南、西南等地区均有分布,在印度、缅甸、日本、朝鲜、韩国等国家也有引种及种植[3-5]。中国药典记载紫苏叶、紫苏籽和紫苏梗均可入药,但未做种下变异类型的规定。我国从《证类本草》中就区别紫苏和白苏,前者叫苏,后者叫荏[6-7]。两者的种子特征,包括大小、颜色、硬度及脊纹均有较大差异[8]。紫苏籽形态特征是作为其种群分类的一个重要依据。此外,紫苏籽作为药材,归肺经,主要有降气化痰,止咳平喘,润肠通便等功效,用于治疗痰壅气逆,咳嗽气喘,肠燥便秘[9]。紫苏籽中还富含油脂[10],其油脂中α-亚麻酸含量可高达65%,是陆生植物中α-亚麻酸含量最高的物种之一[11],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抗血栓,影响脑神经视神经功能,抑制过敏以及免疫调节作用[12],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及经济前景。

鉴于紫苏种下变异及果实形态的多样性,而籽粒表型性状与其品质产量间关系的研究又一直缺乏系统性。因此,本研究对431份紫苏种质资源的籽粒表型特征及品质产量进行考察,通过相关性及聚类分析,获得籽粒表型性状与分类对品质产量间影响的依据,以期为紫苏籽的研究与应用提供指导。

1 材料和方法

1.1 材 料

431份紫苏为2010—2016年收集的国内各地及日本种质资源(资源来源地及分类情况见表1)。经贵州省农业科学院油菜研究所紫苏课题组鉴定,363份种质属于紫苏原变种(Pfvar.frutescens),68份种质属于回回苏变种(Pfvar.crispa)。

表1 431份紫苏籽粒来源

1.2 仪 器

分析天平(FA 2014 N型),显微镜(OLYMPUS SZX 9),数显谷物硬度仪(浙江托普云,GWJ 1);标准色卡;近红外分析仪(FOSS)。

1.3 方 法

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于2017年3月中旬统一播种,直播定苗,每穴1株,行距40 cm,窝距30 cm,小区面积20 m2,重复3次。

收获种子后进行种子表型考察及品质性状分析。

千粒重:随机选取1 000粒称重,重复3次,取平均数。

籽粒大小:取10粒并排一条直线,钢尺测量,重复3次,取平均值。

籽粒硬度:取5粒种子,采用数显谷物硬度仪进行测量,取平均数。

籽粒含油量及α-亚麻酸(C 18:3)含量:采用近红外光谱测定。

单株产量:随机选取5株植株,测定其种子产量,取平均值。

种皮颜色:选择代表性颜色的果实,采用标准色卡核对果皮颜色色号,再合并成一种颜色类型,所有果实样品可以区分为4种颜色,分别赋值:1为褐色,2为白色,3为灰色及4为其他;其中,其他包含花色,粉色,黄色,绿色等。

脊纹高度:在显微镜下观察果实外表纹路,脊纹显著高出果皮,为高脊纹,赋值为1;脊纹略高于果皮或不明显,为低脊纹,赋值为0。

1.4 统计分析方法

数据统计采用SPSS 19.0软件。形态特征量化后采用R语言包采用k-means法进行聚类及主成分分析。

2 结果和分析

2.1 特征分析

对供试样品籽粒的千粒重、大小、硬度、含油量、α-亚麻酸(C 18:3)含量、单株产量、种皮颜色、种皮表面脊纹高度等8个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见表2)。结果表明,除种皮颜色、种皮表面脊纹高度以外的6个指标中,变异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单株产量、千粒重、硬度、含油量、籽粒大小、α-亚麻酸含量。其中籽粒单株产量变幅变异系数最大,为0.838,变幅为0.2~65.371 g。α-亚麻酸的变异系数最小,仅为0.092。种皮颜色中,346份(80.278%)材料的种皮为褐色,44份(10.209%)种皮为白色,24份(5.568%)种皮为灰色,还有17份(3.944%)种皮为黄色,黄粉及绿色等颜色。种皮的脊纹有367份(85.151%)为低脊纹,64份(14.849%)为高脊纹。

表2 紫苏籽粒形态特征

通过相关性分析(表3)发现,紫苏籽粒千粒重与籽粒大小呈显著正相关,即表现为千粒重越大的籽粒大小也越大。两者均与硬度呈显著负相关,即表现为千粒重小,籽粒小的种子硬度越高。种皮的颜色与千粒重及种子大小呈正相关。种皮脊纹与千粒重、籽粒大小及颜色呈正相关。由于种皮颜色和脊纹均为赋值数据,其表现相关性规律还需进一步分析。籽粒品质中,α-亚麻酸与千粒重、颜色呈正相关,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不显著。而含油量与千粒重,种子大小均呈显著正相关,与硬度呈现显著负相关。即表现为千粒重大,籽粒大,硬度低的种子含油量较高。产量性状中的单株籽粒产量与千粒重、籽粒大小呈显著正相关。总之,从分类特征看,紫苏类型与千粒重、大小、硬度、颜色、脊纹及含油量均有显著相关性。

表3 紫苏籽粒形态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综上所述,籽粒千粒重、大小、硬度与籽粒含油量品质相关性较高,因此可通过籽粒表型选择作为品质育种初判指标。产量与品质性状也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暗示选育产量及品种均优良的紫苏种质的可能性。

2.2 聚类分析

以产地、千粒重、大小、硬度、颜色、脊纹、亚麻酸含量、含油量等为籽粒特征,用k-means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见图1,紫苏资源可分为两个主要类群。Ⅰ类群主要由回回苏变种及紫苏原变种的小粒种组成,籽粒平均千粒重1.619 g,平均粒径1.590 mm,平均硬度7.797 g,籽粒颜色除Ⅰ.11(来自北京及河北的材料)外,其余均为褐色,全部为低脊纹材料。含油量平均为29.753%,亚麻酸平均含量为56.041%,单株产量为14.519 g。Ⅱ类群主要由紫苏原变种组成,籽粒平均千粒重2.245 g,平均粒径1.830 mm,平均硬度3.276 g。

籽粒颜色多样性,种子脊纹主要为低脊纹,含油量平均为42.894%,亚麻酸含量平均为57.325%,单株产量为12.534 g。两个类群比较,Ⅰ类群为小粒种,硬度较高。Ⅱ类群为大粒种,硬度较低。Ⅰ类群含油量比Ⅱ类群低11个百分点,亚麻酸比Ⅱ类群低1个百分点,而平均单株产量比Ⅱ类群高2个百分点。

如图1,进一步分析,Ⅰ类群下又可分为两个亚类群,两个亚类群分别由3个组构成。Ⅱ类群下又可分为4个亚类群,其中,有3个亚类群均由3个组构成,一个亚类群由4个组构成。如表4,种皮颜色的多样性主要集中在Ⅱ.1亚类群及Ⅱ.24、Ⅱ.31、Ⅱ.43。如Ⅱ.11主要以花色、粉色、黄色、绿色等颜色为主,Ⅱ.12以白色为主,Ⅱ.13以白色及灰色为主。脊纹类型来看,Ⅱ.1亚类群为高脊纹,其余均为低脊纹。对每个组的特征进行分析,如Ⅰ.21由24个材料组成,均为贵州省来源的回回苏变种,平均千粒重仅为0.659 g,平均粒径1.160 mm,为供试材料中种子最小的组。其平均硬度3.725 g,亚麻酸含量59.229%,含油量31.502%,单株产量8.493 g。如Ⅱ.21亚类群,千粒重1.544 g,平均粒径16.227 mm,尽管种子大小居中,但含油量却达到49.957%,亚麻酸含量53.729%,是一组优良的高油种质。但其单株产量仅为7.501 g,还有待改良提升。Ⅱ.41亚类群,其千粒重为1.387 g,平均粒径14.467 mm,硬度5.652 g,尽管含油量为39.512%,但其单株产量可达到52.048 g,是一组优良的高产材料。

表4 紫苏种质组内特征分析

由此可见,通过籽粒特征进行聚类分析可以有效的对材料进行分类利用。如小粒种Ⅰ类群中含油量均较低,不宜作为油用资源。油用紫苏主要来源于Ⅱ种群中,主要有Ⅱ.21高油种质,Ⅱ.33为大粒且高油种质,Ⅱ.43为高产的种质。籽粒特征聚类与种质分类有一定的关系,如回回苏变种主要集中在Ⅰ类群中。但是种质来源地点与籽粒特征聚类关联不大。

2.3 主成分分析

将紫苏亚种类型8项农艺性状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后再进行主成分分析,如图2和表5结果显示,为了更好地呈现紫苏资源籽粒特性,文中仅提取主成分一和主成分二。第一主成分(PC 1)和第二主成分(PC 2)方差贡献率为33.8%和18.6%。根据每个形态特征在主成分上的特征向量分析,千粒重、种子大小、颜色、脊纹、含油量、亚麻酸含量及单株产量均在PC 1起正向作用,而硬度在PC 1起负向作用。千粒重、种子大小、含油量及单株产量在PC 2起负向作用,而其他指标,如硬度、颜色、脊纹、亚麻酸在PC 2起正向作用。因此回回苏种质,形态特征为小粒种、含油量低,主要集中在第一象限。紫苏原变种在坐标上分布情况较广,主要分布在第三、四象限,少量在第二象限。特征指标中,千粒重、种子大小、含油量及单株产量指向相近,并在第四象限发散,暗示这部分资源在大粒、高油及高产种质选育上较具优势。硬度与其方向相反,向第一象限发散,这部分种质较为坚硬。颜色与脊纹的发散方向与其基本垂直,两个指标对种质材料的选育干扰较小。

表5 紫苏形态特征在主成分上的特征向量

2.4 产地影响分析

鉴于以上分析未得到种质来源地点对籽粒特征影响的结论,进一步对供试资源采集地点,即来自14个省份获得的2个亚种的紫苏种子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6)发现,北方地区,包括北京、甘肃、河北、宁夏、吉林、辽宁地区主要以原变种为主要类型。甘肃地区种质籽粒大、千粒重大,而硬度较低,种子含油量也较高,亚麻酸含量略低。该地区种子颜色较多,高脊纹及低脊纹种质均存在。宁夏地区种子同样籽粒大,千粒重大,而硬度较低,种子含油量也较高,亚麻酸含量也较高。而同样以原变种为主的河北地区种子千粒重略小,硬度高,但含油量较低。晋中地区山西、山东、陕西、安徽地区也主要以原变种为主要类型。该地区种子籽粒大小、千粒重及硬度均属中等。4个省份相比较,山东地区亚麻酸含量最高,含油量最低;安徽地区亚麻酸含量最高,含油量最高;湖南与日本种质主要以回回苏变种为主,籽粒较小,千粒重小,含油量也较低;贵州地区两种类型均有,该地区原变种类型籽粒,千粒重、硬度均属中等。

表6 产地对紫苏籽粒指标的影响分析

3 讨论与结论

紫苏为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无论从叶片挥发油类型及种子含油量等有效成分,均显示出其种质广泛的多样性。对其种子特征进行梳理,判定种质分类与籽粒形态特征分类之间关系,明确籽粒性状对品质产量的影响,对紫苏鉴定及应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张琛武等[8]对55份中国产紫苏的果实形态特征(粒径、百粒重、颜色、硬度、表面脊纹高度)进行了描述和统计分析,经聚类分析将其分为6个大类,并从种群分类及化学型上对其进行归类分析,得到小粒、脊纹低、质地硬、黄棕色或深褐色的果实形态具有较大可能为药典规定的紫苏醛型(PA型)紫苏,且主要为回回苏变种。在其研究基础上,扩大研究的样本量,选择覆盖国内18个省以及日本的两大类型种质进行分析,获得如下结论,1)紫苏种质的多样性复杂,供试6个指标变异系数从大到小分别为单株产量、千粒重、硬度、含油量、籽粒大小、α-亚麻酸含量;2)籽粒千粒重、大小、硬度与籽粒含油量品质相关性较高,因此可通过籽粒表型选择作为品质育种初判指标。产量与品质性状也表现为显著正相关,暗示选育产量及品种均优良的紫苏种质的可能性;3)通过籽粒特征进行的聚类分析可以有效的对材料进行分类利用。籽粒特征聚类与种质分类有一定的关联,但是种质来源地点与籽粒特征聚类关联不大;4)主成分分析表明千粒重、种子大小、含油量及单株产量指向相近,并在第四象限发散,暗示这部分资源在大粒、高油及高产种质选育上较具优势;5)对供试资源采集地点分析,各区域种质受栽培环境及选择驯化的影响,资源具有一定的特征性。

通过对431份紫苏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品质产量及分类特点进行分析,建立了系统的紫苏籽粒表型聚类图谱。并通过分析,深入了解紫苏籽粒大小、千粒重及硬度等表型特征对其品质产量的影响,明确油用紫苏育种材料的来源,并筛选获得优异的组系。另外,籽粒千粒重及种子大小可作为品质育种的初判指标,且在育种中可选择兼顾大粒、高油及高产的育种目标等结论。该研究结果将为紫苏资源的深入开发及品质育种提供指导。

猜你喜欢

含油量亚麻酸类群
精料补充料中亚麻酸水平对奶山羊泌乳性能的影响
油菜高亚麻酸育种探析
高亚麻酸保健功能油菜新品系选育
甘肃民勤连古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土壤动物群落的组成及多样性
薏苡种质资源ISSR分子标记筛选及亲缘关系分析
棉子含油量的遗传特性分析
苗圃国槐林和沙棘林春季大型土壤动物群落格局差异
含油污泥的固化实验研究
α—亚麻酸及其分布
免耕玉米秸秆覆盖对大型土壤动物功能类群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