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治疗小儿脑瘫的临床疗效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2021-02-14黄晓波
黄晓波
脑瘫全称为“脑性瘫痪”,主要是指在婴儿出行前至其出生后1个月内,受多种原因影响使其在脑发育早期出现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患儿主要表现为运动障碍、姿势异常、智力低下、感知觉障碍、语言障碍和精神行为异常等症状[1-2]。近年来,随着二胎政策的开放,新生儿数量逐渐增多,其中脑瘫患儿数量也随之增加,已经严重影响到患儿身体健康,增加了其家庭经济及精神负担。目前,临床对脑瘫患儿多采取药物开展治疗,但仅应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3]。考虑到小儿的脑部发育速度较快,同时具备较强代偿功能和可塑性,因此加强脑瘫患儿的康复治疗工作也是改善其预后的重要措施之一[1,4]。为此,现对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瘫患儿共50例开展研究,分析予以该类患儿运动康复治疗对其康复效果和运动功能的影响,内容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将2018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脑瘫患儿共50例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1)均与《中国脑性瘫痪康复指南》[5]中有关小儿脑瘫的诊断标准相符。(2)年龄15个月~7岁。(3)均取得患儿家属知情同意并签署有关书面说明。(4)有完整的临床资料。排除标准:(1)存在小儿麻痹症、进行性肌肉萎缩症或者重症肌无力者。(2)存在小儿畸形者。(3)治疗依从性不佳中途退出研究者。(4)存在严重智力异常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中包含男16例,女9例。年龄15个月~7岁,平均(3.52±0.68)岁。体质量3.5~18 kg,平均(7.25±1.35)kg。疾病类型:痉挛型、混合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分别为13、6、3、3例。研究组中包含男15例,女10例。年龄15个月~6岁,平均(3.14±0.57)岁。体质量3.2~17 kg,平均(7.13±1.02)kg。疾病类型:痉挛型、混合型、手足徐动型、肌张力低下型分别为例11、7、5、2例。两组资料经对比提示P>0.05,有分组比较价值。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与简单的运动指导,运动训练内容包括立位平衡、肌力训练、体位转换、坐立训练等。训练时间在10~30 min,视情况不断增加训练时间,注意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对于脱离母乳患儿,应鼓励其开展吞咽咀嚼训练,帮助其维持正确的进食姿势。
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强运动康复训练治疗:(1)保持良好的体位,以防止其出现痉挛,实行康复运动时,需对运动障碍的肢体保持良好的肢体位置,如:上肢实行伸展动作,下肢微屈,为患者穿衣、翻身时切勿牵拉其上肢;乘坐轮椅时需注意防止上肢悬外。(2)核心肌力训练:协助患儿取平卧位,放平双手和双足,并拢下肢,鼓励患儿尽量使头部前屈,用双手触摸膝盖,收缩腹肌,来训练核心肌力。(3)肢体被动运动:首先根据患儿年龄和脑瘫类型的不同对其全身部位进行穴位按压,每个穴位按压时长在30秒左右,另外紧握患儿的双手将其轻轻上举,在其胸前位置交叉外展、下垂;然后将患儿双手手掌置于其膝关节底部,协助患儿进行屈曲、伸腿和抬腿等动作,每日反复训练10次。(4)肢体训练:对痉挛型脑瘫患儿帮助其充分伸展躯干,缓解肌肉的紧张和僵硬,采用手法按摩、刺激等方式进行四肢被动运动;对于手足徐动型患儿牵拉并伸展其已短缩的肌肉,抑制其上部躯干的肌紧张;对肌张力低下型患儿针对其肌张力低下的肢体开展练习,训练时注意力度,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预防患儿肌肉拉伤;同时对患儿的关节和肌肉进行按摩,以轻柔的手法牵拉患儿的关节,以强直的手法活动患儿的肌肉,以此制动患儿的关节。两组训练时间均为6个月。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治疗有效率:根据患儿临床表现将疗效分为显效、有效和无效三个等级,分别表示各项生理功能均接近同龄正常儿童,各项生理均有明显的进步,但仍然不及同龄政策儿童、各项生理功能不达上述标准。统计两组显效及有效例数占比均为最终治疗有效率[6]。(2)运动功能:分别于训练前和训练12个月后参考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价患儿的运动功能发育情况,主要分为A、B、C、D、E 5个区域,A区为卧位和翻身动作,共计17项内容;B区为坐立动作,共计20项内容;C区为爬跪动作,共计14项内容,D区为爬与跪能区,共计20项内容,E区为行走与跑跳能区,共计17项内容,分别以0分、1分、2分和3分表示无法完成、小部分可以完成、部分可以完成和全部都有可以完成,统计患者3个区域总分,比较两组间的差异[7]。(3)肌张力采用改良Ashworth量表进行评定。偏瘫上肢均以屈肌痉挛状态为主,简化量表评价标准,将0、1、1+、2、3、4级分别以0、1、1+、2、3、4分来表示,0级:无肌张力增高;1级:肌张力稍高,被动屈伸肢体时有“卡住”或突然释放感,或在ROM的最后出现很小的阻力;1+级:肌张力稍高,被动屈伸时肢体有时有“卡住”感,并在小于后1/2 ROM内一直伴有很小的阻力;2级:肌张力明显升高,在大于1/2 ROM内有阻力,但被动活动容易;3级:肌张力显著增高,被动活动困难;4级:受累肢体僵硬于屈曲或伸展位[8]。(4)中国康复医学中心脑瘫患儿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分数为0~100分,分数越高日常生活障碍越轻[9]。
1.4 统计学处理
全文数据使用SPSS 19.0软件计算,所有计量资料均符合正态分布,采用()表示,根据资料类型行统计分析,两个独立样本t检验,多个样本采用F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以P<0.05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研究组治疗有效率比对照组更高(P<0.05),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有效率对比
2.2 两组患儿康复前后的GMFM评分对比
两组训练前GMFM评分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后,均较本组训练前明显提高,其中研究组GMFM评分中A、B、C、D、E各区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儿康复前后的GMFM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患儿康复前后的GMFM评分对比(分,)
组别 时间 A区 B区 C区 D区 E区 总分研究组(n=25) 训练前 36.37±7.01 32.15±9.37 20.07±4.35 22.68±6.46 42.07±8.08 152.27±7.91训练后 45.31±6.98 46.88±8.60 30.05±5.08 32.57±6.07 62.09±6.97 215.07±7.80对照组(n=25) 训练前 33.77±8.90 33.22±11.14 21.88±4.15 21.08±7.14 41.68±8.11 149.77±7.98训练后 37.99±8.74 41.08±11.28 26.65±4.11 25.09±7.16 56.07±6.26 185.04±7.82 t组间训练前比较值 1.147 0.368 1.505 0.831 0.170 1.112 P组间训练前比较值 0.257 0.715 0.139 0.410 0.865 0.271 t组间训练后比较值 3.272 2.044 2.602 3.984 3.213 13.594 P组间训练后比较值 0.002 0.046 0.012 0.000 0.002 0.000
2.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对比
两组训练前肌张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对比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训练后,两组各指标与本组训练前相比均有明显改善,组内对比差异显著(P<0.05),并且研究组训练后肌张力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见表3。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对比(分,)
表3 两组日常生活能力和自理能力对比(分,)
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训练前 训练后 t值 P值 训练前 训练后 t值 P值对照组(n=25) 1.98±0.76 1.56±0.29 2.582 0.013 48.45±3.21 60.21±2.63 14.169 0.000研究组(n=25) 2.01±0.54 1.12±0.15 7.940 0.000 47.30±2.85 68.42±2.51 27.806 0.000 t值 0.161 6.738 - - 1.340 11.291 - -P值 0.873 0.000 - - 0.187 0.000 - -组别 肌张力
3 讨论
现代临床医学认为,脑瘫属于非进行性脑损伤综合征,易使患儿产生姿势异常、语言障碍和运动障碍等情况,对其智力和身体发育均造成严重影响,且患儿发病后,发生癫痫症状的几率较高,若早期未得到及时合理的治疗方式干预,将会对患儿的身心健康发育造成一定影响。尽早开展诊断、治疗和康复干预对提升脑瘫患儿疗效、改善其预后意义重大[10]。运动康复在脑瘫患者中有着良好适应性,通过该类训练能改变患者的健康行为,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同时能控制瘫痪症状的发展[11]。目前运动康复效果已得到临床充分证实,但具体的康复方法仍存争议[12]。
经研究证实[12],予以脑瘫患儿康复治疗能改善其进食、语言以及运动能力,提升家属的满意度。本次研究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加强运动康复,通过一系列核心肌群训练、盆骨底肌训练、腹直肌脊肌训练,结果显示:研究组在治疗有效率上比对照组更高(P<0.05),两组训练前GMFM评分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训练后,均较本组训练前有明显提高,其中研究组GMFM评分中A、B、C、D、E各区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显著(P<0.05),并且研究组训练后肌张力和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运动康复训练属于脑瘫患儿所有康复训练中的重难点,而研究组注重患儿运动康复流程性和完整性,通过核心肌群训练改善患儿的肢体血液循环和代谢功能,并对大脑皮质和脑细胞的代偿功能发挥调节作用,进而改善其病情,配合盆骨底肌训练、腹直肌脊肌训练可使患儿逐渐恢复运动功能,促进其运动及生活能力提高,改善其康复效果。并且在训练6个月后,研究组训练后肌张力低于对照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进一步说明通过运动康复训练,能促进受损大脑予以快速恢复,引导患儿改变错误的运动模式及姿势,在运动功能恢复的基础上有利于生活自理能力的康复。
综上所述,对小儿脑瘫采取综合运动康复治疗效果显著,能协助患儿恢复运动和体能等方面功能,提升其自理能力。临床应重视,尽早干预,年龄越小效果越佳,因此确诊后可早期开展治疗。本次研究亦存在一定局限性,主要表现为研究的开展周期不够长,样本量的纳入不够大,研究方向仅集中于小儿脑瘫患者。上述问题的存在,或会导致本次研究数据采集与统计学处理结果客观性欠佳;且未就多病变展开研究,研究范围有所局限,难以论证综合运动康复在其他疾病中的应用价值及远期应用效果。未来还需适当延长研究时间,丰富样本量,并涵盖多课程甚至多专业,以进一步丰富本次研究结论,使其更具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