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拓展畜牧业发展模式 助力乡村振兴
——越西县畜牧业促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做法及经验

2021-02-14刘一辉四川省畜牧总站

中国畜牧业 2021年24期
关键词:畜牧业全县畜牧

文│刘一辉(四川省畜牧总站)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时期,“三区三州”的四川省越西县立足县域优势,突破传统畜牧业养殖困境,从政策设计、发展模式、养殖技术、利益联结等方面进行了优化创新,促进全县畜牧产业提质增效,同时带动群众持续增收,走出了一条“政策层次化+模式多样化+利益群众化”的畜牧业发展道路。

一、背景及意义

越西县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北部,是一个以彝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聚居县。全县辖区面积2256.47平方千米,地形90%为山地,最高海拔4791米,最低海拔1170米,县城海拔1661米,年平均气温13℃。这里曾是国家级深度贫困县,2014年识别建档立卡贫困户19420户80432人,贫困发生率24.83%,于2020年11月17日退出贫困县序列。

从“三区三州”国家深度贫困县摆脱绝对贫困,并接续推进乡村振兴,越西县与其他贫困县,有着极其相似的脱贫攻坚经历和乡村振兴处境。其畜牧产业发展可能面临类似的问题,同时其经验做法也值得相互借鉴,特别是对“三区三州”的民族地区。

二、做法及成效

1.立足县情,构建畜牧业政策体系。四川省畜牧总站成立专题调研组,学习各县(市)成功的经验做法,结合越西县畜牧产业现状和资源禀赋,制定了10余项促进越西县畜牧业发展的指导和激励政策,重点从三个方面构建畜牧产业政策体系,指导和激励全县畜牧产业能够有方向、规范、高效发展。

一是明确畜牧业发展的目标思路,引导畜牧业往好的方向发展。先后出台《越西县关于推进农林产业发展助力群众脱贫奔小康的指导意见》《越西县2021年农林产业发展工作意见》《越西县现代农业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等指导意见和规划,明确全县畜牧业发展的五年规划和年度目标,统筹谋划畜牧业发展项目,做到有的放矢,以目标为导向引导畜牧业有方向发展。

二是编制各畜种发展的指导方案,引导畜牧业规范发展。先后出台《越西县畜禽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活动工作方案(2019—2025年)》《越西县病死畜禽集中无害化处理工作方案(试行)》等技术指导和方案文件,为各畜种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指明路径,做到行之有效,以技术为指南引导畜牧业规范发展。

三是制定畜禽养殖奖励扶持办法,引导畜牧业高效发展。先后出台《越西县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奖励扶持暂行办法》《越西县畜禽养殖奖励补助办法(试行)》等奖励扶持办法,吸引各类社会主体和资本融入畜牧产业,做好政府引导,以政策激励为推手引导畜牧业高效发展。

2.各级联动,激活畜牧业发展氛围。结合县乡村户不同层面的资金、技术、资源、需求等条件,创新“各级联动”的模式,将群众聚集在产业链上,引导全民参与畜牧业发展,激活全县畜牧业发展氛围。

一是县级创建现代畜牧产业园区,培育县域特色畜牧产业。越西县整合农业产业专项资金、涉农整合资金及东西部协作资金,创建“越西县300万羽蛋鸡养殖产业园”,不仅把全县蛋鸡产业做到了四川省乃至全国的前列水平,还以此产业园为载体,吸纳周边脱贫户务工和分享资产收益分配的红利,促进了县域特色畜牧产业发展和农户增收。

二是乡镇建设养殖示范基地,打造畜牧技术推广样板。以每个乡镇重点创建1~2个示范园的布局,打造成畜牧技术推广的学习样板和示范精品,在片区内甚至全县发挥辐射、示范、带动作用,引领全县畜牧业规范发展。自脱贫攻坚以来,越西县已有47个示范园区通过了验收,并在其辖区内甚至全县都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助推畜禽养殖大户由粗放型发展向标准化发展转变。例如,板桥镇的黑猪养殖示范基地和竹阿觉镇生猪养殖示范基地建设成为中小规模生猪养殖学习的典范,新乡乡肉牛养殖示范基地和铁西乡肉牛养殖示范基地成了肉牛养殖学习的典范。

三是户级实施畜牧产业到户项目,激活农户畜禽养殖氛围。按照“先建后补、以奖代补、先干先补、不干不补”的原则,先后实施“借畜还畜项目(2016—2018年)”“产业到户项目(2019年)”“产业到户巩固提升项目(2020年)”“产业到户激励项目(2021年)”,参照一定的标准对产业发展到户的农户进行补助,充分激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内生动力,鼓励农户“动起来”,利用自身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因地制宜发展畜禽养殖,拓展农户增收渠道。2019年实施“产业到户”项目4553户,给予每户不超过5000元的补助,助推户均增收8000元以上;2020年,实施“产业到户巩固提升”项目,给予每户不超过2000元的补助,助推全县2020年至少新发展能繁母猪17522头,仔猪9959头,育肥猪8705头,牛5394头,马813匹,羊8681只,鸡176760羽,蜂206箱,帮助群众户均增收3000元以上。

3.因地制宜,提升畜牧业养殖效益。自脱贫攻坚以来,越西县结合县域资源禀赋、地形地势、气候特点等条件,因地制宜拓展畜牧业养殖模式,帮助农户解决不同阶段的难题,提高养殖效益。

一是修建集中畜圈,解决易地搬迁集中安置户“想养而无圈可养”的难题。由于在异地扶贫搬迁时,没有考虑安置户的养殖用房,导致易地搬迁户无圈养殖,出现了安置点“无圈可养”与搬迁户“习惯要养”的矛盾,给安置区的农户生活生产带来了诸多不便。为了解决易地扶贫搬迁户的一般家庭性养殖需求,越西县出台了《越西县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集中畜圈建设实施方案》,为全县安置规模达6户以上的集中安置点,按照“集中修建分户使用”和“统规自建”的方式,修建了一批集中畜圈,满足每户搬迁户能饲养1~2头母猪或3~5头育肥猪的需求,有助于搬迁户把闲散劳动力利用起来,拓展增收渠道。

二是开展饲草加工,解决冬季牛羊饲草料缺乏和“冬瘦春死”的难题。越西县境内多山,生活在二半山和高寒山区的农户有着养殖牛羊的传统,但是普遍采取单一的放牧模式,导致牛羊在天然牧草缺乏期间严重掉膘,甚至出现死亡的现象,使得养殖周期长且效益低。为了提升养殖效益,自脱贫攻坚以来,越西县统筹涉农整合资金先后开展了棚圈建设、人工种草、饲用玉米推广、饲草加工等项目,在全县示范和推广人工种草、青贮、饲草加工技术,引导农户转变养殖模式,将天然放牧和圈舍补饲结合起来。一方面,修建简易棚圈(高寒牧区),为放牧的牛羊补充微量元素(舔砖)和减少极端自然天气的影响(暴雨、冰雹、冰雪等);另一方面,鼓励开展标准化养殖(河谷坝区),引导养殖户开展饲草加工、青贮和人工授精,特别是在天然牧草和可饲用农作物(玉米、荞麦、燕麦等)收获的季节进行收购、加工和贮藏,解决以往冬季饲草严重缺乏的问题,同时提高养殖效益。

三是用好技术团队,解决养殖场户技术难题和培育高素质农民。整合各层级选派的专业技术人员,组建了“畜牧专业志愿服务团”,从畜禽养殖项目规划、设计、选址、修建、饲养管理、疫病防控及粪污处理等方面,根据畜禽养殖户及企业的需求,及时开展技术指导服务。另外,定期对接部省级专家服务团在越西县开展技术指导。自脱贫攻坚以来,持续对接了国家水禽产业技术体系专家、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肉牛团队、四川省科技扶贫万里行生猪团队、四川省生猪创新团队、四川省肉牛创新团队、四川省三区科技人员、四川省科技特派服务团等技术服务团队,通过集中培训和实地入户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解决养殖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难题,同时培育了一批懂技术的高素质农民。

三、启示及建议

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时期,为了让畜牧业在乡村振兴和产业兴旺中多做贡献,建议重点做好顶层设计、兼顾中小散户发展、助农增收三个方面。

1.做好县级畜牧业规划,因地制宜拓展发展方式。结合县域资源禀赋和优势特色,统筹考虑长远发展目标和当下需求,因地制宜拓展畜牧业发展模式;以县为单位做好顶层设计,建立多样化、层次化的畜牧业政策体系,让畜牧产业发展有前途、有路径、有吸引力,促进各层级主体广泛参与,引导各类社会资本有方向、有方式、有方寸投入,指导畜牧产业规范、高效发展。

2.推进畜禽标准养殖,兼顾中小散户提质增效。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养殖是畜牧业发展的趋势,然而,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期,类似于越西县这样的深度贫困县,有大部分的养殖场正处于从脱贫攻坚时期的“先干起来”向乡村振兴时期的“规范升级”过渡阶段,同时民族地区仍然存在着大量的散户养殖,特别是农村地区的脱贫户有着从事家庭养殖的习惯,将家庭养殖作为重要的增收渠道。因此,现阶段在推进畜禽标准化养殖的进程中,兼顾中小散户的提质增效,会更适合基础较弱的脱贫县。

3.优化利益联结机制,提升畜牧业效益助农增收。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在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特别是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时期,可以通过畜牧业项目覆盖、优先吸纳用工、收益分配照顾、优化联结机制等措施,将脱贫户聚集到畜牧产业发展中,让脱贫户分享畜牧产业增收效益,让畜牧产业在助农增收中多做贡献,促进农户增收,提高乡村振兴的质量。例如,在出台乡村振兴畜牧业项目时,将助农带农增收作为绩效考核的指标之一,倒逼各级项目实施主体优化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助农增收模式。

猜你喜欢

畜牧业全县畜牧
荣昌:做强畜牧品牌 建好国家畜牧科技城
映像畜牧业
《现代畜牧兽医》杂志征订启事
武汉天种畜牧有限责任公司
畜牧业也要打好“翻身仗”
映像畜牧业
映像畜牧业
四十年巨变数字看发展
2019年全国畜牧兽医
金沙县召开2014年全县关工委工作推进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