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呈现与实践路径探索

2021-02-14王燕星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践路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

王燕星

摘  要: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点,文章分析了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存在的突出问题,从教师主体和教学核心要素的两个维度进行研究,探索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路径。

关键词:课程思政;实践探索;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59-03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课程思政是指通过课程形式和课堂渠道,挖掘思政课程以外其他课程和教学方式中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实现思想和价值的引领。目前课程思政已成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的重点,课程思政的实践与探索也成为当下教改领域研究的热点。

一、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功能实现的有效路径

课程思政是在“三全育人”理念指导下,发挥隐性思政教育效果,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要求,具有战略性意义。课程思政是一种全新的教育理念,专业课教师主动挖掘课程内容及教学形式中的思政元素,以恰當的方式融入讲授的专业知识中,使其与专业知识融为一体,这种融合性与显性思政有较大的区别。它充分发挥了专业课程底蕴深厚、学术性强、实用价值高等优势,将专业知识背后蕴含的文化思想、科学精神、家国情怀、传统美德、价值观念等自然地传递给学生,更容易引发学生共鸣。同时相较于通识课来说,学生更加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度都会更高。因此,将价值引导、品德塑造、人格养成、行为修正等蕴于专业知识讲授中,可达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隐性思政的方式使三全育人理念落到实处,取得实效,有利于全方位提高育人效力。

课程思政有利于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文化,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过程中树立文化自信,增强家国情怀。通过课程思政,高校能够潜移默化地增强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政治认同、思想认同、理论认同和情感认同,深切理解祖国发展与个人前途的关系,激发强国有我的坚定信念。通过课程思政,可正本清源、守正创新,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价值取向和目标定位,树立努力成才积极回报社会的理想。

二、浅表化:课程思政建设的问题呈现

(一)目标分化,加而未融

课程思政的目标在于促进专业课程聚焦育人的价值本源,在确保专业知识体系完整性的基础上,充分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以更具有亲和力、感染力和针对性的方式,形成能力培养与价值引导的协同效应。然而,在教学实践中,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教学在育人方面存在着各自为政的现象,价值引领机制的不完善制约了课程思政教学的实际效果。一些专业课教师没有将课程思政目标与专业课教学目标以及学生实际需求进行协同分析,导致目标分化,加而未融。一些专业课教师对于如何达到课程思政目标的认知还是比较模糊的,存在表面化、被动认同和空谈等现象。部分专业课教师把课程思政看成是硬性任务,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没有认真挖掘思政元素,生搬硬套地将思政内容机械植入教学章节,造成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严重脱节,破坏了育人目标的整体性,导致教育目标异化。还有一些专业课教师虽然认同课程思政,也对开展课程思政的方法和路径有所认知,但并未真正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实践中,空谈多于实践,育人效果不理想。

(二)内容唐突,形式生硬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1]课程思政的实效最终要通过课堂教学这个载体来完成,专业课内容就是“食物”,思政内容就是“盐”,在课堂教学中“下盐”的机会和数量直接影响到“食物”的口味,也就影响到学生对营养成分的吸收。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专业课教师只做简单的加法,认为只要有思政内容就是课程思政了,缺乏对课程思政的整体规划思路,未对融入的“火候”进行研究,容易给学生造成内容唐突、方式生硬的感觉,降低了课程思政的亲和力和吸引力。课程思政的教学模式单一化也是突出的问题,课程思政多元教学方式设计缺位,实践联动探索还处在静默中,无法真正实现课程思政与专业教育的同频共振。

(三)动力不足,能力欠缺

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提升课程思政实效的关键在于教师。教师要树立科学的课程思政理念并具备课程思政的教学能力,既要有“应教”的理念、“愿教”的动力,也要有“会教”的能力、“善教”的水平[2]。然而,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一些专业课教师没有将课程思政理念内化于心,未明确课程思政建设的内涵要求,缺乏课程思政的责任意识,开展课程思政的动力不足,甚至对课程思政改革产生懈怠情绪和排斥心理,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两张皮”现象仍然较为严重,导致堵点频现。一些专业课教师没有在提升课程思政能力上下功夫,缺乏挖掘课程思政元素的能力,缺乏对课程思政教学方式多样化的探索,教学手段牵强附会,没有达成课程思政价值的集体共识,导致课程思政建设缺乏坚实的价值支撑。

三、深层化:课程思政建设的思维路向

(一)基于教师主体的课程思政改革的总体思路

针对目前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高校教师应寻找课程思政资源挖掘的逻辑链条。基于教师主体的总体改革思路分为六个步骤,依次是“学、备、用、评、研、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搭建完整框架,循序提升效果。“学”即丰富的理论知识储备。认真学习相关教学理论,尤其是目前已经较成熟的课程思政改革的相关成果和经验,为教学实践提供理论依据。“备”即充分的教学准备。一是要对本课程专业内容与思政内容进行匹配度分析,挖掘课程思政融合点,明确各章节课程思政教育重点,二是建设针对本课程的课程思政案例库,以恰当的方式融入专业课程教学内容中。“用”即踏实的教学实践。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思政教学形式完成教学任务,这是改革的最关键环节,是课程思政效果掷地有声的保证。“评”即科学的教学效果测评。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等方式比较课程思政实践前后的效果,撰写教学实践调研报告。“研”即全面的教学改革研究。通过申报课程思政相关课题、参加一流课程申报、参加课程思政教学竞赛等方式以研促教、以赛促教,进一步提升课程思政专业能力。“思”即深刻的教学总结反思。撰写发表以课程思政内容为主的教改论文来对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进行总结和理论提升,对教学效果加以反思,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现实难题一一化解,循序渐进地提升效果。

(二)基于教学核心要素的三位一体课程思政改革探索

1. 更新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

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的重点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传授,价值目标和德育渗透的重要性未充分体现,这是课程思政改革要拆除的第一道藩篱。因此,教师要转变观念,从“专业成才”到“德性成人”。“课程思政”要求教师不仅要拥有传授博大精深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更应掌握塑造大学生时代灵魂的本领[3]。要摒弃“思政教育只是附加任务”的错误观念,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准和人文素养,认可课程思政价值理念。要树立无缝融入、协同发力的教学理念,强化课程思政意识,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知与理解,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和使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思政教育效果与专业能力培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肩负思想政治教育使命,牢牢立足课程阐释思政价值,主动融入正确的思政元素和价值观,有意识地把专业知识和思政内容深度结合。教师要对校情学情进行科学分析,化解课程思政建设难题,构建课程思政嵌入式总體性框架。在教学实践中,还要认识到教师自身的人格力量对学生的引导作用,通过良好的言行举止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到示范和引领的作用,只有充分发动和组织教师积极参与,才能促进“课程思政”的全面建设和发展[4]。

2. 丰富教学内容,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的关键在于教学内容在专业性和政治性上找到平衡点,因此,对于原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拓展就是重中之重了。遵循“目标导向、方式适宜”的原则,通过对课程内容的整体性梳理,重点审视专业知识与家国情怀、中国文化、人文关怀、国家战略之间等的融合关系,精准分析和挖掘各章节专业知识中蕴含的思政元素,从思政案例库中选择匹配度高的案例嵌入,提升专业知识的多维性、综合性和思想性,并使用合适的课程思政形式带动课堂节奏,达到主题突出隐性渗透的效果,确保思政内容入耳、入脑、入心。面对作为网络“原住民”为特征的新时代大学生,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增强课程思政内容的时代感、生动性和吸引力。要了解大学生感兴趣的时政焦点和社会热点,在学生的感动点、醒悟点、分歧点、困惑点、矛盾点等节点上展开灵魂的重塑,从而促成学生的道德生成,实现学科知识与道德智慧的共同内生[5]。教师应通过运用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的方式,引导大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并外化为投身社会实践的行动力。

3. 巧妙设计教学环节,确保思政元素融入教学全过程

教学环节一般包括教学准备、教学实施、课后作业、课程评价四个方面,课程思政要素要全方位覆盖到各个教学环节中,通过思政案例嵌入、思政实践活动、思政研讨总结、思政效果评价等多元形态,无缝衔接形成闭环,循序渐进地引导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师应改变传统灌输式的教学模式,运用讨论式、参与式、情景式、线上线下融合式、调研式等丰富新颖的教学手段,打造具有感染力、高共鸣度的情感场域,提高课程思政教学的新颖性、趣味性和生动性,帮助学生形成立体的价值思维。还要让学生成为课堂主角,强调实质性参与。

教学准备环节,教师要进行专业课程内容与思政内容的匹配度分析,确定嵌入内容和形式,继而明确专业课各章节课程思政教育重点。同时,还要建设课程思政案例库,为课堂教学提供课程思政资源保障。教学实施环节,教师不仅可使用案例教学、内容研讨等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之中,使用雨课堂辅助教学、线上慕课、线上资源推送等优化课程思政手段,还可以使用活动策划、热点讨论、现场模拟、参观调研、现场情境教学、业界专家进课堂等丰富课程思政形式。课后作业环节,教师要将课后作业更多地与思政元素相结合,如将党史学习教育元素融入案例分析或者活动策划中等。同时在学生准备课堂分享内容时,可以推荐带有思政元素的案例。设计相关具备思政元素的项目让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既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协作意识。课后评价环节,在掌握理论知识和提升专业技能的两维指标的基础上,加入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这一新的指标,形成三维评价标准。期末考试试卷或者策划作业中也要体现思政内容,过程性评价要将学生在思想政治素养方面的表现作为重要的评价内容,从而评测课程思政效果,保证课程思政的达成度和接受度。

参考文献:

[1] 新华网. 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EB/OL]. (2016-12-08)[2020-04-10]. 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 s/2016-12/ 08/c_1120082577.htm.

[2] 戴少娟. 高校课程思政的核心要素解构与系统集成创新[J]. 中国大学教学,2021(06):60.

[3] 王飞. “课程思政”的内在蕴意与协同育人功能实践路径[J]. 红河学院学报,2021,19(04):119.

[4] 邱伟光. 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 思想理论教育,2017(07):10-14.

[5] 柯晶莹. 《国际商务礼仪训练》与思政元素的有机融合[J].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21,35(03):68.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实践路径实践探索课程思政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以“大扶贫”理念开辟精准扶贫新路径
党的作风建设科学化的实践路径和保障机制研究
政治课堂教学中提高学生主体参与的实践探索
新形势下完善国有资产管理工作的实践探索
浅谈新时期煤矿员工教育培训的实践探索
浅析高校党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路径
《机电传动控制》课程实验教学改革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