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与出路
2021-02-14皮郁郁
皮郁郁
摘 要: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发展亟须突破自身瓶颈与外在困境,从而推动学前教育教师教育的特色发展。目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主要有课程设置未体现新需求、新变化;学生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高职院校未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趋于“本科化”;师资力量薄弱;教材选用不适合;教学方法陈旧等。对此,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着力解决上述问题:课程设置应“对标、对需、对岗”;依托“三教改革”,改革“三教”;加强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注重师资团队的培育;开发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材;创新教学方法。通过上述方法,有效破解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
关键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幼儿园教师;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6-0149-03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开设学前教育专业的院校越来越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毕业生成为幼儿园的重要师资力量。为使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尽快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应探索当前高职院校教师教育的困境与出路,助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的不断发展。
一、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困境
(一)课程设置未体现新需求、新变化
办好新时代的学前教育,实现幼有所育、幼有优育,需要“四有”好幼儿园教师,这是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办学的主要需求侧[1]。学前教育学生需掌握主题活动、区域活动的策划与指导,玩、教具的制作,指导幼儿自主玩游戏,与家长进行有效沟通,观察与评估学生,解决学生应对突发事件等的综合素质与能力,即需具备的职業能力与素质。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组织形态已从分科走向了综合,当前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较倾向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与艺术五大领域的分科教学,忽视了幼儿园教育活动组织形态的变化,忽视了对幼儿综合能力与素质的培养。
(二)学生职业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
职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因此教学过程中必须注重技能技术的培养。对于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职业院校不仅应重视理论知识,也应注重学生的职业能力养成。较多职业院校在培养学前教育学生时能做到对接未来的岗位,培育学生的职业理想、职业能力、职业道德。职业核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综合能力,学前教育专业学生需要掌握的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学习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思维能力、心理承受能力[2]。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习时间紧、任务重,因此比较重视学生弹、跳、唱、画、玩所需教具的制作等能直接检验幼儿园教师动手能力的课程,忽视了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养成与培育。
(三)高职院校未整合社会资源加强对学前教育学生的培养
根据2020年中国统计年鉴,2019年我国共有幼儿园28万所,专任教师276万人,在校生人数4713.9万人[3]。按照平均一个班30个幼儿计算,大约有157万个班级,按每班“两教一保”标准测算,需要471万教师与保育员,缺口较大。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并不是高职院校和师范院校等某个学校的事情,应该是培养单位、地方政府以及当地优秀幼儿园的共同责任,应形成合力,使培养的学生更能符合地方、幼儿园的需求。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培养学生时,没有科学有效地调研市场、地方及幼儿园需求,在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中未能有效纳入其他社会资源,没有利用现有的其他社会资源协同办学。
(四)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趋于“本科化”
作为高职教育、教师教育与学前教育三个领域交叉产生的高职学前教育,与本科教育应有区别,应更加侧重于学生动手能力、专业技能的培养。但是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在课程设置、培养目标、课程目标等方面没有体现职业教育的特性,没有充分调研地方需求,没有科学分析学生学情,进行针对性的分层分类教学。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设置、课程开展方面与其他师范院校相差不大,学习、复制师范院校的教学模式,忽视了职业教育与本科教育之间的差异,忽视了职业能力、技术技能的培养。高职院校向师范院校学生开办学前教育时,忽视了与地方相结合,忽视了职业教育教师教育应转向实践,忽视了实践类课程与理论性课程的比例,使其走向了“学科取向”,没有彰显职业教育教师教育的特色[4]。
(五)高职院校学前教育师资问题凸显
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师资不强、结构不合理,存在断层现象,引进或者招聘的新教师、年轻教师较多[5]。部分高职院校在引进或招聘新教师时,重视学历学位但却忽视了对教师技术技能的考核。引进或招聘的教师大多是刚毕业的学生,还没有进入教师的角色。2020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线上授课、录课、直播、线上教学管理等信息化手段对教师的专业能力及专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与挑战。有的教师只会传统的教学方式,有的教师只会按照教材内容进行教学,不能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不能根据教材内容有效融入地方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思政等内容。
(六)教材选用不合适 、教学方法陈旧
教材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是教育质量保障的基本要素[6]。当前部分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在教材的选用和征订上存在一些问题,如选择理论水平偏高、难度较大的教材,忽视职业教育的特殊性;选择的教材出版时间较早,在某些内容上已经过时,且没有和幼儿园实际教学活动对接;在使用教材时没有与学生的岗位相对接,没有加入本专业的前沿知识与最新动态,没有有效融合其他教材内容。某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部分教师教学方法陈旧,仍然采用传统的讲授法,在教学上忽视以项目化、模块化等划分课程内容,以学生岗位中实际情况设置教学情境,缺乏课程设计意识、利用信息化提升教学效果的意识、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与素质的意识,忽视将信息技术深度融入课堂“教、学、管、考、评”环节,构建五维型智慧课堂,没有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运用到课前、课后环节。
二、高职院校教师教育改革的出路
(一)课程设置应“对标、对需、对岗”
“对标”即对照国家颁布的关于幼儿园教师、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教育文件中的规定,如依据《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试行)》《高等职业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标准》《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等文件的规定,创新培养模式,提升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素质与能力。
“对需”是指高职院校为了保障所培养的毕业生能顺利就业,能达到幼儿园的要求,具备幼儿园教师的知识、能力与素质,就必须在国家、省市颁发的相关文件的基础上,分析幼儿园、家长、幼儿等对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的需求,在此基础上依据当地学前教育特点、学校的定位与特色,制定人才培养目标与方案,以此确保所培养的毕业生具有针对性和适切性[6]。
“对岗”是指对接学生的岗位,根据学生岗位培育相关能力。以职业能力、岗位能力需求为导向,进行课程体系建构、融合与重组。还要以各项职业技能证书为导向,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二)依托“三教改革”,改革“三教”
三教改革是对职业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内部革命,是整体串联近年来国家关于职业教育改革的各项举措、发挥提纲挈领关键作用的先决条件。推进“三教”改革能创造人才培养的优质环境,促进人才培养过程更科学、更高效,助力职教质量提升,培养更多高素质高技术技能型人才[8]。教师有改革意识,才能创新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才能适时对接岗位能力、职业能力,培育学生幼儿园教育保育中的知识与技能,提升学生的职业素养;才能有意识地自主提升自己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全方位多角度评价教学效果。教师应重组、融合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媒体,优化教学模式,提升教学质量;根据学生学情,对接岗位与职业能力,开发更加符合地方、学院、幼儿园、学生学情的,更加体现时代性、动态性的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建设符合职业教育特色的云教材。教师应实现自身的专业成长,依托三教改革,根据职业教育的特点完成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使自己尽快成为一个优秀的职教教师。
(三)“院园”结合培育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职学前教育作为职业教育和师范教育的结合,其最大的特点是更强调专业知识学习要与专业技能培养相结合,因而其培养模式也有别于师范院校,既重视理论知识传授又重视职业能力培养。为达到此目标,使学生拥有真实的幼儿园实践经验,高职学前教育必须和幼儿园相结合,采取协同合作模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应与当地优秀幼儿园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在学前教育教学、课程设置、学生实践与实习、幼儿园教师培训与进修、教学资源等方面进行深度合作、双向互动,共同培育优秀学生。高职院校应采用“院园”结合方式,共同培育实用型人才,利用幼儿园真实的教学环境与教学情境,在跟岗实习、顶岗实习环节,使学生成为理论知识丰富、专业技能扎实的优秀毕业生[9]。
(四)构建“三位一体”的培养模式
为加强幼儿园师资的培养,地方政府的调控作用、幼儿园等幼教机构的主体作用不可忽视。因此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应以培养职前幼儿园教师的高职院校牵头,构建以政府为主导,高职院校为主体,优质幼儿园深度参与的三位一体、多方协同的幼儿园教师培养机制,才能使学前专业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才能在相关教育实践活动中建构知识体系,养成实践能力,促进幼儿园教师的专业成长。政府、高职院校、幼儿园在学前教育师资的培养中,应做到相互协调、创新理念,共同合作,优势互补,形成一个共同体。这种形式可以突破传统教师教育模式,使得三者合作建立一种新的教师教育团体,共同培育学前教育师资,推动幼儿园教师和高职院校学前教育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高职院校的三教改革。
(五)注重师资团队的培育
针对当前部分高职院校教师教育师资的问题,高职院校可以引进高质量高水平的高层次人才,打造双师型优秀教学团队,重视职业教育与培训,鼓励教师参加教学能力比赛。双师型优秀团队的建设,是促进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提高技能技术的重要途径。近几年引进的学前教育教师拥有较强的理论知识,但是在实践知识与能力方面比较欠缺,因此,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需要利用各种途径提升自己,在团队教师的带领与相互指导下,帮助自己实现专业成长,成为“双师型”教师。教师应积极参与教学比赛,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还可培训教师掌握线上教学所需的相关知识与技能、软件与平台的操作,分析与利用数据等。
(六)开发适合职业教育的教材、创新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应结合《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中的规定,开发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开发教材时,高职院校应结合职业教育的特点,重组教材内容,将教材内容模块化、项目化;加入关于幼儿园教师培养的新要求、新标准;应对接学生岗位能力,重视分析学生学情,创设幼儿园教学情境,培养岗位能力。教材内容中应加入相关职业资格证、技能证书的考查内容,做到岗证课融合、教学做一体,对接岗位,梳理职业能力,并将职业能力融入教材内容中。为了提升职业院校学前教育办学质量,培养拥有扎实的专业理念与专业知识、较高的职业道德、过硬的专业能力与职业能力的教师,教师在认真科学分析学生学情的情况下,可采用模块化、项目化、任务式、翻转课堂、线上线下相结合等方式进行教学,不能只片面追求某一个先进的教学方法,应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最合适的方法。
参考文献:
[1] 余俊帅. 新时期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三教”改革探析[J]. 教育与职业,2020(12):85-91.
[2] 岑丹文.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研究[D]. 广州:广东技术师范学院,2015.
[3] 国家统计局. 2020中国统计年鉴[EB/OL]. (2021-07-20). 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20/indexch.htm.
[4] 付卫东,周威. “十四五”时期我国学前教育教师队伍建设:主要形势与重点任务[J]. 现代教育管理,2021(04):83-91.
[5] 邓和平,邱仁根. 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师队伍建设问题与策略——基于6位受访者的质性研究[J]. 职业技术教育,2019,40(23):52-55.
[6] 王云凤. “三教”改革背景下职业院校教材建设的实践探索与策略[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0(35):93-96.
[7] 刘曲. 新时代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建设路径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5):62-67+92.
[8] 尹成鑫,漆家慶. “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的教育价值取向[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21(06):44-49.
[9] 冯国荣.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探索——以陕西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 职教论坛,2020(02):138-142.
(荐稿人:覃丽,遵义职业技术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