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新路径
2021-02-14扈丹丹高洋张俏
扈丹丹 高洋 张俏
摘 要:文章从海南自贸港建设的产业需求背景出发,探究如何有效培养高职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重点分析了高职人才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论内涵和教育培养现状,提出在教育意识、方式和内容上进行创新性改革,将职业核心能力的提升落实于内涵分析、岗位关联、教育者提升等诸多方面。高职院校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既需要高职高专院校采取多元化手段切实优化体系,也需教育实施者做出改变,努力充实自身的职业教育内容、强化培养意识,将能力培养理念落实到专业教学中。
关键词:海南自贸港;高职人才;职业核心能力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6-0131-03
海南自贸港建设承担着探索中国自贸港制度的重要使命,主要以建设本土化先进经贸体系为核心,依靠创新产业驱动贸易发展。在此背景下,高职人才的质量和素质对产业影响尤为突出,高素质、复合型高职人才的紧缺会限制海南第二、三产业发展,培养具备相当水平职业核心能力的高职人才迫在眉睫。在海南未来的高职教育改革发展进程中,针对如何协调产业要求和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现实条件,应从能力培养角度进行素质培育、教学形态和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发展职业核心能力的“软实力”,切实提高技能人才的整体输出水平。文章对产业导向、人才现状和高职教育体系的情况进行分析,探索海南高职人才的职业核心能力提升路径。
一、职业核心能力理论内涵
个体职业能力的高低由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及社会能力三类要素的整合程度决定[1],按性质划分为基本职业能力和关键职业能力。当职业或组织发生变动时,个体在发展和变革中积极寻求新定位的能力,属于更高层次的关键能力。具体而言,职业核心能力被视为可转移、持久应用的岗位能力,是帮助个体积极应对职业变化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能力。
1974年,Mertens首先提出“职业核心能力”一词,将其定义为专业知识和技能以外的能力,当个体在变化繁多的场景和职责要求情境下,依旧能清晰选择和判断的技能,其来源于多层次和形式的教育过程。职业核心能力分为基本能力(通用能力)、水平迁移能力(信息能力)、共同的知识原理及经久不衰的能力。职业核心能力作为涵盖广、适应性强的技能,可与公共文化结合从而提高公众文化层次,并在培養制度、课程设置与开发、评价指标体系等多维度阐释职业核心能力[2]。在14—19岁青少年群体的核心能力教育计划中,职业核心能力被规定为两级六项:交流、数字应用、信息技术、与人合作、学习与业绩的自我提高与问题解决。澳大利亚职业教育强调“能力本位”且以培训包为载体搭建了职业核心能力框架,包括专业能力和职业核心能力的培训单元,以职业核心能力为基点,从职业生涯质量、更新和发展职业能力等维度完善框架[3]。
“职业核心能力”于1996年被我国教育学界关注,主要以英国的核心技能为参考范畴。职业核心能力包括广泛适应于各种职业的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是个体除专业技能外具有共性特征的基本能力,包括与人合作能力、与人交流能力、数字应用能力、信息处理能力、自我学习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外语能力及创新能力[4]。其评价指标源于学生的核心技能能否应用于日常行为,动态监测学生的知识积累、人格塑造等自我成长能力[5]。个体全面发展角度将职业核心能力囊括为具体、专业、人本化内涵丰富的行业基础,主要体现在学习者行为、思维与环境的深度融合[6]。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由基础能力、工作优化升级能力和综合性能力三阶段组成。从活动角度看,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包括“目标建立—案例分析—训练准备—活动导向—训练活动—效果评估”五个环节[7]。职业能力的构成(感知、模仿、练习、内化)提出情境化领悟、标准化模拟、岗位化操作和个性化内化的四维时期,遵循“隐性—隐性—显性—显性—隐性”的螺旋结构。高职院校可分解能力培养的程序、考核流程和教师能力增强等维度,关注职业意识和个体行动力,以文化课程引导学生职业能力层面的自我成长。
二、海南高职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一)本土高职院校人才输出质量有待提升
高职院校人才输出质量无法满足现有产业对“一专多能”的本土人才需求。首先,院校专业和课程的设置仍依循传统,专业固化不利于跨界人才的培养,单一的课堂程序更是难以加深学生对职业理念的理解。其次,以复制职业内容替代内涵教育,忽视人格和个性培育,使学生对职业角色缺乏情感共鸣[8]。此外,海南民办高职院校数量和所占生源比例均高于公办院校,专业设置往往从节约办学成本出发更多保留传统业态。而类似跨境电商、热带农业等培养周期长、成本高但就业缺口大的创新型产业,因缺少有效资源投入,造成员工的低产业适应力[9]。
(二)高职人才个体职业核心能力较弱
高职学生入职初期表现与企业期待存在较大差距。部分学生难以快速融入组织和工作团队,缺乏集体意识、合作能力弱,倾向独立完成工作任务;部分学生表达能力欠缺,缺乏有效的沟通技巧,对上级指令理解反应较慢,处理信息能力不足;大部分高职学生的外语基础薄弱,无法进行有效的外语服务交流,限制了个体的职业发展,而具备相当外语能力的本土化人才十分匮乏。综上,高职人才的理想职业定位与实际人力品质存在差距,核心能力不足影响个体的职业发展。
(三)产业升级与岗位指向错位
海南第二、三产业就业吸纳稍显弱势,作为就业主力军的高职人才职业价值低[10]。本土内部市场和各类资源的匮乏使得传统加工贸易产业基础薄弱,单一化产业压缩了高职学生的就业空间。部分毕业生在酒店旅游服务、房地产销售等传统行业表现出就业流动频繁且工作满意度低的现象,针对高职人才的岗位指向过于稳定、角色转换不足,难以激励年轻的技能人才。受制于产业区域布局与培养导向,前景明朗的高新技术产业、热带农业等就业缺口较大,但高职人才专业匹配度低、职业转换成本高。
三、高职院校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新路径
高职教育兼具社会(外显)与教育(内隐)功能,社会功能体现于职业促进经济发展和个体就业,构建个人价值与社会需求的互通平台;教育功能指在公平的前提下满足学习者的个性需求,激发技能型人才的多樣化智力,突出教育调控的和谐特征并强调跨界性[11]。职业—人—环境适配理论指出,高职人才的培养目标指向最佳工作适配能力,并非刻板复制职业活动,需使用科学、高效的教育工具和评价指标对技能知识予以综合重构[12]。因此,文章从内涵分析、岗位任务关联、能力提升和教育能力优化四个方面构思职业核心能力培养路径。
(一)解构高职人才职业核心能力内涵
海南自贸港以现代服务业、现代旅游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核心产业,意在聚集全球创新要素,如推动旅游产业和文体医养的深层次融合,以多样化形式扩展服务产业链。产业结构升级加速了岗位流动和知识更新周期,高职学生尤应重视学历与能力的结合。由于高职教育对标的岗位定位更高,因此学生在应对高难度项目任务时,应表现出相当水准的职业认知和创造性思维,掌握职业技能的同时还要运用认知系统适应技术更新、岗位变化等外部变动[13]。高职教育应重视以下几个方面内容:经验学习,囊括职业教育与学术型教育中工作情境的经验传递,弱化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的对立,增强职业教育的基础性;可迁移的学习内容,整合教育内容与岗位活动内容,在工作中弹性处理问题;价值观,重视个体品质的作用,以道德、态度和“群组问题解决”为培育方向;通用性知识,对于已明确的八项职业核心能力,结合产业转型要求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强化本土高职人才所欠缺的信息处理、创新能力、自我学习和各项人际能力。高职教育应以核心能力培育为出发点正视职业教育的本源,使学习者在职业学习中收获完整的逻辑、情感体验和价值链。
(二)强化教育内容与岗位任务关联
自贸港建设将以现有产业为依托,着力增强核心产业的综合实力,致力于重点产业的精准施策,培育独具海南特色的新优势。而本土高职人才输出素质不足,就业方向偏离亟待发展的核心产业,专业培养与人才紧缺的理工农商等产业脱轨,初入职的毕业生无法快速适应职业角色和岗位任务等问题的原因在于海南高职教育课程内容、方式的学科化特征,导致学生对职业活动的认知还停留在行动力的浅层次。对此,高职院校应强化内涵教育,以产业需求导向、岗位适应能力为基础,依循专业融合、联合开发的思路组织教学内容,以任务化的方式融入专业知识的同时明确掌握知识的应用路径。逐步建立起学生的网状思维能力,尝试建立起新型适用的人才培养体系和灵活的教育课程体系,避免陷入学问化窠臼。
(三)多角度、动态化提升学习者能力
传统高职教育在教育实施中以学习者的职业化和技能培养为主,忽视跨界意识的养成,导致学生在开放性实践情境下缺乏主动积极融入岗位的情感,进入职业角色后自我个性被压抑。能力本位理论提出,为摒除静态、一次性的职业思维定式,顺应跨职业、跨行业和跨产业的职业发展趋势,主体需要以行动力方式内化个人能力,从独立制定、实施和评估计划三个层面提升关键本领。高职院校教育价值的提升离不开课程目标的细化及职业发展目标的契合,因此,高职院校需正视产业发展变化和个体追求要素,有针对地鼓励学生提升社会实践能力,在教育过程中明确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应对挑战的思维和能力,引导其模糊理论学习和实践问题的边界。高职院校设置学科时考虑文化知识与实践体系的结合,强化“获取—反思—内化—实践”的教育过程,合理运用反思性思维工具加速学生的能力转化。
(四)优化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
高职教师作为教学实施者,教学水平对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具有重要影响。然而,现有教师的教学能力结构与专业集群化要求尚存差距。首先,高职院校应在满足专业发展和社会要求的前提下,打造专业、经验丰富的高职教师队伍,积极引入具备相当企业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平衡理论知识和职业实践的人才队伍[14];其次,需为教师提供培训和成长的机会平台,如师资培训、专家交流会、企业实践、在职进修等,使教师能够在教学中突破简单的逻辑分工,实现专业课程的深度融合;最后,通过调动教师个人发展意愿实现其专业能力的优化升级,包括整合多元化的专业能力维度和要素,以有效的鼓励机制转变教师固有的职业观和教学方式,更加侧重教师的实践应用能力的考核。
参考文献:
[1] 姜大源. 职业教育学研究新论[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11.
[2] 吴高潮. 核心职业能力理论综述[J]. 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19):65-66.
[3] 姜春云. 澳大利亚职业核心能力框架的内涵、特征及应用研究[D]. 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20.
[4] 丘东晓,刘楚佳. 职业核心能力的内涵分析及培养[J]. 教育导刊,2011(05):70-72.
[5] 李怀康. 职业核心能力开发报告[J]. 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07(01):4-8.
[6] 姜大源. 基于全面发展的能力观[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22):1.
[7] 谢志平. 我国职业核心能力开发研究综述[J]. 广州职业教育论坛,2012,11(05):10-14.
[8] 夏冰. 海南自贸区(港)背景下高职外贸人才培养现状分析——从跨文化交际视角[J]. 高教学刊,2019(26):157-158,161.
[9] 盛毅. 海南自由贸易港建设的产业动力和产业体系——基于国际国内发展经验[J]. 南海学刊,2020,6(03):29-36,76.
[10] 陈珏,马忠良,尹航. 自贸区建设背景下海南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及课程体系创新研究[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20,19(08):281-282.
[11] 殷君. 大连中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 大连:辽宁师范大学,2018.
[12] 管雪芹. 高职学生职业核心能力系统化培养途径探究[J]. 科技风,2021(15):175-176.
[13] 何英. 高职英语专业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策略研究[D]. 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11.
[14] 朱晓佳. 中本贯通模式下职业核心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D]. 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8.
(荐稿人:樊西峰,三亚航空旅游职业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