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核心能力课程与人文素质课程改革研究
2016-04-19毕云
毕云
摘 要 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自上而下的整个教育体系都一直是以应试教育为主,这在改革开放初期确实为筛选更多优秀的人才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的发展和我国人口的不断增多,当前应试教育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特别是高等教育阶段的教育体制改革已经成为当前教育领域最为重要的问题。本文就从高等教育课程设置这一角度来对教育体制的改革进行分析,提出一些建设性的意见以供参考。
关键词 职业核心能力 人文素质 改革创新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高等教育在教育体系中的位置是非常重要的,它是大多数学生学校生涯的终结,也是大多数学生走向社会的最后一个缓冲和预备。换句话来说,高等教育承载着源源不断地向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任务,对一个国家的教育发展和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尽管相较于中小学教育,我国高等教育已经相对开放和自由地多,但是这种开放和自由其实并没有真正摆脱应试教育的桎梏,在当前社会不断发展,社会竞争乃至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环境下,高等教育亟需改革。高等教育的改革是一项长远的任务,需要一点一滴的积累和改进,并不能一蹴而就,而从课程入手无疑是最现实、最有效的改革途径之一,而职业核心能力和人文素质教育恰恰是课程改革的两大重点。
1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课程设置的问题
我国当前高等教育课程设置有一定的不合理之处,对于学生未来的发展其实并没有进行全面的综合的考虑,也间接地为学生顺利走向社会设置了许多障碍。
1.1专业课程设置泾渭分明,课程结构严重失衡
当前高等教育基于不同的专业设置不同的课程,所有专业需要学习的公共课程仅仅有英语、思想政治、体育及军事等等课程,其与课程均为各自专业的课程或者是小类别公共课。例如理科和工科都需要学习高等数学课程,而文科专业并未设置这一课程。这样设置课程的好处是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自小学到中学以来的学习压力。但是这样的课程设置缺陷也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往往得不到提升,理科学生“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文科学生看不懂最简单的化学式成为了当前较为普遍的现象。对于当前社会来说,毕业生不必上知天文地理、下知矩阵概率,但是在多学科、多领域都有涉猎是这个时代的学生应当具备的素质。
1.2忽视职业能力培养,课程设置落后时代
尽管对学生进行专业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就认为其属于职业能力培养的一部分,但是很多专业也仅仅是从专业角度去考虑,而并没有真正地在教学中进行职业核心能力的教育。举例来说,思想政治和哲学相关专业教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会让刚刚走进社会的学生感到非常迷惘,其四年乃至更多时间所学的内容在社会中很难直接应用,这就是学校忽视职业核心能力教育的重要表现。其实思想政治工作一直是我党和我国永葆活力不断发展的重要工作之一,如果在课程设置上能够更加务实,更符合当前的社会发展实际,会对学生的就业产生更大的帮助。
1.3过分重视知识,忽视技能和素质的培养
当前很多专业课程的设置都只教育学生掌握该专业的基础知识,即便拔高层次,也只是让学生学到了更艰深的知识。对于实践与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文素质的培育成为了当前高等教育出现越来越多问题的根源之一。自古以来就有“知之而不行,虽敦必困”的经验教训,但是“知行合一”的教育模式在当前却并没有真正实现。除了实践的缺失导致学生在社会中寸步难行之外,“高分低能”也成为了社会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普遍看法,各种低素质行为出现在当前青年群体中,无疑是社会的悲哀,也是学校教育的悲哀。
2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在进行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相关问题的探讨之前,我们有必要先厘清相关的概念。所谓“核心”,顾名思义就是处于最重要位置,发挥最重要作用的重点内容。我们这里所说的核心仍然是学术范围内的核心,这种核心也与具体的实践活动有所区别,更加偏重于理论方面的培养。而职业核心能力这个概念我们有两个层次的理解。第一个层次是狭义的职业核心能力,指的是不同职业不同的主要能力,举例来说,对于外科医生来说,职业核心能力就是能够正确、顺利地进行外科手术的能力;对于公交车司机来说,职业核心能力就是驾驭大型客车的能力。第二个层次是广义的职业核心能力,它是从所有的职业中归纳出来的,从事所有职业的人都应当具备的能力,我们常常将解决问题、团队合作、自我管理和交流沟通认定为职业核心能力。本文研究分析的是二者的统一,也就是每个专业、每个职业相同的和不同的核心能力。至于职业核心能力课程改革,指的就是每一个专业的课程设置和教学过程中进行创新改革,以确保本专业学生更加适应未来该专业在社会中的要求,稳定掌握该专业及未来相关职业的核心能力。
职业核心能力课程的开发和改革应当遵循以下几个重要的原则:首先是要有针对性。每个职业都有不同的核心能力,那么不同专业的教师就应当针对性地设置相关课程。即便是上文中所说的解决问题、团队合作等等职业核心能力,在不同专业中也是不同的。其次要有灵活性。当前的社会是瞬息万变的,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职业的特点也不可能一直没有变化。所以高等教育课程的设置也应当具有灵活性,不断发展,不断进步。再次是要考虑大多数学生的接受能力。因为毕竟所有的学生最终都要走向社会,如果教师以太过于前沿和艰涩的知识和技能去要求所有的学生,很可能不能得到好的效果。最后是要有现实可行性。也就是说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教师教授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一定能够让学生未来在职场上获益而并不只是停留在课堂之上。
根据上述的原则,职业核心能力课程设置应当包含以下的内容:
(1)应当加大学生的实践力度。大学最终是与社会和职场接轨的,想要学生真正获取职业核心能力,仅靠课堂上教师的教授活动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凭借社团活动等等模拟性质的实践也是远远不够的,这是需要实实在在的职场体验才能够让学生真正体会其中的精髓的。所以应当加强学生在职场中的实地学习,加深学生对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
(2)应当改变现有的教学模式。由于职业核心能力是一项通过大量的实践才能够真正掌握的,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是一种只可意会难以言传的能力,而实践不可能贯穿整个高等教育的始终,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应当进行必要的改革。教师应当多设置一些场景教学方法,以加深学生的印象,也鼓励学生自发地进行思考,在学习中潜移默化地理解什么是职业核心技能。
(3)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学习。由于职业教育是一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学生自己的“悟性”的学习内容,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多去想,在思考中发现问题,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必要时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引,再要求学生进行反思,这些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从何而来,从学生自身入手,让学生对这种职业核心能力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更加准确,为社会输送出更多优秀人才。
3人文素质课程改革问题研究
人文素质指的是人的内在品质,其由人的知识、能力、观念、情感、意志等多方面因素共同决定,表现为人的人格、气质、修养、精神风貌及为人处世的作风,是一个人内在的稳定的特质。人文素质教育自然就是以提升人的品格修养、精神作风为目标的教育活动。人文素质的教育在考试卷面上是体现不出来的,甚至在毕业的评价上也无法完全地体现,真正能够体现人文素质教育的成果是在学生进入社会之后,通过在工作单位中对领导、同事的态度,对工作的态度和工作作风,在社会中遇到真善美和假恶丑时的看法与做法等等当面体现出来的。人文素质与学生的知识架构和技能掌握是独立的两个部分,是对于学生本人更为简单、更为直观的评价。
当前高校中人文素质课程主要通过思想政治相关课程和诸如诗歌鉴赏、影视欣赏评析等等选修课程的设置来实现教育目标。但是仅凭这些还远远不够,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提升和改革。
(1)应当加大人文类课程的设置。无论是文科、理科或者工科、农学、军事院校,都应当将人文历史类的课程加入到日常的教育中去。例如大学语文、世界简史、诗歌鉴赏等等课程应当设置为所有学生的必修课,在考核上可以采取更加轻松的形式,但是一定要成为一种日常的、基础的课程,引起学生的重视也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进步。当然,由于学生的课程压力本身就较为紧张,一些课程的增加必然要降低另外一些课程的分量,或者是加重学生的负担,但是这却是一种必须要做的尝试和改革。
(2)应当改变现有的课程设置的体系。单纯地增加一些人文类的课程其实对真正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是远远不够的,这需要打翻现有的整个课程设置的体系,改变整个的教育模式。由于人文教育简单地说就是对人的最基本的教育,也是通过人与人的交往才能够真正体现出来。所以应当对学生的待人接物、为人处世、心理情感进行教育活动,而这些教育通过传统的课堂教育根本无法实现,只有通过开放性的小组讨论、表演展示、一对一交流等等形式才能够实现。改变现有的课程体系也能够让课堂教育和社团活动、实践活动相互结合,从而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3)加强师资力量的素质和能力。课程的改革归根究底还是要通过具体的教师来实现,如果只有教学目标的改变、课程设置的改变,而教师没有相应的提升,那么根本就不可能实现改革的目的。对于师资力量的提升,需要从两个方面做起,一方面是为教师提供各种改革需要的先进的硬件设备,给教师创造出较好的教学环境;另一方面是要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激励,重视对教师本身人文素养的考察,保证教师的基本素质,才能够为人师表地教育学生形成较好的人文素养。学校还应当采取各种措施调动教师进行创新和改革的积极性,从而能够形成良好的工作局面。
4结语
直接针对就业是高等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阶段的重要特点之一,而当前的社会对于就业者的人文素质和综合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所以职业核心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就成为了当前高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当前的社会瞬息万变,国际局势和国内经济局势、社会发展不可预测因素都太多,当前高校毕业生面临着改革开放以来最为严峻的就业形势,对其综合素质的要求也是史无前例地高,要想在当前社会中占据一席之地,就必须掌握符合用人单位需求的核心能力并且具备较强的人文素养,这些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和形成需要高等院校以及教师的指引和教育。在“十三五”这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攻坚的重要时期,高等院校应当积极探索教育体制改革和课程改革,逐渐将课程的目标和重点放在职业核心能力和人文素质培养方面,为社会、为国家培育出更多符合当前社会发展趋势的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 尚元明,朱新生.初等、中等、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与普通教育相互沟通的研究[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
[2] 陈芳.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能力培养——法律类高职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改革探析[J].文学教育,2010(11).
[3] 杨丽敏.基于职业活动导向的高职艺术类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研究[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4.
[4] 彭宣红.推进人文课程改革 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人文素质课程体系构建的若干思考[J].岳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