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学校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五阶”育人模式探索
2021-02-14陆燕春黄琼
陆燕春 黄琼
【摘 要】本文以广西商业技师学院实践为例,论述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传承及育人的必要性,提出构建职业院校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传承—融合—赋能—创新—发展”的“五阶”育人模式的路径。
【关键词】职业学校 “五阶”育人模式 饮食养生文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21)38-0025-03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系列文件掀起了全社会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潮,“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成为各院校研究的热点。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推进,“中华饮食养生文化”的研究也进入火热阶段,但职业学校相关专业进行饮食养生人才培养的研究仍偏少,探索职业学校传统饮食养生文化育人模式意义重大。
一、傳统饮食养生文化传承及育人的必要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从古至今,人们在丰富的饮食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进行理论探索,形成了博大精深的饮食养生理论和文化。
(一)健康中国和文化强国战略的指引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健康中国推进路径,十九大报告也为健康中国保驾护航。作为为社会培养餐饮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职业院校,落实国家战略培养具备传统饮食养生文化及技能的餐饮人才责无旁贷。
(二)国家和地区餐饮消费市场不断发展的客观需要
小康生活是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伴随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大众食养需求日益增长,敏锐的餐饮行业企业对具有传统饮食养生文化及烹饪技能的专业人才需求日益增加。为顺应时代脚步和国家地区发展需要,职业学校的人才培养改革势在必行。
(三)突破职业学校“传统单一”的文化传承方式
当前,职业学校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保护力度不足、创新能力不强、传承效果不佳等问题。学生没能很好地进行传统饮食养生文化及技能学习,导致毕业生很难适应餐饮产业对“食养”人才的需求。在此背景下,探索创建职业院校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五阶”育人模式,是一次有价值的尝试。
(四)打破职业院校“重技轻文”的育人格局
中职学校普遍存在的“重技术轻文化、重专业轻通识”现象,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构建文化育人模式,对蕴含着中华民族精神精华的中华饮食养生文化进行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有利于打破旧格局,营造新环境,促进全面发展。
二、职业学校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五阶”育人模式的创建
广西商业技师学院以健康中国和文化强国战略为指引,通过问卷调查、走访、访谈和查阅资料等方式,对餐饮行业企业发展趋势与人才需求状况、职业学校中华饮食养生文化教育的现状与困境、中华饮食养生文化传承和运用现状等展开调研,搭建校企合作饮食养生文化平台,深化产教融合,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和特色,以饮食养生文化为核心,创建职业院校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传承—融合—赋能—创新—发展”的“五阶”育人模式(如图1),即通过挖掘、收集、认知、普及、保护等方式继承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融合地域、民族、时代以丰富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通过理念、文化、技术、课程、活动等载体赋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培养具有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能的复合型应用型专业人才。
三、职业学校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五阶”育人模式的实践
(一)第一阶:传承
饮食与养生自有烹饪以来就联系紧密,饮食养生理论伴随中国烹饪的产生而产生、发展而发展,并逐步丰富与深化。作为餐饮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学校不仅要传授技艺更要传承饮食文化与素养。以我校烹饪专业为出发点,以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为脉络,挖掘、收集和整理人们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积淀的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适应现代教育教学技术和时代发展需求,分别采用“一荤一素一特色一创新”“特色+南北”“传统+时尚”“一荤一素一点一饮”的标准,开发了《二十四节气现代饮食养生》菜品、点心、茶饮和通识系列课程、教材,以课堂与活动为传承载体,普及师生对饮食养生的认知,增强保护优秀传统文化与技艺的意识。
(二)第二阶:融合
单纯的传承是不够的。我校践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理念,融合地域、民族、自身、文技与时代于传承育人模式。融地域文化:中国幅员辽阔,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广西传统名菜如荔浦芋扣肉等地域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亟待传承,顺应职业教育服务地方经济的要求。融民族文化:少数民族创造了许多优秀的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广西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如始于唐代的瑶族传统养生食品恭城油茶等民族传统技艺面临失传,有必要将其融入教学中。融自身优势:学校开办的第一个专业是烹饪专业,至今已有40多年的办学历史,区域90%的餐饮企业中有本校的毕业生,学校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挑起传承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的担子。融文化技艺:职业学校主要是为社会和国家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技术技能是职业学校学生立身之本,更是服务回馈社会的手段,饮食养生需要文化与技艺综合传承。融时代需求:社会是人的社会,人是社会的人,互相依托,任何落后于社会发展或不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终将被淘汰,“康养”是当今时代的主题。第二阶旨在提升师生整体素养,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凸显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优势,避免毕业生的同质化。
(三)第三阶:赋能
“生产服务一线工作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中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我校通过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赋能于人才培养全过程,全面提升育人质量。养生理念赋能学校理念:引用传统“五行”“天人合一”“不时不食”等哲学理论,树立“薪火相传烹小鲜,承前启后治大学”的核心理念,以区别于其他学校,彰显特色。养生文化赋能专业文化:择中华二十四节气养生文化,注入烹饪专业文化,引入烹饪专业课堂,通过“挖掘研究—感知体验—感悟内化—融汇运用”,丰富烹饪专业内涵。养生技艺赋能专业技术:通过“挖掘研究—对比融合—学练掌握—贯通应用”,将传统饮食养生技艺融入专业技术技能训练,并与现代教育教学技术相结合,增强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养生文化赋能校园活动:挖掘中华饮食养生文化和节庆文化、节气文化,打造“一节一菜”“一季一养”等文化活动,赋予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新的时代内涵和现代表达形式,营造校园氛围,引导学生从“行为文化”“物质文化”到“精神文化”的感悟,形塑学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四)第四阶:创新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我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运用二十节气等传统饮食养生元素,建成景观石群、文化景墙等文化视觉景观环境,聚焦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与技艺,打造“一节一菜”“一季一养”“油茶米粉”等文化品牌,形成了“养”为特色一校多品文化育人格局,创新文化传承的内容和形式。搭建健康养生工坊、康养学堂、微信公众号、学生社团等平台,开展了传统饮食养生文化教育,发挥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传统课堂与网络课堂、校内课堂与校外课堂、社交平台与公众传媒的传播力在文化育人模式中作用,创新文化传承的机制与方法。第四阶在于增强师生的文化参与感、获得感和认同感,让学生体验创造的乐趣、见证“文化+技能”的魅力。
(五)第五阶:发展
“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职业教育也不例外。我校通过开展社会培训、助力脱贫攻坚、开发节气养生文化与菜品,与行业协会合作实施“一县一品”工程,协同桂岭小学共创“职普融合,共育人才,共传文化”桂林样本,携手广西水产畜牧学校植入传统饮食养生文化育人模式,以油茶米粉助力微小企业发展等,形成“技术+人才+理念+方法+品牌”的助力模式,把传统饮食养生文化列入学校常规教育,让传统饮食养生知识走进课堂、走进教科书、走出校门、走入社会,普及饮食养生知识,树立健康观念,养成健康习惯,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的有效衔接,履行职业学校服务企业、回馈社会的责任,使饮食养生文化传承增加厚度、提高高度、拓展广度,实现跨越发展。
四、职业学校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五阶”育人模式的成效
(一)创建传统饮食养生文化育人模式
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与文化育人模式都不是新鲜事物,却贴合当下健康与教育两大热点。传统饮食养生文化育人模式创建,是紧跟时代发展的需要,更是回归教育初衷和本质,能提升师生人文素养,突破旧式传统文化传承的瓶颈,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二)促成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传承机制建设
从组织领导和政策保障高度,政校企行友“五方”联动建立以“健康养生工坊”为平台的中华饮食养生文化教育立体推进长效机制,组成大师领衔、传承人和企业专家参与的创新团队,构建由组织机构、制度体系、运行流程等要素组成的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传承机制。
(三)创新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传承形式和方法
通过创新“传统文化+专业技能”的课程体系,打造“一节一菜”“一季一养”等活动品牌,形成“大师+教授”“骨干教师+企业能工巧匠”的领衔教师团队等传承形式,激活文化情感,引领教学改革,实现文化和技艺共同传承。
(四)实现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和学校特色发展
实施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五阶”育人模式,培养能够应用养生文化的烹饪专业技术人才,培养拥有健康观念的各行业接班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满足社会发展和产业升级需求,充实学校内涵,丰富校园文化。
一個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为条件。中华传统饮食养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人才是文化传播与传承者。中职学校作为职业人才培养的摇篮,可通过构建传统饮食养生文化“五阶”育人模式,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增值赋能学校办学品质和特色,促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真正做到在育人中传承文化,在文化传承中育人。
注:本文系2020年度职业院校文化素质教育研究课题“职业学校中华饮食养生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研究与实践”(编号:2020ZD09)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简介】陆燕春(1964— ),男,壮族,广西巴马人,大学本科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文化育人建设;黄 琼(1980— ),女,壮族,广西柳州人,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教学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