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内在理路

2021-02-13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2期
关键词:费尔巴哈手稿黑格尔

邹 健

(河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24)

人是具有自主意识的能动的类存在物,人经过实践活动创造对象世界,变革无机自然界。人与动物最大的不同便是人会“劳动”,这里提及的劳动是通过人类自身的需求来改造自然界使得生活环境、生存条件更适宜的实践活动。换言之,人的劳动是按照人的意识自主进行的自由的活动,是人实现全面发展的途径。自工业文明伊始,私有财产的出现,使得整个社会日渐分裂为两大阶级,即“有产者阶级和没有财产的工人阶级”[1]46。对私有财产无限的追求是资产阶级固有的本性,在资本理性的影响下,资产阶级为满足其贪婪本性,除了攫取自然界一切可得到的使用价值之外,便是对无产阶级,即工人群体的价值进行盘剥。工人自身的劳动逐渐变成了异己性的存在,劳动产品成了异己的存在物,即开始对象化,同时,工人自身也逐渐降低成最为廉价的商品。就如马克思曾言,工人在劳动中投入的精力越多,他便越贫困,受到的剥削便越严重。在大工业生产的环境中,工人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成为资本家眼中最低廉的商品;劳动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本性,沦为有产阶级攫取私有财产的手段。为此,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指出,只有实现对私有财产也就是对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才能彻底消灭异化现象;只有实现真正的共同体,才能为人摆脱异化劳动的束缚寻求途径。

一、异化劳动思想观念源流

“异化”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术语,在不同的领域具备不同的内涵。有部分学者认为,“异化”一词起源于基督教《圣经》教义,而其最早可以追溯到柏拉图的“二元论”中。资产阶级最早的异化思想起始于霍布斯提出的“社会契约思想”,即将权利的让渡称之为“异化”。到了18世纪,“异化”才作为哲学术语得以应用。到了马克思所处的时代,“异化”才被赋予全新的内涵,即“主体由于自身矛盾的发展而产生自己的对立面,产生客体,而这个客体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而凌驾于主体之上,转过来束缚主体,压制主体,这就是‘异化’”[2]。异化思想在德国古典哲学中的鲜明代表便是费尔巴哈和黑格尔的异化理论,《手稿》中的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便是在批判和总结费尔巴哈、黑格尔的异化思想的过程中形成和完善的,同时,马克思异化劳动思想的源流也在于此。

(一)批判继承黑格尔的异化思想

在黑格尔哲学体系中,抽象的绝对精神是万事万物的本质与核心。对此,马克思提道:“当他把财富、国家权力等等看成同人的本质相异化的本质时,这只是就他们的思想形式而言……他们是思想本质,因而只是纯粹的即抽象的哲学思维的异化。”[1]96马克思指出,一方面,黑格尔把现实世界中存在着的异化现象归于思想意识范畴,认为现实存在的异化的人、异化的劳动是抽象的思维层面上的异化。由此可以看出,黑格尔的异化劳动思想存在着抽象的唯心主义基调。另一方面,辩证的思维模式是黑格尔理论体系的精髓。在《手稿》中,马克思提道:“可见他抓住了劳动的本质,把对象性的人、现实的因而是真正的人理解为人自己的劳动的结果。”[1]98在此,黑格尔把现实的人认为是人本身劳动的产品,即他认为人的本质是劳动。虽然黑格尔指出劳动是人的本质,但是,他没有进一步区分劳动这一实践方式的性质,也就是没有把自由自觉的劳动和异化劳动二者之间的界限做出明确的划分。因而,黑格尔只看到了劳动的积极方面,却忽略了异化劳动带来的负面效应。与此相对的是,马克思在吸收黑格尔辩证思维方式的基础上提出了“人的本质是劳动”的思想,且规定了这种劳动是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这一点上,马克思彻底超越了黑格尔的观点。总体来看,尽管黑格尔对异化理论具有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由于其思想体系中的痼疾,即抽象的唯心主义属性,决定了他的异化理论只能停留在精神领域中而不能与现实世界很好地接洽。而在黑格尔异化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实现了对黑格尔的超越,并提出了具有实践特性的唯物主义范畴的异化劳动理论。

(二)批判继承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

费尔巴哈在摆脱旧哲学束缚的同时,继承发展了黑格尔的异化理论。费尔巴哈在一定程度上摆脱了黑格尔抽象思维决定一切的观点对他自身思想的影响,相对于黑格尔对抽象精神的关注,费尔巴哈更多地将关注点转移到了现实世界,转移到了人的身上。这使他的异化思想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色彩,更多地增添了一些人本主义的成分。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不仅吸收了黑格尔异化思想体系的营养,实现了从唯心到唯物的跨越,同时也是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的直接来源。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费尔巴哈“证明了哲学……不过是人的本质的异化的另一种形式和存在方式”[1]92-93。现实存在的世界就是人的世界,人并不是独立蛰伏在现实世界之外的,人的世界就是人本身,简言之,现实的世界是由人通过复杂的交往活动组成的有机整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更多映照了现实世界里的一些元素,相对黑格尔的思想而言,更能立足和应用于对现实存在的异化现象的揭示和披露。从另一点来看,费尔巴哈的异化思想虽以人为基点,与现实沾边,具有了唯物主义的色彩,但仍拘泥于宗教领域内,也就是说,他的异化思想所包含的现实领域较为单一。另外,马克思利用并丰富了费尔巴哈“类”这一哲学术语。在《手稿》中,马克思指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把人与动物的生命活动区分开来,正因为此,人才是类存在物。在这里,马克思把“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视为人的类本质。马克思虽然继承了费尔巴哈的类本质观点,但是,却与他有着基础上的差异,即用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取代了费尔巴哈的人的感性存在。对于人的类本质的见解,费尔巴哈更多体现的是直观、感性、静态的存在;而马克思话语体系中人的类本质出发点在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实践活动,体现的则是客观、理性、动态意义上的存在,更多强调的是人与现实世界的交往联系。此外,费尔巴哈更侧重于人的类本质的感性存在,视其为人的一种内在规定性。马克思认为,首先人归属于 “类存在”,然后人才是有意识的存在物。也就是说,马克思认为,劳动这种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既是人的类本质,又是人实现其类本质的手段。更重视人的类本质的实现,即类本质的外化。综合来看,费尔巴哈“类”的哲学理念为马克思人的类本质的异化观点提供了理论基础。

二、异化劳动的四重内涵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经济方式的剖析是从“异化劳动”的角度出发的。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1]50,即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性。这四个规定性是按照从物的异化到人的异化过渡的过程来展开的,具体如下:

(一)劳动结果与劳动者相异化

在《手稿》中,马克思率先论述的便是关于劳动产品与工人的异化关系,即“劳动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同劳动相对立”。究其原因,在对资本主义进行研究时,马克思最先提及的概念便是“商品”。“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组成要素,按照这一逻辑,马克思便将劳动产品的异化放在首位进行论述,这是经验所得。

马克思从国民经济的事实出发,发现了这样一个现象:“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1]47与那些国民经济学家的表面研究不同,马克思直接深入探究问题的本质。根据国民经济的实际,马克思指出,工人的劳动产品与其自身并不是相一致,而是相互对立的关系,劳动者在劳动中付出得越多,作为异己力量的劳动产品越强大,劳动者受到的剥削就越强烈。这里存在一个价值转移问题:资本家通过给工人支付微薄的报酬来购买劳动者身上存在的价值,由此,劳动者本身已经成为资本家的商品,其价值也归属于资本家。在劳动过程中,当劳动者通过生产活动生产资本家需要的商品,即资本家需要的价值时,劳动者自身的价值也慢慢地转移到这些商品上。因此,劳动者生产的财富和价值越多,相应地,其自身的价值就会越少。

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财产的出现导致阶级分化,生产资料日益集中在少数资本家手中,使得劳动者几乎一无所有,同时,“劳动力所有者除了出卖劳动力之外,没有别的谋生之路”[3]。劳动者辛勤劳动所产生的成果,绝大多数被资本家无偿地占据,劳动者获得的回报只是其生产的大量商品中的一小部分。也就是说,劳动者仅仅得到“作为工人维持生存所必要的那一部分”[1]11,只得到繁衍工人这个“奴隶阶级”的必要部分。这就和其付出的劳动量很难成正比,久而久之,工人劳动创造巨大的财富使得少数资本家越来越富,而工人自身则越发贫穷。

另外,从人与自然这一层面来看,自然为人的生产生活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正如《手稿》中提到的,如果没有自然界,工人什么都无法创造出来。工人为了继续生存,只能不停劳动,不断从自然界中汲取生产资料。上文已经提及,工人越生产越容易失去其产品,按照这种思路来看,为劳动者提供必要生产生活资料的自然界也就会越来越少地属于劳动者。因此,想要活下去,在成为一个人之前必须要成为一个出卖廉价劳动力的工人,亦即他必须不断地生产劳动产品。越生产,劳动产品越强大,工人也就越廉价,劳动者生产的产品也日益成为与之相对立的存在。

(二)劳动过程与劳动者相异化

有异化的劳动才会有异化的劳动结果。马克思指出:“在劳动对象的异化中不过总结了劳动活动本身的异化、外化。”[1]50也就是说,劳动产品的异化是劳动本身异化的结果。马克思在《手稿》中从三个方面阐述了劳动过程的异化。

首先,对劳动者来说,劳动是外在、强制的事物,并不是自己内在的本质的组成部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一旦处于劳动生产过程中,工人便会觉得是自己的不幸,自己的肉体和精神都会受到摧残。因而,只有远离劳动,工人才会感到自在、自由,幸福感才能攀升。在这种意义上,劳动已经成了满足劳动这个本质需求之外的那些需求的一种手段,即工人的劳动不是自愿性的,而是成了强制性的劳动。其次,劳动者的劳动活动不是出于自身需要,也不是由兴趣而发出的。这表现在只要代表肉体折磨、精神摧残的强制性活动,即劳动一旦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瘟疫那样逃避劳动”[1]50。也就是说,劳动已经成了束缚人自由发展的枷锁,一堵阻碍人们追求兴趣爱好的墙。最后,工人的劳动已不是他的自主活动,是属于他人的,即属于资本家的劳动。不仅如此,劳动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给资本家创造更大价值的商品的一种类似于生产原材料一般的存在。对此,马克思做了个比喻:在宗教中,人的抽象的自主活动对个人发生作用不取决于自身,“就是说,是作为某种异己的活动,神灵的或魔鬼的活动发生作用”[1]50。马克思用宗教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来表明劳动已经不属于工人自身,劳动本身的异化导致工人自身的丧失。

(三)劳动者同其类本质相异化

物的异化必然导致人的异化。在这一规定性中,马克思展开了对人的类本质和类生活异化的论述。人和动物都依靠自然界生活,人比动物更高级之处就在于,人能够从自然界中汲取更多的物质资料以及精神食粮。马克思曾提及人的生产生活离不开自然界而存在,人的自然属性是人最基本的属性,离开了自然界,人也就失去了自己最基本的属性。“类本质”即人有意识的生命活动;“类生活”即人的生产生活,是人满足自己生存需要的一种手段,是产生生命的活动。人与动物的区别在于,人是具有主观意识的类存在物,能够在遵循自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创造更好的生存环境,即马克思提到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而异化劳动却颠倒了这种关系,“以致人正因为是有意识的存在物,才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本质变成仅仅维持自己生存的手段”[1]53,也就是说,把劳动者原本出自满足本体需要而进行的自由劳动,变成了动物性的劳动,即不是出于主观意愿且被迫的活动。劳动者在劳动中不仅不能实现他的类本质,而且失去了他的类本质,由此,劳动者只能把他的类生活当作维持自身生存的手段。也就是在异化劳动中,劳动者已经不是作为一个人而是作为“动物”而存在,换言之,劳动者(工人)只是作为不掺杂任何其他意义的纯粹意义上的、类似于生产工具的工人在生产活动中存在着。异化劳动把马克思所说的人的机能与动物的机能所包含的意义做了一个颠倒,即人只有做类似动物般的最基础的活动,诸如吃、喝、睡等的时候,才感觉自己像人;反之,劳动者(工人)在最能体现自己是人的生产活动中,即发挥人的机能时,却像动物。总而言之,异化劳动导致人的类本质变成了异己的本质,人的类生活变成了维持生存的手段。

(四)人和人相异化

人是社会性的动物。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在于自然性,而在于内在社会性。这就决定了人类不能在社会和人际关系之外而单独存在。由此,“人自身的异化现实使人与人之间的异化成为可能”[4]。劳动的异化导致人本身的异化,最终导致人与人之间的异化,即“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1]54。在大工业生产的环境中,由于劳动者长期处于被异化劳动的生产活动中,因此,其交往理念和交往行为将会受到影响,结果是“每个人都按照他自己作为工人所具有的那种尺度和关系来观察他人”[1]55,也就是马克思所提到的,人同它自身相对立,他自然也会同他人相对立,即把自己的主观感受通过某些方式传递给与其交往的对象,用已经异化了的价值评价标准来评价和衡量其他人,这难免会加剧异化劳动造成的负面影响,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最终不利于社会的发展。而这都是异化劳动潜移默化影响的结果,就其根源而言,便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存在,私有制的产生。因此,要使得人能够按照自己的需要和兴趣劳动,恢复劳动的本真,实现人的自由全面的发展就需要扬弃私有财产并消灭私有制。

三、克服异化劳动的途径

关于异化劳动的克服,马克思在《手稿》中指出了一条科学的路径,即对私有财产也就是人的自我异化进行积极扬弃。这是人向自身,也就是社会的合乎人性的复归,是“人的自由解放的价值目标与现实出路”[5]。在马克思的逻辑体系中,劳动产品和劳动本身应是统一的整体,但是,由于私有制的存在,使得资本家为了获得更多的私有财产而不断压迫和剥削劳动者,使得财富分配不均,富者愈富,贫者愈贫。换言之,在私有制的影响下,不可能存在体现劳动者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真正的劳动。另外,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及,私有制使得某一对象只有被我们使用,被我们拥有时,才是真正属于我们。私有制的存在使得劳动者丧失了除人的本能之外的一切能力,尤其是丧失了实现人的类本质、证明人是作为人而存在的能力。异化劳动作为私有制的产物,从根源上扼杀了劳动者多彩的属性、丰富的能力,相应地留给劳动者单一的“动物性”、简单的能力。这便造成了人的片面化发展,以资本主义经济体制下的流水线生产方式为例,工人在同一个工厂中劳动,共同生产某一产品,但因各司其职,每个人只负责其中某一个环节的生产,因此,长久下来,工人除了对自己所负责的生产环节极为擅长之外,对其他的生产环节却一窍不通。也就是说,工人在这个产品生产过程中所发挥的能力,所获得的能力都是单一的,培养的都是单一性“人才”,而放眼现今社会,这个亟须综合性人才的社会,此种类型的劳动是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背道而驰的,而且劳动者只有是非异化,即能够在劳动中真实感受到幸福和乐趣的人,才能在自己的劳动以及劳动产品中体会到劳动的本真价值。因此,顺应社会发展规律,实现人的自由和全面的发展,需要扬弃私有财产,消除私有制存在所产生的消极影响。

另外,从历史演变来看,人类社会是在不断劳动的过程中得以发展和进步的。在当下这个时期,人类为了生存,只能不断地进行生产生活的劳动,甚至是以损害自身的方式进行的,即采取异化劳动的方式进行的劳动。私有制和异化劳动的产生不是偶然产生的,也不是刻意而为的,而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是社会生产力不发达的结果。同样,随着经济社会的进一步发展,扬弃私有制,其必然的结果便是私有制的灭亡。虽然马克思在《手稿》中没有提出详尽的消灭异化劳动的途径,但是,他指出,共产主义是解决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矛盾的真正途径,也就是说,只有建立“真正共同体”,即推动实现共产主义社会,劳动者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其本质才能在劳动中得以外化实现。马克思在《手稿》中提出的共产主义设想为我们消灭私有制,消除异化劳动,实现劳动者自由全面发展做出了理论指引。

四、结语

综上所述,《手稿》中的异化劳动思想,不仅不同于黑格尔抽象的异化思想,而且不同于费尔巴哈感性的异化思想。马克思赋予异化劳动理论全新的内涵,做出了更为深刻且贴近现实存在的阐释。此外,马克思在历史观的视域下,指出了异化劳动的存在是暂时性的行为,是历史发展的阶段化产物,同时也昭示了共产主义才是历史发展不可阻挡的潮流。毫无疑问,《手稿》是马克思思想发展史上一部重要的著作,其中的异化劳动思想,对新时代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费尔巴哈手稿黑格尔
绝对者何以作为实存者?——从后期谢林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来看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他者的批判与实践思维方式的创立——《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第一条的重新解读
论《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的哲学理论价值
论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的三大层次
丢失的手稿
从《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看马克思认识论的变革
费尔巴哈之火:一个现象学的分析
手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