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困境破解
——基于广东省88所高职院校面板数据
2021-02-13丁治文
丁治文
(广东松山职业技术学院 广东·韶关 512126)
我国已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开启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那么,在“十四五”时期,加强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人才培养是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塑造发展新优势的题中之意。本文基于广东省88所高职院校面板数据①,为掌握高职院校学生劳动教育实践困境及其影响因素的重要手段和主要信息来源进行调查,对认识学生接受劳动教育的情况,了解劳动教育需要、需求变化的规律,推动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为预测今后广东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供需变化的趋势,推进劳动育人实践价值实现,为合理提出劳动教育实践困境破解策略提供依据。
一、劳动教育研究现状
从研究对象上看,现有研究几乎包含所有劳动教育对象。如:柯其燕[1]对民办高校的劳动教育价值及发展路径展开了研究;陈建波、游宗英[2]将研究对象定位为大学生群体;骆贵平、汪欢[3]着重研究了我国中小学劳动教育;李营、由佳[4]对高校的劳动教育路径进行了探索。此外,还有部分学者将研究对象进行了细分,如杨银付[5]、俎岩[6]、鄢妘[7]几位学者分别对普通高中、青少年、医学院校的劳动教育进行了分析。
从研究内容上来看,主要集中在课程建设、历史发展、劳动教育思想和实现路径四个方面。首先,在课程建设方面既有价值观层面的阐释也有操作层方面的研究。如:林克松、熊晴[8]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核心问题归根于“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的问题,从价值、认识和实践三个方面对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做了阐释;钱多[9],赵健杰、刘向兵[10]分别探讨了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化建设;刘丽红、曲霞[11]将创新创业教育与劳动教育进行联合分析,阐释了两者的关联性,并提出通过“进阶式”教育目标设计、“呼应式”课程体系设置、“贯通性”实践体验训练、“一体化”师资队伍建设,实现二者紧密结合、双向深化。其次,部分学者聚焦于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以期从劳动教育的发展历史中找出经验给予新时代劳动教育以启示。如:张鹏飞、高盼望[12]分析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过程;徐海娇、艾子[13]对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我国劳动教育价值取向的历史进程作了详细分析。
在研究方法上,以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方法为主。如上文提到的以“劳动教育的历史发展”为主题的文献,一方面需要搜集相关的历史资料,另一方面,又需要将各个历史时期的劳动教育观念和实践进行对比,从比较中找到进步性,同时将以前的历史环境和新时代的环境相比较,找出解决劳动教育困境的应有之策。
现有文献研究已经包含“劳动教育”的较多方面,但也存在以下不足:首先,大部分文献都采用文献法和比较法,鲜有通过实地调查开展的研究,少有以案例研究的形式呈现的文献;其次,在研究对象上,虽然涵盖的范围特别广,也有将劳动教育细化后开展的研究,但目前还没有将某类学校的学生进行二次划分后再进行的分析;最后,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对“劳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作了进一步部署,因此,怎样贯彻落实最新文件精神,开展好劳动教育,是我们接下来要关注的重点。
二、广东省高职院校劳动教育调查方案
(一)调查目的
了解高等职业院校劳动教育的现状,明确存在的问题,分析阻碍劳动教育发展的原因。
(二)调查对象
以广东省88所高职院校为调查对象,其中广州47所、深圳3所、佛山4所、东莞4所、中山2所、珠海2所、江门3所、肇庆3所、惠州4所、汕头1所、揭阳2所、汕尾1所、湛江2所、茂名4所、阳江1所、韶关1所、清远2所、云浮1所、河源1所。
(三)调查方式
采取抽样调查与深度访谈方法,在上述学校中按不同年级、性别、所在院(系)进行区分,每所学校随机抽取学生15名,样本数量共1320名。在上述学校中按专任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进行区分,每所学校随机抽取教师2名,样本数量共176名。本次调查问卷采用的是自编的《关于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实践的调查》,通过网络问卷(学生卷)收回有效问卷1003份,其中大一455份,大二419份,大三129份,回收率76%,有效率100%;通过网络问卷(教师卷)收回有效问卷105份,其中专任教师59份,行政管理人员46份,回收率60%,有效率100%。
三、广东省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的现状
(一)高职的劳动教育现状
1.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识
从学生对劳动教育的认知方面来看,37%受访学生不清楚自己所在专业是否有开设劳动教育元素的相关课程,其余的学生表示未开设。大部分学生并不理解什么是劳动教育,对劳动教育的内涵、外延等不能清晰把握。而从教师数据来看,我们发现有高达46.67%的高校教师对本校劳动教育的情况不清楚或只有一般了解。从劳动动机看,部分学生参加劳动是为了赚取零花钱,也有部分学生认为参加劳动能够丰富课余生活、积累工作经验等,说明很多学生将参与劳动与金钱或者其他利益联系起来,或者存在某种明显的功利性动机。从劳动观念来看,大部分同学对开展劳动教育活动持积极的看法,在“对于学校开展劳动教育活动的态度”问题的调查中,68.06%的同学选择了同意,13.37%的同学选择了非常同意,不同意和非常不同意的同学占比不到4%,说明大部分同学还是愿意配合学校的劳动教育活动的。
2.高职学生在劳动教育中的实践
我们对“对待开展劳动活动态度”和“学生假期在家平均每天做家务劳动的时长”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将近70%的同学认为应该参与劳动,但实际上,大部分学生做家务的劳动时长不足一小时。在对寝室卫生打扫情况的调查中,当被问到“寝室很乱,但又没轮到自己值日,应该怎么办”时,只有31.84%的学生会自己主动打扫,有44.31%的同学表示会提醒值日同学打扫,16.97%的同学选择邀请室友一起打扫。这说明大学生主动劳动意识不强,在良好的劳动习惯上有所欠缺。
(二)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实践困境的原因
1.劳动观念缺失
首先,高职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思想认识不够到位。从主观上看,自身怕累、怕吃苦、怕流汗是主因。高职学生从小学一路念到大学,劳动量不断减少。从客观上看,家庭教育缺失、学校不够重视、社会上存在不良风气等多重不利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对劳动教育的正确判断。其次,教师劳动教育引导意识不强。在对教师的调查中,我们发现受访教师有近一半不了解本校的劳动教育开展情况,受访学校在劳动教育课程设置上也颇为随意,近60%的教师反映自己学校没有固定的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对劳动教育不够重视势必会影响教师劳动教育对学生的引导及关注。
2.学校劳动教育边缘化
学校课程设置尚欠科学。现在较多的高职院校缺乏劳动教育培养模式要求和可操作的细则,往往会导致劳动教育停留在纸面上,更多的只是口号宣传,未能够形成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针对性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同时也没有针对不同学龄阶段学生的不同类型及特点安排劳动教育的具体内容。另外,劳动教育尚未与专业特色相结合。
3.劳动实践资源匮乏
首先,教师引导能力与要求匹配不相协调。劳动教育是以体力劳动为主,注意手脑并用、安全适度,强化实践体验,强调让学生亲历劳动过程。然而由于目前高职院校缺乏科学规范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上欠缺规范科学,教学配备上更是无从讲究了。其次,劳动教育组织主体单一。目前劳动教育的实践场景更多是在校内,局限于日常体力劳动及简单的志愿活动。而从调查数据显示:有58.08%的受访学生愿意向家长学习,从小参加家务劳动等,养成良好劳动习惯,71.36%的学生表示希望能有机会多参加劳动教育实践课程。再者,劳动教育实践平台不足。在问卷调查中在回答“部分学生没有参加过劳动实践活动的原因”时,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认为“想参加劳动,但机会很少”;在对“学校在劳动价值观教育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回答中,绝大多数同学选择了“关于劳动教育方面的实践课程太少”。这说明了现阶段的劳动教育现状:参与主体少,劳动实践平台少。
四、劳动教育实践困境破解策略
(一)模式创新
1.融入教学活动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改变现状,要想让学生积极主动参加劳动,必须得改变现阶段单一的劳动形式,应结合时代特征、地方特色等开辟新的劳动模式。将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活动、课程教学有效融合,充实劳动教育在创新创业教育和常规教学中的实践研究,有效实现二者在实践导向、培养目标、培养过程的一致性,以劳创新,丰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容。
2.创新考核形式
外部约束在劳动教育中应发挥重要作用。除了吸引学生自愿参与,应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期末考核,如将劳动教育与某门课程相结合,课程教学以翻转课堂的形式,课内进行理论讲授,课外结合劳动实践,将劳动实践与理论教学紧密对接,课程考核与劳动实践高度相关。同时,出台正式的制度文件,将劳动教育目标进行具体化和细化,也要完善考核并且督促教师做好劳动教育的具体教学计划,真正发挥劳动教育内在的“育人性”。
(二)机制打造
1.价值引领
家长要积极塑造良好的劳动氛围,让孩子意识到自己的家庭责任。学校课程可增加劳动价值观、劳动精神等教育内容,可以通过开展劳动教育主题讲座、宣讲会、劳动日等活动,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热爱劳动,认识到劳动的价值。国家主流媒体要加强对劳动模范、先进劳动事迹的报道,打破“唯读书论”“学历至上”的传统观念。通过多方努力形成一种“劳动光荣”的社会风气。
2.日常行为
劳动不仅仅指单纯的体力劳动,劳动更多地体现在日常的行为中。学校应该从学生身边的小事做起,如定期组织学生打扫宿舍和教室卫生,定期组织学生参加志愿者活动,增加各种劳动实践活动形式和次数,提供更多勤工俭学岗位,或者征集学生意见组织学生开展其他社会实践等,为学生提供多种劳动实践的平台。不论哪种活动,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劳动习惯,将劳动看成是理所当然的事。
3.实践服务
学校教育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积极探索让学生走出去的途径,如立足于本地特色,与相近企业开展深度校企合作,探索“2+1”的培养模式,两年理论学习,一年企业实践,或者将教学点搬入企业,让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从教师培养角度看,应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引导教师去企业挂职锻炼,或者去合作企业进行专业学习和提供专业服务。无论是哪一种模式,学校都应出台相应的成果导向制度,积极寻求社会的支持,真正做到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4.以文化人
校园文化是学校劳动教育的温润土壤,文化教育可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高职院校培养的是新时代的劳动者,更应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工匠精神”。高职院校应在立足于校本文化底蕴的基础上,依托区域红色文化精神,结合各地劳动模范的先进事迹,开展各项学习活动,引导全体师生向劳动模范学习、向他们致敬,营造劳动创造幸福的良好文化氛围,将劳动光荣、劳动者美丽的文化厚植在校园文化中。
注释:
①面板数据,即Panel Data,也叫“平行数据”,是指在时间序列上取多个截面,在这些截面上同时选取样本观测值所构成的样本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