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路径
2021-02-13钟敏敏
陈 丽 钟敏敏
(1.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教务处 四川·成都 610107;2.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四川·成都 610107)
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开始全面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提出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指导帮扶、项目孵化等融于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总体目标,以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引导学生积极投身创业实践,显著提高人才培养质量[1]。在此过程中,创新创业课程建设,尤其是“专创融合”特色示范课程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对创新创业课程如何深化建设、如何进一步发挥育人作用指出了新的方向。因此,在“课程思政”视域下,积极探讨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的实践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创新创业课程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占据重要地位
(一)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是高职院校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
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职业教育内涵提质、促进毕业生高质量就业的重要举措。为加快培养更多富有创新精神、具备较好创新能力的人才积极投身创业实践,各高校应结合学校创新创业工作实际,制定并落实创新创业教育实施方案,从创新体制机制、健全课程体系、优化教学方法、改革评价方式、强化创新实践、完善配套制度、加强队伍建设、改进服务手段等方面着手,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1]。
课程是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载体,创新创业课程建设是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各高职院校应根据学校办学目标、人才培养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促进专业教育、素质教育、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优化课程体系,完善课程设置,挖掘各类课程的创新创业教育资源,让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同时,面向全体学生开设涉及创新思维、行业认知、学科前沿、创业基础、就业指导等方面的必修课和选修课,纳入学分管理,逐步建设专创融合、依次递进、有机衔接、科学合理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
(二)创新创业课程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制订与实施工作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9〕13号)明确指出:高等职业学校应当把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职业素养等列为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2]。创新创业教育区别于专业教育,但又与专业教育紧密结合,其最终目的在于帮助学生逐步建立并不断强化创新创业意识,训练和发展创新创业思维,塑造和锤炼创新创业能力,促进就业质量的提高,并推动其终身可持续发展。创新创业课程是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多数包括通识性知识为主、推动核心素养养成的公共课,宽基础、宽口径、多形式的选修课,以及部分与创新创业实践关联度较高的专业课,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课程思政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
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3]376。思想政治教育不只是思想政治课程的责任,专业课程、创新创业课程以及其他公共课程都应该结合课程定位,积极开展课程思政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
(一)课程思政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履行思想政治教育职责
2017年12月,教育部颁发《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高校要“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4]。创新创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与实践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在多数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是一个课程体系,既包括公共课,也包括专业课;既包括必修课,也包括选修课;既包括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内容上区别于专业,又与专业紧密结合。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要注重让学生“敢闯会创”,在亲身参与中增强创新精神、创造意识和创业能力[4]。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应与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劳动精神、爱国情怀的社会实践类课程紧密结合,除依托具体课程的第一课堂外,还应该通过举行各类创新创业大赛、举办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等形式完善第二课堂,培养学生以“工匠精神”为核心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职业素养。
(二)课程思政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以学生为中心”
“以学生为中心”,不仅要教会学生做事,更要教会学生做人,关注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关心学生的终身发展。因此,为更好发挥创新创业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在课程改革的实践中,应遵循“以学生为中心”的基本原则。
“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将学生视为发展的主体、完整的个体,尊重学生发展的顺序性、阶段性、主动性、差异性,关注学生发展的未来性;“以学生为中心”,要求将学生作为发展中的人和有终身发展需求的人来对待,重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思考能力、创新精神;“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做好角色转变,做学生学习的促进者与引导者,做课程的开发者和建设者,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加强自我反省和教学反思,重视教育原理和教学研究工作,以更好地改进教学;“以学生为中心”,要求教师与学生建立友好、平等的关系,要求教师尊重学生、关爱学生、理解学生,真诚地肯定和赞美学生。
(三)课程思政要求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贯彻“三全育人”理念
“课程思政”的实施符合思想政治教育的逻辑惯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和方法[5]。为确保课程思政改革能达到预期成效,应遵循求真性、一体化、协同性原则,让教育者先受教育,树牢课程思政理念,科学挖掘和配置课程思政资源,强化课程思政落实环节[6],贯彻“三全育人”理念,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的立体化、生态化育人体系。
首先,课程思政要求参与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所有专兼职教师,不论是否教授课程、教授课程类型和性质、是否与学生发生直接联系,都参与到课程思政改革中来,以发挥协同效应;其次,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范畴较广,除显性课程外,还包括形式多样的隐性课程,显性课程有一定的系统和结构,受众较广,隐性课程虽目标群体少,但更具针对性,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发挥着育人功能,因此,除重视已经较为成熟的创新创业显性课程改革外,也不能忽视隐性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再次,通过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大学生创新发展训练计划等形式,全方位培养学生专创融合的能力、持之以恒的精神、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
三、“课程思政”视域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的改革路径
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凡是不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做法都要坚决改过来[7]。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改革应切实落实课程思政理念,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打好课程思政改革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8]。做好课程思政建设,关键也在教师。高职院校教师接受过系统的专业教育,具备相关学科的系统知识;师范专业毕业的教师还接受过专门的教育教学训练,具有较好的教育教学职业素养;进入高职院校后,教师通过各类培训、进修,结合教学实践,不断提高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实施的能力。但除思政课教师外,多数教师不了解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开展,个别教师甚至不理解为什么要在非思政课中开展思政教育。因此,开展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首先应做好教师的教育工作,让教师认识、理解、认同在教学中开展课程思政改革的重要性,同时帮助教师掌握思政元素挖掘的技巧和“课程思政”教学设计方法。
教师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坚持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坚持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3]379。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是一个体系课程,课程与课程之间具有一定的逻辑结构,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而课程思政是一个系统工程,是教学改革的方向,有一定的模式可以遵循,但模式并非绝对,范式并非唯一。因此,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吸收思政课程教师参与,整合资源、明确职责、严格分工,避免重复劳动;加强交流、做好反思、共建共享,发挥团队整合作用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思政改革和实践具有推动和促进作用。
(二)加强课程内容研究,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
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改革实践中,教师队伍是“主力军”,课程建设是“主战场”,课堂教学是“主渠道”。《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课程思政建设应以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爱人民、爱集体为主线,围绕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重点优化内容供给[4]。
如何挖掘课程内容中的思政元素是课程思政实践的难点。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应将引导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就业观、创业观,形成将个人发展服务国家需要、社会发展的意识等内容糅合进入课程目标,在此基础上形成分解后的详细素养目标,并将目标与课程内容相对应。以“大学生创新思维与能力训练”为例,“创新的过程”涉及寻找机会、提出构想、迅速行动、坚持不懈四个要素,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在“寻找机会”中“引导学生创新意识萌芽,能够分析和试图理解当前社会不和谐现象的原因,并尝试给出解决方案,将个人发展与社会需要相结合”;在“坚持不懈”中“教育学生树立坚定信念,愿意为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和社会发展主动付出长期积极努力”。“大学生创业基础知识”课程也涉及比较丰富的思政元素,如:创业者的基本素养包括诚信、责任、担当等内容,可以引导学生养成科学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通过创业财务基础知识的学习,教育学生做遵纪守法的公民,形成严谨、务实的财务意识,并用以规范和约束个人行为。
(三)统筹资源建设开发,建设优质共享精品资源
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和运用让教学不再局限于有限空间,优质共享精品资源的建设可以弥补有限课程时间无法开展足够个性化指导的不足,解决不同学生学习需求、学习进度不一致的矛盾,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的需求。高职院校首先应构建逻辑结构合理、难易程度恰当的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确定各门课程的性质、属性、定位、目标、内容,避免出现部分内容反复讲、个别内容没体现的情况。
资源建设和开发前应对当前已经建好的共享优质资源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优先使用符合需求的成熟资源,不为资源而建资源。如确需建设,应立足校情,确定资源建设的类型和数量,不宜片面追求形式多样。内容选取上应体现时代性、前沿性、经典性、方向性的基本原则。在资源建设和开发的过程中,应统筹设计、明确分工、求真务实、积极创新、反复钻研、精益求精,保证建设质量,项目团队成员应恪守职业道德、严守学术道德,坚决防范学术不端。
(四)做好方法模式研究,持续推进课改螺旋上升
课程思政的体系化建构要立足于课程的价值属性,以更广阔的视野审视课程学习的过程及其背后的育人使命,指向课程思政应有的思想品德涵养、社会价值认同、精神境界追求等维度[9]。课程目标能够实现及其程度取决于教学设计,但与教学组织和实施也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高职院校教师首先应做好教学设计,课程导入的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实践活动的开展、课堂组织的实施、现代教育技术的运用都不能忽视,以提高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增强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的研究过程中,应主动学习、提高意识,加强交流和分享,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思想政治教育强调潜移默化,非朝夕之功,其效果需要在特定时间、特点事件中得以体现。教师在课程的改革实践中,应具备质量诊断和改进的意识,按照Plan(计划)、Do(执行)、Check(检查)和Action(处理)的步骤,实时诊断、持续改进。以一节课为例,教师首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制定授课计划,明确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执行授课计划,关注学生过程反馈,实时调整,把握节奏和方向;课后检查授课计划执行情况,做好教学反思;关注教学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分析原因,提出改进措施,并在之后的课程中加以完善。每节课均需严格执行PDCA循环,以推动整门课程的螺旋上升。
结 语
创新创业课程开展课程思政改革是时代的要求,高职院校应以课程思政理念为指导,从教师、教材、教法入手,探索课程改革的路径,积极深化开展三教改革。教师应明确课堂教学主体责任,树立全局意识,加强理论学习,坚定政治站位,提高业务素养,严守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做好课程研究,上好每一堂课,让学生有收获,让个人有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