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2021-02-13李鸥漫
李鸥漫
(沈阳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4)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并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1]。在这一背景下,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各级学校,需要发挥出其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突出作用,将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不同的教育阶段,构建循序渐进、螺旋上升式的一体化教育结构。为此,在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建设中融入文化传承,能够发挥文化传播创新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作用,有效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
一、文化传承中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意义
(一)促进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
在文化传承中需要坚持科学的态度与方法,做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从精华的角度来看,适用于现代社会发展的优秀文化内容包括民族精神、德智文化等多个方面。其中,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其内涵大致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自强不息精神。《周易·乾卦·象传》中指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2]无论是孔子所说的“发愤忘食,乐以忘忧”,还是孟子所说的“劳其筋骨,饿其体肤”,都体现出了“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这种拼搏精神激励了悬梁刺股的苏秦、凿壁偷光的匡衡,成为中华民族重要的民族性格。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源源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能使之成为个人成长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其二,厚德载物精神。《周易·坤卦·象传》中提到的“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2]41,阐释了宽厚包容的重要意义,成就了中华民族兼收并蓄的民族精神。孔子有三千弟子,人人各异,但他能以包容的心态对待每个弟子,也能够正视弟子所提出的新问题与新观点。为此,教育工作者需要将厚德载物精神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其成为学生精神品质的同时,促进民族精神的延续和发展。其三,天下为公精神。《礼记·礼运篇》中指出:“大道之行,天下为公。”[3]这种崇尚公有的社会政治思想在历史传承中,既有“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的牺牲精神,又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英雄气概,而孙中山更是根据天下为公精神提出了“三民主义”的思想。因此,在文化传承过程中,将思想政治教育与天下为公的民族精神相结合,契合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此外,还应积极对革命精神、长征精神等优秀文化进行开发,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建设提供不竭动力。
(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方法
首先,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文化传承,能够融入“循循善诱”的教育理念。这一理念拥有三点特征:其一是根据学生的特性进行因材施教;其二是通过类比的教育方法进行举一反三;其三是师生平等交流、畅所欲言,从而实现自由讨论。这种教育方法相比灌输式教育模式更关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避免学生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4]。其次,能够采取“慎独正己”的自我教育方法。“慎独”是指即便是在独处时也需要严于律己;而“正己”则是指教师要通过自我教育克服弱点和缺点,为学生带来高质量的教育。在信息技术高度发展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多地处于独处状态,通过对“慎独正己”文化的传播,能够让学生不断地进行自我审视和自我教育,从而及时克服不良思想与行为。最后,采取“积善成德”的实践方法[5]。古代先贤们普遍认为,高尚的品德需要通过长期的实践才能形成,只有充分地实践,才能实现自身的升华。后来,荀子提出了“积善成德”的思想,勉励人们从小事做起,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实现聚沙成塔的效果。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采取“积善成德”的教育方法,能够让学生通过充分的社会实践,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认知,并逐步养成良好品德。
(三)增强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认同感
在全球化的进程中,国家间经济、政治、文化合作推动了多元文化思潮的发展。其中,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刻意渗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还是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不良思潮,都会对学生的思想观念带来严重的危害。为此,在文化强国建设的战略下,必须重视培养学生对不良文化的鉴别能力,从而辩证地看待多元文化思潮,自发抵制外来文化的冲击。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提高文化认同感,能够通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入挖掘,掌握其文化特质与文化价值,让学生了解到中华优秀文化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的独特价值,从而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促进民族精神的代代相传,让学生能够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推动文化强国建设。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应对各种艰难险阻,在于其拥有着伟大的民族精神。
二、文化传承视域下的大中小学思想政治一体化教育内容
(一)国家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在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需要坚持国家意识形态的核心地位,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目的,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建设培养高素质人才。为此,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根植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素养和道德文化素养,在培养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同时,使学生形成坚定的政治信仰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通过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培养出能够担当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优秀人才。
(二)家国情怀教育
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培养出能够协调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的优秀人才。中华文化向来以集体利益优先,优秀的人才往往要具有家国情怀和爱国精神,才能在实现个人价值的同时实现社会价值。在现代复杂多元的社会环境下,学校需要引导学生从以自我为中心的状态,向尊重他人和集体权益进行转型,让学生了解现代生活的规范性,意识到个人行为会对他人和集体产生影响,从而使学生能够自觉遵循社会公共秩序,协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实现个人社会化的自我超越,将学生培养为合格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
(三)民族文化教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以马克思主义为核心、以拥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为根本,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让学生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先进性与科学性,这是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重要时代任务。在以思想政治教育为途径的文化传承过程中,既要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性,制定有针对性的教育内容,做到区分层次、突出重点,又要从一体化教育的角度进行系统性的整体设计,强化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和推进。总体而言,在小学低年级阶段需要通过启蒙教育的方式,让学生初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掌握一些家喻户晓的名人典故;而小学高年级阶段可以开展认知教育,增强其对文化的感受力,进一步体验丰富多彩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初中阶段需要以认同感教育为主,让学生较深层次地理解传统文化,并使其初步掌握作为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与基本国情;在高中阶段需要增强学生的理性认知,让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核,进而提升其文化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大学阶段则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能力,在深层次解读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意识到自身在文化传承中的责任与使命,从而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文化传承视域下大中小学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策略
(一)提炼教育内容并进行合理设计
在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模式下,需要加强顶层设计来优化教育结构及不同教育阶段的衔接方法,坚持“循循善诱”的育人理念,构建循序渐进的教材体系,确保教育内容贴合学生在不同阶段的认知能力与成长需求,并做到与生活实际紧密相连。在中小学阶段,思想政治教育应定位在“活动型”课程;而在大学阶段则需要构建完整的学科体系,实现学科逻辑与生活逻辑的协同。思想政治教育需要通过理论教育,让学生在面临问题时能够用所学的理论进行解释,这就要求将理论与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让学生在充分的实践中加深对理论的认知,并形成自觉的价值取向。优秀人才的培养,不应仅局限于专业知识与技能的培养,还要确保学生具有反思和自我约束能力,拥有家国意识与社会责任感,从而自发地遵循社会基本规范、维护集体和国家利益。
(二)统筹规划思想政治课程体系
大中小学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从横向和纵向两个方面将现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教学活动进行衔接。例如,结合文化传承的时代诉求,地方大中小学可以组织协同的思想政治课程。小学可以开展名人名言、历史典故的阅读和品鉴活动,让小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初步的印象;初中可以发挥出初中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阅读《史记》《礼记》等典籍的古文原文。高中阶段可以开展传统文化的讨论活动,深入探讨诸子百家、理学等各家思想;大学阶段则可以开展话题辩论等活动,探讨一些传统文化在当代环境下的适用性及糟粕的取舍问题。这种循序渐进、螺旋上升的衔接模式,符合学生认知发展的一般规律,能够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并促进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三)加强文化传承的载体建设
首先,在教育信息化的宏观背景下,可以通过对网络技术进行深入开发和利用,发挥互联网在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载体作用。然而,互联网的普及也推动了多元文化思潮的发展,复杂的文化潮流中包含了很多真假难辨的信息,容易对学生的思想观念产生负面影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需要加大对网络的关注力度,建立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借助线上教学平台开展优秀文化的教育与传承工作[6]。在这一过程中,为应对多元文化思潮所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强化网络文化管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教师的培训力度,使其具备鉴别网络中各类信息的能力,通过建立网络评论员队伍等方式净化网络风气,让学生在良好的网络环境下学习和成长,真正将优秀文化内化为自身素养。其次,可以开展多种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如可以组织各年龄段学生参观博物馆、革命纪念馆、伟人故居等场所,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同时,还可以发挥图书馆的文化传承价值,积极改善学校图书馆的物质条件,提高学校图书馆馆藏资源的利用率,建立一支兼具思想政治素质与书籍鉴赏能力的人才队伍,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图书馆服务,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文化传承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着相同的发展方向、根本诉求与实现路径,将二者有机结合有助于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升优秀文化的传播力度,促进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有效增强学生的民族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为此,大中小学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国家意识形态、家国情怀和民族文化作为教育内容,加强对教育内容及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开发多种类型的教育载体与文化育人形式,提升以思想政治教育为载体的文化传承水平,为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促进优秀文化的传播发展起到教育支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