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写作教学中“感受力”培养探讨

2021-02-13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感受力受访者情感

曾 莉

高校写作教学中“感受力”培养探讨

曾 莉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要想让读者获得情感层面的体验,与核心人物产生共鸣,写作者必须具备较强的感受力。高校写作教学中提高学生感受力的可行途径有三:第一,指导学生从外部信号,精神信号和内部信号三个维度去立体感受情感;第二,培养学生用同理心去感受;第三,帮助学生在访谈中去感受。

感受力;情感体验;同理心;访谈

以往关于写作与感受力的研究主要散见于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中,陈韬(1986)比较了观察力和感受力在中学记叙文写作中的各自作用,认为感受力是写好一篇记叙文的主要条件[1]。陈韬(1987)提出,通过写感受手记,进行感情积累,是培养中学生感受力的有效途径[2]。董振宇(2014)认为,切实培养中学生的感受力是作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他提出了三种培养学生感受力的方式:第一,引导学生细致观察生活,是培养他们感受能力的前提。第二,帮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是提升他们感受力的关键。第三,加强具体方法的指导,是培养他们感受力的保障[3]。李梦桃(2020)借助三十年一线高中语文教学的实践与研究,结合心理学的发展成果,对成功的阅读与写作经验进行分析,阐述了感受力在高中学生阅读与写作能力提升中的重要作用[4]。符有明(1996)认为,学生感到没有东西可写,或者什么都写到文章里去,是因为学生对生活缺乏一种敏锐的感受力。因此,在写作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能力,让学生能在生活中获取写作素材[5]。

以上文献主要侧重于论证在中小学写作教学中培养学生感受能力的重要性,但缺乏对具体培养途径和方法的研究,关于大学写作与感受力培养的系统研究目前更未看到。基于这一现状,建议在高校写作教学中从以下三个方面去提高学生感受力,有效途径有:第一,指导学生从外部信号,精神信号和内部信号三个维度去立体感受情感;第二,培养学生用同理心去感受;第三,帮助学生在访谈中去感受。

1 立体地去感受情感

人的言行常常受到情感的驱使,即使努力控制不把内心的情绪表露出来,他的肢体语言也会释放出某种信息。比如舞台剧《日出》(曹禺),化身为人物情绪具象化表达的载体,舞者在语言不能及之处,用灵动的肢体语言呈现出人物内在的复杂情感。同样,人们也拥有在不说话的情况下读取对方情感状态的能力。

在描写对话时,让人物直接诉说自己的情感也许会比较轻松,但作者不能把情感体验都付诸于语言来表达。如果你在现实生活中不会把感情直接说出口,那也不要让你笔下的人物那么做。要巧妙地表现人物的情绪,就不但要配合语言,还要充分运用“非语言情感信息”,结合外部信号(肢体语言或言语)、精神信号(思维反应)和内部信号(生理反应)这三项要素,去立体地感受。

1.1 外部信号(肢体语言或言语)

“外部信号”指的是人们在体验情感时产生的身体反应,即通过肢体或言语明确表现出来的信号。情绪越强烈,身体反应就越剧烈,动作强度也越不受人们的意识控制。每个人物都是独一无二的,他们会用特定的方式表现自己的情感。作者可以将各个人物的特点和各种各样的“外部信号”结合起来去表现人物的情感。例如,感受“爱情”爱情的外部信号有:情不自禁地傻笑,两颊发红,声音变柔,偷瞄,步子轻盈……等等;感受“不安全感”的外部信号有:转移视线,耸肩,用笑声自嘲,抚平衣服的褶皱,把双手藏在口袋里,坐立不安……等等。

1.2 精神信号(思维反应)

“精神信号”指来源于情感的思维模式,是反映思维运转的窗口。思维不一定总是合乎逻辑的,它也会以极快的速度从一个话题跳向另一个话题。将思维用作表现情感的手法,能让读者准确把握作品中人物是如何看待这个世界的人和事的。从思维角度描写周围的人、事件和环境对人物视角产生的影响,能使故事变得更丰满,这也是作者明确表达观点的绝佳方式。例如,感受“爱情”的精神信号有:感激人世间的一切,心不在焉,沉浸在幻想中,和心上人在一起时,眼里看不到其他东西,想方设法让恋人为自己骄傲……等等;感受“不安全感”的精神信号有:优柔寡断,就问题或选择想得太多,过度纠结于自己的缺点或不足,十分留意他人的反应或行为……等等。

1.3 内部信号(生理反应)

“内部信号”指来源于情感,产生于人体内部的本能性或生理性感觉,是非语言情感信息中最强有力的反应。这种生理反应(呼吸、心跳、头晕、肾上腺素飙升等)是明显且不受控制的,是引发战斗或逃跑反应的导火索。因为这是身体产生的本能反应,每个人都有过这方面的经验,所以,读者能够基于自身感受而理解此类描写,从而与作品中的人物产生共鸣[6]。例如,感受“爱情”的内部信号有:内心慌乱,心怦怦跳,好像被什么猛地撞了一下,膝盖、双腿发抖,舌头打结,说话结巴……等等;感受“不安全感”的内部信号有:受到他人质疑的时候心跳加速,成为人群焦点时恐慌,感觉胃里翻江倒海,无法控制地浑身发热……等等。

2 用同理心去感受

为了让读者对某种情感产生强烈的共鸣,我们不仅要描写人物的反应,还要用心去要了解人物情感背后的原因,这就需要拥有设身处地的共情能力,即同理心。

2.1 “同理心”不是“同情心”

同理心(empathy)是指从另一个人的角度来体验世界,重新创造个人观点的能力。它包含三个面向:

第一,观点(perspective)面向,尝试采用另一个人的观点,去试着了解对方,这意味着需要中止你自己的论断,将自己的意见放在一边。

第二,情感(emotional)面向,近距离地去体验他人的感受,去感受他们的恐惧、喜悦、伤心等情绪。

第三,关心(concern),真诚地关心他人的幸福,不光要和对方有一样的想法和感受,还要更进一步,付诸行动去关心对方的福祉。

同理心(empathy)很容易与同情心(sympathy)混为一谈,但二者的概念是有很大区别的。同情心表示你用你自己的(Your own)的观点来看别人的困境进而产生悲悯之心;而同理心是指你用对方的(the other person’s)观点设身处地地思考他的处境,进而感同身受。你可以想象一下,对一个高考失利的同学而言,你的同情心与同理心有何不同?当你同情他时,他的痛苦与迷茫还只是他自己的感受,但当你与他产生共情时,这些感受就好像变成了你的感受(至少在此时此刻)。为(for)别人感到快乐和痛苦是一回事,和(with)别人一起感受快乐和痛苦则要深远得多[7]。

作者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刻画人物,会影响读者理解人物情绪状态的能力。畅销书作家丹尼尔·戈尔曼(Daniel Goleman)认为,同理心是一个人“社交智力(情商)”(Social Intelligence)的本质。我们也许不可能完全体会到另一个人的情绪,但若付出足够的努力,我们就可以更了解世界对他的意义。试着换位思考“如果你被这样对待,你会有何感受?”

2.2 学习同理心

每个人与生俱来都拥有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程度根据遗传因素虽然会表现出一些差异,有些人具有先天优势,但后天的环境体验才是培养一个人感受能力的关键。体验令人沮丧的事情可以帮助我们提高同理心,在生活中更关心他人。试试:

穿着不合脚的别人的鞋子走一公里,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走出舒适区,在没有食物和睡觉的地方流浪几个夜晚,你会怎么理解那些“深漂”和“北漂”人的世界?

不能走路,只能坐上轮椅,无论是进出浴室、厨房,还是乘坐公共汽车、拿取东西,一切对之前的你来说非常简单的任务都变得异常困难,几天后,你对残疾人会有新的感受吗?

同理心是可以被教导的,如果有人对他人有不当行为,你可以向他指出,他的行为给他人带来了苦恼,“看看,因为你凌晨一点还在开着音箱玩游戏,同学没法好好休息,非常难受。现在你想睡觉了,同学在你耳边狂放爵士乐,你难不难受?”比起简单粗暴地评价和指责这种行为“你这样很过分!”,让对方亲自沉浸到同样的现实情境中去,去亲身体验,是增强同理心的最佳方法。

3 在访谈中去感受

读者大众往往对周围发生的事,感到好奇,因此,要想讲好一个有趣、有料的故事,你的作品需跟得上事实,访谈就成了必不可少的部分。通过建立信任关系来深入受访人的私人生活,跟他们聊天,了解他们的真实生活,就好像受访人是你自己私人生活的一部分,像他们那样去看这个世界,这是非常有趣的。你做的访谈越多,逸闻趣事越多,洞察见识越多,在某个主题上打开的、让人可以透视这个人物或事件的窗口越多,你的作品就越厚重,写作也会从你所收集的材料中自动喷涌而出。

所谓访谈,是心理治疗中的一种询问技术在新闻中的改造,当一个心理治疗师面对一个新患者的时候,他会完成一套询问个人史的流程,从受访者最早的记忆开始,然后逐步进展到成年之后的时期[8]。对于作者来说,这样的访谈能够回答一个叙事的关键问题:是什么使得这个人变成他或她现在这个样子?

为讲故事而做的访谈,有四个表现感受力的技巧:

第一,不要让受访者把注意力集中在你身上。这是整个访谈技术的关键。在访谈过程中,除非你是在鼓励受访者,否则不要说话。你可以用这样一个问题开场:你最初的记忆是什么?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初的记忆是一个故事,有时间、地点、主题、人物以及情绪基调。哪怕一个人最初的记忆并不是特别适合你的故事,它也为你打开了一扇门。通过受访者自己所讲的故事,你就可以分辨其性格。

第二,提问要尊重受访者,并征得受访者的同意。当你问受访者的个人经历和想法时,在某种意义上,这是一个侵入性的程序。受访者为什么要回答你这些问题:你家里人怎样?你是老大、老小还是中间的孩子?家里经济状况怎样?你是父母一起养大的吗?合家团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你养过宠物吗?是否发生过什么家庭危急?你甚至接下去更进一步问其他个人问题:你学习怎样?你在学校受欢迎吗?你有很多朋友吗?你最痛苦的一段经历是什么?除非面对的是一个心理医师,否则他能跟谁坦诚以待。他妈妈吗?别开玩笑了,做母亲的专业就是操纵孩子。他的配偶吗?你肯定?作为一个访谈者,你必须先赢得受访者对你的信任,努力让互动过程很自然,让受访者处在一种非常舒服的状态,一种舒服到不管怎样的问题都能回答的状态,足以让他(她)跟你坦诚地分享一段经历中的所有细节。这样的访谈才能够让你掌握充分的信息,对受访者获得某种特定的理解——只有通过这种理解,你才能够和人物同情共感,才能从受访者的角度去讲这个故事,把故事讲得深,强而有力。没人喜欢被架到火上连续烤上几个小时,不是出于受访者自愿的、太正式的访谈对挖掘心灵并没有什么帮助。

第三,保持谦恭。很多访谈新手会犯一个错误:在进入一个访谈或异样的世界的时候,应该表现得很能很行的样子。他们忘了,受访者才是他们的老师。一个聪明的访谈者总会记得:哪怕写文章用的是第一人称,主角也是他们,而不是自己。要想从受访者那里获得信息来支撑你的故事,你就得努力围绕着受访者的世界去创作另一个世界,努力降低你的存在感,不让自己吸引更多的注意力。读者喜欢谦恭的叙述人。

第四,仔细观察。在访谈中,最容易被低估的一个要素是观察,或者也可以叫作看的艺术,像摄影师一样去看,改换视角去看。做访谈的时候,你的自然冲动是去问问题。有时候,这种做法根本就是错的,因为它会让你变成访谈的焦点。当你访谈进城务工的女性时,有一个杀鸡剖鱼的女工,她的手在抖,因为太累了。有人告诉你,她的手在抖,这是一回事。你亲眼看见她的手在抖,这又是另一回事。而最佳的是,你一面感受着你自己那双发抖的手,一面看着她的那双手做出同样的动作。就是同样的这双手,鱼鳞和鸡爪会划到掌心,刀也会切到上面。那活儿,我连十分钟都干不了,而她们却每天要干十个小时。如果你能对你的受访者所感受到的东西有这样一点儿共鸣,哪怕就只是一个瞬间,它也会为你的写作注入某种权威性,因为它打开了你的心扉。这些在你面前展现出来的细小的、被你观察到的细节才是你访谈需要得到的重要的东西。新闻记者往往会非常自我:我们的问题,我们的答案,我们的时间表。可是故事访谈干的不是这种,除了问背景,我们得能走进别人的家里去,去看看他的厨房,他的卧室,看看他收集的那些旧物。正是这些东西,才构成了你身临现场的一部分。

4 感受的节奏

乾隆皇帝一生曾作过上万首诗,却为什么没有一首诗被人记得传诵呢?而亡国之君李煜的《虞美人》、《浪淘沙》等作品却为何能够被人百唱不厌?前者都是应景之作,缺乏真情;而后者篇篇皆泣血之作,尤其是其后期亡国后的作品。穷愁潦倒,身处逆境的生活所以能成就诗人和作家,因为身处困境,感触甚多,情感受刺激而更见敏锐、丰富,故善感者多诗文。

情感是将读者和情节、人物联系起来的桥梁,表现形式和强度有多种多样,有的暴露在外,有的比较隐匿,有的比较弱,有的很强烈。比如“愁”: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李清照)

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贺铸)

虽然没有直说愁的内容,以上三种不同的愁,却能从不同的意象中,可以感知它们的情感性质、强度、情味,乃至产生的环境氛围。

再比如“恐惧”:

人物对其的反应有外在的呼吸急促,神色慌张,有内心的高度警觉,忐忑不安,有的心跳加速,有的全身颤抖等等。极端的感情需要用极端的手法去描写,相对微妙的感情则需要细腻的刻画。初学写作的同学,不要误以为,只有强烈的戏剧性的情感刻画才能抓住读者的心,悲伤的人就该嚎啕大哭,眼睛都哭肿;高兴的人就该欢呼雀跃,喜形于色。如果这样肥皂剧式地表达情感,必然会让读者产生怀疑。因为在实际生活中,情感不会时刻强烈到暴露于外,因此,如何把握好情感的平衡,既不能太克制,也不能太泛滥,对写作者而言,是一大难题[9]。

情感不是一成不变的,其强弱变化具有连续性。无论人物置身于怎样的场景,写作者都要牢牢把握“人物正处于连续性变化的哪个节点”,进行与场景相符的描写。强烈的情感需要激烈的描写,克制的情感需要细腻的描写,介于两者之间的情感需要采用折中的表达方式,让人物的情感变化形成一道“顺畅的曲线”。仔细观察现实生活中的恋人们,从热恋到分手的情感变化通常按一个什么顺序发展?“满足→打击→怀疑→心痛”?不要让人物的情感变化脱离现实。提前设计好每个场景的感情变化曲线,巧妙地呈现人物的情感,能有效避免把故事写成肥皂剧。描写情感时,不一定要按情感实际发生的节奏与速度去还原其原貌,哪怕是产生极端情感的场景,也不需要用好几页激烈的文字去描述,在一个场景描写太久,又臭又长,读者反而容易感到腻烦。比如,描写两个恋人分手时的场景,两人闲聊的部分,日常工作、学习的场面都可以删去,以推进故事向前发展。简单的描写刻画,能把准确的信息传达到位的长度,能引起读者的共鸣,就足够了。

在这方面,我们可以学学汪曾祺先生,他描写情感以简单明了,平白如话著称。小说《受戒》,一个关于自由恋爱的故事,情窦初开的少女英子爱上了17岁的小沙弥明海。就在明海和小英子的情感开始升温的时候,小说第三部分写道,这时的明海受戒了,小英子划船接他回去:

划了一气,小英子说:“你不要当方丈。”

“好,不当。”

“你也不要当沙弥尾!”

“好,不当。”

又划了一气,看见那一片芦苇荡子了。

小英子忽然把桨放下,走到船尾,趴在明子的耳朵旁,小声地说:

“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

明子眼睛鼓得大大的。

“你说话呀!”

明子说:“嗯。”

“什么叫‘嗯’呀,要不要,要不要?”

明子大声地说:“要——!”

就情感的节奏而言,明子的“破戒”是一个强音,但最强音还不是明子的“要”,而是小英子的问题“我给你当老婆,你要不要”。这是情感冲突最强烈的地方。英子的问题如果换成“哥,人家心里头可乱了”,或者“哥,你怎么也不敢看看我”,这样不但显得轻浮,而且强度远远不够。英子不是搞暧昧、玩含蓄的人物,因此,她的语言是直接明了,不留余地的[10]。

5 呈现感受

5.1 从感受到体验(深度情感)

要让读者对人物产生共鸣,关键在于传达人物所经历的情感的深度。我们能通过“眼中噙泪”看出人物很难过,可他到底有多难过?他难过到要痛哭(《随园诗话》里的庄稼汉死了母亲后,趴在母亲棺材上“哭一声,叫一声,儿的声音娘惯听,为何娘不应”)?难过到要狂喊?难过到大笑(庄子死了妻子后)?还是难过到哭不出来以致吐血(阮籍死了母亲后)?如果只是使用老套的表达定式“泪珠滑落脸颊”,懒得去感受情感的幅度,就会导致情感表达没有深度。

想要表达某种感情的时候,我们不妨设想一下“如果我经历了这种情感会有怎样的反应”。假设我们要描写的是“激动”,激动时会有什么反应呢?心如擂鼓;说的话比平时多,连语速都变快了;声调变高,嗓门变大……无论是什么样的情感,都会在我们的身体内外引发各种各样的变化。只要把这些变化表现出来,读者们就能更容易体验到人物的感受。

写作者平时的观察是人物感受的最好来源。我们可以去大街上、地铁上、商场里、咖啡馆观察来往的行人,也能观察电影中的人物。吃饭、走路、说话、与周围人的相处……再普通的行为,也是因人而异的。不是每一个人生气起来都会提高嗓门,怒眼圆睁的。有些人出于种种原因选择掩饰心中的怒火,假装自己并没有感到不快,有些人会选择狂吃东西来发泄,有些人则选择不说话。记下人们在痛苦的时候、紧张不安的时候、烦躁的时候会有怎样的反应。面部表情是最容易被注意到的,但身体的其他部分也释放出了一定的信息。声音声调、口吻、态度和姿势的变化也绝不能放过。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和独特的性格,他们的肢体活动、本能感觉和心理活动也是独一无二的,这些也必然会对他们的情感表达产生影响。总而言之,请大家一定要充分熟悉自己要刻画的人物,多“阅人”。无论人物正经历着怎样的情感,对情感的描写都要凸显出人物的特征。

5.2 感受的凝结(从情绪到情感)

情绪——源于我们内心世界的情绪,通常象征着巨大的秘密,是作品打动读者的情感源泉。写作者只有经历与体验了各种情绪,才能对人物情感进行具体生动的描绘,深入细致的心理分析,穷形尽态,搜索心灵的秘密,更好地将内心的感受付诸于笔端。否则,只能赤裸裸地、抽象而苍白地表达情感,没有具体内容的概念性的表达,不能使他人具体感知,更无从感动。人物的情绪源于平凡生活,才能讲出大多数人的心声。《拆弹部队》(In The Hurt Locker)中的威尔·詹姆斯坐在儿子身边说:“当你年纪越来越大的时候,真正感兴趣的事情就会越来越少。到你活到我这把年纪的时候,真正热爱的事情只会留下一样或两样……我认为我只留下一样自己喜欢的事情。”然后影片切换至威尔参加战争,开始另一次新的拆弹之旅,他冒着生命危险拆除各种临时设置的爆炸装置。回到生活中的情感世界,他反而并不感觉舒适与温馨,他只能尽力地去做好在家时应该做的事情。令人回味的是那段在杂货店的场景,当威尔的妻子让他帮忙拿一盒麦片时,作为观众的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威尔在走道里,将货架上的东西打量了几下,完全一副手足无措的样子,显然他被货架上众多的选择搞晕了。就是在这一普通的生活瞬间,我们真实地感受到他的孤独与落寞,他的生活就像是从炸弹上拆下来废弃的导火线一样,分离就意味着无用。我们中有多少人像他那样?即使是冒着生命危险(派去阿富汗,长期与家人分离的华为员工)的工作也看起来比普通的生活相对更容易些。故事暴露出了威尔心底难言的情绪。这是整个故事建立的基础,同时也是这部电影的动人之处,有很强的感染力。《拆弹部队》的编剧马克·鲍尔在作家协会演讲时说,这是从他自己的生活中体验出的一幕场景,并且表示他在杂货店从未有过舒服感,于是把自己的真实生活感受运用在这个故事中[11]。

当你讲的故事恰巧与读者的经历相似,或描述的情感与读者曾经历过的如出一辙,那么作为读者,他(她)会有什么样的感受?是不是觉得特别触动内心,或者有震撼力?写作者亲身经历的情感体验,不仅会为读者带来疯狂的眼泪与极大的说服力,而且还会使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更令人信服,获得读者的理解与支持。若想取得这样的效果,与读者保持情感相连,心灵相通,写作者必须潜入生活去体验“喜怒哀乐”各种情绪,诚恳地面对自我,深入观察自己的内心深处,萃取真实的情感,然后审视它,触摸它,揭示它隐藏的部分,最后记录成文字。

5.3 呈现感受(细节描写)

成功的作家都具有一种共同的潜质,他们都知道如何通过细节描写的方法,像舞台剧一样地去呈现人物的情感,而不是直接陈述。“呈现”是立体的感受,是动态的,比“陈述”难多了。比如:

司先生的眼里写满了悲伤。他告诉乔恩:“对不起,乔恩。我们公司已经不需要你这个职位了。”

听到这话,乔恩感觉到了前所未有的恼怒。

这段陈述非常简单,但读起来就不那么动人,它拉大了读者和笔下人物的距离,让人无法感同身受。读者不希望作者直白地讲述人物的情感,他们都很聪明,能自己找出答案。因此,成功的写作者不仅能让读者把握肉眼可见的情况,还能察觉到人物的情感,并与他共同体验这种情感。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写作者就不能直截了当地陈述情感,而应该去表达人物的身体与内心的反应。

“呈现”能显著缩短读者与人物之间的距离,比如张爱玲的《金锁记》:

“赵嬷害眼,枕头里塞着菊花叶子,据说是使人眼目清凉的。她欠起头来按了一按髻上横绾的银簪,略一转侧,菊叶便沙沙作响。”

一个有月光的夜晚,月光照进了屋里。菊花叶子、眼目清凉、沙沙作响,通过联想以及动作的描写,能让人感觉到整个场景添了一点清凉的意味。

“季泽把那交叉看的十指往下移了一移,两只大拇指按在嘴唇上,两只食指缓缓抚摸着鼻梁,露出一双水汪汪的眼睛来。那眼珠却是水仙花缸底的黑石子,上面汪着水,下面冷冷的没有表情。”

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运用暗喻手法,读者不难读出隐藏在姜季泽内心深处的别具一格的冷漠[12]。

大多数情况下,要在表现情感时形成最大限度的冲击力,就要巧妙搭配语言层面与非语言层面的技巧,将对话、心理活动和肢体语言结合起来,提升文字的多样性,才能发挥出更显著的效果。比如《红楼梦》描写妙玉的情感:

第四十一回“栊翠庵茶品梅花雪 怡红院劫遇母蝗虫”:

妙玉刚要去取杯,只见道婆收了上面的茶盏来。妙玉忙命:“将那成窑的茶杯别收了,搁在外头去罢。”宝玉会意,知为刘姥姥吃了,她嫌脏不要了。又见妙玉另拿出两只杯来。一个旁边有一耳,杯上镌着“分(原字为左分右瓜)瓟斝”三个隶字,后有一行小真字是“晋王恺珍玩”,又有“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一行小字。妙玉便斟了一斝递与宝钗。那一只形似钵而小,也有三个垂珠篆字,镌着“杏犀斝”。妙玉斟了一斝与黛玉。仍将前番自己常日吃茶的那只绿玉斗来斟与宝玉。

这是红楼梦第四十一回中的一段话,当时贾母大观园宴请刘姥姥,吃过饭后,就带刘姥姥到栊翠庵来参观。这个时候算是妙玉的一次正面出场,妙玉给贾母奉上了一杯老君眉,从她与贾母的对话可以看出,妙玉不仅身世不凡,对茶道精通不少,对茶具也极其讲究。刘姥姥喝了贾母剩下的半杯茶水,结果那个价值连城的成窑杯子差点被妙玉扔掉,还是宝玉讨了个人情,把这个杯子送给了刘姥姥度日。妙玉对宝玉的那份微妙的情感跃然于纸上。

再看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 死金丹独艳理亲丧”:

这里宝玉梳洗了正吃茶,忽然一眼看见砚台底下压着一张纸,因说道:“你们这随便混压东西也不好。”袭人晴雯等忙问:“又怎么了,谁又有了不是了?”宝玉指道:“砚台下是什么?一定又是那位的样子忘记了收的。”晴雯忙启砚拿了出来,却是一张字帖儿,递与宝玉看时,原来是一张粉笺子,上面写着“槛外人妙玉恭肃遥叩芳辰[13]。”

喜欢过一个人的都懂,只有在乎一个人,才会关注这个人,才会对这个人敞开心门,才会关注这个人的生日,才会不介意与他同用一个茶杯喝茶。只有宝玉,妙玉给了他三次特殊的待遇,一次是用自己的茶杯给他喝茶,一次是送他梅花,一次是给他送独具一格的生日贺卡。其他人虽然也进了妙玉的朋友圈,如邢岫烟,林黛玉,但却并未走进妙玉的心里。这种微妙的情感只有通过细节的描写才能让人深刻体会得到。

[1] 陈韬.感受力——记叙文写作的桥梁[J].教育评论,1986(03).

[2] 陈韬.谈中学记叙文写作中感受力的培养教育评论[J].教育评论,1987(02).

[3] 董振宇.培养感受力:提升写作效率的新尝试[J].语文教学与研究,2014(29).

[4] 李梦桃.试论感受力在学生读写作能力提升中的作用及培养[J].天津教育,2020(05).

[5] 符有明.写作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感受力[J].阅读与写作,1996(08).

[6] (美)安其拉·阿卡曼,贝卡·帕格利希.曹逸冰,译.如何描写情感[M].南海出版公司,2019:2-11.

[7] (美)罗纳德·阿德勒,等.沟通的艺术:看入人里,看出人外[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6:119.

[8] (日)三轮绘理花.张吉琳,译.英国皇家戏剧学院表演训练法[M].文化发展出版社,2018:158-167.

[9] (美)马克·克雷默,温迪·考尔.王宇光,等译.哈佛非虚构写作课:怎样讲好一个故事[M].中国文史出版社,2015:46-47.

[10] 毕飞宇.小说课[M].人民文学出版社,2017:182-183.

[11] (美)Jen Grisanti.张敬华,译.故事情节设计[M].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59,91.

[12] 张爱玲.倾城之恋[M].花城出版社,1997:62.

[13] 曹雪芹.石头记[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501,743.

On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ensibility and Perceptibility” in College Writing

ZENG Li

()

In order to improve readers’ reading experience and enable them to resonate with the central characters, writers must have strong sensibility and perceptibility. There are three ways to enhance students’ sensibility and perceptibility in college writing teaching: first, to guide students to feel the emotions from a three-dimensional (external signal, spiritual signal and internal signal) way; second, to instruct students to feel them with empathy; third, to help students feel the them through interviews.

sensibility and perceptibility; emotional experience; empathy; interview

G642.41

A

1672-0318(2021)06-0074-07

10.13899/j.cnki.szptxb.2021.06.013

2021-08-31

曾莉,女,湖南双峰人,副教授,语言学博士,从事语言与文化教学与研究。

(责任编辑:邓耀彩)

猜你喜欢

感受力受访者情感
今天,你休闲了吗?
关于安全,需要注意的几件小事
低碳生活从我做起
五成受访者认为自己未养成好的阅读习惯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诗与感受力(创作谈)
浅析演员必不可少的创作素质——感受力
情感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