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历史定位、理论逻辑及基本特征*

2021-02-13吴慧明蔡丹静谢贤盼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1年6期
关键词:总书记

吴慧明,吕 炜,蔡丹静,谢贤盼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历史定位、理论逻辑及基本特征*

吴慧明,吕 炜,蔡丹静,谢贤盼

(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深圳 518055)

社会治理是我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方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社会治理问题给予足够地重视,提出了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的新观点,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其理论逻辑可概括为由谁领导、依靠谁治、为了谁治、怎么治理、效果怎么样等五个方面,集中体系了理论构建的时代性、思想观念的创新性、价值追求的人民性,深刻地把握了社会发展规律,开创了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的新局面。

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历史定位;理论逻辑;基本特征

进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治理问题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系列高瞻远瞩、影响深远的新论断,对新时代社会治理的目标、原则、主体、方式、途径等多方面作出系统的回答,形成了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明确其历史定位、逻辑体系及基本特征,对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体系,及高质量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有着积极意义。

1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历史定位

1.1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内容深厚、科学系统,体现了思想观念的创新性、价值追求的人民性,以及理论构建的时代性。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其根据我国新形势、新实践对经济、政治、社会等多个方面提出新目标。当下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既要对首个一百年建设成就认真梳理总结,又要对下一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做好规划,开好新局。特别是在社会治理方面,在这一阶段,“现代社会治理格局基本形成”,社会治理目标是实现“活力有序”。

从思想体系结构上看,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作为新时代解决种种社会问题的根本遵循,始终围绕实现“社会治理现代化”这一宏伟目标,不断赋予自身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理论品格,这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保持着本质的逻辑联系,也勾勒出两者间部分与整体之间关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为我国深入推进改革和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坚定不移走符合当下中国国情社情民情的社会治理之路,构建人民群众安全感强、社会和谐安定感强、国家长久安全的社会治理体系。这是在更高站位上,把社会治理看作是国家改革发展稳定重要保障。进入新时代,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平安中国建设,社会治理逐渐也在我国“五位一体”布局中突显重要地位。

1.2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是对马克思主义社会建设思想丰富与发展

“马克思主义是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党和人民事业不断发展的参天大树之根本”[1]。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继承和发展了“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其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把“现实的个人”[2]为逻辑起点,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治理有机结合,在思想意蕴和实践意义上延续了“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的根本立场和理论精髓。

习近平总书记牢牢地把握住中国社会发展的特性和共性辩证关系,不断丰富和发展“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思想。特别是在2019年中央政法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把社会治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来抓,对社会治理认识又有了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坚持从战略谋划、系统统筹、全局定位的角度站位,强调坚持党对政法工作的绝对领导,党必须牢牢抓住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权和控制权,这是为一步为社会治理工作提供领导核心,为社会治理工作定舵把向作出了新论断;强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对社会治理价值归旨新诠释;在社会治理方式上,强调把党一以贯之的优良作风即群众路线和创新社会治理手段或方式有机结合,完善动员群众工作的机制,这创造性地把党的开展工作的根本方式运用到社会治理之中;在社会治理机制上,要求充分发挥党的领导优势,为社会治理锻筋骨,把方向,铸铁军。此外,不断释放社会主义制度优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等。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深刻把握社会发展规律,为中国当下和未来如何进行社会治理工作指明方向,延伸了“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的思想理论。

1.3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理论与实践的新成果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思想重要论述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和特殊国情社情下形成,在当代中国几任领导人关于社会治理理论发展和探索经验的基础上孕育而生。特别要指出,在党的十八之前,我国处理社会事务常用“社会管理”一词,进入新时代之后社会环境和要素发生了变化,社会治理内涵也发生了转变,从而以“治理”代替了“管理”一词。早在新中国第一代领导人毛泽东同志对社会管理就提出了重要论述,其社会管理思想主要集中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著作中,经过新中国成立后对社会治管理问题的深入调研和积极探索,确立了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作为党和国家推进社会管理的主题。邓小平同志的社会管理思想受经济发展观点影响,强调社会管理效率。邓小平同志提出,社会治理关键在于民主法治,应用法律法规制度性的规则来保障民主。同时,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管理的根本原则是坚持公共正义,社会管理的基本任务是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并指出“稳定压倒一切”[3]是社会管理的大道理、大目标。江泽民同志认为社会管理应和经济增长同步,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的结合点确定为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利益上来。胡锦涛同志强调“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认为社会管理要着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积极保障人民群众安全感和自身权益。

党的十八以来,社会治理的主体、客体和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传统社会管理已经无法解决现实问题,社会治理迫切需要新理念新思想指导。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思想重要论述顺应时代要求,总结和提升以往社会治理成功经验,提出了“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的新目标,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社会治理理念的新转向,也开启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篇章。

1.4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是对中国传统治理思想借鉴与吸收

中国传统社会中蕴含着丰富的社会管理思想,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要善于古为今用,从中华优秀传统治理资源中借鉴、吸收社会治理有益的养分。进入新时代,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更加强调“非正式制度”的“软治理”作用,提出了“法治和德治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以规治党和以德治党相统一”等观点。这是在总结我国传统治理经验的基础上,对传统治理模式进行提升和发展的结果。

习近平总书记对优秀传统治理思想的升华和吸收,集中体现在“法德共治”方面。在依法治理的框架内,社会治理更加强调传统文化德治功能,发挥传统文化的教化、调节、引导、粘合等作用,推动社会治理走向“善治”。党的十八大以来,具体在社会治理实践层面更加注重道德文化因素,比如各地加大“善文化”、“孝义文化”、“慈文化”等开发与利用,实现“善治”目标;更加注重“非体制内精英”如乡贤等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各地乡贤文化大放异彩,乡贤理事会、新乡贤组织等社会组织纷纷出现;更加重视家庭这个最基本治理单位的基础性地位,纷纷推动“家风建设”,发挥家风在婚姻生活、廉政建设、思想教化等方面的社会功能,等等。这些都是习近平总书记注重德治的具体体现,可以说这是“对社会治理的文化价值维度的重大发展,开拓了现代社会治理文明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的新境界。”[4]

2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理论逻辑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紧紧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个主题,不断深化社会治理模式的升级:从“管理”向“治理”转向,形成了一套完整理论逻辑,其基本内涵可概括为:

2.1 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核心要义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的重要论断。新时代社会治理领域最突出的鲜明特征就是发挥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进入新时代,无论是在中共中央关于社会领域的战略部署,还是基层社会探索推进具体的治理实践,各级党组织在社会事务管理和社会治理活动中的领导地位都得到确立并巩固加强,其主要表现在:一方面以从严治党为统领,促进党风政风引领社风。纵观新时代以来,我国经济、政治、社会等各项事业取得巨大变化和显著成就,离不开治党、管党自我革新的决心与能力,激浊扬清、刮骨疗毒,形成了清正廉洁的党风政风,这为各级党组织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内在动力。党的优良作风,更益于联系好、密切好与人民群众的关系,进一步领导群众、组织群众参与到各项社会事务和治理活动中来,发挥全民共治效应。另一方面,提升党组织在社会领域的工作水平,让基层党组织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抓好与社会治理领域接触最密切的基层党组织建设,才能更好地发挥其政治引领、组织参与和服务供给作用。

2.2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价值归旨

社会治理的首要价值追问是“为了谁”、“依靠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立场是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5]。社会治理解决“为了谁”这个根本问题,必须坚持服务人民这个根本宗旨,增进人民群众福祉。只有从人民群众角度出发,从根源上解决好、维护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才契合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价值理念。习近平总书记牢牢抓住民生这个社会治理的根本,提出“要积极推动解决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问题,不断打牢和巩固社会和谐稳定的物质基础,从源头上预防和减少社会矛盾的产生。”[6]从现实角度上讲,保障民生最大诉求是公平正义,如何构建保障规则、机会、权利公平的社会体系是习近平总书记一直关心和重视的问题之一。从收入分配、保障人民平等参与和发展权利,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共享发展模式的确立,这些都反映出“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7]。围绕“治理依靠谁”的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尊重人民首创精神,拜人民为师”[8]。要以人民群众是否同意、是否满意、是否愿意作为衡量社会治理成败的重要标准,真正突显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标准。

2.3 活力有序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根本目标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社会治理是一门科学,管得太死,一潭死水不行;管得太松,波涛汹涌也不行。要讲究辩证法,处理好活力和秩序的关系。”[9]围绕如何处理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我党一直进行不断地探索,毛泽东同志针对政治局面提出的“六个有”;邓小平同志提出大力推动经济建设,既要不断改革开放,又要把握坚持四项基本原则这个基础和前提;江泽民同志提出,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必须有与之配套的法律作为保障;胡锦涛同志论述和谐社会建设的六个基本特征中包含着“活力”“有序”两个方面。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观点,让社会各种要素充分解放,迸发活力,但各种社会要素整合、运行必须以有序为前提。在具体现实实践中如何把握好活力和有序的关系?“必须坚持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活力和有序是辩证统一关系,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社会治理既要创新治理理念,激发多元治理主体参与,又要注重治理方式或手段的创新运用,采用“硬治理”和“软治理”相互结合,保障社会和谐有序。

2.4 体制创新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重要特征

习近平同志深刻指出:“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关键在体制创新”[10]。体制创新主要集中表现在社会治理结构或模式从以往的单一式、权威式的管理向现代化的多元主体参与的治理转变。新时代中国特色的社会治理体制内,社会治理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政府,而是强调党委(核心)、政府(负责)、社会(参与)之间互动,构建“一核多元”的社会治理体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元协同、共同治理,从历史发展的纵向看,符合社会治理现代化发展阶段的时代要求;从横向看,也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社会治理背景,恰恰符合中国特殊国情的社会治理现状。社会治理体制的创新也必然带来治理方式的变革,“治理和管理一字之差,体现的是系统治理、依法治理、源头治理、综合施策。”[10]坚持系统治理,突出党委在治理领域的核心地位和作用,强化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统筹和把握;坚持依法治理,在推进社会治理活动中,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有效化解社会矛盾,维护公平正义;坚持综合治理,运用法律、市场、道德等多种手段调节社会各方利益,特别注重法治和德治相结合方式化解社会矛盾;坚持源头治理,从发展的眼光和矛盾的视角,预见和及时发现社会矛盾的燃点。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治理体制创新抓住了社会治理的“牛鼻子”,开创了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2.5 共建共治共享是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现实要求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当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发生转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念和机制逐渐展示出开放、包容、参与等更多现代化特征,社会治理的对象、内涵、环境等要素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共建共治共享”理念是执政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治理理念的重新认识,也是对我国经济发展变化和社会主要矛盾转化的一个积极回应。共建是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会建设,其“包括三个方面:社会事业建设、社会法治建设以及社会力量建设。”[11]人民群众参与社会建设的范围不仅包括与民生紧密相关的各个领域,还包括社会力量参与法治建设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活动中自身定位和自身建设,这三方面共同构成新时代社会治理的主体。共治是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社会治理,其重点强调治理过程中的要构建协商、合作、沟通、对话的机制,发挥协商治理的效能。社会组织与其他组织的协同治理是现代社会实现共治的途径之一,特别在公务事务中将社会组织嵌入多元治理主体之中形成稳定的合作机制是一项重要课题。除此之外,基层自治作为协商治理的主要途径,它是基层社会参与基层事务和基层治理活动的保障。共享是治理主体共享治理成果,也是实现共同富裕这个根本原则的本质要求。社会治理的价值归旨在于有谁来共享社会发展的福祉,只有建立健全治理共享机制,才能促进更好的共建与共治。

3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基本特征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丰富和发展了“马恩经典作家”关于社会建设理论,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理之路的新探索、新成果,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有着独特规律性特征。

3.1 理论构建的时代性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是对我国社会建设规律的科学认识,其思想来源中国古代传统农业时代的社会治理理论,及当代中国对社会治理探索经验,也创造性的吸收了西方公共管理理论。这些都是经过社会实践论证过的规律性总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对社会领域管理的探索,为判断社会治理形势、转变社会治理理念、提出社会治理顶层设计等提供了时代依据。因此,可以说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时代性主要来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的探索与实践。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管理从以前政府管控全部社会事务的“全能政府”模式向初步探索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协调关系的模式转变,社会事务管理还处于初步探索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提出,把我国改革的基本目标定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已有社会管理体制无法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改革,因此社会管理开始明确纳入政府职能,着力提升公共事务管理效率。新世纪后,市场主体多元化、区域发展不平衡、人口大规模流动等问题,致使社会管理区域化差异明显,管理复杂。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建设,把“社会建设”提升到新高度,对社会管理主体、任务、方式等有了更深的认识。党的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时期,利益诉求多样、矛盾纠纷复杂,社会管理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社会管理主体、制度、能力、方式等都需要调整。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由此开启了新时代高质量推进社会治理之路。

3.2 思想观念的创新性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创新性集中表现在党对社会治理工作的领导及对社会治理要素体系的创新。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创造性地把党的领导和走符合中国国情社情的治理之路结合起来。在社会治理理念方面,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把以往“管理”理念更新为现代化的治理理念,改变以往以政府单一、管控的方式,推动政府、市场、社会等多方主体协商对话,更加突出“人”的参与需求和生活需求。因此,培育人民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和满足人民群众所需的民生就成为了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重要方面。在社会治理体制方面,新时代社会治理模式不同于中国传统农业时代的“家国同构”治理体制,也不同于西方国家流行的“小政府、大社会”的公共管理模式,它既要突出党委政府的核心作用,也要突出社会公众的参与作用,从而构建其了特色的“一核多元”社会治理机制。在创新社会治理方式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善于运用马克思主义方法论中的发展观点和矛盾观点及系统论观点,强调党委系统统筹、法治底线、矛盾预防化解、治理手段的综合运用等,为改善社会治理手段提供了方向。

3.3 价值追求的人民性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的人民性体现在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治理导向和发挥人民群众主体力量参与社会治理等方面。从价值立场上讲,当下中国所走的治理之路就是一条不断探索“治理为了人民”、“治理依靠人民”道路。在实现方式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共建共治共享”,把“为了谁”、“依靠谁”的价值问题具体化、现实化,为新时代如何开展社会领域的治理工作、如何分享社会共治的成果指明了方向、确定了目标。人民立场是我党开展各项工作的优势,这一优势也是我党领导社会治理工作最根本立场。党的十八以来,党领导的各项事业如作风建设、平安建设、精准扶贫、生态环境治理等方面,都离不开人民主体参与,离不开人民群众创造力。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无论在理论层面,还是落实到具体实践上,都至始至终贯穿着人民立场的价值观念,不断地把人民至上的理念坚持好、贯穿好、发展好。

4 结 语

习近平关于社会治理重要论述对中国这样特殊社情的大国,如何有效治理社会、处理社会事务提供了整体性、指导性的根本遵循,紧紧围绕着治理由谁领导、治理价值追求什么、治理目标是什么、如何推进治理、治理依靠谁、治理为谁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展开,从现实、历史、实践和理论等多个维度给予解答,这不仅超越传统社会治理局限,也大大超越了西方社会治理模式,摆脱了简单“以国家为中心”和“以社会为中心”的社会治理范式,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党委、政府、社会、公众相互协同的治理之路。在理论价值上,丰富和拓展了当代中国社会治理理论,为社会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指引。在实践价值上,为着力解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问题,推进“平安中国”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1] 习近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8:13.

[2] 王巍.《德意志意识形态》导读[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14:17.

[3] 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98.

[4] 魏礼群.习近平社会治理思想研究[J].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8(04).

[5] 习近平.习近平在纪念朱德同志诞辰13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6-11-30.

[6] 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 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22-223.

[7]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43.

[8]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9-22.

[9] 习近平.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139.

[10] 习近平.习近平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上海代表团审议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3-06.

[11] 马庆钰.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意涵解读[J].行政管理改革,2018(03).

Historical Position, Theoretical Logic and Basic Characteristics of President Xi’s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Social Governance

WU Huiming, LV Wei, CAI Danjing, XIE Xianpan

()

Social governanc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the cause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n the new era, general secretary Xi Jinping paid enough attention to the issue of social governance, and put forward new ideas with practical significance and theoretical value, forming his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social governance. The theoretical logic can be summarized into five aspects: “Who leads?”, “Who governs?”, “For whom governs?”, “How to govern?”, and “What’s the effect?”. It embodies the times of theoretical construction, the innovation of ideas and the people’s pursuit of value. It follows the social development principles and blazes a trail for social governance in a new era.

important discussion on social governance; historical positioning; theoretical logic; basic feature

C936

A

1672-0318(2021)06-0021-06

10.13899/j.cnki.szptxb.2021.06.004

2021-05-21

2018年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课题编号:GDJG2019411)。

吴慧明,男,山东新泰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

(责任编辑:邓耀彩)

猜你喜欢

总书记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Marxism and the Excellent Asp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时局图
总书记来到咱山沟沟
太谷:挑起总书记惦念的“金扁担”
把对总书记的深厚感情转化为工作动力
总书记心系千万家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